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氣未消,秋涼未至,過好最後的夏天
GIF/2.0M
金數已三伏,火星正西流。樹含秋露曉,閣倚碧天秋。灰琯應新律,銅壺添夜籌。商飆從朔塞,爽氣入神州。
七月流火,暑去涼來,燥熱難耐的日子將要過去。立秋之後的末伏彷彿是高溫在大限將至前的迴光返照。
末伏知多少
三伏天指在小暑到處暑間,一段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日子。末伏,是三伏天中的最後一伏,一般持續10天。過完了末伏就意味著最熱的日子已經過去。末伏是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因而末伏又被人稱作「秋老虎」。
末伏能否熱的起來還要看具體的立秋時間。俗話說:早立秋涼颼颼,晚立秋熱死牛,意思是說如果立秋時間在上午,則天氣涼爽,如果立秋時間在下午以後,那天氣還要熱上一陣子。
今年立秋時間在下午,恐怕高溫的天氣我們還需要繼續忍受一陣子了。高溫雖未消退,但我們已能感受到絲絲涼意,早晚間氣溫已經降低,風也不似往日,開始變得乾爽清涼。
末伏有詩意
綠樹濃陰給了古人許多靈感與幻想,吟詠出許多關於夏日的清麗詩句。落葉蕭蕭,秋日愁思是催發詩興的丹藥,於是又有許多傷感悲涼的句子在秋色里冒出來。作為夏秋過渡的末伏,詩人們自然也不吝筆墨。
幽人短夢不終宵,起步星河望泬寥。缺月低檐雞一唱,露華秋色滿芭蕉。
——《末伏日五更小涼》
炎熇猶末伏,清絕忽新秋。露氣房櫳冷,砧聲歲月遒。悲蛩草根語,孤磷竹間流。聞道河南北,飛蝗暗百州。
——《初秋夜賦》
火流漸近桑榆上,秋氣新從閶闔來。 每歲長安猶暑熱,內官相屬賜冰回。
——《末伏》劉攽
下伏秋期近,還知扇漸疏。驚飆墜鄰果,暴雨落江魚。貴寺雖同秩,閑曹只管書。朝朝廊下食,相庇在餚菹。
——《酬光祿田卿末伏見寄》
末伏養身體
「火燒七月半,八月木樨蒸」,進入末伏,氣溫雖高,但已不像中伏時讓人難以忍受了。末伏天氣的一大特點就是早晚較涼快,但白天陽光依然劇烈。進入秋季,雨水較多。
在這種潮濕悶熱的天氣里我們應注意養脾、祛濕。茯苓、山藥、小米等具有健脾益胃功效的食物可適當多吃。吃果不吃瓜,秋瓜易壞肚,吃瓜要適當,果類可以多吃一些,比如梨子、葡萄、龍眼等。多吃蜂蜜也可起到養陰潤燥的作用。
有些人認為立秋之後就可以「貼秋膘」了,這種做法為時尚早。「貼秋膘」一般要在秋分之後,末伏里飲食還要以「清補祛濕」為主,萵筍、冬瓜、赤小豆等都是很好的祛濕食材。
末伏天氣隨著溫差的加大,更易誘發多種疾病。由夏入秋,是風燥感冒的高發期。風燥感冒與其他類型感冒相比,有一個明顯的區別「干」,通常反映為喉嚨干癢、乾咳。
除了風燥感冒外,末伏天里也容易誘發心腦血管疾病,在高溫悶熱的天氣里,人體大量流汗導致體內水分流失,血液粘稠度升高,導致發生心梗、腦中風的幾率大增,有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在末伏天里應注意避免大量出汗,保持心情平靜。
早晚風涼、溫差過大還可能引起面癱,大家盡量不要因貪涼長時間吹涼風,洗完頭髮要等其晾乾或吹乾後再睡覺。腸炎也是這一時期的高發疾病,天氣悶熱細菌大量繁殖,人的消化功能在這一時期變弱,自身抵抗力相對下降,很容易就會導致腹瀉、腸炎等消化道疾病。
末伏已至,秋涼不遠。暑氣雖未散,涼風已到眼跟前。調整飲食,保重身體,天涼加衣,放平心緒。夏日將逝,望君珍惜。
來源:儒風大家(ID:rufengdajia)
圖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TAG:曾國藩讀書會 |
※暑氣未消,你需要喝這些湯,過好最後的夏天!
※明日處暑,跟夏天說「再見」了!處暑後,暑氣止,秋季養生始於「潤」
※立秋已過,暑氣未消,做好「三防」,多食「三果」,秋冬少生病
※暑氣漸退秋風起,又是一年花開時
※暑氣未消,立秋已過,需祛濕,防秋燥,喝二茶,吃三果,更健康!
※雖已立秋,暑氣難消
※暑氣不止的夏末,秋燥好物了解一下
※天然「祛燥葯」終於找到了,好吃又營養,抗秋燥去暑氣,不受秋燥打擾!
※暑氣漸消,「秋老虎」卻仍在,立秋之後該如何養生?
※涼風至、暑氣消,立秋時節學保養,安然度過「多事之秋」
※農曆二十四節氣之處暑:處暑之後秋意濃,暑氣至此而止矣
※明日處暑:朝辭秋虎夜乘涼 暑氣未盡潤為要
※立秋已過,暑氣未消,做好「三防」,多食「三果」,常揉「三穴」
※處暑一到,暑氣拜拜,好走不送啊~
※7月祛濕暑黃金期,每天喝點它,濕熱暑氣全不怕!
※「暑氣漸止,天地始肅」,處暑養生正當時!
※處暑一到,暑氣拜拜,好走不送啊
※雨送暑氣涼風漸起,做半船式解秋乏好醒神!
※夏至日,暑氣生,清香甘冽的新白茶,送來半夏清涼
※天熱暑氣重,喝3粥按3穴,解暑清熱又健脾!整個夏天用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