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蘇、崔兩院士回應陳院士,大望遠鏡爭議升級|百餘位青年學者聯合發公開信

蘇、崔兩院士回應陳院士,大望遠鏡爭議升級|百餘位青年學者聯合發公開信


編者按:


科學家在公開媒體平台上爭議科學問題、爭議科學項目的決策,走向公開、透明,是最近兩年出現的新現象,這無疑是中國科學界的一種進步。


繼8月6日(上周日),《知識分子》首先報道中國天文界爭議12米大型光學望遠鏡建設方案,並獲得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建生、華中科技大學博士馬冬林的同意,刊登了他們對於相關技術方案的陳述理由之後,我們一直與爭議另一方,中國科學院院士崔向群、蘇定強保持聯繫(此前在8月4日下午聯繫兩位但一直未獲回復),希望他們也能就此事發聲。8月8日,我們獲得兩位院士的正式授權發表他們的看法。同時,我們注意到一批青年天文學者就此事也公開發表意見,我

們獲得相關作者同意,今天一併刊登。


在此事熱烈爭議的最近幾天時間裡,雙方各有私下通訊在網路流傳。作為嚴肅的科學媒體,《知識分子》第一時間向當事人求證信件的真實性,在報道中審慎選擇信件內容。我們將繼續報道理性的爭論。




《知識分子》此前報道鏈接

中國天文界公開爭論:「世界最大」光學望遠鏡該怎麼建




爭議雙方代表:


中科院院士陳建生






天體物理學家。1938年7月生於福建福州人。196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球物理系。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研究員,北京大學天文系主任、教授。曾任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



與其他學者合作首次得到類星體吸收線光譜中Lya1Lyg的強相關,以及Lya1Lyb強相關的最好結果,從而確證了高紅移宇宙空間原始氫雲的存在與同事合作通過分析類星體吸收線證明了高紅移星系的存在,並通過對元素丰度的測定和比較顯示出星系化學組成在百億年內的演化在國內率先開展類星體物端稜鏡巡天,發現上千個類星體候選者。結合我國條件,發展了實測手段並開展研究首次提出並與同事一起實現了在施密特望遠鏡上用CCD進行多天體同時快速測光的方法,開闢了一條大樣本天文研究的新途徑。




中科院院士蘇定強







天文學家。1936年6月生於上海,籍貫江蘇武進。1959年畢業於南京大學天文系。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南京大學教授。曾任中國天文學會理事長,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第9委員會(天文儀器與技術)主席。




在大望遠鏡光學系統的研究中,提出一系列新的折軸系統和透稜鏡改正器。和王亞男共同建立了一個特殊的光學系統優化程序。提出了應用主動光學產生按傳統概念不能實現的面形變化的光學系統的新思想,和王綬王官共同提出了國家大科學工程—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望遠鏡(LAMOST)的初步方案。領導研製成我國第一個Lyot雙折射濾光器、第一個主動光學實驗系統。參與了我國多個天文望遠鏡和儀器的研製,做了許多重要的創造性的工作。代表作為「中國2.16米望遠鏡的主光路系統」、ActiveOpticsinLAMOST等。 1993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998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均為第一獲獎人。




中科院院士崔向群





女,天文學家。1951年12月生於重慶市萬州,籍貫山東博興。1975年畢業於南京理工大學光學儀器專業,1982年、1995年先後獲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碩士、博士學位。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研究員。




負責研製成功世界上新型的最大口徑的大視場和光譜獲取率最高的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望遠鏡(LAMOST),為中國在大樣本天文學特別是宇宙大尺度結構、暗能量探索和銀河系形成演化研究走到國際前沿創建了平台。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並實現一種新型的主動光學方法:薄變形鏡面和拼接鏡面相結合的主動光學方法,成功實現了六角形變形子鏡和在一個光學系統中同時採用兩塊大口徑的拼接鏡面,使主動光學發展到新的水平,不僅使LAMOST這種非傳統光學系統成功實現,將我國望遠鏡研製水平推進到國際前沿,還為我國研製未來極大望遠鏡奠定了基礎。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江蘇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等。






 

 




評陳建生信"我們和崔向群的分歧」




作者|蘇定強、崔向群(中國科學院院士)










0

1








12米望遠鏡是一架通用望遠鏡,眾所周知,通用望遠鏡的科學目標是大家都知道的。通用望遠鏡就像航空母艦,建造它要依靠技術專家。如Keck,VLT,MMT等大望遠鏡都是這樣。在一個新技術發展很快的21世紀,為什麼科學主導的是要堅持中國做30年前的美國的望遠鏡呢?




如果陳建生能提出新的科學思想,需要一架專用的望遠鏡或儀器那就不一樣了,那就是典型的科學主導和驅動。









0

2








陳建生總是說12米「極其困難」「做不出來」,不禁令人回憶起當年他也是這樣說LAMOST的,他認為中國人建造出來的LAMOST將會是一堆垃圾,並退出LAMOST,但他沒想到的是LAMOST建成了。










0

3








陳建生在信中對LAMOST的指責體現了他的知識缺乏:


(1)他將LAMOST台址的問題和望遠鏡混為一談,無視中國人引以為自豪的LAMOST望遠鏡的技術成就;


(2)對望遠鏡的通光口徑與望遠鏡實際大小混為一談。至今好像還不知道LAMOST的主鏡是6.67mX6米

(37塊鏡面拼接而成)

,改正鏡是5.7米X4.4米

(24塊六角形鏡面拼接而成,且每塊鏡面的曲面形狀是高精度實時主動控制產生的)

,光在望遠鏡中經過的面積是等效7.8米口徑,工程規模上已經是一架8米級望遠鏡,技術上在主動光學和4000根光纖的精確定位上已經走在國際大望遠鏡的前面。




Keck 10米望遠鏡建造之前,美國僅做過5米望遠鏡; 歐洲8米VLT建造之前僅有3.6米望遠鏡。現在他們分別準備建造30米和在建39米望遠鏡。我們成功建造過工程上相當8米的LAMOST,為什麼說我們沒有能力建造12米望遠鏡?





與當年建造LAMOST不同的是,這架創新的中國12米光學望遠鏡沒有特別不成熟的技術,沒有更多的技術風險。任何一位望遠鏡光學專家都很清楚:這架12米望遠鏡在技術難度上無論用4鏡系統還是3鏡系統都是一樣的風險和難度。












0

4








四鏡系統的方案不僅可以使我國天文學在國外30米望遠鏡建成後仍然可以科學上有優勢,也可使我國在技術上有發展前景。很明確地說,創新帶來的將是我國科學技術上的真正的效益。





為什麼這麼沒有自信?這樣不顧一切地反對中國自己的東西?將創新說成「標新立異」?創新不僅是目前中國的國策,也是全世界各國的國策。國家出錢的大望遠鏡項目,要求科學上在30米望遠鏡時代也有優勢,技術方案上也要有創新是完全應該的。










0

5








從陳建生的信中看出,他連LAMOST已經很好地發展了大望遠鏡的很多新技術都不知道。他提到的現代望遠鏡核心技術大都已經是我們的拿手和專長。




要堅持在30米望遠鏡時代,中國建造一架在科學上仍然有優勢的、適合新技術快速發展的、長壽命的12米望遠鏡,而不主張簡單地複製一架30年前的10米級望遠鏡,這就是我們與陳建生最根本的分歧。我們的技術路線應該是符合中國天文學發展需求的,符合國家利益的,是正確的技術路線。










0

6








陳建生說有了2米空間望遠鏡就可以不要地面大視場觀測了,真正懂觀測的天文學家和技術專家都知道,空間開展多目標光纖光譜觀測是十分困難的。為12米望遠鏡留有大視場光譜巡天的功能,是我們為將來中國12米望遠鏡在30米望遠鏡時代可能的科學優勢,這是懂天文觀測的應該都知道的。陳建生隨便下結論說中國的12米望遠鏡將來在光譜巡天上不能與夏威夷10米望遠鏡MSE

(該望遠鏡至今還沒有任何經費建造)

相比,甚至錯誤計算12米望遠鏡相當於9米望遠鏡,可見他不懂望遠鏡的效率應該怎麼計算,包括哪些影響因素影響望遠鏡效率。他更不懂工程問題,談工期和經費都沒有技術上的依據。










0

7








梁眀不僅設計過很多光學或紅外光譜儀,而且在世界上首先設計出了新型的強焦比的大視場改正鏡,梁明在美國國家光學天文台已工作29年,是那裡唯一的也是最高的光學設計專家,美國2010-2020年政府撥款

(不像TMT美國政府不給它錢)

的地面大項目中排在第一的大口徑巡天望遠鏡LSST的光學系統就是梁明設計的,美國政府撥款的世界最大的4米太陽望遠鏡ATST光學系統也是梁明設計的,這兩台儀器都已接近完成,美國2010-2020年政府撥款的地面中型項目中排在第一的4米光譜巡天望遠鏡DESI的光學系統也是他設計的。





崔向群參加了整個VLT的立項和設計,是VLT 核心部分8.2米主鏡和主動支撐系統的設計者。崔向群是LAMOST的總工程師,LAMOST是在她的領導下研製成功的,她成功地在國際上首先攻克了LAMOST薄變形鏡面同時拼接的主動光學難題,以及成功地在國際上首先實現了一架望遠鏡同時有兩塊拼接鏡面,使LAMOST望遠鏡研製成功。在大望遠鏡的總體設計方面她有很高的水平。




朱永田是大望遠鏡和終端儀器的專家,他特別善長光譜儀和多種終端儀器的設計,我國2.16米望遠鏡、LAMOST、西班牙10.5米望遠鏡、美國5米海爾望遠鏡的新的高分辨光譜儀都是他領導設計的。他還參加研究、設計了星冕儀,研究了系外行星的直接觀測,他具有很強的領導才能,是中國科學院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的所長。




袁祥岩是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光學室主任,她是本架12米望遠鏡、南極望遠鏡、與南大合作的多功能望遠鏡的光學系統設計的領導人或主要設計者之一。白華是南京大學天文系的博士和博士後,是本架12米望遠鏡的設計者之一。袁祥岩和白華並且熟悉自適應光學。接受一個題目很重要的是看這個隊伍的力量,我們絕不誇大,實事求是的講,我們這樣強的團隊在世界上是很難找到的。他們是世界上公認的一流的望遠鏡光學專家,主動光學專家。










0

8








從陳建生一貫的表現,包括從陳建生這封信中都使人感到,陳建生小看天文儀器,小看天文儀器專家,似乎天文儀器專家只是為你服務的,我要正告你幾句話:天文儀器本來就是天文學的分支學科,天文儀器專家當然是天文學家。前面說過,大口徑通用望遠鏡方案的提出和建造是以望遠鏡光學專家為主的。





蘇定強不僅是望遠鏡光學專家,也直接從事過天文學,他本人就是南京大學天文系畢業的。上世紀60年代蘇定強做過戴文賽先生的助教,和他一起教過「恆星天文學」,也與孫凱教授和黃佑然教授一起教過「天體物理方法」,2007年至2010年間蘇定強教過廣義相對論和宇宙學,蘇定強做過中國天文學會理事長,做過IAU Commission 9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天文儀器與技術委員會) 

的President 

(陳建生都沒有做過)

, 蘇定強還是第一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天文卷的編委

(你連編寫組長都不是)

,蘇定強這樣的人還不是天文學家嗎?上世紀80年代末,陳建生也領導過一個大項目: 仿製一架UK消色差Schmidt,口徑由1.22米增大到1.5米,這是仿製,而且只增大了這麼一點,但是失敗了。










0

9








陳建生的特長是歪曲別人的成果、貶低別人、打擊別人,我們來看看他真實的水平:蘇定強獲得過一次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一次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均為第一獲獎人;崔向群獲得過兩次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均為第一獲獎人,而陳建生一次國家獎也沒有獲得過。1991年陳建生當上學部委員

(院士)

後,他本應努力工作,但他卻成了一名學霸,利用手中的權勢,打壓了多少優秀的科學家? 反掉了多少有意義的項目? 











10








上世紀90年代歐洲南方天文台

(ESO)

和其它多架8-10米望遠鏡的光學系統確實用了R-C系統。上世紀70年代初設計的中國2.16米望遠鏡,它的卡塞格林系統也用了R-C系統。對R-C系統我們是非常熟的,70年代初北京天文台的路聲東先生專門從北京圖書館借到了Chrétien

 

(R-C系統的提出者)

 

1922年在法國光學雜誌上發表的論文,路聲東將他翻譯成了中文,路聲東和蘇定強分別仔細讀了Chrétien的論文,我們不僅完全讀懂了,而且互相獨立的發現了此文最後微分方程解中的錯誤。




1964年蘇定強和王亞男、王蘭娟還將R-C系統推廣到了任意的光學系統,可以實事求是的說: 我們是對R-C系統理解得最清楚,研究得最深入的人。最近已正式開始研製的下一代極大望遠鏡E-ELT,用了和R-C完全不同的五鏡系統

(比我們更多一塊鏡面,這個系統和我們的四鏡系統有大約一半是相同的,不過這部分我們是比他們更早提出的)

,E-ELT在他們討論光學系統的論文中明確說R-C系統統治望遠鏡光學系統的時代應該過去了。我們作為對R-C系統理解最深刻的人,我們也認為R-C系統統治望遠鏡光學系統的時代應該過去了。










11








中國只有一架10米級的通用望遠鏡,當然要考慮到將來的長期需要和廣泛的科學需求,和多個焦點。沒有打算就在5年之內都建造,只是設計好,留有將來的可能。就連Keck望遠鏡,GTC望遠鏡,SUBARU望遠鏡都是包括多個焦點,特別是Keck,所有的焦點都有,至今其主焦點還沒有用過,但聽說有國際上有天文學家在議論使用該主焦點了。當然目前12米望遠鏡考慮到急需,僅建造耐焦系統。











12








已經解釋過,主焦點是預留,並沒有包括在5年建造內容中。陳建生認為主焦比F/1.6鏡筒長增加造價的說法是極度缺乏專業知識的:





(1)目前世界上所有的8-10米級望遠鏡的主焦比都是F/1.8左右,我們的設計的主焦比F/1.6已經是最快的,鏡筒將是最短的;




(2)不要主焦點,焦比改為F/1.2,不僅不會因為鏡筒更短省經費,還會因為焦比快,主鏡製造難度加大或工作量加大增加更多經費,增加工期。










13








關於望遠鏡的效率




(1)目前地面大望遠鏡的發展趨勢不能僅僅是增加集光能力

(口徑D)

,還要採用近地自適應光學技術克服地面大氣的影響提高解析度(即克服氣流影響獲得更小的天體的像d),也要擴大視場W,即望遠鏡的觀測效率是這三個參數共同決定的,另外效率還要根據焦面主光線是否有錐角導致光纖損光,以及是否有縮焦器增加損光,和終端儀器的光效率等一併計算的。 4鏡系統與歐洲ELT 5鏡系統一樣可以獲得很好的像質,即便多一塊

(ELT是多兩塊)

鏡子,增加一點中心孔擋光,但是由於其光學系統極適合近地自適應光學技術,可以比三鏡系統獲得更小的像d,更大的視場W,因此對將來暗天體的觀測效率將更高,並且有更好的發展前景。




(2)4鏡系統方案並不會因為增加一面鏡子增加技術困難和儀器轉換難度。這一點技術專家最清楚,應該相信專家。




(3)將4鏡系統的視場分為大、中、小三檔,4鏡系統的大、中視場的效率都明顯超過R-C三鏡系統

(高約25 %- 21%)

,只有在小視場效率少3%。因此總的說四鏡系統的效率是明顯超過R-C的。




(4)在四鏡系統的小視場,平面轉折鏡可以很方便地換一塊小孔的鏡子,對高分辨衍射像沒有影響,這也是四鏡系統優於歐洲南方天文台39米望遠鏡5鏡系統的亮點。










14








我們是望遠鏡專家,這是我們的專業,我們心裡最清楚,最了解12米望遠鏡這樣的大望遠鏡的技術。為什麼陳建生自己不了解,就認為中國的望遠鏡專家不了解?試想一下,如果望遠鏡專家採用陳建生的辦法,對他熟悉的研究領域橫加指責,指手畫腳,他做何感想?




我們歷來採取開放的態度,積極與國際同行合作。崔向群與TMT的項目副經理當面交流過: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天文設備的發展,因該堅持兩條腿走路:


(1)中國自己為主發展的望遠鏡;


(2)參加國際大望遠鏡項目。


這兩條腿應該是互相支持,不應該互相干預。現在有些人的做法就是不準自己為主的腿走路,只能是國際合作和跟著別人走。事實上他們是在這樣做,但是還不準說,一說就是「政治化」。










15








崔向群回國承擔LAMOST的時候已經有十幾年從事望遠鏡的經歷,包括38米和76米射電望遠鏡,特別是多年在VLT這樣的8米大望遠鏡的從事核心技術經歷。一般來講,技術專家是需要經歷和積累的。陳建生拿來相比的人沒有任何望遠鏡的工作經歷。試想一下, 陳建生願意讓一位從來沒有做過外科手術的醫生給自己做大手術嗎?










16








我們不僅研究和提出了4鏡系統的方案,還深入研究了包括R-C系統的各種三鏡系統的方案以及5鏡系統的方案,進行了認真的比較,結論是中國的望遠鏡不能複製美國30年前設計的10米望遠鏡

(R-C三鏡系統)

,而應該堅持能很好地結合和應用當代新技術,又沒有額外的技術風險的4鏡系統方案。










17








關於「告狀」




天文大科學中心成立的前期工作組,實權在崇洋媚外的薛隨建手中,他和一小撮人極力要將12米改用R-C三鏡系統,做一架小TMT,這是前期工作組中很多人都看到的事實,對這種不正常的情況,我們向領導反映是正常的。就如陳建生現在,他不也寫信向領導反映嗎?










18








7月10日的評審




天文界包括理論、觀測和技術的專家。理論家的許多理論是需要觀測來驗證的,更不用說7月10日的評審還包括了科學目標的評審。




7月10日中國科學院條財局召開了這次評審會,專家是中國天文學會的理事,他們是民主選舉出來的而且代表了中國天文界光學天文的各個方面。有人惡意攻擊說天文學會是民間組織,水平不高,只要看一下下面這段文字就清楚了:現在中國科學院院士候選人除原有院士外,只有中國科協有權推薦,2015年中國天文學會就推薦了兩名天文界的院士候選人,這充分表示了中國天文學會崇高的權威性。這次開會前條財局領導和大科學研究中心主任嚴俊,商量了會議的開法,嚴俊參加了整個會議。至於有的人未參加會議,那是你自己不來的,有什麼意見好提?像我也沒有去參加這個會,我就一點沒有意見。R-C系統並不是華中科技大學馬某某的創新,對R-C系統的理解和研究我們比華中科技大學的馬某某深得多

(見前面第10節)

,那天三鏡

(R-C)

方案是由梁明介紹的,他不僅是高水平的光學設計專家而且為12米望遠鏡設計過多種R-C系統,請他介紹三鏡

(R-C)

方案當然是可以的。會議是很民主的,會上還一再提醒大家可以投棄權票。21位評委,投票結果是,贊成我們四鏡系統的11票,贊成三鏡系統的3票,棄權7票。










19








關於國際評審




4月20日的國際評審,實際上是個別人操作,這個人就是在極力要將12米望遠鏡改為三鏡系統的人。他想怎麼做就怎麼做,商量和不商量都沒有大的區別,告訴前期工作組國際評審時,評審方案、評審專家,評審組長,他早就定下來了,提意見也沒有用。更不用那位說評審組長是明顯根據授意做,調查也是走過場,根本不聽另一方面的意見。評審專家大多不是望遠鏡光學專家,他們中較多的人估計是不能完全聽懂我們在講的內容。有兩位通過視頻參加的專家說他們的書面意見根本沒有反映在評審意見中。










20








關於4月10日的研討會




4月10日開過一次12米望遠鏡討論會,最後大家用完全無記名投票

(票上不留名)

的方式測試了一下大家的看法,53人投了票,這53人全部是正教授級的

(其中長江教授、傑青、青年千人、百人計劃有22人)

,大部分是中青年天文學家。投票結果四鏡系統的方案是52票,美國UCO 的R-C方案是0票,1張是無效票。




總結:經過深入的研究,我們的結論是:我們的方案肯定比美國的R-C方案更好。

(參見Su D., Liang M., Yuan X., Bai H., Cui X., 2017, MNRAS, 469, 3792)




幾句其他的話:薛隨建、陳建生、郝蕾在微信、網上、甚至Science上發了大量攻擊、歪曲、誣衊我們的文章,我們一直沒有理睬,這幾天他們還在發。忍耐是有限度的,我們要反駁、要教訓他們一下,不過我們是講道理的,也是寬宏大量的,只要他們不再攻擊、歪曲、誣衊我們,我們的自衛反擊馬上就會停止,我們根本不願意把時間花在和那些望遠鏡知識比我們低一個量級的人的爭論上。




蘇定強  崔向群


2017年8月8日











編者註:


      

 8月7日,數位自稱「關心中國下一代地基光學紅外天文望遠鏡的青年天文工作者」發表公開信,參與大望遠鏡爭議的討論。截至8月9日凌晨2點,已有105位青年學者參與署名。(此外,他們匯總了近期圍繞著12-m LOT設計的一些爭鳴與建議,以及技術文檔)。相關作者隨後對公開信又做了修訂(鏈接為:https://www.sojump.hk/m/15802046.aspx)。經相關作者授權全文發表如下(修訂理由附後)。







青年天文工作者就十二米光學紅外望遠鏡設計方案的公開信




尊敬的各位天文學界同仁、老師們: 





我們是關心中國下一代地基光學紅外天文望遠鏡的青年天文工作者。我們注意到十二米光學紅外望遠鏡的建設方案在過去的一年裡產生了諸多爭議和分歧。在此,我們代表聯署的各位青年科學工作者對這一望遠鏡的設計方案表達意見,希望天文學界各位領導、前輩、同仁予以考慮。


 


上世紀 90 年代以來,國際上已先後建成超過 12 台 8~10 米級光學紅外望遠鏡,目前若干三十米級的望遠鏡項目也已陸續開工。與國外的同行進行學術交流時,我們深切體會到先進的設備資源帶來的巨大科研優勢以及科學思維方式的差別。當前中國最大的通用光學紅外望遠鏡仍然停留在兩米級望遠鏡的時代,因此我們對國家建設十米級通用望遠鏡的計劃深感振奮。 




十二米光學紅外望遠鏡目前存在三鏡和四鏡兩種設計方案。這兩種方案的設計細節、計算分析、討論和比較,以及國內國際評審委員會對兩種方案的評價正在被逐步公開。然而,圍繞兩種設計方案產生的分歧和爭議,卻使得項目的進程變得不明朗。作為新一代光學紅外望遠鏡未來的主要用戶群體,我們熱切地盼望著圍繞十二米設計方案的討論能變得更公開、透明。


 


歷史不斷地證明,一台成功的望遠鏡可以工作幾十年,並對三、四代天文科研工作者產生重要影響。而我國望遠鏡技術起點較低,到目前為止尚沒有十分成功的四米級通用望遠鏡的建設經驗。因此,我們應儘可能追求風險更為可控、技術更值得信賴的方案,使得十二米光學紅外望遠鏡在未來較長的一段時間內有可靠、高質量的科學產出。任何技術上的創新,必須經過充分的論證和充分的前期試驗,才能使用在大望遠鏡工程上,這也是國際天文界的共識。光學設計更是望遠鏡的核心,若因設計論證不夠周全而導致科學性能無法達標,那麼我們付出的「學費」將極其昂貴。 




十二米光學紅外望遠鏡並非為哪位學者、專家或者哪一家院校、研究所而建造。建設這台望遠鏡的目的終究還是要為中國乃至世界的天文學界服務,特別是幫助青年一代的天文工作者做出世界一流的科研工作。作為這台望遠鏡未來的主要科學用戶,我們希望十二米光學紅外望遠鏡項目的科學規劃、選址、設計、方案評審都本著對天文學界,尤其是未來一代的天文學界負責的態度,秉持科學求是的規範和公開公正的精神來進行。將這一技術問題泛政治化、以奔走運作的方式取代科學和技術層面的分析討論、忽視本領域國際一流專家的意見,是我們極不願意看到的。任何科學項目,都應當尊重國內外同行的意見,接納各方的檢驗、討論和批評。面對分歧,應當採取科學求證的方式,用數據和事實說話,而不應把技術路線的分歧擴大到其他方面。在保證項目成功的同時,應鼓勵支持青年科學家承擔重要角色並作出相應的貢獻,而不應用身份、影響力和頭銜對青年同仁施壓。 




同時,我們也認為,這樣極富有挑戰性的大科學項目,需要團結國內、國際的一切優勢力量才有可能順利實施。因此,我們支持在天文大科學中心的主導下進行國際合作,廣泛吸納國際同行的經驗和教訓;我們希望國際評審委員會提出的科學、中立而權威的意見能得到尊重,以維護中國天文學界在國際同行中的形象;我們也希望設計方案的討論能回歸到以科學主導的層面上,按照學術界規範與通例,遵照合理的流程進行決策。 




執筆人(按姓名筆畫排序): 


上官晉沂(北京大學) 


葉泉志(加州理工學院天文系) 


張智昱 (愛丁堡大學)


陳昱光(加州理工學院天文系) 


秦雨靜(亞利桑那大學 Steward 天文台) 


黃崧 (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 


蔡崢(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

 


2017 年 8 月 7 日




附:新版公開信修訂理由




參與署名《青年天文工作者就十二米光學紅外望遠鏡設計方案的公開信》的同仁:




您好!




首先感謝您在百忙之中參與到我們的聯署活動當中,並對我們起草的文本表示支持。在過去的一天當中,我們幾位執筆人從多方渠道收到各種意見和建議。可見天文學界對此事的熱切關注。我們對此再次表示感謝。




在綜合考慮大量意見和充分討論之後,我們決定對原有文本進行以下調整:




1) 將「作為新一代光學紅外望遠鏡未來的主要用戶群體,我們認為:我國第一 台十米級望遠鏡,應當在明確的科學需求的指導下,採用穩健的設計方案。基於兩 種設計方案的討論和比較,我們支持技術上更為成熟可靠,並得到國際評審委員會 推薦的的三鏡系統。」刪減為「作為新一代光學紅外望遠鏡未來的主要用戶群體, 我們熱切地盼望著圍繞十二米設計方案的討論能變得更公開、透明。」 




進行這一修改的原因是:雖然我們七位執筆人一致對三鏡系統表示支持,但是這一支持是基於對公開材料的判斷得出的。我們理解學界的大多數人在沒有充分了解各方意見之前對此持保留意見。同時大多數同仁對評審「公開、透明」的希望則是明確一致的。




2) 將「而我國望遠鏡技術起點較低,到目前為止尚沒有十分成功的四米級望遠 鏡建設經驗。」補充為「而我國望遠鏡技術起點較低,到?前為止尚沒有十分成功 的四米級通用天文望遠鏡的建設經驗。」 




我們認為,郭守敬望遠鏡(LAMOST)是否成功不在本文的討論範圍之內。為消除爭議,予以刪除。 




3) 此外我們還對一些語法和標點錯誤進行了更正。 




我們完全理解本次調整可能會影響您參與本次署名的決定。因此,如果您因以上修改決定放棄署名的話,請聯繫我們。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對名單進行修改。同時,如果您有任何意見或建議的話,也歡迎您回信指教。




《青年天文工作者就十二米光學紅外望遠鏡設計方案的公開信》執筆人:

 

上官晉沂 葉泉志 張智昱 陳昱光 秦雨靜 黃崧 蔡崢

 






製版編輯:小雨







本頁刊發內容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及使用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請聯繫授權


copyright@zhishifenzi.com


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點擊查看相關文章


世外桃源

|中國病人資源|青年學者

|

上帝手術刀


青蒿素

|可燃冰|

西湖

|

農場

|

學術辯

|

日本獎


張毅|王曉東

|張啟發

|崔維成

|

張鋒

|

楊振寧

|

李佩


盧煜明

|

王小凡

|吳文俊

|袁鈞瑛

|

張純如

|劉若川



知識分子

為更好的智趣生活

ID:

The-Intellectual

投稿:

zizaifenxiang@163.com

授權:

copyright@zhishifenzi.com

長按二維碼,關注知識分子











購買課程


請點擊下方「閱讀原文」




▼▼▼

點擊「閱讀原文」,了解課程詳情,立享限時特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分子 的精彩文章:

解讀潘建偉最新工作:量子通信技術實用化飛躍
吳家睿專欄:慢性病預防的現實與夢想
這四年,京津冀空氣的「好消息」和「壞消息」
北生所的「特事特辦」
蘇、崔兩院士回應陳院士,大望遠鏡爭議升級

TAG:知識分子 |

您可能感興趣

《復仇者聯盟3:無限戰爭》眾演員抵韓國 歡迎儀式大升級
劉國梁宣布馬龍新工作!4字誇馬龍升級封王 劉國梁霸氣回擊國際乒聯
曝曹雲金升級當爸 女友唐菀挺大肚參加生日會
《延禧攻略》定檔7月,佘詩曼秦嵐張嘉倪蘇青美女齊聚,宮斗升級
《老男孩》林小歐與吳爭的關係升級,林小歐要成為吳爭的家人
韓亞航空高爾夫公開賽全面升級 馮珊珊石昱婷對抗崔慧珍張哈娜
張韶涵范瑋琪恩怨升級,韓紅曾公開站隊張韶涵
同門師兄弟先後登上鳥巢舞台,張傑華晨宇競爭升級
東方醫院新大樓本周六啟用!大咖雲集,服務升級
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官網改版升級,全新上線
互懟升級,岳雲鵬欲與郭京飛抱團大戰雷佳音,網友心疼小嶽嶽閨女
《人民的名義》林華華的扮演者唐菀懷孕,曹雲金升級當爸
《明星大偵探》升級,楊冪成常駐嘉賓
蘇寧青訓升級,江蘇國米青訓學院成立,將培養更多「黃紫昌」
斗羅大陸,唐三為小舞出頭,大勝正式生,小舞升級成學院老大
騎士演繹泰坦尼克的升級版
任嘉倫升級當爸眾星送祝福 與女友聶歡去年領證
三星大中華區總裁權桂賢專訪:升級戰略 全面布局
愛奇藝世界·大會譚濤談AI,電視果升級人工智慧
李晟李佳航升級當爸媽 曬合照宣布喜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