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中國國產航母將提前交付但專家卻高興不起來:技術落後美軍20年

中國國產航母將提前交付但專家卻高興不起來:技術落後美軍20年

據媒體報道,我國001A航母已經開始了動力系統測試,001A航母的四台5.5萬馬力的蒸汽輪機能夠為001A提供超過20馬力的澎湃動力,可以讓這艘排水量超過6萬噸的航母達到30節以上的航速,而這艘航母開始動力系統測試也意味著中國海軍將會很快擁有一艘可以使用的大型航母,而這艘航母在和「遼寧」號配合以後,一支雙航母戰鬥群的打擊能力可以輕鬆壓制中國周邊除了美國海軍以外的所有海軍,甚至藉助岸基航空兵的情況下,完全可以輕鬆控制南海地區的制海權。

001A作戰能力不但遠超了俄羅斯的「庫茲涅佐夫」號,也超過了中國利用「瓦良格」號改造的「遼寧」號,「庫茲涅佐夫」和「遼寧」號受限於設計原因,最多只能攜帶24架蘇35或者殲15戰機,並且因為俄羅斯在設計時期就要求具有綜合作戰能力,導致這艘戰艦在設計的時候就裝備了12枚P700導彈和4座6單元垂直導彈發射系統,這也導致了「庫茲涅佐夫」號實際上是一艘「載機巡洋艦」而不是正規的艦隊航母,但隨著攔截技術和航母作戰能力的增強。

「庫茲涅佐夫」已經完全不足以應付現代的高強度作戰了,正因為如此,「遼寧」號進行了大幅度的改進,除了取消了大量的武備以外,還對電子設備和武備進行了升級,除了將防禦性武器更換成了更先進的海紅旗10和1130近防系統以外,在雷達等設備上也進行了改造。但客觀地說,「遼寧」號的戰鬥力並沒有提升多少。

但001A就完全不同了,雖然外形還類似於「遼寧」號,但本質上已經是完全不同的的兩款航母了,001A內部空間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進,取消了佔地龐大的「玄武岩」導彈發射系統,擴充機庫,並且針對電子設備等進行了大規模改進,在縮小了艦島,擴大了機庫的情況下,001A可以在機庫裝下24架殲15戰機和3架直升機,並且能在甲板上系留12架,總載機量能達到36架以上,以殲15一次攜帶4枚反艦導彈計算,001A可以輕鬆派出兩個攻擊波,每一個攻擊波都能投送72枚反艦導彈,這種打擊能力已經可以幹掉除了美國航母戰鬥群以外的任何一支航母戰鬥群了。

而在對地打擊的情況下,一架殲15至少可以攜帶5噸彈藥,在攜帶精確打擊彈藥的情況下,一次就能打擊超過10個目標,對於中國海軍來說,這種打擊能力在以往是不敢想像的。而兩艘滑躍航母一次性就能攜帶60架殲15戰機,僅從打擊能力上而言,和一艘「尼米茲」級已經相差不大了。隨著001A航母進行動力測試,在動力測試結束以後,下一步就是海試了,在一年左右的海試結束以後,這艘戰艦就能正式交付中國海軍了,但只有002彈射航母服役,我國才能真正意義上擁有制海能力,也就是說,目前的001A型航母僅僅還只是一個過渡,其技術水準僅為美國20年前的水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軍情視野 的精彩文章:

買完18艘中國軍艦又要租借火箭炮50年:該國真成下一個巴鐵了
中國高調曝光世界第一共軌反衛星系統:可以輕鬆摘掉敵方任何衛星
日本海上自衛隊下一代艦艇首次曝光:等等,怎麼看著像山寨054
軍事比賽俄裁判頻頻搞小動作:中國坦克差點被弄壞!想拿第一很難
俄專家稱中俄在軍用運輸機領域不存在競爭:中國技術遠不如俄羅斯

TAG:軍情視野 |

您可能感興趣

美國航母真的能24小時內擊沉中國航母么?中國專家回應:中國只需15分鐘
美國學者說中國養不起4艘航母,我軍事專家:中國最少造6艘
中國這一戰艦10年前就已部署,美國才反應過來,專家大呼來不及了
我國潛艇在這一方面取得世界領先,美專家:落後16年,中國趕上了
美國專家:中國這一技術太牛了!領先我們50年,可節省上萬億美元
美國到底應該學習中國哪裡?一位來過中國14次的美國專家道破玄機
印度耗資250億美元打造全球最貴航母,專家稱:落後中國20年!
911測量艦亮相,美專家稱落後16年的中國趕上了
美國到底應該學習中國哪裡?一來過中國14次的美專家道破
印度欲緊隨中國研製國產核航母 專家:20年後可能有戲
中國關鍵軍工技術已超過美國?俄方專家揭露真相,差距至少20年
中國002航母服役進入倒計時!俄專家汗顏:堪稱史上最強中國製造
「貿易戰」把中國推向「失落的20年」?專家:中國不是日本
我國海軍高調亮出10萬噸航母真身,國外專家直呼造不起
連美國專家都說中國一技術落後印度20年,實彈訓練就爆炸成大笑
中國空軍33個師隨時待命:專家為何高興不起來?我國扭轉最後劣勢
專家:美國噩夢在後頭,未來18個月美股還將下跌40%!
58年前蘇聯專家撤離中國:說的最後一句話讓人熱淚盈眶
韓國專家稱韓國歷史上13次打敗中國,分別是哪13次?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專家認為:美國不應將「中國製造2025」視為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