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范仲淹《道服贊》墨本欣賞

范仲淹《道服贊》墨本欣賞

范仲淹《道服贊》墨本欣賞

范仲淹《道服贊》墨本欣賞

范仲淹《道服贊》墨本欣賞

范仲淹《道服贊》墨本欣賞

范仲淹《道服贊》墨本欣賞

范仲淹《道服贊》墨本欣賞

范仲淹《道服贊》墨本欣賞

范仲淹《道服贊》墨本欣賞

范仲淹《道服贊》墨本欣賞

范仲淹《道服贊》墨本欣賞

范仲淹《道服贊》墨本欣賞

范仲淹《道服贊》墨本欣賞

范仲淹《道服贊》墨本欣賞

范仲淹《道服贊》墨本欣賞

范仲淹《道服贊》拓本

范仲淹《道服贊》墨本欣賞

范仲淹《道服贊》墨本欣賞

范仲淹《道服贊》墨本欣賞

范仲淹《道服贊》墨本欣賞

范仲淹《道服贊》墨本欣賞

范仲淹《道服贊》墨本欣賞

范仲淹《道服贊》墨跡本(並王世貞、董誥等跋)

范仲淹《道服贊》,小楷,紙本,手卷,縱34.8cm,橫47.9cm。楷書8行。北京故宮博物院。

此卷書法方勁,落筆痛快沉著,略有《樂毅論》遺法。卷後文同、吳立禮、戴蒙、柳貫、胡助、劉魁、戴仁、馬、吳寬、盧濬、王世貞跋。另黃庭堅一題,是後人抄錄其文,非黃氏親筆所書。鈐「鼎元」、「高昜」、「高昜圖書」、「才子之裔」、「東漢太尉祭酒家學」、「懷州常平倉給納之記」、「監德州酒務印」、「監德州商稅印」、「范原理氏」、「蕉林秘玩」、「安氏儀周書畫之章」及清乾隆、嘉慶諸藏印。《鐵網珊瑚》、《清河書畫舫》、《平生壯觀》、《大觀錄》、《墨緣匯觀》、《石渠寶笈·初編》等書著錄。現藏故宮博物院。

楷書《道服贊》卷承傳了晉、唐嚴謹內斂的書風,行筆轉折方硬,頓挫有力,體現了作者沉毅、端莊和大度、大器的政治品格。

范仲淹手書《道服贊》系愛國人士張伯駒先生用一百一十兩黃金購得保存,並於五十年代捐贈給國家的國寶級文物。張先生收藏這件國寶還有一個故事。從偽滿宮庭流出的《道服贊》,原為琉璃廠論文齋老闆靳伯聲所購得。一天他送給張伯駒看。一見到《道服贊》,張伯駒的眼睛已經亮了起來。這是一幅手卷,系范仲淹為其同年許希道撰書,贊前有序,小楷精整。並有宋、元、明三代諸多名家題跋,延綿不輟。這是因為范文正公乃宋朝名臣,尤以《岳陽樓記》名傳天下,道德文章讓人景仰。至於他的書法,也有獨到之處,前人稱之為"筆精而瘦勁,自得古法"。如今親眼目睹,果不其然。張伯駒的表情被靳伯聲盡收眼底,心裡有了譜。張大爺看上這幅字了,眼看著就要發財了。因此張伯駒問他價錢時,他獅子大開口,一張嘴就開價120兩黃金,最終以110 兩成交。事後,張先生自知被靳斬了一刀,但看到這樣的國寶,也就認了。

釋文:

道服贊 並序

平海書記許兄制道服,所以清其意而潔其身也。同年范仲淹請為贊云:

道家者流,衣裳楚楚。君子服之,逍遙是與。虛白之室,可以居住。華骨之庭,可以步武。豈無青紫,寵為辱主。豈無狐貉,驕為禍府。重此如師,畏彼如虎。旌陽之孫,無忝於祖。

范書的後面就是文同的行書題跋:

希(文)《道(服贊)》此(或比)部借示,文正,詞筆,觀之若侍其人之左右,令人既喜而且凜然也。熙寧壬子孟夏丙寅,陵陽守居平雲閣題,石室文同與可。

文同此時任陵州太守,居住在仁壽縣城跨鰲山上的州署里。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漢族,蘇州吳縣(今屬江蘇)人。唐宰相履冰之後。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和文學家,祖籍邠州(今陝西省彬縣),後遷居蘇州吳縣(今江蘇省吳縣)。他為政清廉,體恤民情,剛直不阿,力主改革,屢遭奸佞誣謗,數度被貶。1052 年(皇佐四年)五月二十日病逝於徐州,終年64歲。是年十二月葬於河南洛陽東南萬安山,謚文正,封楚國公、魏國公。有《范文正公集》傳世,通行有《四部叢刊》影明本,附《年譜》及《言行拾遺事錄》等。

范仲淹生於真定常山(今河北省正定縣),在百日時隨家人去無錫。父親范墉,端拱初年(988 年)赴徐州任武寧軍節度掌書記(徐州軍事長官的秘書),990年病逝。謝氏貧困無依,抱著二歲的范仲淹,改嫁給山東淄州長山縣河南村(今鄒平縣長山鎮范公村)朱文翰。范仲淹也改從其姓,取名朱說(通「悅」),在朱家長大成人。

范仲淹從小讀書就十分刻苦,朱家是長山的富戶,但他為了勵志,常去附近長白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讀書,晨夕之間.便就讀諷誦,給僧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時,他的生活極其艱苦,每天只煮一碗稠粥,涼了以後劃成四塊,早晚各取兩塊,拌幾根腌菜,調拌於醋汁,吃完繼續讀書。後世便有了斷粥劃齏的美譽,但他對這種清苦生活卻毫不介意,而用全部精力在書中尋找著自己的樂趣。

這樣過了差不多三年,長山鄉的書籍已漸漸不能滿足他的需要。一個偶然的事件,暴露了范仲淹家世的密秘。他驚諤地發現,自己原是無錫范家之子,這些年來,一直靠繼父的關照度日。這件事使范仲淹深受刺激和震驚,愧憤交集之下,他決心脫離朱家,自樹門戶,待將來卓然立業,再接母歸養。於是他匆匆收拾了幾樣簡單的衣物,佩上琴劍,不顧朱家和母親的阻攔,流著眼淚,毅然辭別母親,離開長山,徒步求學去了。

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二十三歲的范仲淹來到睢陽應天府書院(今河南睢陽區)。應天府書院是宋代著名的四大書院之一,共有校舍一百五十間,藏書敷千卷。更主要的是這裡聚集了許多志操才智俱佳的師生。到這樣的學院讀書,既有名師可以請教,又有許多同學互相切磋,還有大量的書籍可供閱覽,況且學院免費就學,更是經濟拮据的范仲淹求之不得的。應天府後來改名南京,應天府書院所以又叫南都學舍。

范仲淹十分珍惜嶄新的學習環境,晝夜不息地攻讀。范仲淹的一個同學、南京留守(南京的最高長官)的兒子看他終年吃粥,便送些美食給他。他竟一口不嘗,聽任佳肴發霉。直到人家怪罪起來,他才長揖致謝說:「我已安於過喝粥的生活,一旦享受美餐,日後怕吃不得苦。」 范仲淹艱澀的生活,有點像孔子的賢徒顏回;一碗飯、一瓢水,在陋巷,他人叫苦連天,顏回卻不改其樂.

范仲淹的連歲苦讀,也是從春至夏,經秋歷冬;凌晨舞一通劍,夜半和衣而眠。別人看花賞月,他只在六經中尋樂.偶然興起,也吟詩抒懷; 「白雲無賴帝鄉遙,漢苑誰人奏洞蕭?多難未應歌風鳥,薄才猶可賦鷦鷯.瓢思顏子心還樂,琴遇鍾期恨即銷.但使斯文天未喪,澗松何必怨山苗。」(此詩是范仲淹寫給書院同窗晏殊的)數年之後,范仲淹對儒家經典——諸如《詩經》、《尚書》、《易經》、《禮記》、《春秋》等書主旨,已然堪稱大通:吟詩作文,也慨然以天下為己任。

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迷信道教的宋真宗率領百官到亳州(今安徽亳縣)去朝拜太清宮。浩浩蕩蕩的車馬路過南京(今河南商丘,下同),整個城市轟動了,人們爭先恐後地看皇帝,惟獨有一個學生閉門不出,仍然埋頭讀書。有個要好的同學特地跑來勸他:「快去看,這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千萬不要錯過!」但這個學生只隨口說了句:「將來再見也不晚」,便頭也不抬地繼續讀他的書了。果然,第二年他就得中進士,見到了皇帝。這位學生就是日後的北宋偉大的改革思想家范仲淹。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秋和八年(1015年)春,他通過科舉考試,中榜成為進士。在崇政殿參加御試時,他第一次看見年近五旬的真宗皇帝。後來還榮赴了御賜的宴席。二月的汴京(今開封市),春花滿目.進士們坐跨駿馬,在鼓樂聲中遊街:「長白一寒儒,名登二紀余」。他吟著這樣的詩句,想到自己已經二十七歲。比起旁邊的滕宗諒等人,年紀顯得大了許多。

不久,他被任命為廣德軍的司理參軍(廣德軍位置在今安徽廣德縣一帶,司理參軍是掌管訟獄、審理案件的官員,從九品)。接著,又調任為集慶軍節度推官(集慶軍轄境位置在今安徽亳州一帶,節度推官是幕職官,從八品)。他把母親接來贍養,並正式恢復了范姓,改名仲淹,字希文。從此開始了近四十年的政治生涯。

天禧五年(1021年),范仲淹被調往泰州海陵西溪鎮(今江蘇省東台縣附近),做鹽倉監官——負責監督淮鹽貯運轉銷。西溪鎮瀕臨黃海之濱,鎮上雖也可偶見牡丹,其荒遠情景畢竟與內地不同。乍聽風浪的呼嘯及野鶴的長唳,范仲淹不免略覺惆悵.而倉官既屬於閑差,他便暫以疏懶飲宴采自我解嘲:「卑犧曾未托椅梧,敢議雄心萬里途!蒙叟自當齊黑白,於牟何必怨江湖,一醉一吟疏懶甚,溪人能信解嘲無?」

然而,他很快發現,這裡有許多事情需要去做。當地多年失修的海堤,已經坍圮不堪,不僅鹽場亭灶失去屏障,而且廣闊的農田民宅,也屢受海濤威脅。遇上大海潮汐,甚至水淹泰州城下,成千上萬災民流離失所。官府鹽產與租賦,都蒙受損失。為此,他上書給江淮漕運張綸,痛陳海堤利害,建議在通州、泰州、楚州、海州(今連雲港至長江口北岸)沿海,重修一道堅固的捍海堤堰。

對於這項浩大的工程,張綸慨然表示贊同,並奏准朝廷,調范仲淹做興化縣令(今江蘇省興化市),全面負責治堰。

天聖二年(1024年)秋,興化縣令范仲淹率領來自四個州的數萬民夫,奔赴海濱。

但治堰工程開始不久,便遇上夾雪的暴風,接著又是一場大海潮,吞噬了一百多民工。一部分官員,認為這是天意,堤不可成,主張取締原議,徹底停工。事情報到京師,朝臣也躊躇不定。而范仲淹則臨危不懼,堅守護堰之役。

大風卷著浪濤衝到他腿上,兵民們紛紛驚避,官吏也驚慌失措,范仲淹卻沒有動,他有意看看身旁的同年好友滕宗諒,宗諒正從容不迫地評論著一段屹立的堤堰。大家發現他兩人泰然自若,情緒也安穩下來。經過范仲淹等人的努力堅持,捍海治堰又全面復工。不久,綿延數百里的悠遠長堤,便凝然橫亘在黃海灘頭。鹽場和農田的生產,從此有了保障。往年受災流亡的數干民戶,又扶老攜幼,返回家園。人們感激興化縣令范仲淹的功績,都把海堰叫做「范公堤」。興化縣不少災民,竟跟著他姓了范。至今興化仍有范公祠遺址,為父老懷念。

「有客狂且淳,少小愛功名」,「風塵三十六,未做萬人英」。這是范仲淹三十六歲時寫的詩句。他大約至三十四、五歲才結婚,這年得了一子,並被調回京師,做大理寺丞。從此,他跨入京官的行列。

在位期間,范公的勤奮、正直,為國為民的精神激勵了一代又一代國人。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品格也成為中華民族品德的代表。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思想,已經熔鑄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影響了千千萬萬人,成為中華民族乃至世界人民的寶貴精神財富。其「先憂後樂」精神已成為一座不朽的豐碑,樹立在海內外炎黃子孫的心目中。

范仲淹《道服贊》墨本欣賞

范仲淹《道服贊》墨本欣賞

《邊事帖》,粉花箋本,縱30.5cm,橫42cm,行書,13行93字。

《遠行帖》,紙本,縱31.1cm,橫39cm,行書,11行90字。

二札即邊事、遠行二帖,為兩通書札。

《邊事帖》釋文:

「仲淹再拜,知府刑部仁兄:伏為起居萬福。施鄉曲之惠,占江山之勝,優哉樂乎。此間邊事,夙夜勞苦。仗朝廷威靈,即目寧息,亦漸有倫序。鄉中交親俱荷大庇,幸甚。師道之奇,尤近教育,乞自重,自重。不宣。仲淹拜上,知府刑部仁兄左右。三月十日。」

信中「知府刑部」是富嚴,他曾官刑部郎中,此時正在蘇州知府任上。范仲淹本蘇州人,因此對富嚴給予自己家鄉親人的關照深表謝忱。而仲淹這時則遠離故鄉,以陝西招討使的身份,率部戍邊,抗擊西夏。故信中說:「此間邊事,夙夜勞苦。」

《遠行帖》釋文:

「仲淹再拜,運使學士四兄:兩次捧教,不早修答,牽仍故也。吳親郎中經?"有失款待,乞多謝。吾兄遠行,瞻戀增極,萬萬善愛,以慰貧交。蘇醞五瓶,道中下藥。金山鹽豉五器,別無好物,希不責。不宣。仲淹再拜,象山學士四哥座前。八月五日。」

此兩帖書法瘦硬方正,清勁中有法度。人常將此書風喻其人品,稱「公書莊嚴清澈,信如其品」。

此件作品曾經清乾隆、嘉慶、宣統內府遞藏。清阮元《石渠隨筆》、內府《石渠寶笈·續編》等書著錄。

范仲淹《道服贊》墨本欣賞

范仲淹《師魯帖》,行楷書,紙本,縱32.8厘米,橫39.2厘米;跋縱32.8厘米,橫18厘米,凡11行,每行字數不一,字有缺損,存一百字。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 :

仲淹頓首:李寺丞行,曾□□□□遞中,亦領來教承動止休勝。仲淹此中無□□,兒了病未得全愈,亦漸退減。田元均書來,專送上。近得□揚州書,甚問師魯,亦已報他貧已安也,暑中且得未動亦佳,惟君子為能樂□,正在此日矣。加愛加愛不宣。仲淹□師魯舍人左右。四月二十七日。

范仲淹《道服贊》墨本欣賞

范仲淹書韓愈《伯夷頌》

釋文:

士之特立獨行,適於義而已,不顧人之是非,皆豪傑之士,信道篤而自知明也。

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於一國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蓋天下一人而已矣。若至於舉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則千百年乃一人而已耳!若伯夷者,窮天地亘萬世而不顧者也。昭乎日月不足為明,崒乎泰山不足為高,巍乎天地不足為容也!當殷之亡,周之興,微子賢也,抱祭器而去之;武王、周公聖也,從天下之賢士與天下之諸侯而往攻之,未嘗聞有非之者也。彼伯夷、叔齊者,乃獨以為不可。殷既滅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獨恥食周粟,餓死而不顧。由是而言,夫豈有求而為哉?信道篤而自知明也。

今世之所謂士者,一凡人譽之,則自以為有餘;一凡人沮之,則自以為不足。彼獨非聖人而自是如此!夫聖人乃萬世之標準也。余故曰,若伯夷者,特立獨行、窮天地亘萬世而不顧者也。雖然,微二子,亂臣賊子接跡於後世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聞是書畫 的精彩文章:

元代~錢選《浮玉山居圖卷》
中國繪畫成因與世變
辟穀,即避開五穀雜糧~如何辟穀?
人體穴位全解析——頭痛腦熱備用

TAG:聞是書畫 |

您可能感興趣

范仲淹小楷欣賞《道服贊》
范仲淹《道服贊》
戴仁行楷跋范仲淹《道服贊》
乾隆御用「代筆」董誥小楷《跋范仲淹道服贊》
道家者流,衣裳楚楚——淺析范仲淹《道服贊》
范仲淹小楷《道服贊》人稱此帖「文醇筆勁,既美且箴」
清秀瘦健:宋代黃庭堅小楷《跋范仲淹道服贊》
閑說道家者流衣裳楚楚之道服贊
從漢服到道服,看道教文化傳承
《彩虹六號:圍攻》火花新服裝介紹 弓道服盡顯氣質!
歷代書法名帖名家選——《道服贊》
陰陽師:泰國伺服器正式關閉,渠道服的大佬們表示很慌
鞠婧禕跆拳道服也這麼美,張哲瀚:這是兒童班吧
你知道服用中藥也有黃金時間嗎?
蔡依林不愧是亞洲舞娘,「改良版跆拳道服」穿出女神范,美炸了!
宋高宗母親浣衣院受盡屈辱,回國得知殺了岳飛要出家,終身穿道服悼念
陰陽師:關於渠道服玩家想轉服的問題,建議大家盡量選擇官服入坑
7.17志願之城創新創優:方松街道服務創優,開啟志願新篇章
跆拳道道服保養小技巧,建議你看完了也保存下
她是陳赫旗下小花,穿深色劍道服,頭上扎飄帶,英姿颯爽氣場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