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長勛前輩傳習太極拳精華1-6
馬長勛前輩傳習精華之一:站樁要松得只剩下倆腳掌
基本功要練,無極樁就是培養松,培養靜,不是練肌肉。現在一練站樁就練得人胳膊疼腿疼,不是那樣。你練得腿直哆嗦,好像有功夫了,可是這和太極拳沒有關係。
太極拳不是「苦練」就能練出來的。「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這和你站大馬步樁有什麼關係?你那樣練,長的是腿上的肌肉和力量,這個力量推手的時候可不好使,它不「靈」。因此,方法錯了,弄一輩子也弄不出來。所以,你看人家王家(按:王家,指王茂齋、王子英)教拳,有個三五年就出來了,就是不走彎路。
先站樁,目的是把自己身上協調一致,然後再說勁就好辦了。懂了這個,才知道盤拳怎麼盤。否則盤拳找不到這個「核心」,沒有用。
無極樁,你就怎麼舒服怎麼站。一個是舒服,一個是要把自己身上的氣調順了。呼吸不用管他,把身上調舒服了,周身協調一致了就好了。慢慢地松來松去,腳底下就有東西了,然後和「接觸點」一合,推手就是這個東西。
站來站去,周身的勁都松到腳上去了,身上越站越空,越站越輕。松來松去,人就剩倆腳掌在這兒了,這個東西你就得著了。
但是你腳底下這個東西,要能到你手上去。你一碰,你腳掌上這個東西就像通電似的接上了,都是腳底下的東西,不是局部在瞎撞。很簡單,不複雜。難就難在改變我們的習慣,改變我們的常規練法。
關鍵就是「松」,什麼丹田氣啊,都不用管他,你真鬆開了,氣也就下去了。筋內皮肉、五臟六腑、大腦皮層都讓他放鬆。
松可不容易,這裡學問大了。你躺在床上就是松嗎?你松得下來嗎?你感覺離開床了,才是鬆了。練法既不複雜也不神,就是吃功夫。
「其根在腳」,你腳底下必須有東西,你腳底下沒根,你要「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你「形」不了,完全就是胳膊勁。腳底下有根了,把腳底下的勁運到手指上,就是太極拳了。所謂太極不用手,用手就不是太極拳。表現在手上,是一個點,必須把腳底下反應到這裡來。
如果是你坐在這裡,腳上不合適了,沒法用勁了,這個東西就到臀部上了,換個發力點。搭手的時候,手就是個支撐,不丟不頂。手上再變化,力點就手變萬化了。
這套程序是這樣,你要練上身也確實不容易。但你要按規矩,有好伴練,也不是那麼難。你撕拉扯拽,練了20年沒練出來,實際上你這20年就沒練太極,南轅北轍了。你什麼時候都「空」了,你功夫就「滿」了。
所謂整勁,是個虛整勁,他不是一個死樁子。他用的時候,是我的力加上你的力,倆打一個。所以,這個力道比我自己的體重大吧。你來他就等你,你不來,你松我也松。加上點小玩意小技巧,就「活」了。楊禹廷先生、王子英先生這些小勁實在妙極了,和他們推手,比你吃涮羊肉什麼的都過癮。
無極樁站多長時間?以舒適為準。你站10分鐘,站通了,站舒服了,10分鐘就合適,越站技巧越高,感覺越深。一般要站好的話,要40分鐘到一個鐘頭。你要真得著這個東西了,就無所謂站不站了。你身上都形成這個習慣了。
所以我們練太極拳,練站樁,要用到我們生活當中,包括太極拳對我們修養情操的要求、樂觀的精神,這些都是從放鬆中獲得的。要把他們融匯到我們日常生活中,行動坐卧走、吃喝拉撒睡都是這個東西。
真到了這個境界,你連拳都無所謂盤不盤。你上了身,一動就是「這個」。練上身了,你走著路也就練了。走路也是練。推手等於盤拳,等於站樁,反過來也一樣,盤架子也等於推手等於站樁,站樁也等於盤架子也等於推手。
坐飛機上能打拳嗎?你就坐在座位上,你「默拳」就行了。你默拳,身上就能出盤拳的感覺。
當年,楊禹廷先生就每天默拳。我上他家去,師奶說了,你坐在那兒別說話,等你師爺默完拳再說。楊先生躺著默拳,老太太要不說,我還以為老先生在那兒睡覺呢。師爺蓋著毛巾被,側著身睡覺,挺安穩。實際上他在練拳呢!這個時候,你要按他一下,你保證就飛出動了。當然,來個愣頭青的大小夥子死摁也未必靈。這是合手勁,合了才有這種感知。它是一種勁路,不練是不會明白的。
馬長勛前輩傳習精華之二:千萬不要練壞雙腿
我是過來人,我就按照老師說的,這麼天天練。但是,這要按方法練,「苦練」可不行。現在很多人都「苦練」,殺大架子練,苦練能練出什麼來呢?練來練去,把腿都要練壞了。練太極拳一定要注意這個問題,否則到老年,腿全壞。很多練拳的,七八十歲的,五六十歲的,腿全毀了。為什麼呢?這都不是科學地練拳。你勢子特別低,將關節都損壞了,包括我在內,到老年腿都不靈。第三代我接觸的老先生沒有這麼練的,可是那時候不懂啊,後來趕時髦,也低練勢子,就這麼練壞了。不是有這種說法嗎,所謂上中下三盤,這麼練,結果你到60來歲,氣血一不夠,腿就找著你了。
所以,這個觀點一定要轉變,要總結。本來是為了鍛煉身體,結果反而將腿練壞了,不合適吧。
頂牛角力,也是傷身體。盤拳勢子過低,壞關節。這些要引以為戒。過去有些老先生也練壞了,老先生不知道嗎?不是, 是不好說。自己練了一輩子,還將腿練壞了,好意思說嗎?忍著不言語。咱們要科學地看,你練了一輩子,要科學地總結給後人看。受益的是哪一點,沒受益的甚至受害的是哪一點,要警告後人。
我實踐了幾十年,太極拳健身嗎?確實健身,但是你要搞不好,也能傷身。倆人推手頂牛角力,傷筋又傷氣,弄不好還傷關節,心情也不愉快。
所以,推手不要角力,不要爭勝負。勢子不要過低,過低並不能出功夫,只是肌肉發達,不會出靈敏,不會出太極勁。
太極拳不是個力氣活,勢子低,無非就是「走」,走化的多,頂的勁更大一點,無非如此。絕對不會練出什麼寸彈勁,相反,彈不了啦,滯了。這就像拉弓,拉滿了射得才遠,但你拉滿了還接著拉,就沒有彈性了,說不定就折了。年輕人為了表演,偶爾為之可以,但引以為日常,就不行了。
盤拳以什麼姿勢為準,以舒適為準。氣要順,不要疲勞。練完出很多汗,這並不出功夫,相反還受傷。外行人看了,覺得這個人真有功夫,這麼大歲數,勢子還這麼低。但是人嘴兩張皮,怎麼說都行。等你練壞了,人家還說,早知道你這麼練就要出毛病。
我們不是練給別人看的,不要讓外行的評論影響到自己。
太極拳要向世界推廣,合適了,是給全世界人民造福;要不合適,那是給世界人民遭罪。既然要推廣,咱們自己就要負責。
馬長勛前輩傳習精華之三:是太極就不用胳膊勁
要把勁問准,不容易,不能強打硬要。找到一個勁大家都很高興,可是往往第二天又沒了。這東西不是你會這個操手就行了,身上在不斷變化,沒有定型。身體的協調跟不上,往往胳膊勁就上來了。胳膊勁上來就不是那個東西。那個時候聽勁、拿勁都不太准,還是在胳膊上做,還沒有悟到「太極推手不用手」的道理。看老先生們的講法,也沒太注意,等到慢慢功夫上身,才知道這不是手上的勁,都是從腳底下反上來的。
咱們推手全是腳上的勁,拳論上沒有廢話。手上接觸點,聽勁在手上,反應在思維上,變化這個勁是從腳底下上來的。從腳到胯,到脊背,胯一進是整體,背一轉到手上。現在好多是力上加功,確能打人,但不是純太極勁。
太極拳要求不用力, 但其實你本來的力並沒有消失,只不過是由分散在全身,集中到了你的腳下。也就是說,練太極拳不是勁沒有了,本來的勁並沒有消失,而是全部松到你腳下,是都集中了,轉移了,都松沉到腳下去了。等用的時候,推手的時候就用腳底下和接觸點的勁,這兩點得能「說上話」,會「說話了」,不丟不頂了,慢慢才能變化無窮。也就是說,手一接觸對方,信息就傳到腳下,由腳下再返回來到這個接觸點上,或拿、或化、或走、或變。
「其根在腳」,你腳底下必須有東西,你腳底下沒根,你要「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你「形」不了,完全就是胳膊勁。腳底下有根了,把腳底下的勁運到手指上,就是太極拳了。所謂太極不用手,用手就不是太極拳。表現在手上,是一個點,必須把腳底下反應到這裡來。如果是你坐在這裡,腳上不合適了,沒法用勁了,這個東西就到臀部上了,換個發力點。搭手的時候,手就是個支撐,不丟不頂。手上再變化,力點就手變萬化了。
不僅太極拳,實際什麼拳術到了高層,都要是如此,只不過太極是突出要求這一點。尚雲祥說,打一寸的拳,他不松不柔不空,腳底下沒東西,丹田裡沒東西,怎麼能打出來?都是一個道理。
因此,你盤拳的時候,時時別忘了你的倆腳掌。你推手的時候,不管碰你身上哪個地兒,都跟腳底下說著話,去那裡找這個東西。簡單說就是拿腳練拳。你看我做這個擠,其實我沒擠,我腳底下做這個擠呢。你碰上我,腳上就過來了,這樣你這個架子算沒盤空。別人一挨你,你就跑,這叫丟。他一挨你,你的勁就到他腳上,你這架子才叫不空呢。這叫「盤勁不盤招兒」。
推手時,你還盤你的拳,腳底下練,這就叫不丟不頂了。要自然,推手和盤拳一個道理,盤拳也跟推手一個道理,這個要結合好了。要點是你還練你的拳,別管他。
另外,有個很關鍵的,氣歸到丹田要自然。不壓不努,讓他通過放鬆,不調而自調,完全自然地下去,這才是真正太極拳的丹田。是自然的沉,而不是有意識的沉。五臟都鬆開了,不提著了。腳底下也不要五趾抓地啊,入地三尺啊,你能入地三尺嗎?真正鬆開,自然就到腳上了。李亦畲先生曾總結太極拳三步境界:第一步,在水裡練,腳蹬著地;第二步,腳離開地,在水中間了,按游泳說會踩水了;到了高層,到水皮上來了,這就是輕靈。腳底下有漂浮感,真正有根兒了。腳底下是漂浮著,就像腳和地之間連著有層膜一樣,沒踩到地上,非常靈活,非常整。過去老先生講「腳踩浮蓮」,也是這個意思,這得身上松透了、松凈了才有這個感覺。有人說「五趾抓地上彎弓」,這是一步功夫,不是永久。
馬長勛前輩傳習精華之四:太極拳之「中正」與「中定」
拳論上講「立如平準」,什麼叫「立如平準」,現在都解釋成「秤」,天秤。他(姚繼祖先生)說不是,他認為這是指的水平儀,叫平準。這個水平儀,無論你給它扒拉到哪些兒,它中間那個水珠都在中間。這個東西不是農村那種簡陋的水平儀,將木頭挖一個槽倒上水,就行了。它這個東西是十字的,無論你轉到哪個地方,那個水珠都在中間。現在解釋成天秤,也有一定道理,但實際上,解釋成水平儀無疑是更準確更高明。
拳論上講「中正安舒」,這個「中」,不是說外形上我們站多直,就叫中、正、那樣人不就僵化了嗎?太極拳要求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在變化當中,怎麼體會「中正安舒」呢?太極拳是圓周運動,是立體的,像圓球,圓環無端,內里是陰陽二氣。就是不管我身法怎麼動,從外形上歪斜仰俯也好,怎麼著也不丟「中」。就像一個圓球在地上滾動,它是一個立體的圓,不管它滾到哪兒,它都是一個圓,頂、底、中三點一線,這才是太極拳中正的本意(不是所謂三尖相照)。並不是一個動作我腰擺得倍兒直,那不符合太極拳輕、靈、圓、活的原則。
「守住中定往開打」,是楊露禪先生在一次離京前,傳給吳全佑先生的一句話,全佑先生由此開悟。這句話的核心,既講盤拳、推手,也包括技擊。就盤拳、推手來講,都要守住中定,往開了練,姿勢要開展,大開大展,大虛大實,大松大柔,大無大空。那如何才能守住中定?「中定」在什麼地方?你要不能把全身完全鬆開松透,身上鬆開松無,你就談不到「中定」。功夫練不到的,往往容易誤解:你都沒了,你還有中定嗎?對,只有身上空了沒了,才有中定。這個中定勁是從哪兒來的呢,從腳下來。你完全鬆開了,皮肉筋骨、五臟六腑都鬆開,最後全部松到你腳下,腳下就有了根。打個比方,我們天天練拳,在天放鬆,你練的功,是你的收穫,腳底下就是倉庫,每天的收益都往倉庫裡頭收。你的功夫越純,你的收穫就越大,你倉庫裡頭的東西越多。到推手的時候,或者真遇到事情交手,那時候的力量,即中定勁就從腳下這個倉庫上來到手上。過去有句話,「球頭鼓,球碰壁」,就是「守住中定往開打」的原因。我見過的三代人,他們推手都是這個勁,走得集中,走得小,彈性非常準確,推出乾淨漂亮,雙方都非常舒服,又練功又養生。
馬長勛前輩傳習精華之五:不接觸能將人打飛 ?
一、什麼叫「虛領頂勁」?虛領頂勁,「頂」是什麼?現在都說是頭頂,基本都是這麼解釋的。「虛領頂勁」實際指的是推手的接觸點,把這個點虛虛地領起來,輕鬆地粘著對方。這個頂是接觸點,不是頭頂。指腦袋時叫「頂頭懸」。「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互隱互現」,這句話指的是推手,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這裡的關鍵推手接觸的那個「頂點」要虛、要松、要輕、要靈。這樣才能聽勁,才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只有真正搞懂了這些個含義,才能指導我們練功的方向。
二、「四兩撥動八千斤」?王宗岳先生講的是「牽動四兩撥千斤」,一個很重的物體,你將它搖動了以後才能「走」。比如過去的大酒缸,你搬是搬不動的,你左搖右晃使它晃動起來,就可以將它「趕走」,這裡頭就是「牽動」。推手也一樣,牽動就是把對方的根給牽動了,這才好走,不能強打強要。人是個活物,他比死物更容易牽動。有的拳論上寫「四兩撥動八千斤」,很霸氣,但不通,沒有牽動,撥不起來。
三、「喉頭永不拋」?宋書銘有句話,叫做「猴頭永不拋,問盡天下英豪」,現在「猴頭」都寫作「喉頭」,都解釋成了喉頭、喉結,「永不拋」就自然解釋成了含著下巴,這能「問盡天下英豪」了嗎?其實,這個「猴頭」屬於隱語。你看猴子頭都是外露的,老是那個勁,叫「猴頂雲」,精神都露出去了,所以猴子也不長壽。在這裡是指自己的勁,也就是跟人搭手的接觸點,要含蓄不露。搭上手,我手很輕很靈,不拋露出去,不暴露,對方就無法了解我,你一露頭我就拿住了。
四、什麼叫「雙重」?王子英先生的解釋是,所謂「雙重」,就是推手時候「頂」,倆人頂勁兒了叫雙重。其實「雙重」和盤拳沒有關係,盤拳要盤得靈活。不是盤拳的時候非得一條腿著地,絕對虛實,那是副品,要以靈活為主,以協調一致為主。雙重指的就是推手時候頂勁,這是王子英先生經常講的。現在書上把這個雙重說得非常神秘,比如兩腳不能同時用力,甚至兩手不能同時一個方向之類,其實這和雙重毫無關係。雙重就是頂,倆人都用勁了就叫雙重,雙重則滯。所以拳論上說:「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倆人頂牛,兩人都使勁,我一撒手,你趴下了,這叫「失重」,但這可不是「引進落空」。太極拳講究聽勁問勁,你得找這個力點。比如你上去就用勁,對方不用勁,這叫單重。這一去就暴露了自己,人家稍明白的,你就受制。人不知我,我獨知人,你要不明白這個道理,一搭手,主動進攻,盲目用力,人家稍比你懂你就受制。雙方都不懂就頂勁,是為雙重。但是現在說「雙重」兩字,一般都用在盤拳上,而不在推手上找「雙重」「虛實」。你要在自己身上找所謂的「雙重」,最後就滯了。太極拳離不開生活,比如我們走路,一走路就有虛實,而且是過渡的虛實,不是僵死的虛實。按照那種說法,你都不能兩條腿使力,但是都擱到一條腿上,那不成蹦了嗎?就滯了,僵死了,兩條腿多靈活啊。盤拳的時候一條腿吃力,結果把腿練壞的特別多。為什麼講陰陽相濟,而不是絕對「分清陰陽」?陰陽相濟,不用時我站在那裡非常舒服,用不著兩腳分清虛實,這就叫陰陽相濟。用的時候隨機應變,得用剛時就用剛,得用柔時就用柔,用的得當就叫懂勁。懂勁是你自己明白了,你練到身上了。懂勁不是懂對方的勁,懂對方的勁叫聽勁。
五、何謂「用意不用力」。這個「用意」,是用意調節內里的東西,用意還要聽,體會裡面的感覺,用意調整氣,體會他的感覺。等到了高層,意也不用了,氣也不用了,完全用神了。神是元神,不是視神。這都是內在的東西,看不見,摸不著,但它確實存在。但現在好多人所謂的「意」,實際還是力;所謂的「神」,都是「漏」。看著挺精神,但是是形於外。太極拳練的神、意、氣,是元神、元氣、元意,真意、真神、真氣。倆眼滴流亂轉,這叫「視神」;呼吸氣叫「凡氣」;而「真意」就得往裡走了,這得自己體會了。這必須親身實踐,你如果身法不到,怎麼說你也不明白。你只能放鬆,一步一步走。功夫不虧人,到時候這些東西都能表現出來。你瞎琢磨沒有用。有形有相的力,都是做出來的,也就是個抖勁,還是力氣,他不屬於彈性力。太極拳講的「松而不懈」,不懈的不是力,而是意,就是時刻保持警惕性,拚哪兒哪兒還,碰哪兒哪兒有,「周身無處不太極」。
六、太極推手是角力嗎?我見到的王子英先生、李文傑先生、楊禹廷先生、張繼之先生,他們四位功夫有大小,但推手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不是打得稀里糊塗,而是非常清楚,都是打在你的勁一露頭,很乾凈,被打的人也很舒服,感覺不出對方的力量,這路推手是非常妙的。他們用手逗出你的勁,然後打你的勁,不是用力氣。其實推手就是個「玩兒」,但是玩的裡頭有真東西。人家楊露禪當年在北京教拳,要是憑力氣,王爺們會跟他學這個?當年在行里有這麼句話:「不怕地,不怕天,就怕楊家的軟十三」。軟是軟,軟裡頭有東西。推手就是練功,是拿人練功,不是拿死東西練,不是讓你打沙袋,踢樁子。王茂齋、王子英、趙鐵庵,他們誰這麼練了?王茂齋先生為了教習推手,家裡鋪的都是進口的瓷磚,每天用煤油擦得鋥亮,跟鏡子似的。一般人站都站不穩,推手你想較勁都使不出來,當年我去王家學拳的時候,就在這上面練推手。推手不是角力,這話大家都知道,也都在講,但講的人是不是真的認可這句話,聽的人是不是真的信服這句話,還真是不一定。隨著時代的變遷,群眾口味也在變化,但對太極拳和太極推手來說,則不能說在進步。拳論上講推手四大病:頂癟丟抗。現在(病)也發展了,撕、拉、扯、拽都出來了,反關節也出來了,擒拿也出來了,腳也上去了,推手的內涵變了,已經逐漸失去太極拳的風格。太極推手確實對健身、提高修養,都有獨到的價值。我希望這項運動別丟掉,但關鍵是別因為要比賽拿金牌,就把推手變成「角力」「推車」,這就沒有價值了。其實,真正的推手要作為全民健身活動來普及的話很有意思,它不傷人,又有內涵,有它的文化和哲理,技擊是推手的一個方面,但不是主要的一個方面,不是主要追求的東西,要通過推手追求它的內涵,比如聽勁,只有恰到好處,才能引人入勝。揪過來扯過去就沒有味道了,不但挺累的,弄不好還閃腰扭胯的。真正的太極推手練完了很舒服,又有內涵,有哲理,又符合力學、心理學的科學解釋。真作為全民健身去推廣,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什麼叫「養」?什麼叫「傷」?推手推合了,兩個人都是養,一較勁,兩敗俱傷,傷神,傷氣,傷身體。你要到了王子英、郝家俊、楊禹廷、馬岳梁先生他們那一代那個程度,對身體健康絕對是有好處。你搞角力,招數,這些對身體最終都是傷的。鄭曼青先生總結過:善發者不壽。
我們發人為什麼多用「軟彈勁」呢?因為它不傷。一點,你的本能力不出,人出去之後,一兩丈運,深吸一口氣,有補無傷。這叫打人會打,挨打會挨。推手也講和諧,不要僅僅看成你勝我負的比賽,才能雙贏。你一直勝,勝來勝去你的身體垮了就沒意義了。
七、不接觸能將人打飛?太極沾連粘隨,是知己知彼,到高層階段,還有一個「離粘連」。這個時候他和你的神氣相合,你一動,他就能知道你的速度、力度等。但不是說,離多遠,我一動你就蹦出去了,那是凌空勁。凌空勁屬於跟學生「玩」的一種手段,不是實際應用。這是一種遊戲,不能當真。楊露禪跟人動手都得接觸,何況他人。就算是跟自己學生,不搭手的話,你把眼睛蒙上也不靈。這些玩法,都是關起門來自己玩的,現在有些人「玩兒」得有點過。
馬長勛前輩傳習精華之六:太極拳是悟道的階梯
太極拳是悟道的階梯,這麼說也不過分。你要真正理解太極拳,不僅要看老拳論,還要看很多經典的古籍。太極拳是過去修道的一個手段。咱們講北京城不是宣武就是崇文,過去的人不是習武就是學文,這就是兩種手段,通過習武的手段一樣可以了解中國文化。文武是一筆,是一個山的南北坡。修道要以《老子》為本。老子講「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其實練太極拳就是「扔」,也就是損之又損的「損」,扔掉的是本能,是後天的本能,回歸的是先天的本能。先天的本能是不需要邏輯思維的,不需要後天的力。通過站樁,扔掉後天的本能,扔乾淨了,無中生有,再生出來的「妙有」,就是先天。太極拳的核心就是一個「松」,但一般對此都懷疑,或者半信半疑,或者嘴上說松,心裡耍小聰明。太極拳難練,就是因為要走這一步,克服本能是最難的。你不把本能克服凈了,後頭(妙有)那個生不出來。這和道家的功法是一樣的,「神是性兮氣是命,神不外馳氣自定」。神不外馳,真能做到,就是回到先天的本能了。定不下來,就是後天的本能。所以「心猿意馬最難收」。我們練太極拳松難,靜更難,因為它要「動中求靜」,還要「靜中求動」,比單純求靜又難了一層。拳論上講「視動猶靜」,視靜猶動」。你看他在動,在盤拳,但他裡頭要求靜,你看他很靜,但你又不能碰,一碰他就有反應,靜中又有動。這是個辨證關係,很不容易練。你要帶著本能的力,前面講的「視動猶靜」,「視靜猶動」就很難出來。
比如,老子講:「專氣致柔,能嬰兒乎?」太極拳就練的這個。健康得像小嬰兒那個柔,那個剛,那個氣遍全身,包括他那時候的思想,那是太極拳的東西。不過一百天的小嬰兒,你摸他的腳,他不「跑」,他頂著你的手走,那個頂就是不丟不頂的那個頂。你往裡去他往外有勁。你拿他的小手,他往裡揪你,你推他他往外推你。他可沒練太極拳,我們練太極拳的倒練不出這個勁來,為什麼?你後天的本能沒撤凈,先天的東西出不來。這些東西練出來了,太極的聽勁、懂勁、發人、化勁……就完全相合了。
你看小嬰兒,你用手摸他的腦袋,他脖子還沒長牢呢,他就能頂著你的手走。你推他的肚子,你推哪兒,氣就鼓到哪兒。你仔細觀察,你比如推他肚子的左邊,一會右邊就癟了,呼呼呼,左邊就鼓起來了。你推心口,他都能上這兒來。
太極拳為什麼讓你放鬆呢?完全是為了恢復自然的東西。你可以體會一下,不過一百天的健康的小孩抓你手指是個什麼,那就是個整勁。
又比如,過去老先生講:「形無形,意無意,無意之間是真意。」什麼意思?練的完全是自然了。這就是「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復歸於無為。」也就是說,復歸於無極的。宋書銘的東西高,現在都批判。實際那時侯,許禹生、吳鑒泉、劉彩臣、紀子修都上人家那裡,稱學生,跟他學。這些人都是傻子嗎?所以宋書銘的拳論和別的拳論不一樣,很深。如《授秘歌》:「無形無相,全身透空,應物自然,西山懸罄,虎吼猿鳴,泉清水靜,翻江倒海,盡性立命」。無形無相,全身透空,一挨著就倆字,一個是發,一個是化,化不是跑。應物自然,就是別緊張。虎吼猿鳴,指的是呼吸。西山懸罄,指的是一觸即鳴,這個接觸點一碰就有感覺,懸的罄,風大的時候,落上沙子都響,要這麼靈。泉清水靜,不管你怎麼動,動裡頭非常靜,非常自如,不能損害身體。翻江倒海,指「不露形」,裡頭動,裡頭也不是自己動,你一碰變個點,它自己就去了,也就是我們說的鼓盪。盡性立命,這就是道家功夫。總之,掌握了太極拳就是性命雙修,太極拳就是道家的東西,《授秘歌》就是最高層次的太極拳,是最高的拳論。
(選摘自馬長勛口述、王子鵬整理著作)
※令人神往的八卦村,中國有7個八卦村,來一睹真容!
※太極拳與跤術 相互滲透融合
※氣沉丹田如此重要,如何氣納丹田?
※嘆為觀止!中國古墓中的機關術
TAG:德義太極 |
※鐵馬長戈肩甲成功+15!DNF旭旭寶寶站街7962力量499252戰力
※28歲的奧巴馬長這樣
※史上第一人!馬龍力擒1米93黑馬長嘯,23個世界冠軍破紀錄
※C羅的離開恐終結皇馬長達18年的偉大傳統!魔笛成「全村的希望」
※適馬長焦鏡頭100-400不足5000元,拍攝飛機效果幾何?
※太武帝拓跋燾 唯一一位飲馬長江的少數民族帝王 錯殺太子 最後死於太監之手
※他是挪威梅西,被皇馬長期外租,如今11球12助卻拒絕重返伯納烏
※《劍指江湖》腰間酒 手中劍 縱馬長歌曾少年
※巴馬長壽村:500多人口就有7個百歲老人,優美環境是長壽關鍵
※天天發團!最低298元探索巴馬長壽神奇奧秘!冬日獵奇好去處
※吳三桂已飲馬長江,兵力是清軍2倍之多,為何最終戰敗?
※全世界最大的馬長什麼樣?馬臉等於10張人臉大小!馬腿比人腰粗!
※馬爾蒂尼:米蘭會儘快重回巔峰,想讓唐納魯馬長留米蘭
※51億元為電動MINI在國內安家,寶馬長城各有小心機
※烈馬長槍不屈膝,鐵骨濃眉戴維斯
※梳對了馬尾,讓你立馬長高3cm!
※當年的白馬長槍
※老沈聊戲:譚元壽和馬長禮這老哥倆
※誰說身高155cm不能穿平底鞋?穿對這幾雙,讓你立馬長高10厘米!
※大跌眼鏡!當豹子老虎斑馬長頸鹿和馬放在同一個籠子,結果太意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