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宋朝元宵節習俗:把花燈戴到頭上

宋朝元宵節習俗:把花燈戴到頭上

  年年鬧元宵,年年看燈展。在宋朝,元宵燈展絕對是全民狂歡。

    以北宋京城為例,每年冬至剛到,官府和富裕之家就開始為元宵節的燈展做準備了:在皇宮南側搭建舞台(以便讓皇帝和臣民共同觀看各路藝人的精彩表演),在御街兩旁安放欄杆,在全城主要街道的十字路口劃定場地(供燈展和表演之用),並出資協助全國各地的民間藝人進京排練(時稱「行放」,意即綵排),讓他們在燈展期間大顯身手。當然,更要出錢採購花燈,包括燈球、燈槊、絹燈、鏡燈、字燈、水燈、龍燈、鳳燈、走馬燈……還有很多巨型花燈無法搬運,只能就地扎造。

   《東京夢華錄》載:

    自燈山至宣徳門樓橫大街,約百餘丈,用棘刺圍繞,謂之「棘盆」。內設兩長竿,高數十丈,以繒彩結束,紙糊百戲人物,懸於竿上,風動宛若飛仙。內設樂棚,差衙前樂人作樂雜戲。

    皇宮南側,東西大街,街道兩側是幾百米長的燈展區。人們用帶刺的樹枝編成柵欄,柵欄內豎起幾十丈高的巨竿,竿上懸掛著紙糊的神仙、佛像、戲曲人物,風一吹,神佛皆動,就跟活的一樣。這兩根巨竿中間是戲台,官府派藝人在此表演。

    如果我們在燈展期間來到宋朝,還會驚訝地發現一項奇觀:好多宋朝人竟然把花燈放到頭上,人在街頭漫步,燈在頭上閃爍。

    金盈之《新編醉翁談錄》載:

    婦人又為燈球燈籠,大如棗栗,加珠翠之飾,合城婦女競戴之。

    宋朝的巧手工匠把燈籠打造得像棗子和栗子一般大小,再用珍珠和翡翠做裝飾,晶瑩剔透,光彩奪目,往頭髮上一插,成了最耀眼的飾品。到了元宵燈展的時候,滿城婦女都戴著這樣的燈飾上街。

    呂原明《歲時雜記》也有類似記載:

    京師上元節以熟棗搗炭,丸為彈,傅之鐵枝而點火,謂之「火楊梅」,亦以插從卒頭上。又作蓮花牡丹燈碗,從卒頂之。

    女士們頭上戴燈,男人也一樣。在北宋京城開封的元宵節期間,達官顯貴和富商大賈出門,身後會跟著一群兵丁或男僕,這些跟班既要負責主人的安全,又要幫主人抖威風。用什麼樣的方式抖威風呢?就是把花燈放到頭上去。他們頭上的花燈分兩種,一種是蓮花狀或者牡丹狀的燈碗,一種是用鐵枝串起來的「火楊梅」。火楊梅是將干棗磨粉、搗炭為屑,將棗粉、炭屑拌在一起,澆上油蠟,團成圓球,一一串到鐵樹上,點著了,放在頭頂,跟著主人上街。

    頭上戴燈或許很好玩,但絕對不安全。宋朝男子多不剃髮,跟女子一樣挽著高高的髮髻,髮髻上再固定著一盞蓮花牡丹燈碗或者一樹哧哧冒火的「火楊梅」,只能小心翼翼亦步亦趨地走路。假如步子邁大了,咔,扯著蛋是小事,顛翻了頭上的花燈是大事,只要有一點明火落到頭髮上,救火肯定來不及,滿頭煩惱絲就清凈了,只好出家當和尚去。所以我們這些現代人到了宋朝只宜觀看,千萬不要模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宋朝 的精彩文章:

大宋戰狼,夜襲崑崙關一戰成名,奈何朝廷忌憚最後鬱鬱而終
這個被吊打的民族入主中原, 嬪妃公主淪為慰安婦
公元1004年,一個偶然事件改變了宋遼兩國歷史

TAG:宋朝 |

您可能感興趣

元宵到,花燈俏
元宵節,盞盞花燈送福來!
年的記憶:花燈到 吃元宵
元宵節為什麼要看花燈?元宵節的花燈有哪些
元宵節賞花燈
元宵節「四路花燈」鬧習水
元宵節花燈的由來
元宵佳節 天津楊柳青花燈吸引八方來客
【玩】丰台南宮千盞花燈陪您過元宵節,京城還有這些燈會等著你
春節到南宮,看花燈 過大年
璀璨花燈慶元宵,吃完晚飯就帶孩子去吧!
元宵花燈紅宮紗
元宵到,花燈鬧,建佳地產祝您元宵節快樂!
元宵佳節花燈會
節日燈光秀,掛花燈還是做燈彩?
賞花燈、逛廟會 小編帶你穿越古鎮過元宵佳節
元宵節說《花燈錦簇》,我卻想起了兒時罐頭瓶和大茶缸改造的燈籠
元宵節|正月十五花燈俏,鑼鼓喧天鬧元宵
賞花燈 慶佳節——太航元宵燈會時隔六年再歸來
華燈飛彩,歡度元宵——五台山金都山莊邀您看花燈,吃元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