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上演過「蕭何月下追韓信」的千古佳話
這裡北依秦嶺山脈,南屏巴山淺麓,漢江穿城而過養育著這方水土,生生不息。這是古代的兵家必爭之地,今天的中原魚米之鄉。這是漢王劉邦成就漢室基業之地,是諸葛亮六伐曹魏的戰略大後方,是「絲綢之路」開拓者張騫的故里,是造紙術發明家蔡倫的封地。這裡上演過「蕭何月下追韓信」的千古佳話,留下過張良「運籌策帷幄之中,決勝千里外」的足跡。
這裡四季分明、氣候溫潤、物種多樣,是大熊貓繁育的樂園、朱?守望的凈土,金絲猴、羚牛都在這裡繁衍生息。每年3月,百萬畝油菜花田讓秦巴山區一片金黃。雖然地處陝西,卻因位於四川、甘肅、陝西三省交界,使得這裡的景觀既有三秦大地的原始粗獷,又兼具蜀地的秀美靈韻。
這就是漢中,2300年的歷史讓這裡的每一寸土地都記錄著變遷的歲月,每一處細節都見證著這裡的成長與蛻變。
漢中
在得知北京的飲用水是由漢中的漢江之水南水北調而來時,你會對這片土地產生一種特別的感情。數千年前,嶓冢山上的古漢江源,漢中先民操著簡陋的工具,憑藉膽識,劈山、導流、排洪,揭開祖先治水的篇章。數千年後,這一江水不僅養育了祖祖輩輩的漢中人,還沿著蜿蜒曲折的山路,為遠在千里之外的土地送去了一方甘甜。
漢中
漢中不僅孕育了燦爛千年的漢文化,也擁有自然賜予的地質遺迹。2016年底,在這片歷經千年人類開發的文明腹地漢中,在茂密的原始叢林的覆蓋下,發現了分布有49處天坑的罕見天坑群,也成為了全球最大的天坑群地質遺迹。多年以來,這些天坑一直在天地之間毫無遮掩的存在著,卻如「大隱於市」般直到今天才為人類所發現。
中原腹地的「漢人老家」
你可能聽說過歷史遺迹遍地的十三朝古都西安,也體會過「天府之國」成都的慵懶與悠閑,卻不曾知道在距離這兩市僅僅三四百公里的地方,隱藏著一個有著2300年歷史,依山傍水的漢文化發源地漢中。
漢中
漢中被稱作「漢人老家」,著名作家余秋雨先生來到漢中時曾說:「我是漢族,我講漢語,我寫漢字,這是因為我們曾經有過一個偉大的王朝——漢朝。而漢朝一個非常重要的重鎮,就是漢中。這兒的山水都成了歷史,這些歷史都成了我們民族的故事。因此,我有個建議,讓全體中國人都把漢中當作自己的老家,每次來漢中當作回一次老家」。
漢中
人對土地是有感情的,千百年來,世世代代的漢人對土地的感情就寄寓在這方水土之上。漢中市中心坐落著漢高祖劉邦曾住蹕的古漢台,公元前206年鴻門宴後,劉邦被項羽分封為漢王,當年他來漢中時的行宮遺址就在這裡。宋朝以至民國時期,漢台還是漢中府署所在地。時至今日,歷盡滄桑的漢台已經沒有漢代留下的建築了,然而就像北宋張少禹的詩句中說的那樣:「留此一掊土,尤為漢家基」。
漢中
距離古漢台西南約200米處,有著當年劉邦拜韓信為大將時所築的拜將壇遺迹。公元前206年,經蕭何舉薦,時為漢中王的劉邦不拘一格重用人才,在漢中城南筑台設壇,祭天拜將。登上南台,只見台場平坦寬敞,四周用漢白玉欄杆圍砌,一尊高大的韓信像氣宇軒昂佇立於此,彷彿能看到當時登台受命的大將之姿。
漢中
拜將壇留下了劉邦拜韓信為大將時痕迹,而位於漢中市北部20公里的褒谷南口的石門棧道,則見證了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謀略。怪石嶙峋的山間、蒼翠的樹木掩映之下蜿蜒盤布著曲曲折折的木製棧道,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交通隧道之一——石門棧道,也被稱作「褒斜道」。劉邦用大將韓信之謀「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故事就是在這裡上演的。
自春秋戰國開始,古人為了翻越秦嶺天險,便沿著山溝河谷在懸崖峭壁上鑿孔,橫木為梁,立木為柱,鋪上木板形成「棧道」。在褒谷山間,修建於1935年的川陝公路,溝通南北的G316國道,建於千年之前的石門棧道相互交錯,形成了一處跨越千年的「交通博物館」。
漢中
在褒斜道中段,有一處世界上最早的人工通車隧道——石門。它不僅是控制褒斜道的「咽喉」要塞,在石門內外104塊古文石刻也堪稱稀世珍寶。遙想千年以前,古人以赤手空拳面對萬壑千岩,那時沒有雷管炸藥,沒有挖掘機,古人用「火焚水激」的開鑿技術,建成了這座長13.6米,寬4.2米可以供馬車通行的石門。
遺憾的是,1969年,石門大壩在褒谷口修建,褒斜道及石門遺址被水庫淹沒,現在所看到的石門棧道是在褒斜道原址上向上抬高70米仿古修建的,漢代書刻藝術結晶石門十三品也遷移至漢中市博物館保存。曾經輝煌的人類文明足跡便長久地藏於這褒谷水中了。
漢中
生活在這片美麗富饒,底蘊深厚土地上的漢中人,是多元的、也是包容的。這裡的語言與食物延續著秦蜀兩地的特色,這裡的氣質交流荊楚,彙集中原。漢文化的精神價值、優渥的自然條件、流淌不息的漢江水,都讓這裡的人民一直不斷地展現著自己鮮活的生命力,就像那些膾炙人口的典故、豐富多彩的詩篇一樣,會穿越千年的歲月,成為這「漢人老家」永遠的符號。
隱匿千年的地質奇觀
這是一個逐漸遠離地理大發現的年代,從人類的腳印踏上地球,斗轉星移、滄海桑田,經歷了萬年的時光之後,這片大陸上的每一寸土地幾乎都遍布了人類曾留下的痕迹,地球上似乎已經不再藏有什麼秘密。然而就在這千年之前就留下過輝煌文明的中國版圖核心地帶,居然發現了令人驚嘆的地質奇觀。
漢中
2016年11月24日,陝西省新聞辦發布消息,宣布陝西漢中發現了我國岩溶台原面上發育數量最多的天坑群,共有天坑數量49處,總面積5019平方公里,天坑群附近叢林茂密、生態原始,地形複雜、道路崎嶇。事實上,漢中天坑群的「發現」,並不是它們第一次被人看見。這些天坑一直與周圍的村民和諧共處,只是直到近些年專家們才為這種地質形態建構了一個「天坑」的概念。
圖為衛星照片
在成為「天坑」之前,這裡一直被當地人稱為「剝牛坑」,是因為村民路過此地時,牛掉下去摔死了卻無法弄上來,只能下去把牛皮剝了,再分成塊背上來。漢中天坑群從「剝牛坑」成為「天坑」,是源於一張衛星照片。2016年5月初,一位地質研究者通過手機向陝西省地調中心遙感所所長張俊良發了一張照片,稱陝南疑似有天坑。張俊良立刻展開調查,通過遙感解譯分析、無人機航拍等方式,初步判斷出10多個天坑的具體方位和大小。隨後通過一系列的考察研究,漸漸地揭開開了這處世界罕見地理奇觀的神秘面紗。
漢中
漢中天坑群的發現,和它的地理環境存在著密不可分的聯繫。漢中雖然地處陝西,卻和印象中的「黃土高原」相去甚遠,漢中是一片沿著漢江展開的盆地,它的西面是青藏高原,北面靠著千山萬壑的秦嶺,東南面便是大巴山的余脈,也正是因為漢中周邊山系縱橫交錯,交通十分不便,外人難以到達,所以多年以來當地的農民一直在這出世界罕見的地質奇觀旁保持著較為原始的生活方式,這也是天坑群直到現在才被發現的原因之一。
漢中
走進天坑,彷彿進入了一個奇妙而瑰麗的世界,天坑底部長著一棵紅彤彤的杜鵑花樹,各種你從未聽聞的植物在這裡放肆的生長,形態奇異、顏色亮麗。機警活潑的飛貓、紅白鼯鼠,白化斑灶馬、白化蜈蚣都在這裡繁衍生息。天坑長期與世隔絕,水量充沛,動植物資源異常豐富。這不僅填補了世界岩溶地質研究空白,也增加了更多生物研究的原始樣本。
漢中
由於天坑附近山系複雜、交通不便,現在還沒有足夠的條件開放給遊人參觀,科研人員還需要更多的時間探究這裡的地質與生態。可能在不久之後,這裡也會成為戶外愛好者、探險家趨之若鶩的「聖地」吧。
漢中旅行TIPS
從西安自駕前往漢中約270公里,需要4小時;從成都自駕前往漢中約450公里,需要5小時左右。今年9月底即將貫通的西城高鐵將大大縮短前往漢中的時間,通車後西安到漢中只需1小時左右。
由於漢中盛產稻米,「漢中麵皮」被稱為陝南地區最著名特色小吃。和外地的涼皮不同,漢中麵皮常常以熱食為主,大米製作的麵皮軟糯香辣,配以黃瓜絲或滾水氽過的黃豆芽、土豆絲等墊在碗底,和麵皮同時調味,爽脆感讓人慾罷不能。每天早上在街邊的小館子里叫一份「麵皮配菜豆腐」,地道的陝南生活由此開始。
--------------
※要玩專業的潛水,這裡絕對是絕佳的地方,高手別的地方就別去了
※漂亮的九寨,不會成為過去,明年接著來
※誰家的後院這麼漂亮,和我家的差不多啊
※一處庭院,解決後半生,讓家人重返大自然
※精品黑松盆景,靠你精心養護才能吸引眼球
TAG:君瑤綠植花園 |
※歷史典故:蕭何月下追韓信
※蕭何為何月下追韓信,蕭何和韓信之間的故事
※仙韓信故事系列蕭何月下追韓信
※蕭何月下追韓信,為什麼後來又要殺他,蕭何殺韓信的原因是什麼
※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蕭何為劉邦挽留一枚大將
※兵仙韓信故事系列蕭何月下追韓信
※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朱家「蕭何月下追韓信」梅瓶,流落至今現在何處?背後的故事耐人尋味!
※十億不賣?揭秘「蕭何月下追韓信」青花梅瓶下落之謎
※2、蕭何月下追韓信,劉邦心裡的小九九
※蕭何月下追韓信,韓信重金求此人!兵仙韓信為何只對他拜服不已?
※長知識!「蕭何月下追韓信」,竟然追到了南江?
※蕭何月下追韓信,劉邦築高台拜將,換來的確是大漢數百年的江山
※蕭何月下追韓信梅瓶,會有多珍貴呢?它出現成就了段考古傳奇!
※【漢紀】國士無雙:蕭何月下追韓信
※元青花重量級,蕭何月下追韓信梅瓶
※蕭何月下追韓信,呂后秘密處死韓信,可是劉邦之意?
※文物介紹——元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圖梅瓶
※項羽的老鄉質疑:誰說只有蕭何月下追韓信?
※蕭何月下追韓信,說了7個字,已暗示其悲劇,而他卻渾然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