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西遊中涇河龍王為何能牢牢掌握著涇河大權?地府十王一語道破天機

西遊中涇河龍王為何能牢牢掌握著涇河大權?地府十王一語道破天機

(圖)電視劇《西遊記》劇照

涇河龍王,作為涇河水系的河長,官雖不大,但也算是個實權人物,畢竟在涇河水域,他還是說一不二的。通常這種區域性的河長,在業務上要接受天庭的直接領導,而在非業務範圍之外,則由四海龍王領導。

按說這種雙重領導體制有利於河長們的工作。《西遊記》原著中天庭除了有業務需求時才向河長們下達命令之外,基本上不再與他們有其他交集。而四海龍王除了對他們進行人事調整、任命職務,其他則一概不問,只要你不越界,在自己的地盤就算是吃人作怪,他們也懶得去管。

在《西遊記》中整個龍族的表現都不是太好,與中國人眼中的龍王形象存在很大出入。說句大不敬的話,西遊記中的龍王們,太不像龍,倒是可以再加一個字,那就是龍套,出場次數雖多,但作用卻是無關緊要。而涇河龍王又是這些龍王中表現最為愚蠢的那位。

說涇河龍王是蠢龍中的極品,絕對沒有冤枉他。下面我們就來看看他的那些愚蠢事迹。

自己不長腦袋。涇河邊上的漁翁與樵夫吹牛閑談,說出自己捕魚可以百下百著的秘密,結果被水府一個巡水的夜叉聽見,便慌忙跑去報與涇河龍王說: 臣巡水去到河邊,只聽得兩個漁樵攀話。相別時,言語甚是利害。那漁翁說:長安城裡西門街上,有個賣卦先生,算得最准。他每日送他鯉魚一尾,他就袖傳一課,教他百下百著。若依此等算準,卻不將水族盡情打了?何以壯觀水府,何以躍浪翻波輔助大王威力?

夜叉彙報工作的同時,加入了自己的主觀判斷:若依此等算準,卻不將水族盡情打了?何以壯觀水府,何以躍浪翻波輔助大王威力?

事情明顯沒有夜叉所說的那麼嚴重,一個漁翁一天能打多少魚,怎麼也不會影響涇河水府的正常工作。在這裡先不去說夜叉的判斷正不正確,先看看作為主要領導的龍王是如何反應。

涇河龍王聽了夜叉的話甚怒,急提了劍就要上長安城,誅滅這賣卦的。

僅憑夜叉的一面之辭,不分析、不調研、不核實,便立即做出「誅滅這賣卦的」這種極端決定,這與沒長腦子有什麼區別。而為了證明自己確實沒長腦子,在聽了龍子龍孫、蝦臣蟹士、鰣軍師鱖少卿鯉太宰的建議: 「大王且息怒。常言道,過耳之言,不可聽信。大王此去,必有雲從,必有雨助,恐驚了長安黎庶,上天見責。大王隱顯莫測,變化無方,但只變一秀士,到長安城內,訪問一番。果有此輩,容加誅滅不遲;若無此輩,可不是妄害他人也? 」 之後,涇河龍王又立刻否決了之前的方案,依照眾人建議而行。

(圖)陳惠冠新繪《西遊記》之袁守誠妙算無私曲 老龍王拙計犯天條

看來,涇河龍王的智商不僅低於夜叉,而且還要低於龍子龍孫、蝦臣蟹士、鰣軍師鱖少卿鯉太宰一干水族干群。

膽大妄為。涇河龍王的膽子很大。在與袁守誠立下賭約,回到自己的水府之後便接到了玉帝的敕旨 :敕命八河總,驅雷掣電行;明朝施雨澤,普濟長安城。旨意上時辰數目,與那先生判斷者毫髮不差,唬得那龍王魂飛魄散。少頃蘇醒,對眾水族曰:塵世上有此靈人!真箇是能通天徹地,卻不輸與他呵!

事情發展到這個地步,如果涇河龍王能稍微長一點腦子,願賭服輸,就此打住,最多也只能算是不長腦子而矣。但接下來他卻又接受了鰣軍師的建議:行雨差了時辰,少些點數,就是那廝斷卦不準,怕不贏他?那時捽碎招牌,趕他跑路,果何難也?

結果至次日,涇河龍王點札風伯、雷公、雲童、電母,直至長安城九霄空上。他挨到那巳時方布雲,午時發雷,未時落雨,申時雨止,卻只得三尺零四十點,改了他一個時辰,克了他三寸八點,雨後發放眾將班師。

此次,涇河龍王將事情演化到了萬劫不復之地。

膽大分兩種,一種是藝高人膽大;另一種則是愚蠢膽大。涇河龍王明顯不屬於前者。僅僅為了一個賭約,竟然就去犯下這樣的彌天之罪,可謂是愚蠢之極。

好歹不分。涇河犯下大罪後,竟然認為自己可以瞞天過海,並且還跑去找袁守誠理論,這不是典型的作死節奏么。幸好袁守誠在涇河龍王的死纏爛打之下,為他指出一條請唐太宗幫助求情的路子。涇河龍王依然繼續著自己不長腦子的慣例,將下步工作目標立即轉向至唐太宗,結果自然是白忙乎一場,最終還是被魏徵夢中所斬。

故事說到現在,稍微有點是非感的人可能都已看出,除了唐太宗在真心實意幫助涇河龍王外,其他人不管是出於什麼因素,對涇河龍王的死都起到了一個助推作用。在這個問題上涇河龍王再次向大家證明,他真的不是一般的蠢。被斬之後,他誰也不怨,就是盯著唐太宗不放。原著中是這樣描述的:

唐太宗當晚回宮,心中只是憂悶,想那夢中之龍,哭啼啼哀告求生,豈知無常,難免此患。思念多時,漸覺神魂倦怠,身體不安。當夜二更時分,只聽得宮門外有號泣之聲,太宗愈加驚恐。正朦朧睡間,又見那涇河龍王,手提著一顆血淋淋的首級,高叫:「唐太宗!還我命來!還我命來!你昨夜滿口許諾救我,怎麼天明時反宣人曹官來斬我?你出來,你出來!我與你到閻君處折辨折辨!」他扯住太宗,再三嚷鬧不放,太宗箝口難言,只掙得汗流遍體。

在此僅舉這些事例,實際上縱觀涇河龍王的所作所為,沒有一事不是愚蠢之極。現在新的問題出現了,這位可以算作蠢龍中極品的涇河龍王,為何可以成為涇河河長,並且牢牢掌握著涇河大權呢?

(圖)陳惠冠新繪《西遊記》之袁守誠妙算無私曲 老龍王拙計犯天條

也許有人會說,涇河龍王是西海龍王的妹夫,朝中有人好做官,一定是靠著這種裙帶關係上位的。有這種可能,但可能性不大,要知道龍族婚姻也是要講究門當戶對的,西海龍王的妹妹絕不會嫁給一個毫無地位的業龍。

既然如此,涇河龍王到底是什麼來歷呢?

地府十王一語道破天機。

地府十王見到唐太宗時,說了這麼一段話:自那龍(涇河龍王)未生之前,南斗星死簿上已註定該遭殺於人曹之手,我等早已知之。但只是他在此折辯,定要陛下來此三曹對案,是我等將他送入輪藏,轉生去了。今又有勞陛下降臨,望乞恕我催促之罪。

這說明關於涇河龍王的劇本早已定稿,一干人等全部在按照各自的角色在按部就班的出演。也就是說就算涇河龍王一出世就是個傻瓜,他也一樣可以成為涇河龍王。

這樣便產生了第二個問題,為什麼要讓這個傻瓜來做涇河龍王。這自然又是佛祖的功勞,佛祖安排這一切的目的,就是要為唐太宗洗腦。如來佛祖通過降服孫悟空,取得了天界對佛教的支持,但佛教要想真正進入東土,自然還要得到人間皇帝的支持。說到這大家肯定都明白了,這就是如來佛祖為唐太宗量身定做的一個局,而在這個局中,涇河龍王的愚蠢正是劇情最合適的需要。

看懂了這一點,我們就會明白為什麼會出現涇河龍王已被秦廣王送入輪藏,地府還要唐王來三曹對案這樣自相矛盾的劇情。讓唐王親赴地府的目的就不是什麼三曹對案,而是為了告訴他,回到陽間後他該如何站隊,要為誰辦事。

為了讓唐王此次還陽後能死心塌地的為佛教辦事,地府眾人又在唐王面前耍了一個小伎倆:十王言畢,命掌生死簿判官:「急取簿子來,看陛下陽壽天祿該有幾何?」崔判官急轉司房,將天下萬國國王天祿總簿,先逐一檢閱,只見南贍部洲大唐太宗皇帝註定貞觀一十三年。崔判官吃了一驚,急取濃墨大筆,將「一」字上添了兩畫,卻將簿子呈上。十王從頭看時,見太宗名下註定三十三年,閻王驚問:「陛下登基多少年了?」太宗道:「朕即位,今一十三年了。」閻王道:「陛下寬心勿慮,還有二十年陽壽。此一來已是對案明白,請返本還陽。」

如果是一般P民也就罷了,唐王可是真龍天子,其陽壽怎麼能說改就改。如果真是這樣那下一任真龍如何安排,本該自己的職位,上任竟然賴著不走,難道他不會找領導討個說法。而實際上一切正常,這隻能說明所謂的為唐王增壽二十年,不過是地府送給唐王的一個虛假人情。這麼做只是為了提醒唐王,這二十年的陽壽是我們給你的,回去該怎麼做你就看著辦吧。

唐王自然明白,還陽以後便下旨「敕建相國寺」,出榜招僧,修建水陸大會,超度冥府孤魂。榜行天下,著各處官員推選有道的高僧,上長安做會。最終,在觀音菩薩的引導下,唐三藏西天取經也成了東土大唐的官方行為。

*作者:千年芝麻狐,魚羊秘史簽約作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魚羊秘史 的精彩文章:

善心人,天不負
「戰狼」辛棄疾:第一職業是沙場刀客,為抓叛徒勇闖五十萬人敵營,他為光復山河,一生努力,百折不悔!
唐皇舅人品極差,卻也會「讓爵酬恩」,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TAG:魚羊秘史 |

您可能感興趣

冥界是陰曹地府為閻羅王掌管,泰山之下是陰間為東嶽大帝掌管
《西遊記》中孫悟空大鬧地府還有其它的原因?網友:閻王太窩囊
孫悟空一共去了幾次陰曹地府?拿著金箍棒大鬧地府的是猴王的鬼魂?
西遊記里的地府之主是閻王還是地藏王?幽冥地府聽命於玉帝還是如來?
不僅殺東海龍王,還大鬧地府,結果還被玉皇大帝看中,成為護法神
四大閻王:地府里的閻王到底是誰?
孫悟空大鬧地府,地藏王菩薩為何坐視不管?五百年後猴哥才明白?
他被姜子牙封為大帝 執掌幽冥地府十八層地獄 總管天地人間吉凶禍福
他被姜子牙封為大帝執掌幽冥地府十八層地獄總管天地人間吉凶禍福
孫悟空大鬧地府,為啥只敢鬧到閻王殿,十八層地獄有他坐鎮
西遊未解之謎:涇河龍王原型是李淵,地府裡面沒有南瓜
閻王說地府有東西兩種瓜卻獨缺南瓜,那北瓜是什麼?閻王不敢明說
地府比閻王和地藏王還厲害的神是誰?孫悟空鬧地府他為何不出手?
白素貞闖地府,冒充觀音,盜王母仙丹為何能安然無恙?後台太硬了
孫悟空為何輕易闖地府和龍宮,是時候看看龍王和地藏王菩薩的心思
誰才是地府的老大?閻王?其實她才是地府老大,地位和玉帝一般大
都知道地府有閻王爺,那閻王爺如何誕生的呢?看他名字恍然大悟
封神榜之中的忠良君子,封神後執掌幽冥地府一十八重地獄!
孫悟空大鬧地府沒那麼簡單,背後藏著佛道兩家的一次大鬥法?
《西遊記》佛教借唐王游地府還做了兩件事,好手段啊,一舉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