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Robert Shiller:經濟學與人類講故事的本能

Robert Shiller:經濟學與人類講故事的本能

研究表明,可以通過探尋敘事方式來更好地理解那些「戲劇性」的經濟事件。

Robert Shiller,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25年前,我和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的Dick Thaler在(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組織了一系列研討會,主題是我們所說的「行為經濟學」,即從心理學的角度詮釋經濟現象。每門學科都有其各自的研究工具,經濟學家則深受心理學的影響,或許還受一點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影響,不過,這些都屬於社會科學的範疇。

在近期的工作中,我漸漸覺得經濟學家也必須對人文科學有所了解。儘管人類有些事情很難將其形式化,但是仍然有必要理解它。我認為一種可行的方法就是運用我所說的「敘事經濟學」:在解釋經濟現象的時候,深入研究人們對於這些事件的敘述。

人類不論走到哪裡都會進行對話交流。我們天生喜歡交流:人類大腦的構成與敘事能力相關。我們將人類稱之為Homo sapiens(智人),其中sapiens的意思是智慧,不過這種命名方式或許並不恰當。進化生物學家Stephen Jay Gould認為我們應該稱為Homo narrator(敘事者)。我們的大腦生來就是為了敘事,尤其是關於其他人的故事。正因如此,廣告商關注的對象往往不是產品本身,而是某些人作出的與該產品相關的某些行為。

故事是會流傳的:從一個人傳給另一個人。有些故事很快就會被淡忘,有些則會持續很久。我覺得故事就像是一塊寶石,你從某處聽說之後,就會想著「下次在和別人聊天時可以提起這個故事。」你會儘力表述清楚,因為你希望別人能和你產生共鳴。這就是故事,套用互聯網的說法,故事會像病毒般擴散。

證券市場為我們提供了許多編構故事的機會。例如,今年年初,有流言說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將在歷史上首次突破2萬點大關。事實上,這種預測毫無意義:1896年,道瓊斯指數在創立時僅有40點,但其實也可以從50點或其他任何點位開盤。然而,我們會圍繞這個時刻來編構故事:在明天的報紙上或許你會看到一篇有關新任總統特朗普及其對證券市場影響的文章;或者你會讀到有關股市由熊轉牛的傳聞;又或許你會讀到形容紐約證交所在收盤時爆發出歡呼聲的句子。

紐約證交所的那些人並不愚蠢——雖然鑒於電子交易的優勢,他們本身是其他故事的一部分。他們很清楚這些不過是人為製造的數字,道瓊斯指數突破2萬點並非是因為基本市場的穩健已達到某種新的程度。這些故事並非在說市場的基本面如何完善,它們只是一個關於數字,以及圍繞數字轉的那些人的故事。

這就是敘事經濟學。

並非每個人都擅長理解故事,而經濟學家在這方面的表現尤其糟糕。但讓很多歷史學家都無法理解的是,如果你不去了解真正經歷這些歷史事件的人所敘述的故事,你就無法了解歷史。事實上,耶魯大學歷史學院的Ramsay MacMullen就曾在名為《感受歷史》(Feelings in History)的書中表示,歷史學家應當更多關注人們對他們研究的這段歷史時期的真實想法。

以南北戰爭為例,在這場戰爭中約有62萬美國人喪命,造成美國人口銳減。你可以從各種渠道看到導致這場戰爭的政治和經濟原因,但要想真正去理解這場戰爭——為什麼北方願意承受巨大的人員傷亡來取消奴隸制,你就必須了解他們的感受,以及這種情緒帶來的力量。他們當時敘述的那些有關虐待奴隸的故事會讓你感同身受。敘事正是依靠這種方式與歷史交織在一起。

這些事件為何會影響經濟呢?因為當我們想要了解某次經濟蕭條或衰退時,我們必須要了解為什麼人們開始停止消費。如果人們停止購買,就會發生衰退:他們不再購買新車,不再購買新房子。為什麼呢?他們可能會說是因為出現了經濟衰退,所以停止消費,但這無法解釋為何會出現經濟衰退。我認為這些情況的出現與某些事件有關。

圖片來源:The Slightly Wraped Website

美國文化中最重要的事件就是1929年美國股市崩盤。每個人都知道這一事件,甚至到現在都深受它的影響。在一項針對個人投資者的調查中,我讓受訪人評估如今的股市有多大可能會發生類似於1929年或1987年那樣的嚴重崩盤。我收集了近30年的數據,顯示不論是個人投資者還是機構投資者,都一直在誇大在調查日期的六個月內再次發生類似情況的幾率,他們認為發生的概率為15–20%。可事實上近一個多世紀以來,這樣的情況只發生過兩次。但奇怪的是,在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前夕,相比其他時間,投資者的預計反而較低。

1929年華爾街的崩盤非常可怕,讓人記憶猶新。人們通常將它看做是大蕭條的開始。1933年失業率高達23%,很多人不得不排隊領取救濟。隨後,二戰爆發了。人們過得非常悲慘,我們一直擔心這樣的事情會再次發生,因為人們根本無法忘記這事件。雖然還有其他許多有關股市暴漲或暴跌的事件會引起我們一時的關注,但很明顯這些故事不會像病毒般瘋狂傳播,甚至很多時候無人關注。

讓我們來看看另一場危機——1920–1921年的經濟衰退,這是美國歷史上最大的經濟危機之一。現在來看,這從技術上來說都不算是經濟蕭條,但當時的經濟確實出現了大滑坡:從1920年6月到1921年6月,消費價格指數在一年內下跌了16%。與之類似,批發價格指數暴跌了45%。大多數經濟學家對於這次危機沒有任何解釋。因此我決定回溯歷史,翻出了1920年時的美國報紙,儘可能深入到那個時代,了解當時所發生的事件,以及人們的關注點。我希望自己就如同生活在1920年的美國。

我發現了一些值得注意的事情,其中之一就是當時的美國民眾對於profiteer(投機商人)嚴重不滿。Profiteer這個詞來自單詞privateer(私掠船),詞源可以追溯到幾百年前,與「pirate」(海盜)有著相同的意思。在20世紀初,profiteer用於指那些利用一戰牟取暴利的人——在民眾看來這些奸商的行為基本上和海盜沒什麼差別。這個詞的使用頻率在一戰結束兩年之後的1920年達到了高峰。

對於投機行為的擔憂不斷加劇是因為一種被行為學家稱為「情感啟發法」(affect heuristic)的理論。人們會因為身邊發生的某些事情而感到不快。根據統計,1918–1919年爆發的全球流感造成的死亡人數比一戰還要多。這場疫情之所以慘痛,一方面是因為很多年輕人受到感染,另一方面是因為這種病毒發展速度極快:一旦被傳染,可能沒幾天就已經病入膏肓。

圖片來源:Medium

另一件讓人不快的事是1917年的俄國革命。這場革命流傳出許多極具影響力的故事,並大多與沙皇尼古拉斯二世及其家人有關。布爾什維克黨人將沙皇全家排成一排,然後讓行刑隊直接實施集體槍決。沙皇及其家人在當時的美國幾乎家喻戶曉,在大多數人的眼中,他們有名、出身高貴、家庭幸福。他們的照片經常會出現在報紙上。可是,俄國人就這樣把他們全殺了,所以這肯定會引起你的注意。

所有這些事件都促使公眾產生一種不安的情緒。如果你是一名當時生活在美國的成年人,你可能會感到緊張,甚至憤怒。你還有可能在戰爭中失去了自己的家人。你經歷著通貨膨脹,而那些投機商人卻在大把掙錢。因此不難相像這些有關投機商人的負面報道會在讀者中引起共鳴。結果,公眾開始抵制,特別是對那些他們認為賺取了不正當利益的公司。這導致經濟出現衰退,產品價格下跌。這時人們又開始擔心起價格下跌,不再大肆購買。我認為這或許可以解釋1920–1921年經濟衰退的促因。

那次危機產生了後續影響。當大蕭條真的來臨時,當時人們都說了什麼?很多人認為那不過是1920–1921年的情況再次上演。1920–1921年的經濟危機持續時間很短,因此許多人認為1929年的衰退也會一樣。正因如此,當時的美國總統胡佛向公眾表示困難很快就會過去。

1929年的股市崩盤是大蕭條發生之前的一項重大事件。因此,我再一次翻出當時的報紙,試圖去了解當年發生的事情。而我注意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報紙早在1926年就已開始討論股市崩盤的可能。為什麼會這樣?

當我在密歇根大學讀本科時,教授讓我們讀Frederick Lewis Allen在1931年出版的《Only Yesterday》一書。這本書算是一本有關上世紀20年代的野史,而且就寫在那個年代剛結束的時候。在Allen眼中,20年代是一段繁榮的時期,同時也是價值觀和性別規範變革的時代:女性可以穿短裙,可以獨自外出,可以泡酒吧,而這些變化趨勢讓許多人感到不安。此外,當時還出現了大量的金融詐騙案件。20年代瀰漫著某種不道德的氛圍。

在崩盤之後的星期天政府高官做出強勢回應。簡言之:是他們加劇了這場危機。這一天彷彿就是審判日。Allen在書中描述了大蕭條期間人們在精神和心態方面的變化。30年代的女性與20年代的女性大相徑庭,她們不想再變成那樣。女性的裙子變長了,人們又開始定期去教堂禱告。他們不再隨意揮霍錢財,因為30年代並不流行炫耀財富,這也導致了需求降低。因此,這或許是導致這次嚴重經濟危機的事件——20年代的罪惡導致了金融災難。

為什麼經濟學家會忽視這些經濟波動背後的故事?原因之一就是經濟學家會使用特定的分析工具,而敘事從來都不是其中之一。經濟學家將敘事視為其他人的研究範疇。我們會解聯立方程,會傳授一般均衡理論,這些都沒問題,不過我們在完成這些工作之後,已經筋疲力盡。

但是對於經濟學家來說,敘事經濟學的研究仍具有空間。我們有資料庫,可以做定量分析。研究人類敘事的獨特現象並非易事,但我們可以與人文學科的專家合作——例如那些試圖理解為什麼有些敘事結構有效、有些卻無效的文學理論家。如果我們這樣做,並將敘事納入分析工具之中,我相信在10或20年後,我們將能更好地理解經濟波動。

本文改編自1月26日Neubauer Collegium主任的講座,重點講述了2017年1月他在美國經濟協會主席演講中提到的一些話題。

來源: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北亞財經 的精彩文章:

兩次求救無人響應 美國老漢困死電梯一個月 屍身腐爛傳臭味
不受局勢影響 韓國總統文在寅民調再微升 獲近8成民眾積極評價
關公像遭抵制 印尼總統府拒拆除:有人敢破壞一定繩之以法!
紐約撤銷64萬張陳年拘捕令 檢察官反對:那誰還要守法?

TAG:東北亞財經 |

您可能感興趣

KRK 英語故事角 The very hungry caterpillar
Silhouettes of You說故事的人
Australian Discovery——品牌的故事
Raz-I:Childhood Stories of George Washington 喬治?華盛頓的童年故事
「我最喜歡的就是講故事」|Jordan Why Not Zer0.1 「Mirror Image」 | Xsneaker
十二生肖背後的故事 The myth behind the Chinese zodiac
帶你感受日本零售商United Arrows的系列故事(一)——United Arrows&Sons
故事 Pieter Ten Hoopen
紀錄片《Supreme Reality》講述 58 歲倫敦水果攤主 Lance Walsh 與 Supreme 的故事
時裝故事會:Balmain/Lacoste/H&M Studio,圍繞著真我、環保和生活展開討論!
iBaby愛講故事 Gorilla 大猩猩
睡前故事 The Snake and the Drake
故事《Well-being》
聖經里的女子故事——《Mary Magdalene》
「One-Club men」的故事
Color/跟著大師學色彩-Unskilled Worker那些引人入勝的色彩故事大片
一首歌一個故事#13-Black is the Colour-Cara Dillon
「bigger than bigger」 各國大炮鳥的故事
《使女的故事》第二季:Bradley Whitford加盟
照片故事 Helen Sun×Holly Y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