獵殺Core i9 AMD銳龍Threadripper X399主板首測!
對於DIYer來說,今年的處理器市場無疑是近10年來最為精彩的,憑藉基於ZEN架構的AMD銳龍7、銳龍5、銳龍3處理器的上市,AMD處理器在性能與價格上都與競爭對手英特爾的同級產品展開了有力的競爭,如今四核處理器即將成為主流市場標配,只需1500元就能買到擁有12條運算線程的處理器,這激烈的競爭為消費者帶來了切實的好處。不過在有個領域,在今天晚上9點之前,卻長時間處於一家獨大的局面——這就是頂級消費級處理器市場。
自2006年英特爾推出Core微架構,並發布Core 2 Extreme X6800頂級處理器擊敗當時的AMD FX-62處理器後,在長達11年的時間裡,Extreme系列處理器一直藉助首屈一指的性能,以及配套的各類X58、X79、X99、X299等高端主板稱霸頂級處理器市場。
不過情況在今年終於有了一點改變,從基於AMD ZEN架構的銳龍處理器表現可以看到,這類處理器不僅單線程性能有了大幅提升,還通過加入SMT技術大幅提升了處理器的多線程運算能力,也就意味著ZEN架構不僅可以打造出像銳龍7、銳龍5這樣的中高端處理器,更擁有開發出頂級處理器的潛力。
終於在11年之後,在今晚9點以後,這個猜想成為了現實。AMD再次重返頂級處理器市場了,帶來了其新一代頂級產品——AMD 銳龍Threadripper處理器,以及配套的X399主板。
它是否擁有將現在的英特爾頂級處理器即Core i9系列斬於馬下的能力?
自從AMD發布了全新的Zen架構的銳龍處理器家族後,AMD在CPU市場上的頹勢地位就徹底改變了。銳龍的發布意味著AMD不僅重新開始推出頂級處理器,而且還通過挑戰英特爾,重新引導市場走向健康的競爭發展中。戰火總是永不停息的。在銳龍處理器發布後,AMD又開始布局全新的市場,將目光轉向那些更高端、對更多CPU核心有需求的用戶。
從市場角度和用戶組成的情況來看,高端市場不僅僅只是遊戲玩家,還有大量對渲染、3D建模、視頻編輯、音頻編輯、代碼編譯等工作有需求的用戶。這些用戶在之前只能選擇最多四個物理核心的高端處理器來加速自己的工作,或者被迫選擇更昂貴和稀少的專業級產品。不過,隨著AMD全新推出的銳龍Threadripper系列處理器,這樣的態勢將徹底發生變化。
目前AMD推出了兩款銳龍Threadripper處理器,型號分別是銳龍Threadripper 1950X和銳龍Threadripper 1920X。對於其規格列表如下:
從表中可以看出,這兩款處理器在維持了高核心數量(均超過10個)的同時,在頻率上也沒有縮水,其中銳龍 Threadripper 1950X的最高頻率甚至可以達到4.2GHz(當然只有4個核心開啟的狀態下),L2和L3緩存容量也至少達到了38MB,可以說AMD本次基本上屬於將之前的超多核心、面向伺服器和工業領域的高端處理器產品拓展至民用市場,極大的拓寬了民用市場用戶的選擇範圍。
銳龍Threadripper處理器拋棄了傳統處理器所用的紙盒包裝,每顆處理器都採用類似存放珠寶的大型首飾盒包裝起來。包裝外圍由一層軟性泡沫材質包裹,中間上部開有一個透明視窗,印有「Ryzen Threadripper」字樣以及「ZEN」的經典圖案。
處理器外圍配有一層橙色安裝導軌,可不用取下,安裝時可引導插入處理器插槽相應的導軌中。同時,處理器附送了內六角安裝螺絲刀。
可以看到Threadripper處理器比普通的8核心銳龍7處理器大了很多
另外,新的銳龍 Threadripper處理器全部改用了LGA封裝,介面也換成全新的SocketTR4,簡稱sTR4,針腳觸點數量高達4094個,遠超英特爾之前HEDT平台的LGA 2066針腳數量,因此整個處理器的面積也大了不少,安裝上也需要特殊扣具輔助。
和一般處理器安裝不同的是,銳龍 Threadripper需要插入主板CPU扣具的固定槽內後,用螺絲固定在CPU扣具上,再塗抹硅脂並安裝散熱器。用戶應該可以在主板說明書和CPU說明書上找到相應的說明。
安裝處理器時,需先遵照插槽上的提示,按順序分別擰松編號為3、2、1的內六角螺絲,打開插槽,揭開保護蓋。
再藉助橙色導軌,將處理器插入插槽保護蓋一側的固定槽內。
然後將處理器平放在插槽上方,並按順序分別擰緊編號為1、2、3的內六角螺絲即完成安裝。
5大特點——使用在銳龍 Threadripper上的AMD Zen架構
有關AMD的Zen架構,之前本刊介紹過多次。在這裡,本文還將簡要回顧一下銳龍 Threadripper處理器所採用的Zen架構的特性。
根據AMD官方描述,Zen微架構擁有的以下幾大特點:
01
更高的性能
採用了全新的增強指令集並行,大幅度提高了單線程性能。AMD Zen架構的設計目的在於有效提升了處理器的IPC。在內核架構上主要做出了四方面的改進:
一是採用了1.75倍於之前架構的、更大的指令調度器窗口以及1.5倍於之前架構的排序寬度和資源,大大緩解了指令擁塞情況。
二是採用了全新的緩存架構,允許部分頻繁訪問的微操作繞過L2和L3緩存直接讀取。
三是採用了全新設計的、基於神經網路預測的分支預測單元,大幅度提高了分支預測效率,降低了由於分支預測失敗帶來災難性後果的可能性。
四是加入了SMT功能,可以大幅度提高指令管線的填充度,提高效率。
Zen架構方面的改進
02
更大的吞吐量
通過全新的緩存結構和預取引擎,大幅度提升了數據吞吐速率。具體來說,Zen架構徹底改變了緩存體系,採用為每個核心配備64KB L1指令和數據緩存,以及512KB L2專用緩存,同時四個內核共享的8MB L3緩存的設計方案,更符合現代處理器的實際需求。
同時緩存帶寬大幅度提升至前代產品的5倍,提高了緩存存取效率。此外,AMD還專門為緩存設計了一個預取器,用於推測那些數據將可能被緩存儲存、那些數據可能會被核心調用,大幅度提高了緩存利用效率。
Zen架構在緩存方面做出了重大調整
03
更好的能耗比
從設計端開始,以低功耗、高性能為目的設計產品,加入更多的智能和主動地管理處理器功耗功能,降低無效損耗,提高處理器能耗比。在這一點上,Zen架構的產品採用了全新的14nm FinFET密度優化版本工藝製造,相比前代28nm甚至32nm工藝,在大幅度降低了電壓、漏電電流等不利因素的同時,提升了頻率和能耗比。值得一提的是,這種全新的14nm工藝允許使用更低的工作電壓和更小的管芯尺寸,從而進一步降低功耗、提升頻率。
另外,AMD在架構方面改進(比如前文提到的微操作改進)、時鐘管理政策的改善等,都帶來了Zen架構產品在性能功耗比上的優異表現,這使得Zen架構可以從低功耗移動版處理器擴展至HEDT產品,擁有巨大的功耗彈性。
Zen架構加入了很多節能方面的設計。
04
更出色的可擴展性
通過使用名為Infinity Fabric的全新高性能連接,實現不同處理器模塊的有效擴展,以及AMD不同IP核心之間的通訊。AMD的Infinity Fabric匯流排不僅可以通過其雙向42GB/s的帶寬實現不同CCX之間的高速連接,AMD還還可以利用Infinity Fabric實現對處理器不同核心之間的電壓、溫度、功耗、頻率等細節數據進行實時的控制和調整,實現處理器的高效率運行。
Zen架構設計了基礎核心,被稱為CCX。所有的Zen架構、Ryzen家族的處理器都是基於這款核心擴展而來。
05
兩種內存工作模式
AMD的銳龍 Threadripper處理器不僅規模大、技術新穎,還加入了不少新的技術。在內存方面,為了讓用戶有更出色的使用體驗,AMD提供了兩種不同的內存模式供用戶選擇。
AMD的Ryzen Master調節軟體里提供了兩種內存模式切換功能,本次測試中我們還是採用了默認的Distributed Mode。
其中一種模式被稱為Distributed Mode,也就是採用UMA(Uniform Memory Access)統一內存訪問模式。在這種模式下,系統將統一、優先使用所有可用的內存通道並自動分配相應任務。這種模式下,內存的總體性能和帶寬表現會比較出色,這也是AMD的默認模式。
另一種模式被稱為Local Mode,採用的是nUMA(Non-Uniform Memory Access)非統一內存訪問模式。這種模式下,CPU核心和控制器最優先處理內存物理結構上離處理器最近的DIMM中的內容,除非內容過大會溢出到下一個內存模塊。實際應用中,如果將遊戲或者需要加快處理速度的應用放置在離CPU最近的DIMM中,可以降低這些應用的延遲並提高整體效能。
AMD在自家的Ryzen Master工具軟體中,提供了兩種模式調整的軟體開關,用戶只需要下載並安裝Ryzen Master,就可以直接手動選擇是採用Distributed亦或是Local模式。AMD還提供了測試數據,理論數據來看,Local模式下的延遲要比Distributed模式大約低了23%,從86.9ns降低至66.2ns,但內存傳輸帶寬也低了最高約18%。而在實際應用中,這兩種內存工作模式的影響則複雜得多。根據AMD的評估,在75個遊戲中,無論是Distributed還是Local模式,對不同遊戲的影響是不確定的,Local模式大約會有5%到10%(峰值)的增益。
總的來說,AMD提供的兩種模式各有優劣,一般玩家使用默認模式就好,在本次測試中,我們也是採用Distributed Mode進行測試。對於追求極限、技術上也比較成熟的玩家可以考慮使用nUMA模式獲得與眾不同的性能體驗,不過可能需要一些額外操作,還需要進一步研究才能充分發揮其性能,本刊也將在後續對這一模式進行深度測試。
連接、擴展——銳龍 Threadripper架構
目前AMD和英特爾都在推出超多核心處理器。比如英特爾的Xeon至強家族,就推出了最高達28核心的方案。不過,在核心數量超過4個以後,核心之間的互聯和同步問題就成為了處理器設計的關鍵因素之一,在這一點上,AMD和英特爾走向了完全不同的道路。在這裡,本文先說一些題外話。
英特爾在早期的超多核心設計中採用的是環形匯流排架構。相比傳統的交叉匯流排架構,環形匯流排架構的優勢要明確的多:環形匯流排結構更為簡單,更為節省晶體管、功耗較低、在恰當的優化下能夠帶來非常不錯的性能。英特爾在環形匯流排上的首款產品就是大名鼎鼎的Nehalem,後來又通過不斷的優化,從一條環形匯流排到兩條,英特爾的超多核心處理器從之前的6~8核心發展到最多22~24個,環形匯流排這才走向技術終點。
環形匯流排的優勢主要是結構簡單,但是隨著核心數量越來越多,其缺陷也逐漸放大。比如環形匯流排上每個核心掛接的點也越來越多,使得延遲逐漸增高。尤其是緩存一致性廣播等,需要不斷的在環形匯流排只減傳遞數據,維持不同物理核心的同步,核心太多會導致數據傳輸等待時間變長。
在最差的情況下,雙環形匯流排的兩個物理核心同步延遲甚至會高達數十個周期,這會帶來性能的大幅度降低和能源的損耗。因此,英特爾在新的處理器上放棄了環形匯流排設計,改用了全新的Mesh網路,同時為此徹底更新了處理器的緩存設計——環形匯流排的L3緩存較大,方便一致性的同時可以同時為多個處理器提供共享服務。
但是Mesh網路下,每個處理器都是節點,都可以傳遞和廣播數據,這樣一來一個較大的L3存在的意義就被削弱了,因此英特爾改用了較大的L2和較小的L3,並且不再採用包含式結構,轉而採用獨立式緩存設計,L2和L3緩存數據互不影響,從本代產品開始,英特爾全面採用Mesh互聯架構設計超多核心處理器,從目前的測試來看,其效果和性能表現還是不錯的。
回到AMD這裡來。目前AMD所有的銳龍家族處理器產品都源於一個原生的四核心模塊,被稱為一個CPU Complex(CCX),CCX的內部鏈接可能是交叉互聯也可能是通過其他的方式,由於其核心數量較少(只有四個物理核心),因此其技術難度相對來說低很多。對外部來說,AMD希望通過擴展CCX數量實現處理器核心數量增加,這就意味著各個CCX之間的連接就會成為關鍵。如果觀察AMD發布的代號為「Naples」的EPYC處理器,就會發現AMD實際上是將兩個CCX綁定為一個模塊,然後再通過Infinity Fabric匯流排將其連接起來。
從宏觀上看,Naples處理器四個模塊之間使用的依舊是傳統的交叉互聯方案,只是匯流排換成了Infinity Fabric。每個模塊的兩個CCX再用Infinity Fabric連接在一起。比如桌面版本的銳龍 7就是兩個CCX模塊使用Infinity Fabric匯流排連接獲得的「4+4」八核心處理器,也就是兩個CCX的Infinity Fabric匯流排直連。更高端的伺服器版本的32核心霄龍EPYC處理器使用的是「(4+4)×4」的設計,四個模塊採用Infinity Fabric匯流排交叉互聯。
銳龍 Threadripper處理器則採用的是「(4+4)×2」或者「(3+3)×2」的方式,也就是兩個模塊採用Infinity Fabric匯流排直連的方案。
AMD展示的EYPC處理器,可見四個核心模塊在一個基板上。
AMD EYPC Naples處理器的內部鏈接架構簡圖
從連接角度來說,AMD的這種設計實際上避開了超多核心處理器設計所需要面對的物理連接上的問題,也避開了諸如使用環形匯流排或者Mesh架構這樣的選擇。相比環形匯流排或者Mesh網路,傳統的交叉匯流排連接各模塊的主要問題在於模塊和模塊之間的同步和並行性問題應該如何解決,也就是說如果兩個不同CCX之間需要通訊的話,如何解決通訊延遲和帶寬問題。在環形匯流排上,解決這個問題的是環形匯流排本身,在Mesh網路中,每個核心自己就是收發站,可以轉發信息並選擇最快、最近、不擁堵的路徑。
舉例來說,當兩個具有高度相關性的線程同時在系統中運行時,操作系統可能將其隨機分配在任何兩個空閑的核心執行。如果是環形匯流排或者Mesh網路的話,在處理器內部能夠以比較高的高效率互聯互通,延遲甚至可以被各種方法所優化、掩蔽,或者處理器在調配中可以將這兩個線程再度分配至擁有共享資源的兩個核心執行(處理器對操作系統而言被看做一個整體的話),這樣可以實現降低延遲、提高效率的目的。
但在傳統網路中,如果兩個有相關性的線程被分配給完全不同的兩個模塊處理,比如A模塊處理線程1,B模塊處理線程0,同時線程1和線程0存在高度相關性,其數據共享、一致性就需要通過匯流排來完成,這無疑增加了大量的通訊延遲。因為對傳統結構的處理器來說,處理器A模塊的A1核心和B模塊的B1核心的通訊,需要通過A模塊的轉發中心轉發至Infinity Fabric匯流排後,再交由B模塊的轉發中心,再到達B1核心,中間的延遲和帶寬可能還是能夠對性能產生影響的。
這還僅僅是一種情況,實際操作中,如果存在對帶寬敏感的應用,那麼最好將這個應用的不同線程均分在不同的CCX上,使其能夠使用更多的DDR4帶寬,因為每個CCX只能管理一對DDR4控制器。如果對延遲高度敏感,那麼最好將所有線程都塞入一個CCX(當然最好小於等於4個),這樣線程可以高速共享L3緩存,性能會有最佳表現。如果出現具有相關性、帶寬敏感和延遲敏感的應用的多個線程需要執行,這就非常考驗AMD的優化能力了。
另外,考慮到AMD宣稱Infinity Fabric匯流排的雙向帶寬為42GB/s,目前單通道DDR4內存的帶寬差不多也在20GB/s左右,Infinity Fabric匯流排的帶寬實際上相當於雙通道DDR內存,即使延遲和讀取方面Infinity Fabric匯流排擁有絕對優勢,但是這樣的帶寬和匯流排設計是否能滿足CPU內部龐大的數據流量需求,尚不得而知。無論如何,CCX搭配Infinity Fabric匯流排的設計方案,還是需要儘可能的多的軟體和系統優化才能發揮出應有的性能。
AMD展示的銳龍Threadripper處理器內部鏈接簡圖。
國外玩家對Ryzen Threadripper的開蓋結果,和EYPC處理器如出一轍。
繼續來看Threadripper。根據目前的消息來看,AMD的Threadripper處理器更像是從伺服器級別的EPYC處理器中「下放」而來。因為從CPU介面以及內部核心排布來看,銳龍Threadripper處理器內部依舊存在四個模塊,也就是8個CCX,32個物理核心。對銳龍Threadripper 1950X來說,AMD屏蔽了2個模塊或者4個CCX、16個核心,實現「(4+4)×2」;對銳龍Threadripper 1920X來說,AMD在屏蔽2個模塊或者4個CCX、16個核心的基礎上,在開啟的4個CCX中還額外每CCX屏蔽一個核心,最終實現了12個核心的效果,實現「(3+3)×2」。
目前AMD尚未對任何有關銳龍Threadripper處理器為什麼使用這麼多模塊以及為何拆蓋後有四個Die的問題給出明確的回答。這也引發了一些討論,諸如未開啟的模塊是否依舊可以使用Infinity Fabric匯流排,兩個開啟的模塊之間的Infinity Fabric匯流排連接是否有且只有一條——因為從實用角度考慮,如果能夠有更多的匯流排連接兩個模塊,帶寬資源和傳輸能力更高的話,對處理器實際並行計算時的表現還是有正向影響的,只是不知道AMD是如何處理的。
全新介面、全新晶元組——X399晶元組解析
在發布全新處理器的同時,AMD也發布了全新的X399晶元組與之相配。由於現代處理器已經都集成了諸如內存控制器、PCI-E匯流排控制器、SATA匯流排控制器、USB控制器等部件,因此晶元組主要用於提供諸如更多的USB、SATA、網路介面等功能。
AMD X399晶元組與銳龍處理器擴展能力對比,可見PCIe 3.0通道主要由處理器提供,X399晶元組主要提供USB 3.1、SATA介面。
AMD X399晶元組額外提供了2個USB 3.1 Gen 2,6個USB 3.1 Gen 1,6個USB 2.0,2個PCI-E 3.0通道和8個PCIe 2.0通道、8個SATA以及SATA RAID功能。當然,這是晶元組所提供的最大可連接設備數量,在實際使用中,廠商可能會根據需要來調整,比如將PCI-E 3.0通道轉為PCI-E Express或者SATA介面等。另外,X399和CPU的連接依靠的是PCI-E 3.0 4X通道,從規格上來看,這是額外的通道,並不會佔用晶元組本身的連接通道數量。
在和CPU搭配時,X399搭配CPU能夠帶來總計最多66條PCI-E 3.0通道,其中64條來自CPU,用戶可以用其組建多卡系統或者更強悍的高速磁碟系統。比如AMD宣稱可以搭配成2個PCI-E 3.0 16X搭配2個PCI-E 3.0 8X以及3個NVMe,或者是6個PCI-E 3.0 8X搭配1個4X NVMe,當然具體如何使用,還需要根據用戶和廠商設計來定。
由於目前CPU支持四通道內存,但由於內存規格和兼容性等問題,X399主板搭配銳龍Threadripper處理器使用時,還存在不同的搭配情況。根據AMD官方說明,在啟用四通道內存的情況下,根據內存Ranks(就是單面、雙面內存)不同、每通道內DIMM數量不同(就是每通道插入多少內存條,最多每通道只支持2根內存條),內存頻率會有顯著差異,最高可以支持DDR4 2667,這是在使用四通道、單面內存、每通道一根內存條的情況下,最低只能使用到DDR4 1866,這是四通道、雙面內存、每通道兩根內存的情況下。
出現這種問題主要是考慮到內存同步和數據刷新延遲等,一般內存通道越多、Ranks越多、DIMM數量越多,支持的同步頻率就會越低。
在超頻功能上,X399支持對CPU的自由超頻功能。因為目前所有銳龍Threadripper處理器都是不鎖倍頻的,用戶可以自行調整核心頻率、電壓等設置。
首發X399主板大賞:ROG ZENITH EXTREME
不知大家是否記得,當今頂級主板品牌ROG的起源,實際上也來源於AMD平台。ROG第一款產品就是為Athlon 64 FX CPU設計出Crosshair主板。可以說ROG始於AMD高端桌面平台,現今華碩又為X399晶元組和銳龍Threadripper處理器,打造出ROG ZENITH EXTREME主板。此主板以天頂為名,將超頻、散熱、光影糅合一體,意在為玩家帶來全新的AMD平台體驗。
8相CPU核心供電設計,搭配IR國際整流器公司IR 3555M PowIRstage一體式封裝MOSFET、日系黑金固態電容、12顆松下SP-Cap聚合物鋁電容。
為了有力地支持像銳龍Threadripper這樣的超多核心頂級處理器,ROG ZENITH EXTREME主板採用了優秀的做工用料。首先其處理器供電部分採用了8相CPU核心供電設計,每相供電電路搭配最大可承載60A電流的IR國際整流器公司IR 3555M PowIRstage一體式封裝MOSFET,也就是說8相供電電路最大可承載480A電流,應對銳龍Threadripper處理器180W的TDP可以說綽綽有餘。
此外主板處理器供電部分不僅搭配了可在105℃環境溫度下工作10000小時的日系黑金固態電容、全封閉電感,還在主板PCB背面配備了總計12顆松下SP-Cap聚合物鋁電容。SP-Cap聚合物鋁電容是採用高導電率的聚合物材料作為陰極的片式疊層鋁電解電容器。此類電容具有極低的等效串聯電阻(ESR),降低紋波電壓能力強,允許通過更大紋波電流。聚合物片式疊層鋁電解電容器在高頻下,阻抗曲線呈現近似理想電容器特性。
在頻率變化情況下,電容量非常穩定,更適合在高頻、高負載環境下工作,一般僅在高端板卡產品上能看到此類SP-Cap聚合物鋁電容的採用。
LiveDash OLED顯示屏不僅可以顯示各種監控信息,還可顯示非常有趣的小動畫、LOGO。
最有特色的是在主板散熱器上配備了名為LiveDash的OLED顯示屏,玩家可通過它方便地掌握系統溫度、CPU頻率、風扇轉速等信息。同時,用戶還可以在這個小窗口上顯示各種黑白動畫(可載入顯示用戶自己設計的動畫),如華碩LOGO、奔跑的恐龍、UFO,非常有趣,也令玩家的電腦更顯個性化。
附送ROG Areion萬兆網卡
網路方面,該主板不僅板載了支持802.11ad協議、理論傳輸速度可達4600Mbps的無線網卡,還為用戶附送了最新的ROG Areion萬兆網卡。這款網卡採用傳統的半刀卡造型,佔用單槽空間,與常規音效卡和PCIe SSD差不多。同時它還配備了半封閉式鋁合金保護罩,還有CNC工藝雕刻、醒目的ROG「敗家之眼」LOGO。網卡晶元基於Aquantia的AQtion AQC107方案,並設計有大型散熱片輔助散熱,以保證網卡的穩定工作。
網卡介面採用了高大上的PCIe 3.0 x4,尾部提供自適應單LAN RJ45埠,兼容100Mbps、1Gbps、2.5Gbps、5Gbps和10Gbps。另外,尾部LAN口和PCB邊緣設有指示燈,可顯示工作狀態。
藉助AURA SYNC同步發光技術,主板可以多種色彩顯示。
同時ROG ZENITH EXTREME主板也支持目前流行的AURA SYNC同步發光技術,不僅主板自身可以靜態、呼吸、閃爍、多彩循環、節奏等多種模式、多種色彩顯示,還可與其他支持AURA SYNC的燈帶、顯卡、外設等可發光配件以相同的模式、速度顯示燈效,幫助玩家打造更加宏偉的整機燈效。
ROG ZENITH EXTREME主板上的DIMM.2 模組擴展卡可以幫助用戶額外安裝兩塊M.2 SSD。
此外ROG ZENITH EXTREME主板也擁有ROG主板特有的DIMM.2 模組擴展卡,通過一個DDR4插槽可擴展2個M.2 SSD插槽,此創新設計可以讓用戶在M.2 固態硬碟上安裝內存條散熱馬甲,獲得更高、更穩定的性能,也可支持更多的M.2 SSD。加上主板PCB上的M.2插槽,ROG ZENITH EXTREME主板最多可支持三塊M.2 SSD。
識別本二維碼,可直接前往ROG ZENITH EXTREME主板的銷售頁面,了解活動詳情。
總體來看,ROG ZENITH EXTREME主板就是一款為銳龍Threadripper處理器量身打造的頂級產品,整合使用了各種功能與高品質元件,其官方售價在6999元左右。目前京東交100元定金可抵1000元的活動,使得該主板的售價大降至6099元,比較超值。掃描下圖的二維碼,就可直接前往ROG ZENITH EXTREME的銷售頁面,了解活動詳情。
我們如何測試(一級標題)
本次測試最大的目的就是在技術規格、配置相近的情況下,檢驗AMD銳龍Threadripper處理器的性能是否能與價位相近的Core i9-7900X 10核心處理器匹敵。因此首先我們將通過基準性能、應用性能、遊戲性能、處理器溫度以及平台功耗這幾大板塊來進行銳龍Threadripper 1950X、銳龍Threadripper 1920X與Core i9-7900X的對比測試,同時,我們將對兩款銳龍Threadripper處理器進行超頻測試,以考察在採用超多核心設計時,處理器是否還擁有超頻能力。
測試平台一覽
主板:ROG Zenith Extreme、華碩PRIME X299-DELUXE
處理器:銳龍Threadripper 1950X、銳龍Threadripper 1920X
內存:芝奇TridentZ DDR4 3200 32GB內存套裝(8GB×4)
硬碟:三星960PRO 512GB SSD+東芝飢餓鯊512GB SATA SSD+希捷3TB HDD
顯卡:ROG-STRIX-GTX1080TI-O11G-GAMING
散熱器:TT FLOE RIING360水冷散熱器
電源:TT TOUGH POWER DPS G 1250W電源
處理器性能測試
測試點評:首先從處理器基準測試來看,採用16核心設計的AMD銳龍Threadripper 1950X顯然有非常巨大的優勢,憑藉核心數量多的優勢,它在所有考察了多線程運算的測試項目中都取得了領先。如CINEBENCH R15多核心渲染性能達到3051cb,32個框框同時渲染的速度遠遠超過以往任何一款消費級處理器,幾乎也就看了兩條朋友圈的時間,渲染就完成了。
而採用12核心設計的銳龍Threadripper 1920X在大部分多線程測試中相對於10核心設計的Core i9-7900X也有一定的優勢。當然英特爾Core i9-7900X處理器憑藉雙核心可工作在4.5GHz的頻率優勢,在單線程性能方面則有更好的表現。
內存性能測試
AMD銳龍Threadripper 1950X內存性能
AMD銳龍Threadripper 1920X內存性能
Core i9-7900X內存性能
測試點評:內存性能方面,雖然AMD銳龍Threadripper處理器的官方規格為最高支持四通道DDR4 2666內存,但在ROG ZENITH EXTREME主板的配合下,兩款AMD銳龍Threadripper處理器都能與Core i9-7900X處理器一樣,實現對四通道DDR4 3200的支持。
而從傳輸帶寬來看AMD銳龍Threadripper處理器已經可與Core i9-7900X匹敵,尤其是其近90000MB/s寫入帶寬優勢突出,達到了一個四通道內存系統的正常表現。不過在內存延遲上,銳龍處理器內存延遲較高的問題在Threadripper處理器上仍然存在,因此其總體內存性能較Core i9系統還是有小幅差距。
應用性能測試
測試點評:
在應用性能測試中,我們採用了多種實際軟體、實際工作負荷進行體驗。如特別採用HandBrake視頻轉碼工具測試了AMD銳龍Threadripper處理器與Core i9-7900X處理器將4K視頻(容量達3.64GB)轉碼為1080p H.265視頻的消耗時間。採用著名的3D繪圖製作軟體3ds MAX來渲染由三匹玻璃馬組成的模型進行渲染,輸出解析度更設定在4K(4096×2731)。對於CG行業來說,渲染是一道非常消耗時間的工作,特別是渲染表現光線折射、反射等效果的玻璃材質。可以看到這些軟體對於超多核心處理器都有很好的支持,銳龍Threadripper 1950X在渲染中比Core i9-7900X少用了307秒,也就是足足5分鐘的時間。
此外我們還在著名的MATLAB商業運算軟體TLAB中循環200次進行5000×5000的二維離散傅里葉變換,數據類型為單精度,兩款AMD銳龍Threadripper處理器的用時也要更少一些,表現更好。
總體來看當前工作應用軟體對超多核心處理器已經有很好的支持,這也使得銳龍Threadripper 1950X在所有應用性能測試中的表現要更勝一籌,比Core i9-7900X更適合在高負荷工作中使用。而對於銳龍Threadripper 1920X處理器來說,由於它的核心數只比Core i9-7900X多兩顆,而Core i9-7900X在頻率上又有優勢,因此兩者在實際應用中可以說是各有勝負。
遊戲性能測試
測試點評:在大部分依賴處理器單線程性能的遊戲中,毫無疑問Core i9-7900X處理器要有優勢一些,如在《殺手6》、《孤島危機3》中都取得了明顯領先。當然現在不少新遊戲、DirectX 12遊戲對多核心的支持越來越好,同時加上不少著重畫質的遊戲更依賴顯卡性能,因此在這些遊戲中,三款處理器的差異很小。甚至在《殺出重圍:人類分裂》、《坦克世界》中,銳龍Threadripper 1950X還有非常小幅度的領先。
綜合來說,AMD銳龍Threadripper處理器在遊戲性能上與Core i9處理器仍有一定差距,但差距不大,且都能為玩家在最高畫質設定加抗鋸齒的環境下,帶來流暢的遊戲體驗。
完全勝出:多任務運行測試
在日常使用中,很多人實際上是需要同時執行多個任務的,如需要同時運行遊戲、直播、直播錄像、視頻轉碼的遊戲主播;同時運行遊戲、渲染或轉碼的設計人員。讓電腦邊工作、邊遊戲,做事娛樂兩不誤可以說是很多人的夢想,但以前礙於處理器核心數太少,這樣的需求難以實現,而AMD銳龍Threadripper處理器的一大設計目的就是讓這個夢想成真。
測試點評:
可以看到,在單獨運行《殺手6》時,Core i9-7900X系統的確有較大的幀速優勢,不過一旦同時開啟虎牙直播進行遊戲直播,並開啟直播錄像與Handbrake視頻轉碼,其遊戲平均幀速就從原來的159fps大幅下滑至僅僅60fps。而兩款AMD銳龍Threadripper處理器的抗壓性則非常好,遊戲幀速都仍然維持在75~77fps左右,其遊戲幀速在多任務環境下反超Core i9-7900X。
而在一邊運行《孤島危機3》,一邊進行3ds Max渲染時,Core i9-7900X所受到的影響就更大了,渲染時間從原來的2614秒大幅增加到4058秒,渲染時間足足增加了1444秒即約24分鐘,顯然邊玩遊戲邊工作是非常影響效率,不可取的。而銳龍Threadripper 1950X在此環境下的渲染時間則僅增加了6分鐘多一點,銳龍Threadripper 1920X的渲染時間也只增加了約10分鐘。
也就是說原本三款處理器在單一渲染任務下的渲染速度差距並不是太大,但在多任務環境下,藉助核心、線程數優勢,AMD銳龍Threadripper處理器就可以獲得快得多的渲染速度,讓電腦真正具備邊玩、邊工作的能力。
功耗與溫度測試
測試點評:那麼更多的核心數是否會為處理器帶來更高的功耗與溫度呢?我們特別測試了三款處理器的待機功耗與溫度,並通過Prime95 In-place large FFTS測試了它們的滿載功耗與溫度。從測試來看,雖然兩款AMD銳龍Threadripper處理器的溫度的確比Core i9-7900X要高一些,但都控制在合理範圍內,如滿載溫度均在70℃以內。
功耗方面,AMD銳龍Threadripper的表現也並不驚人,銳龍Threadripper 1920X的功耗比Core i9-7900X低一些,擁有16核心的銳龍Threadripper 1950X滿載功耗也就比Core i9-7900X高了約10W。
搭載銳龍Threadripper 1950X滿載工作時,ROG ZENITH EXTREME主板供電電路的最高溫度只有67.7℃。
搭載銳龍Threadripper 1920X滿載工作時,ROG ZENITH EXTREME主板供電電路的最高溫度更低,只有63.7℃。
值得一提的是,藉助主板做工優秀的8相供電電路,以及AMD銳龍Threadripper僅僅180W的TDP,它們在滿載狀態下,也沒有給主板帶來明顯的壓力。銳龍Threadripper 1950X滿載運行半小時後,ROG ZENITH EXTREME主板供電電路的最高溫度只有67.7℃,供電電路區域的平均溫度僅53.8℃;銳龍Threadripper 1920X滿載運行半小時後,ROG ZENITH EXTREME主板供電電路的最高溫度只有63.7℃,供電電路區域的平均溫度僅51.7℃,ROG ZENITH EXTREME主板可以輕鬆地支持AMD頂級處理器滿載運行。
超頻測試
在ROG ZENITH EXTREME的配合下,我們可將銳龍Threadripper 1950X處理器、銳龍Threadripper 1920X處理器分別超頻到4.0GHz、4.1GHz。
既然銳龍Threadripper 1950X處理器在默認狀態下的滿載溫度並不高,那麼它的頻率是否還有一定的提升空間呢?
接下來,我們還在ROG ZENITH EXTREME主板BIOS中對兩款銳龍Threadripper 1920X處理器進行了超頻嘗試。而對銳龍Threadripper的超頻非常簡單。對於銳龍Threadripper 1950X處理器來說,只要將電壓設定在1.37V左右,它就可以在水冷散熱環境下,以4GHz頻率穩定運行像Handbrake 4K視頻轉1080p H.265、CINEBENCH R15處理器多線程渲染這種重載工作,其性能又有一定提升,如CINEBENCH R15渲染性能從3051cb提升到3341cb,提升幅度近10%。
對銳龍Threadripper 1920X處理器而言,則只需要將工作電壓設定為1.352V,它就可以非常穩定地工作在4.1GHz,並通過Prime95 In-place large FFTS半小時烤機測試,超頻能力與超頻穩定性比銳龍Threadripper 1950X要更好一些。超頻後的性能提升幅度也比較明顯,CINEBENCH R15渲染性能從2435cb提升到2743cb,提升幅度達12.6%。
超頻後,銳龍Threadripper 1950X的SiSoftware Sandra算數處理器性能達到近500GOPS,堪稱當前消費級處理器中的王者。
銳龍Threadripper 1920X處理器超頻後的CINEBENCH R15渲染性能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讓競爭來得更猛烈一些吧!
整體來看,AMD銳龍Threadripper 1920X顯然是打了一場有準備的戰爭。
兩款產品都比市場售價仍在7999元,10核心20線程配置的Core i9 7900X還要便宜。顯然,對於那些渲染、3D建模、音視頻轉碼等充分利用處理器多線程性能的工作或者同時運行遊戲、渲染、直播、轉碼的遊戲主播、設計工作人員來說,頂級的AMD銳龍Threadripper將是除了Core i9處理器之外一個新的、頗具吸引力的選擇。而頂級處理器也將因為AMD銳龍Threadripper處理器的到來掀起一陣「血雨腥風」——價格、規格方面雙方都會爆發更加激烈的競爭,當然最終受益的還是我們消費者,因此讓這樣的競爭來得更猛烈一些吧。
點擊展開全文
※三星Note 8將支持全屏壓感觸控;Intel開始測試無人駕駛汽車!
※LPL重登冠軍寶座!《英雄聯盟》2017亞洲對抗賽綜述
※孩子發燒,大人別慌!秒秒測智能體溫計幫你忙
※補足頂級市場的短板,Razer銳腹蛇雙模遊戲滑鼠
※輕量化運動利器,米動手錶青春體驗記
TAG:微型計算機 |
※圖靈的反擊 英偉達GeForce RTX 2070 Super與RTX 2060 Super首測
※歷久彌新,2018 Specialized Stumpjumper首測
※七彩虹RTX 2080 Super Advanced OC非公顯卡首測:頻率究極進化
※非公版首測 iGame RTX2060 Ultra OC評測
※iGame GeForce GTX 1660 Ti首測:吃雞顯卡新高度
※ThinkPad X1 Carbon 2019首測:現代商務旗艦的集大成者
※好馬配好鞍 ikbc Typemaster X400鍵盤首測
※最強 Super 駕臨,NVIDIA RTX2080 Super 顯卡首測
※Magic Leap再融資4.61億美元,Vive Focus全球首測
※這一次叫做完美 ThinkPad X1 Carbon 2018國內首測
※Boxlight SU745首測!HLD液晶高亮機型全面看
※2019年杜卡迪 Multistrada 950 S 首測
※AMD Ryzen 7 2700X與AMD Ryzen 5 2600X首測,全面壓制Intel第八代處理器?
※應該是首測?鋼鐵俠Acoustune HS1551 CU了解一下
※絕地反擊 AMD Radeon RX 5700&5700XT顯卡首測
※3Glasses藍珀S2 MR頭顯全球首測
※氫燃料電池車首測:現代Nexo接受IIHS碰撞測試 獲Top Safety Pick+評級
※全能之選 1MORE Spearhead VR電競耳機全球首測
※全國首測!Powerbeats Pro 快速上手
※華碩TUF GeForce GTX 1660首測:讓性價比更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