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蒙克到莫奈再到馬蒂斯,從生平看藝術家的創作:阿爾貝蒂娜-中
上一篇:最有品的貴族宅邸,也是藏品最豐富的私人收藏館:阿爾貝蒂娜-上
Water-Lily Pond
Inspired by Monet
John Herberman
00:00/05:52
阿爾貝蒂娜博物館中更多的空間已經改造成展廳,經常舉辦各種美術展覽。我們來的這天趕上幾個臨展,其中印象最深的是愛德華·蒙克的作品展。愛德華·蒙克(Edvard Munch,1863-1944)是挪威著名象徵主義畫家,擅長刻畫人物的內心世界,尤其專註於生、死、愛等重大心理活動。這次展覽的主題便是《愛情、死亡和孤獨》。對蒙克稍有了解的人大概都知道他最著名的畫作《尖叫》(The Scream,亦有人翻譯成《吶喊》),那幅畫有多個版本,這裡展出了創作於1895年的一個版畫的版本。畫中人物不知道看到了什麼,用誇張的表情驚聲尖叫,整個畫面充滿恐懼。事實上,他的很多畫作都給人一種悲傷壓抑的感覺,這可能與他的人生經歷有很大關係。蒙克5歲時死了母親,14歲時他最喜歡的姐姐蘇菲去世,而他的一個妹妹很小就被診斷出有精神病。他爸爸是個軍醫,收入微薄。蒙克從小體弱多病,加上生活貧困,使他總覺得離死亡不遠。
看看他繪製的《聖母》,那是一種愛與痛交織在一起的感覺,頭頂上是血色的光環,周圍是遊動的精子,左下方還裝飾著一個胎兒的形象。不知道這算不算一種頹廢之美。
除了母親和姐姐在他小時離世外,他的父親和弟弟也先後在他青年時期病故。生病和死亡便在他的作品中反覆出現。這一組《病中的孩子》,創作於1896-1897年,據說畫的是他印象中的姐姐蘇菲。
這幅《病室里的死亡》更是被他反覆繪製了很多版本。
看了幾個臨展後,我們最終來到三樓的永久展覽《從莫奈到畢加索》。顧名思義,這是一場現代藝術的盛宴,從法國的印象派、野獸派,到德國和俄羅斯的表現主義,奧地利的分離派,再到西班牙的立體派和超現實主義,應有盡有。首先看到的是法國現代繪畫的領軍人物,印象派創始人之一克勞德·莫奈(Claude Monet,1840-1926)的作品。來之前我特意看過台灣學者蔣勛的《破解莫奈之美》,對這位大師的生平和作品略有了解。莫奈最早學習繪畫的老師叫歐查(Jacques-Fran?ois Ochard,1800-1870),是法國著名新古典主義畫家雅克·路易·大衛的學生,因此可以說他從小受的是正統的學院派教育。不過後來他到巴黎尋求藝術之路,與當時頗受爭議的愛德華·馬奈(édouard Manet,1832-1883)等人混到了一起。1874年莫奈與一群在官方美術沙龍落選的畫家一起搞了個「落選展」,他的一幅《印象·日出》被評論者嘲諷為「只會胡亂塗抹印象」。這群年輕畫家一不做二不休,乾脆宣布與保守的學院派決裂,開始以「印象派」自稱,並從此將其發揚光大。1878年莫奈與妻子搬到巴黎郊外的維特尼(Vétheuil)生活,次年妻子病逝,而莫奈則一直在那裡生活和創作到1881年。下面這幅畫就是他於1881年創作的《維特尼風光》。畫中的村莊、教堂和山坡彷彿在光影中流動,柔美寫意、舒緩和諧。
1883年他搬到諾曼底大區的小鎮吉維尼(Giverny),並在那裡度過了餘生的大部分時光。1892年莫奈與第二任妻子結婚,隨後在吉維尼買下一大塊地和池塘,並親自設計成一個色彩繽紛的大花園,還請人在池塘里種下許多睡蓮,這一切成為他後來繪畫的主要對象。1905年起莫奈發現自己的視力越來越糟,他患上了嚴重的白內障,這對於畫家幾乎是致命的,但他堅持創作,並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功,其《睡蓮》系列成為他晚年創作的代表和標誌性作品。莫奈一生的創作都在追求光影的變化,他常常對著一個場景在不同時間反覆作畫,對象都極其簡單,但每幅作品卻因光線的不同而各具特色。他曾花一年時間畫了二十多幅《乾草堆》,花兩年時間畫了三十幾幅《魯昂教堂》。在我的理解,他畫的不是風景,而是光,或者說是對幻滅的感傷。因為光每時每刻都在變化,就像他自己說的:「一旦從畫布上抬起頭來,立刻發現剛畫下來的光已經改變。」1926年,莫奈在完成巨幅作品《四季睡蓮》後與世長辭,留給後人的是他對光的敏銳捕捉和理解,對自然的真摯擁抱和熱愛,對稍縱即逝的生命的不懈探索和孜孜追求。
這幅《睡蓮池》完成於1919年,樹影和天空倒映在塘中,與睡蓮相映成趣。
這幅《玫瑰中的房子》創作於1925年,是他生命中的最後幾幅作品之一。
與莫奈一起參加1874年那個「落選展」或者說印象派的第一次展覽的還有一位後來成為大師的法國畫家,叫保羅·塞尚(Paul Cézanne,1839-1906)。但是塞尚並不喜歡其他印象派畫家那種把物象弄得朦朧不清的繪畫語言,他強調畫中物象的明晰性與堅實感,因此又被稱作「印象主義的堅實派」,也有人將其歸為後印象派。他重視繪畫的純粹性和形式構成,為此不惜犧牲客觀的真實,這點被後來以馬蒂斯為代表的野獸派發揚光大。他著力於對物象的簡化和概括處理,提出要用圓柱體、圓錐體和球體等幾何概念來表現自然與人物形象,這點為後來以畢加索為代表的立體派開拓了思路。這麼看,西方現代畫家尊他為「現代藝術之父」一點也不誇張。我們在這裡看到塞尚1885-1886年繪製的《諾曼底農莊》,可以看出與莫奈的更純粹的印象主義還是有區別的。
首先受到塞尚影響的是野獸派的創始人亨利·馬蒂斯(Henri Matisse,1869-1954)。與多數畫家不同,馬蒂斯是20歲才開始接觸繪畫的,在他因病住院期間,媽媽帶給他一些繪畫工具打發時間,沒想到他卻從中發現了一片新天地。極具天賦的他幾年後便嶄露頭角,1896年他的五幅作品被國家美術沙龍選中,其中兩幅還被國家收購。馬蒂斯並沒有滿足,他一直在尋求新的方向,終於在塞尚的繪畫結構和色彩中找到靈感。1905年巴黎秋季沙龍美術作品展上,馬蒂斯的作品和一件文藝復興風格的雕像在同一展室中展出,一位評論家驚呼:「多納泰羅(文藝復興初期的代表人物)被野獸包圍了!」這個評論隨後被寫在報紙上廣為傳播。從此馬蒂斯成了一個新藝術流派的創始人,這個流派就被稱為「野獸派」。野獸派追求更為主觀和強烈的藝術表現,採用更加平面化的構圖、暗面與亮面的強烈對比和純粹的寫實,通過顏色起到光的作用達到空間經營的效果。看看這幅馬蒂斯1905年創作的《鬱金香》,他用強烈的設色來表達激烈的感情,用純單色代替透視,使繪畫更單純,色彩更有力量。
1908年以後野獸派逐漸失去影響力,馬蒂斯的繪畫風格也發生了改變。1917年他搬到法國南部尼斯郊外的小鎮西米埃(Cimiez),蔚藍海岸的美麗風光也讓他的筆法變得更放鬆和柔和。20世紀30年代,他的作品更加粗獷簡約,為他後來的剪貼畫技術打下伏筆。這幅1938年創作的《條紋服裝》便是這種風格。一位身著條紋服裝的女子斜靠在椅子上,畫面突出了紅、綠、藍相間的條紋服裝,卻對女子面部輕描淡寫。
印象主義在法國影響深遠,亦被不斷發揚,它很快產生出一個支派:新印象主義。在這個流派的倡導者喬治·修拉(Georges Seurat,1859-1891)英年早逝後,保羅·西涅克(Paul Signac,1863-1935)成為此流派的領軍人物。與印象派一樣,以西涅克為代表的新印象主義也十分注重畫面的光色效果,但他們試圖將感覺上的東西上升到理論,並嚴格按照色彩學理論嘗試用原色色點繪畫,讓觀眾在自己的視覺作用下達到自然調和的色彩效果,因此這一流派又被稱為「科學的印象主義」,而以莫奈為代表的印象主義並不反對色彩的混合使用,被稱為「浪漫的印象主義」。新印象主義的這種畫法給人一種古代鑲嵌畫的感覺,因為畫面由許多原色小點排列而成,又被稱為「點彩法」。這幅《威尼斯,粉色的雲》為西涅克創作於1909年的作品,欣賞時需要與畫作保持一定的距離。雖然點彩法難以描繪景物的細節,但卻帶來一種秩序感,同時光的效果也會產生某種靈動與活潑。
這幅《昂蒂布,塔》是西涅克1911年的代表作。
獲取《世界美如斯之奧地利遊記》全文電子書,請關注微信公眾號:書蟲游世界。另有各國遊記和旅遊攻略,快去看看吧。
※最有品的貴族宅邸,也是藏品最豐富的私人收藏館:阿爾貝蒂娜-上
※古羅馬時期遺留下來的保存最完好的西班牙古城
※色列斯救女、摩西舉蛇、艾爾西莉亞勸和、佩內洛普拒婚:舊宮-下
※這裡一度淪為麥田,卻在這對兄弟的努力下成為奧林匹克的里程碑
※可以原諒,但永世不忘!
TAG:書蟲游世界 |
※來自波蘭水彩藝術家,斯坦尼斯洛夫 · 佐拉茲!
※從畢加索到霍克尼,臘腸犬緣何成為藝術家的繆斯
※吉爾伯托 傑拉爾:俄羅斯藝術家
※莫瑞吉奧·卡特蘭:他是杜尚之後最棒的藝術家
※藝術家伊莉娜 帕維夏爾
※俄羅斯最好的藝術家之一——伊萬·斯拉因斯基
※藝術家奧利維爾 梅薩斯
※恍如隔世,藝術家迪蘭·斯科特·皮爾斯
※藝術家雷蒙達 卡斯帕拉維森
※美國塗鴉藝術家:讓·米歇爾·巴斯奎特
※俄羅斯藝術家阿列克謝 阿達莫夫的林泉畫欣賞
※藝術家阿歷克斯·切爾金
※最壕藝術家古斯塔夫·克里姆特
※恍如隔世 | 藝術家迪蘭·斯科特·皮爾斯
※藝術家約翰 蒂爾尼
※「藝術家的肖像照」 呈現從畢加索到安迪·沃霍爾
※阿爾敏·萊希畫廊宣布代理法國藝術家克萊爾·特伯萊
※瑞士象徵主義藝術家查爾斯·克洛斯·奧爾森作品
※俄羅斯藝術家馬克奧利奇攝影和繪畫——芭蕾
※詩畫藝術家羅伯特 亨利,美國漢斯霍夫曼的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