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再說你單身狗,你就甩給他這篇文章
周末的時候我回了趟老家,寒暄得差不多了,話題又像以往一樣,被親戚們故作不經意地引到了「人生大事」上:
現在有沒有對象啊?
也該找啦……
你看那XX都結婚了!
你現在是不著急,再過兩年就不這麼想了。
到時候「好的」都被挑走了!
難道你想一輩子孤獨終老嗎?
我也像往常一樣,撐過了這場浩劫。
我理解他們的觀念,那個年代的人們更多的是「搭夥兒過日子」,人必須要在一起,才能生活下去,所以「有伴侶」被當做默認設置。
而單身,被認為只是「通向戀愛結婚」的一個過渡階段。甚至很多人,剛從原生家庭中脫離出來,就匆匆跑進了另一個家庭,根本沒有和自己相處過。
雖然現在單身狗的聲勢浩大,但大多都哀嚎著、抱怨著自己的狀態,急切尋找「快速脫單的方法」。
單身是一種怎樣的狀態?
我們所有人都單身過,但也許只有很少的人真正體驗過。
之前有個挺火的電影叫《單身指南》(how to be single),聽起來是教大家如何在單身時和自己相處,但大部分劇情都是在講女主Alice與各種人約會、談戀愛的故事。
劇中Alice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們總是需要通過關係來定義自己是誰?」
的確,如果你稍微留意,就能發現無論是在影視劇還是我們的真實生活中,人們都是用身份關係來定義自己的,比如「我是xx的兒子,這是xx的同事,這是xx的男朋友」。
單身(single)也是一種身份,但單身從字面上好像意味著「不與任何人、任何事物建立聯結」,好像天然孤立。
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單身者們是被邊緣化、被忽視的群體。那些單身者的故事,鮮有人講述。
這聽起來有點反直覺,單身狗明明是網路世界的高姿態者,情侶們秀個恩愛都膽顫心驚。
同時,數據也告訴我們,單身是正在崛起的趨勢。美國18歲以上的未婚者在2015年就已經達到45%,且在持續增長中。在日本,終生獨身的人口已經達到了總人口的10%。
但人數眾多,並不代表掌握更多話語權。單身,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以及現在,都遭受著難以察覺的歧視。
美國心理學學者 Bella DePaulo 發現,在生活中對單身人士的污名化、負面刻板印象以及行為層面的歧視非常常見,她將這種現象稱之為Singlism(單身歧視)。
你是否曾發現/遭遇過以下這些普遍存在的、對於單身人士的誤讀?
單身就是孤獨可憐的
我常聽別人說,單身的人幸福感低、沒人陪很孤獨很可憐。
這些都源於人們對於單身的一個最大誤解:單身就是不與人接觸,孤獨一個人就是可憐的,而「找一個人一起生活」似乎能化解所有問題。
人家只是單身,又不是被關小黑屋了,怎麼可能不與人接觸嘛。而且與人接觸也可以有很多種類,他們也許可以從與家人、朋友、鄰居的的接觸中滿足社交需求。
戀愛、結婚也不是獲得幸福感的唯一來源,更不是解決一切的良藥,它無法保護人們免受孤獨感、抑鬱情緒、壓力的侵襲。
戀愛關係是剛需
在大多數社會文化中,婚姻(或至少是穩定的戀愛關係)被設定為每個人人生中的標配。
人們覺得談戀愛、結婚、生孩子是「應該」的事情,大家都這樣,你和大家不一樣,那你就是不對!
尤其是過了一定年紀之後,社會環境就一下子對單身人士變得苛刻起來。
生活中常能觀察到,詢問一個女性的情感狀態,她在回答說自己還單身的時候,往往會不好意思。
這些猶豫,透露出的是女性普遍對自己單身狀態的認知:她們認為這是一件有必要向他人解釋的事情。
如果不解釋,就會被默認為處於長期孤獨、沮喪,且是因為自己能力不足才導致喪失獲得幸福機會。
一個女性在職場上很成功,經濟獨立、擁有良好的社會地位和生活,但可能會被說:「那有什麼用,還不是嫁不掉。」
在這些的背後,是對於浪漫關係重要性的過分強調。大量的學術研究,以及被這些研究所支持而形成的社會認知和文化也同樣透露了:我們對婚姻和伴侶過度推崇(matrimania)。
一個人不代表無依無靠,也有很多人在親密關係中孤獨終老。
「我很享受單身」被認為是自我安慰
當單身的人說自己一個人過得挺好的時候,大家本能上是不太信的,覺得這只是單身患者的自我安慰、是不得已的苦中作樂,並且還會投來「別嘴硬了,我們懂的,單身怎麼會幸福呢」的同情目光。
對於單身的人,周圍的人可能還會有一些惡意的揣測,比如「這男孩兒該不是不行吧」,「這女生是不是不喜歡男生啊,那女朋友也沒見她找啊」。
人們會認為選擇單身的人,是因為ta受自身或外界條件所限,才沒能擁有親密關係,所有的理由都只是嘴硬罷了。
其實到了現在這個時代,選擇戀愛結婚還是選擇單身應該像所有那些喜好的差異一樣被包容。
就像是你喜歡咸豆腐腦,我喜歡甜豆腐腦,誰錯了?沒人錯,只是口味的不一樣。
「既然有人喜歡一家人在一起,就也有人喜歡獨自生活。」
很多人害怕單身,是因為害怕所謂單身可能產生的一系列問題:孤獨寂寞、沒人照顧、缺乏社交而導致的性格孤僻等等。
對單身的恐懼會切實影響我們的行為和選擇,比如嘴上「講究」,行為上「將就」,擇偶的標準更低,把更多數量的人作為潛在發展對象(Spielmann et al., 2013);
同時,也可能寧願在一段惡性的戀愛關係中受苦,也更不願意結束它,再次回到單身的狀態。
而我們之所以會這樣,可能是因為羞恥感:不願公開承認自己是單身、到一定年紀卻還沒有戀愛經歷就被人恥笑、害怕被同情……
這種羞恥感所引發的焦慮驅動著人們去掩蓋自己是單身,也妨礙著人們去真正體驗這種狀態。
但如果你想要擁有一段令人滿意的親密關係,首先要滿意自己的單身狀態。
我們之所以需要交朋友、談戀愛、結婚等,主要的目的有兩種:
迴避型Avoidance:為了避免那些一個人(單身)帶來的麻煩:比如孤獨、被評價、長輩壓力等。
接近型Approach:為了獲得戀愛中的親密感、陪伴;
簡單來說呢,一個是為了避免麻煩,一個是為了真的渴望親密。而研究發現當一個人的社交取向是迴避型時,Ta在親密關係中的體驗也往往更差。
所以,如果一個人是因為覺得單身非常難以忍受,所以才想要趕快脫單的話,那麼戀愛也並不會讓他變得更好受些。
而只有當我們確定地相信自己保持單身,和進入親密關係一樣,是沒有問題的、是安全的、是溫暖且滿足的;
只有當我們內心以一種平和的態度來期待之後可預見的單身生活時;
我們才能真的好好談個戀愛,因為對方真的吸引自己而選擇去在一起,並真正去享受其中美好的體驗。
《四重奏》里有一段話,很適合用作結尾:
為什麼單身的人就被認為是不好的呢,
單身就是單身,沒什麼不好的啊。
你想要戀愛結婚,那就去戀愛結婚,
如果你喜歡單身,那就單身。
這是你應有的自由,
願我們都能成為自由的人。
※那年我22歲,差點娶了她
※成年人的戀愛,無非是學會了修飾
※他連內褲都幫你洗,還有什麼做不出來?
TAG:情感說 |
※無論你單身還是已婚,我都建議你看看這篇文章
※搞笑漫畫:只要你能像單身狗一樣喝掉這杯水,我就嫁給你!
※可別說你是單身狗,狗狗丟不起這臉了
※看完這篇如果還是單身狗,算我輸!
※女生想你追她,會給你這三個暗示,錯過了活該你單身!
※她們不都叫你單身狗么,單身狗就是狗
※炒了這麼久,她說她還是單身?
※搞笑:妹子,你看你就是單身
※你怎麼一直都是單身狗?」
※誰說單身就不能過七夕?這一次,我們給你機會!
※我是單身,那又怎樣
※你知道你為何還是個單身狗!
※為嘛你一直還是單身?
※如果這輩子你單身,你最擔憂的是什麼?
※如果你單身,一定有這些原因,不信你看
※妹子,我可以很負責的告訴你,你這樣下去會單身一輩子
※你為什麼單身?還不是這些原因!
※情人節:如果你還是單身,就一定要學會下面這些表白歌曲包你脫單
※你為什麼一直單身?你應該要知道問題出在哪裡了!
※這就是你為什麼一直單身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