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為百病之祟,中醫辨證治療痰多
中醫認為,痰的產生主要與肺、脾兩臟有關。肺主呼吸,調節宗氣的出入和升降。如肺失肅降,就可出現咳喘、卧不平等症。在風邪或寒邪侵肺時,使肺內的津液凝聚成痰。脾主運化,即消化和運送營養物質至各臟器。如果濕邪侵犯人體,或思慮過度、勞倦及飲食不節,都能傷脾而使其失去運化功能,造成水濕內停凝結成痰。中醫辨證治痰多,中醫將痰分為寒痰、風痰、熱痰、濕痰及燥痰等。
1、寒痰:由寒邪犯肺,使肺內津液凝聚成痰。痰呈白色,病人怕冷,喜熱飲,舌苔薄白或膩。小青龍湯加減:桂枝6克,制半夏10克,乾薑6克,細辛3克,杏仁10克,白芥子6克。有氣喘加炙麻黃6~9克。
2、風痰:由風邪侵肺即傷風引起,開始痰白稀,以後可轉黃黏痰,病人怕風,舌苔初起白,後轉薄黃。
杏蘇飲加減:杏仁10克,蘇葉6克,荊芥6克,前胡10克,桔梗l0克,白前10克。痰色轉黃,加膽星6克,連翹10克,銀花12克。
3、熱痰:由熱邪侵肺或先受風或寒邪而發高熱數天後,使津液燒灼而轉化為黃黏痰,病人怕熱喜涼飲,舌紅苔黃膩。
瀉白散化裁:桑白皮10克,地骨皮10克,甘草5克,生石膏30克,黃芩10克,杏仁10克,膽星6克。
4、濕痰:濕邪侵人人體(如居潮濕環境),使肺、脾功能失調或飲食不節而運化失調引起。痰為白色稀水樣,病人有身重、倦乏或便溏等症,舌苔薄白或白膩。二陳湯加味:制半夏10克,橘紅10克,茯苓l0克,炙甘草5克,杏仁10克,苡仁15克,蒼白朮各10克。
5、燥痰:由久旱氣候乾燥、燥邪侵肺,痰黏稠不易咳出或有咳血,病人覺口鼻咽燥等症,舌苔薄黃。清燥救肺湯出入:北沙參15克,麥冬、天冬各l0克,生石膏30克,炙杷葉10克,杏仁10克,生地15克,浙貝10克,玉竹15克。
6、化痰的中成藥:
(1)、鮮竹瀝水:每日3~4次,每次10~15毫升。
(2)、復方竹瀝水(祛痰靈):每日3次,每次2支。
(3)、痰咳凈:每日3次,每次1匙。
中醫治痰方法
一、燥濕化痰
二陳湯(陳皮、半夏各五兩,白茯苓三兩,甘草一兩半,姜五片)雖然功專燥濕化痰,但有時嫌其力量不足,常加用芳香、溫燥、行氣、祛痰之品。如:
1、香砂二陳湯(《證因脈治》):二陳湯加藿香、砂仁。功用醒脾行氣,燥濕化痰。可用於夏季感冒挾濕和支氣管炎等。
2、枳砂二陳湯(《丹溪心法》):二陳湯加枳實、砂仁。東南方人多濕熱生痰,朱丹溪倡用此方治之。
3、六安煎(《景岳全書》):二陳湯加杏仁、白芥子。主治寒痰壅滯所致胸脅支滿、咳嗽氣喘、心悸、眩暈等症。
4、導痰湯(《濟生方》):二陳湯加南星、枳實。主治痰厥、眩暈,胸脅脹滿,吐逆喘嗽,食欲不振等。
另有加味導痰湯(《張氏醫通》),系導痰湯加人蔘、白朮、黃芩、黃連、瓜蔞霜、桔梗、竹瀝。主治濕熱痰飲及眩暈。
5、蒼附導痰丸(《葉天士女科》):導痰湯加蒼朮、香附。主治胸悶咳嗽,食欲不振,肥胖症,不孕症,帶下病,瘕積聚等。
6、啟宮丸(《經驗方》):二陳湯去甘草,加蒼朮、香附、神曲、川芎。主治婦女肥胖不孕,帶下稠多和月經不調。
7、滲濕清痰飲(《中醫臨床手冊》):二陳湯加蒼朮、白朮、白芷、香附。主治帶下稠多,眩暈氣喘及肥胖症。
8、不換金正氣散(《和劑局方》):半夏、橘紅、炒甘草、生薑、大棗、藿香、姜厚朴、蒼朮。主治傷寒,瘴疫,霍亂吐瀉及胃腸炎等。
9、藿香正氣散(《和劑局方》):藿香、陳皮、半夏曲、茯苓、炙甘草、紫蘇、白芷、大腹皮、炒白朮、姜厚朴、桔梗。主治外感風寒,內有濕滯,寒熱頭痛,胸膈滿悶,脘腹疼痛,噁心嘔吐,腸鳴泄瀉等症。
10、杏蘇散(《溫病條辨》):二陳湯加杏仁、蘇葉、前胡、桔梗、枳殼、大棗。主治外感涼燥,頭痛惡寒,鼻塞咽干,咳嗽痰稀,脈弦,無汗。
11、止咳丸(市售成藥):二陳湯加桔梗、枇杷葉、蘇子、荊芥、枳殼、馬兜鈴、前胡、杏仁。主治咳嗽頭痛,氣逆多痰。可用於感冒和支氣管炎。
二、清熱化痰
凡遇痰熱或痰火之類的病症,常可在二陳湯的基礎上,伍以清熱之品治之。如:
1、清氣化痰丸(《醫方考》):二陳湯去甘草,加黃芩、瓜蔞、枳實、杏仁、膽南星。主治痰熱內結,咳痰黃稠,甚則氣急,嘔惡,胸膈痞滿,或發熱,或驚悸失眠,小便短黃,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2、竹瀝達痰丸(《古今醫鑒》):二陳湯方用生薑汁,加人蔘、竹瀝、大黃、黃芩,礞石、沉香。主治正氣虛損,實熱老痰。
3、化堅二陳丸(《中醫臨床手冊》):二陳湯用生甘草,加黃連、白僵蠶。主治霰粒腫。
4、加味二陳湯:(1)《醫宗金鑒》方:二陳湯加黃芩、黃連、薄荷。主治舌下痰包。(2)《沈氏尊生書》方:二陳湯加蒼朮、羌活、黃芩,治療濕阻、濕瘧。(3)另有一方為二陳湯加當歸、枳實、桔梗、杏仁、高良姜、縮砂仁、木香、肉桂,治療痰飲咳嗽。
5、蒿芩清膽湯(《重訂通俗傷寒論》):青蒿、黃芩、仙半夏、陳皮、赤茯苓、竹茹、生枳殼、碧玉散。主治寒熱如瘧,寒輕熱重,口苦胸悶,或乾嘔泛酸,舌紅苔薄黃,脈弦數或滑數。
6、抑肝和胃飲(《中醫臨床手冊》):法夏、陳皮、竹茹、蘇葉、黃連。主治妊娠嘔吐。
7、橘紅丸(市售成藥):二陳湯加貝母、麥冬、杏仁、生石膏、瓜蔞皮、生地黃、桔梗、蘇子、紫菀、款冬花。
主治咳嗽氣喘,痰白粘或黃稠。
三、治風化痰
二陳湯配伍平肝息風葯,可治療因風痰上升頭目,橫竄經絡所導致的眩暈頭痛、肢體麻木等症。
1、半夏白朮天麻湯:(1)《脾胃論》方:二陳湯加蒼白朮,天麻、黃柏、乾薑、黃芪、人蔘、澤瀉、神曲、麥芽。功用補脾化痰,祛風燥濕。主治太陰痰厥、頭痛眩暈、虛風內作。(2)《醫學心悟》方:二陳湯加白朮、天麻。主治痰飲上逆,眩暈頭痛。
2、清痰降火丸(《中醫臨床手冊》):二陳湯減茯苓,加大黃、僵蠶、連翹、桔梗、天麻、酒黃芩、薄荷、白芷、礞石。主治風毒襲腦或痰熱生風所致頭痛、顏麵疙瘩、顱內轟鳴等症。
四、開竅化痰
痰濁閉塞氣機,可造成意識障礙,即所謂「痰迷心竅」。證見神昏譫語,驚癇,暈厥等。在二陳湯基礎上,加用遠志、菖蒲、琥珀、辰砂等,可收開竅化痰之功。如:
1、滌痰湯(《濟生方》):二陳湯加枳實、南星、竹茹、大棗、人蔘、菖蒲。主治中風昏,舌強失語。
2、清心滌痰湯(《醫宗金鑒》):二陳湯加人蔘、麥冬、黃連、菖蒲、南星、竹茹、枳實、酸棗仁。主治慢驚風,虛中挾熱,身熱口渴,氣粗,煩躁,痰涎上泛。
五、消導化痰
二陳湯配伍消導化積之品,可助胃腸機能的恢復,治療痰飲食積。如:
1、保和丸(《丹溪心法》):二陳湯減甘草,加連翹、山楂、萊菔子。主治食積停滯,胸脘痞滿,腹脹腹痛,噯腐吞酸,惡食,或大便泄瀉,食瘧下痢,脈滑,舌苔厚膩而黃,或大便泄瀉,食瘧下痢,脈滑,舌苔厚膩而黃。用於消化不良。
2、大安丸(《丹溪心法》):即保和丸加白朮。治小兒消化不良。
3、二陳平胃散(《沈氏尊生書》):二陳湯加蒼朮、厚朴、山楂、神曲、砂仁、草果、枳實。主治宿食不消。
4、二術二陳湯(《張氏醫通》):二陳湯加生白朮(薑汁拌曬)、蒼朮(麻油拌炒)。主治脾虛痰食不運。
5、和中丸(《醫學心悟》):二陳湯減甘草,加枳實、白朮、神曲、麥芽、扁豆、山楂、香附、砂仁、丹參、五穀蟲炭、荷葉。主治腹內包塊或兼寒熱、納差神疲。
6、大和中飲(《中醫臨證備要》):二陳湯減茯苓、甘草,加木香、厚朴、枳殼、澤瀉、乾薑、山楂、麥芽、砂仁。主治濕食停滯,食欲不振。
7、橘半枳術丸(《醫學入門》):橘皮、半夏、麩炒枳殼、白朮。主治脾虛停痰,飲食不消,氣滯痞悶。
六、養血化痰
法則兩種:一是活血化痰,所謂治痰要治血,血活則痰化;二是補血化痰,所謂血虛生燥痰,補血可潤燥。二陳湯加活血或補血藥,具有養血化痰之用。如:
1、芎歸二陳湯(《中醫臨床手冊》):二陳湯加川芎、當歸。主治肥胖多痰,胸悶腹脹,月經後期,白帶較多。
2、加味四物二陳湯:即芎歸二陳湯加生地、赤芍、丹皮、紅花、香附、海藻。主治閉經。
3、金水六君煎(《景岳全書》):二陳湯加當歸、熟地。主治肺腎陰虛,濕痰壅盛,咳喘嘔惡。
七、行氣化痰
痰隨氣結,又隨氣逆。龐安常說:「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氣,氣順則一身之津液亦隨氣而順矣。」二陳湯中,只有陳皮屬理氣葯。因此,每遇氣痰鬱結的病症,便顯得理氣之力單薄。所以臨床用於治療氣痰鬱結之證,常配伍行氣開郁藥物。如:
1、開郁二陳湯(驗方):二陳湯加蒼朮、木香、香附、川芎、青皮、莪術、檳榔。主治脅脹腹痛,胸悶不適,情緒憂鬱,食欲不振,痰濁流注和經閉不行。
2、丁香柿蒂散(《濟生方》):二陳湯配伍丁香、柿蒂、高良姜、人蔘。主治胃寒呃逆。
3、竹茹湯(《大生要旨》):二陳湯減甘草,加蘇梗、藿香、黃芩、枳殼、炒白芍、竹茹。主治憂鬱,呃逆,嘔吐。
4、竹茹湯(《本事方》):系二陳湯減茯苓,加竹茹、山梔、大棗、枇杷葉。主治胃熱嘔吐。
5、七氣湯(《三因方》):二陳湯減甘草,加厚朴、紫蘇、桂心、白芍、人蔘。主治頭昏咳嗽,胸腹冷痛,腸鳴泄瀉。
6、通氣散堅丸(《醫宗金鑒》):二陳湯加人蔘、桔梗、川芎、當歸、天花粉、黃芩、枳實、膽南星、貝母、海藻、香附、石菖蒲。主治氣癭。可用於單純性甲狀腺腫和甲狀腺機能亢進。
7、蘇子降氣湯(《和劑局方》):二陳湯減茯苓,加炒蘇子、姜厚朴、肉桂、前胡、當歸。主治痰涎壅盛,咳嗽短氣,胸膈滿悶,咽喉不利等症。
8、順氣導痰湯(《中國醫學大辭典》):二陳湯加膽南星、枳實、木香、香附、烏葯、沉香。主治痰結胸痛,喘咳上氣。
八、益氣化痰
這裡所謂益氣,重點在於固衛氣和補中氣。因為肺合皮毛,衛氣充沛,則腠理固密,雖遇氣候變化,而能自穩適應,肺臟清虛質地和肅降功能有序不亂,便不能成為貯痰之器。又因為中氣充足,自能升清降濁,水谷得以運化,精微得以吸收,脾臟便不致於成為生痰之源。平素衛表虛弱、脾胃不健之人,每易患痰證。在化痰之時,顧護衛氣和補益中氣,不僅可以迅速控制臨床癥狀,而且可以改善機體反應性,減少或避免痰證再發。
1、參蘇飲(《和劑局方》):二陳湯加人蔘、紫蘇、大棗、桔梗、葛根、前胡、枳殼、木香。主治外感風寒,內有痰飲,畏寒發熱,頭痛鼻塞,噁心嘔吐,胸悶咳嗽,咯痰不爽,舌苔白滑,脈弱。市售成藥名參蘇理肺丸,用於支氣管炎。
2、補氣運脾湯(《醫學統旨》):二陳湯加人蔘、黃芪、白朮、砂仁、大棗。主治噎膈、氣陽虛憊。
3、溫中補脾湯(《醫宗金鑒》):二陳湯加人蔘、黃芪、白朮、乾薑、附子、肉桂、白芍、砂仁、丁香。主治中焦虛寒,脘腹疼痛,嘔吐吞酸,納呆便溏,神疲乏力等症。
此外,益氣化痰類方劑涉及二陳湯者,尚有六君子湯(《醫學正傳》)、香砂六君子湯(《名醫方論》)、加味六君子湯(《醫宗金鑒》、《萬氏婦科》)、歸芍六君子湯(《中醫臨床手冊》)等。歸芍六君子湯加煅瓦楞、蛇舌草、半邊蓮,改橘皮為橘葉,治療肝癌,含有益氣血、散痰結、抗腫瘤之意。
痰症選方
1、二陳湯
統治痰飲之症,謂其健脾燥濕,化氣和中也。陳皮、半夏各25克,白茯苓15克,甘草75克。為散劑,內服,每次服20克,水一盞,姜五片,煎湯送服。加南星、枳殼,名導痰湯;加南星、黃芩、黃連,名潤下丸,以鹽水拌煮諸葯,故名潤下,治痰熱症。
2、新制潤下丸
降痰極效。陳皮200克(以鹽水拌煮透晒乾為末),炙甘草50克,水酒糊丸綠豆大,清茶下。
3、半夏丸
治肺熱咳嗽生痰。栝蔞仁、熟半夏等分,各為末,和勻,淡薑湯丸。
4、神術丸
治膏粱鬱結,胃槁腸燥,凝痰不順,將成噎膈者。茅山蒼朮25克,生芝麻(水研)25克,大棗十五枚(水煮),以術為末,搗二味為丸,加真廣皮25克,更效。
5、四制化痰丸
治肥人因醇酒濃味,肺胃上口有痰生火者。半夏一斤,分作四分,一分用生薑、黃連煮,一分用知母、貝母煮,一分用人蔘、杏仁煮,一分用桔梗、桑皮煮,各揀去余葯,單用半夏為末,水糊丸。
6、汝言化痰丸
治肺家老痰在於喉中,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者。栝蔞、杏仁、海粉、桔梗、連翹、五倍子、香附、蛤粉、瓦楞子、風化硝以薑汁少許,和竹瀝搗入葯,加蜜丸,噙化,或作小丸,清茶下。
7、抑痰丸
治痰結胸喉,用此順降,功與化痰丸相似,而藥味簡要,可摘入煎劑中用之。栝蔞仁一兩,貝母六錢,半夏三兩,以蒸餅丸如麻子大,每服百丸,淡薑湯下。
8、黃栝蔞丸
治食積痰飲,胸膈脹悶,吐痰如膠,或五更發咳之症。栝蔞、半夏、山楂、神曲等分為末,以栝蔞水丸,竹瀝和淡薑湯下。
9、搜風化痰丸(丹溪)
治風痰,半身不遂,歪斜蜷攣,顛狂眩暈之症。膽南星二兩,僵蠶一兩,白礬一兩,天麻一兩,荊芥一兩,白附子,陳皮、辰砂各五錢,半夏一兩,上為末,薑汁丸,以辰砂為衣,每服四十丸,淡薑湯下,癱瘓症,酒下。
10、千緡湯(大全)
半夏(七個),皂角(去弦皮),甘草(各一寸),生薑(如指大),水煎。
11、黃芩利膈丸
治熱痰,眩暈,嘈雜,吞酸,嘔吐,咯痰青黃色者。生黃芩、炒黃芩各一兩,半夏、澤瀉、黃連各五錢,南星、枳殼、陳皮各三錢,白朮二錢,蒸餅丸。
12、星半蛤粉丸
治濕痰,倦怠痿弱,瀉利腫脹,上為咳嗽,下為白濁之症。南星、半夏、蒼朮(九蒸洗)、白朮各一兩,蛤粉二兩,橘皮一兩半,神曲糊為丸,薑湯下。
13、中和丸
治濕熱氣痰。蒼朮、黃芩、半夏、香附薑桂丸(潔古) 治寒痰,南星半夏 官桂(各三兩)為末,蒸餅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薑湯下,
14、茯苓丸
治中脘停痰伏飲,手臂一肢麻木不舉,不可作風症虛症治者。此方主之,半夏(二兩)茯苓(一兩) 風化硝(二錢五分) 枳殼(五錢)薑汁、竹瀝和糊丸。
15、控涎丹
治痰涎在心膈上下,使人胸背手足頸項腰脅引痛,有似癱瘓者。甘遂(去心)、大戟(去皮)、白芥子(各等分)。
16、小胃丹
上取胸膈之痰,下利腸胃之痰,胃弱者戒之。甘遂(面裹水浸半日煮曬)、大戟(長流水煮)、芫花(醋拌瓦器內炒各五錢)、大黃(酒蒸拌一兩五錢)、黃柏(炒三兩)粥丸。
此方與墜痰丸,俱為脾家濕痰臌脹之劑,可與沉香化氣丸相間服,則不傷元氣而脹漸平。
17、墜痰丸
治濕痰在脾胃成脹滿者,用此下之。黑牽牛、枳實、白礬、朴硝、枳殼、牙皂、蘿蔔汁丸,每服五十丸。雞鳴時服,初則有糞,後則有痰,元氣實者,每日一服,元氣虛者,間一日服,以大腹和軟平復為度。
18、滾痰丸(王隱君)
治一切壯實人痰滯腸胃,變成諸般奇怪之症。大黃(略蒸)、黃芩各八兩,青礞石(以焰硝同黃金色)、沉香 百葯煎各五錢,上為末,滴水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清晨白湯下,服後仰卧片時,使葯氣少停膈上,然後下行。妊婦忌用。
19、瓜蒂散
痰在膈上,用此吐之。瓜蒂七枚,赤小豆七粒,甘草三分,為末,每服一錢,或五分,空心,以齏汁或豆豉湯下,鵝翎探吐,令快為度。
20、潤字丸
開結潤腸,通痰去垢,亦可為外感家秘結症,代承氣湯功用。橘紅(一兩)、杏仁(二兩)、牙皂(一兩)、前胡天花粉、枳實、山楂肉(各二兩)、甘草(三錢)、檳榔(七錢)、半夏(一兩)、生地黃(十二兩),水發丸,空心,白滾湯下二、三錢。
21、白龍丸
治酒積有痰。半夏 滑石 茯苓 白礬(等分)神曲糊丸,
痰濕證的中醫論治
痰濕證是指因脾虛失運,津液輸布失常,水濕內停所致濕濁內停,日久成痰,痰濁阻肺證,出現以咳嗽痰多,色白,胸部痞悶為主症的證候。臨床表現為咳嗽痰多,色白質稀,或吐涎沫,或痰鳴喘促,或嘔惡納呆,肢體困重,眩暈心悸,面色萎黃或虛浮,舌淡胖,苔滑膩,脈滑或緩。
一、證候診斷
咳嗽痰多,色白質稀,胸部痞悶,身困神倦,四肢乏力,口不渴或嘔惡納呆,腹脹便溏,眩暈心悸,肢重嗜卧,舌淡胖,舌白膩,苔滑膩,脈滑或緩弦滑。咳嗽痰白,易咯出或氣喘;或噁心嘔吐;或見頭暈目眩;手足軟弱無力,走行不靈或握物不牢;或見神識模糊或昏迷。符合脾虛失運,津液輸布失常,或濕濁內停,蘊久成痰,痰濁阻肺的病機。多見於肥胖之人,是本虛標實,氣虛陽虛為本,多痰多濕為標。
濕痰證可見於西醫的慢性氣管炎、肺心病、慢性胃炎、耳性眩暈、小兒麻痹後遺症和神經根炎後遺症等。
二、辨證分析與治療
(一)、濕痰咳嗽證
本證因濕痰聚肺、濕痰壅阻於肺,肺失宣肅,氣逆而咳為喘。症見咳嗽痰多,痰白而粘,胸脘悶脹,或喘不能平卧,咯痰出而稍舒,或伴嘔惡,舌淡苔白膩,脈滑。可見於慢性氣管炎,哮喘。治宜健脾燥濕,化痰止咳。
常用方劑:二陳湯(半夏15g、橘紅15g、茯苓9g、炙甘草5g)。
半夏辛溫性燥,燥濕化痰,降逆和胃而止嘔;橘紅理氣燥濕,使氣順而痰消;茯苓健脾滲濕,俾濕去脾旺,痰無由生;生薑降逆化飲,既可制半夏之毒,又能助半夏、橘紅行氣消痰;甘草調和諸葯,潤肺和中。四葯共奏健脾燥濕,化痰止咳之效。濕痰,加蒼朮、白朮。寒痰,加薑汁。脾氣不運而生濕,法當理氣調中;水濕凝聚而生痰涎,又宜燥濕化痰;俾中焦健運則濕無由積,濕不生痰則諸證自解,此為澄本清源之法。方中半夏辛溫,體滑性燥,功能燥濕和脾,祛痰降逆,標本兼顧,故為本方主葯。痰之生,由於液之結,液之結,由於氣不運,善治痰者不治其痰而治其氣,氣順,則一身之津液亦隨之而順矣。故用陳皮芳香醒脾,疏利氣機,協助半夏化濕運脾,使脾陽運而濕痰去,氣機宣而脹滿除,逆氣降而嘔惡止。茯苓淡能滲濕,甘能補脾,不僅引導濕從下行,亦與甘草共奏和中之效。本方半夏降逆而嘔惡止,陳皮利氣而脹滿消,茯苓利水而眩悸除,痰消氣順而咳嗽寧,不僅針對病機,而且每葯對證,配伍頗為完善。方中半夏、橘皮以陳久者良,故以二陳名其方。
本證其他可用方劑為導痰湯(半夏6g、膽南星3g、枳實3g、茯苓3g、橘紅3g、甘草2g、生薑3g)。
(二)、濕痰喘病
呼吸急促,痰鳴胸悶,甚至張口抬肩,鼻翼煽動,舌淡苔白膩,脈滑。由風寒暑濕邪氣相干,則肺氣脹滿,發而為喘。又因痰氣皆能令人發喘。濕痰阻肺,肺失肅降所致。主要治療方法燥濕祛痰,降氣平喘。
主要方劑:三子養親湯(白芥子6g、蘇子9g、萊菔子9g)。
白芥子溫肺利氣,快膈消痰;蘇子降氣行痰,止咳平喘;萊菔子消食導滯,行氣祛痰。三葯合用,氣順痰消,燥濕祛痰,降氣平喘。痰多加半夏,胸悶加枳殼。痰阻氣道以致氣不下行而呈喘咳,法當祛痰降逆,痰去氣自降,氣降喘自平。本方用紫蘇子降氣行痰,走肺經以開上焦之痹;白芥子暢膈行痰,走膜腠以通三焦之壅;萊菔子消食行痰,走脾胃以消中焦之滯,三子都有理氣之功,行痰之力,合而用之,能呈祛痰降逆,行氣消食功效。三子各有所長,紫蘇子長於降氣,氣逆者以此為主;白芥子長於暢膈,脅痛胸痞者以此為主;萊菔子長於消食,食少腹脹者以此為主,偏於某證,即重用所主之葯,余葯為副。
本證其他可用方劑為二陳湯(半夏15g、橘紅15g、茯苓9g、炙甘草5g)。
(三)、濕痰嘔吐證
本證因濕痰困阻脾胃,運化升降功能失常所致。症見嘔吐痰涎或痰食夾雜,脘腹悶脹,或隱隱作痛,納呆食少,飲食失節,恣食生冷則易發,或伴腸鳴。頭暈心悸,肢睏乏力,苔白膩,脈滑或弦滑。多由濕痰中阻,胃氣不降,反而上逆所致。可見於慢性胃炎。治療以健脾燥濕,化痰止咳為法。
方劑為小半夏湯(半夏12g、生薑6g)。
半夏祛痰止咳,溫中止嘔;甘草和中減輕半夏毒性,合用溫中化痰,和胃止嘔。體質虛弱加党參,惡寒者加乾薑,痰甚者加陳皮。小半夏湯為著名的燥濕祛痰降逆止嘔方,以此為主,既消已成之痰,又絕生痰之源。方中半夏祛痰降逆作用較強,用治痰飲嘔吐,效果頗佳。佐生薑溫胃滌飲,降逆止嘔,不僅能夠增強祛痰降逆之功,又能制半夏毒性,是一結構簡單而又有效的古方。
本證其他可用方劑為二陳湯。
(四)、濕痰神昏證
因濕痰上蒙清陽所致。症見頭暈頭重目眩,身困肢倦,痰多時時咯痰,痰白粘膩,胸悶嘔惡,神志模糊,語言不清,昏迷不醒,納呆食少,體多肥胖,舌淡苔白膩,脈滑。可見於梅尼埃綜合征。治療宜健脾燥濕,化痰開竅。
主要方劑為滌痰湯(半夏8g、膽南星5g、橘紅6g、枳實6g、茯苓6g、人蔘3g、石菖蒲3g、竹茹2g)。
半夏、橘紅辛溫性燥,燥濕化痰,理氣止嘔;茯苓滲濕利水,濕去痰去;枳實行氣消滿,膽南星加強半夏、橘紅燥濕化痰之力,石菖蒲豁痰開竅,人蔘、甘草益氣和中。全方燥濕理氣,開竅滌痰。加僵蠶祛風化痰,加天麻、鬱金熄風。治療痰涎壅滯,舌強不能言,可從三個方面思考:一是消其痰滯;二是解其強直;三是助其正氣。此方即據這一構思組成。方用息風化痰的南星為主葯,既祛壅滯之痰,又解舌體之強;輔以半夏燥濕祛痰,竹茹化痰通絡,消解痰涎功力為之增強。陳皮、菖蒲醒脾化濕,茯苓淡滲利濕,協助南星、半夏恢復脾運,杜絕痰涎再生。痰隨氣升,阻於心竅,配枳實下氣消痰,有令痰隨氣降之意。菖蒲醒脾化濕之功尚屬次要,主要在於通心氣以開舌竅,合諸葯共呈滌痰開竅之功。復配人蔘、甘草鼓舞正氣,助正祛邪,遂使此方成為通中寓補之法。
本證其他可用方劑有中成藥蘇合香丸;半夏白朮天麻湯加減(半夏9g、天麻6g、茯苓6g、橘紅6g、白朮15g、甘草4g、生薑1片、大棗2枚)。
三、討論
濕痰證多因脾胃陽虛,運化失常,水液停聚,生濕釀痰,或因外感濕痰誤治或失治,滯留不去而成。痰隨氣升,上貯於肺,肺失宣肅可發病為咳為喘;痰阻中焦,脾胃失和,升降失常發為嘔;濕痰壅遏清陽可發眩暈;濕痰流注經脈可發為痿等,應注意辨證。
六經辨證診治痰證5例
治痰證不困於病而困於方、困於葯。以六經辨證為指導,運用方證辨證、葯證辨證的方法,治療痰證頗見功效。
一、肥胖病(痰濕壅滯)
林某,男,40歲,工人。身高1.68cm,體質量83kg,曾被確診為「肥胖症」、「高脂血症」,服西藥及減肥中藥多月,未效。近1個月來,日趨肥胖,竟增加到93kg。刻診:自覺全身皮膚有繃緊感,身倦,神疲,嗜睡,口淡時苦,涎多,嘔惡噯氣,納增便軟,腸鳴矢氣,脈緩,舌淡,苔白膩,舌苔上有痰涎稠黏。腹診:心下痞硬,按之微微不適,大腹便便,按之鬆軟。此為太陰類病,痰濕內蘊,脾胃氣機升降受阻,使脾主肌肉、四肢之職失司。法宜調和脾胃、辛開苦降,予半夏瀉心湯加味:半夏20g,黃芩、党參、乾薑、荷葉各10g,黃連3g,大棗3枚,炙甘草3g,山楂30g。每日1劑,共服15劑,體質量下降3.5kg,自覺神振脘舒,嘔惡減少,大便成形。效不更方,仍宗上方化裁,續服15劑,體質量又降4kg,臃腫體型漸消,心下痞硬之症稍減。原方加減繼服15d,體質量降至80kg。繼以上方煎湯代茶,每日頻服,堅持2個月,體質量降至75kg,血脂各項指標均明顯下降,接近正常範圍。隨訪2年,一切正常。
按:中醫認為「肥人多痰濕」、「肥人多氣虛」,所以臨床辨病不難。但投以何方何葯?實為取勝之關鍵。此患者舌淡舌苔白膩而多稠黏痰涎,是典型的「半夏舌」、「乾薑舌」。腹診心下痞硬,屬半夏瀉心湯類證,驗之「嘔惡、腸鳴、便溏」諸症,符合《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中「嘔而腸鳴,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主之」。山楂、荷葉是治療肥胖病的專病專葯,故加之增強療效。
二、乳腺囊性增生病(乳癖痰核)
劉某,女,30歲,幹部。患者生性乖張,結婚5年來,生育一女,但與丈夫性情不合,時時爭吵。婚後兩乳漸生腫塊,不時竄痛,每值經水來潮之前,脹痛灼熱尤甚。
刻診:正值經期將潮,上述諸症加劇,兩乳可觸及鵝卵形腫塊,左二右一,觸之疼痛,質軟可以移動。自覺口苦咽干,頭眩,多夢。晨起漱口時,有齦血和嘔惡感。胃脘時有脹痛,便秘多日一行。脈弦滑有力,舌暗淡紅,苔黃膩。腹診:脅下按之不適,右脅下叩之疼痛,心下至臍上痞脹,壓痛明顯。此為少陽陽明類病,肝鬱痰凝熱結。小柴胡湯合小陷胸湯加減化裁:柴胡、半夏、浙貝母各10g,黃芩、桔梗、枳殼各6g,黃連3g,瓜蔞、夏枯草、生牡蠣各20g,玄參15g,5劑。葯後乳房疼痛腫脹日趨減輕,適值經水來潮,上方加益母草15g,桃仁10g,繼進5劑。服後諸症悉減,經凈後,守初診方15d,乳房腫塊明顯縮小,故少其劑繼服40餘劑,乳房腫塊完全消失,腹診正常。隨訪2年,未再複發。
按:乳房為少陽、陽明經所主。口苦,咽干,目眩,胸脅苦滿,嘔惡,脈弦,為少陽病小柴胡湯證;心下痞滿,壓痛,脈滑,為陽明痰熱的小陷胸湯證。乳房腫塊,中醫視為乳癖痰核。此案採用柴陷湯合消癭丸於病於證均合。方中夏枯草、玄參、浙貝母化痰散結,所以辨方證與專病專葯相結合,其效更捷。
三、小兒多動症(痰濁內阻)
呂某,男,10歲,學生。患兒是第1胎,第1產,足月順產,母孕期無病,5年來時有喘咳、瀉泄等證。患多動症已5年,平時注意力難以集中,多語多言,上課不能靜坐,學習困難,畏怕考試,成績偏差,納呆,便結不暢,脘腹脹痞不適。
刻診:形體消瘦,面色蒼白,惡寒惡風,口淡多涎,動則自汗,形寒肢冷,脈細緩,舌淡苔薄白而潤。腹診:腹平,腹直肌攣急。證屬營衛失調,痰濁內阻,為太陽太陰合病,予桂枝湯合苓甘姜味辛夏仁湯化裁:桂枝、白芍、杏仁、半夏各6g,乾薑、炙甘草各3g,大棗3枚,茯苓10g,五味子5g,細辛2g,每日1劑。1個月後複診,上述諸症明顯減輕,上課時注意力能集中,納增,大便定時。上方劑量酌減,繼服3個月而愈。隨訪2年,未見複發。
按:《內經>日:「諸風掉眩,皆屬於肝。」小兒多動症病因屬「風」,病位在「肝」。此患者外有營衛失調,故有惡風,自汗,脈緩;內有寒痰內阻,故有口淡多涎,納呆便澀,脘脹腹滿。內外合病,上犯心肝而致神思渙散,多言多動。筆者以患者消瘦、多汗、惡風惡寒、膚色蒼白、腹肌拘緊等症,診為桂枝湯證;據肢冷、口淡多涎、時有喘咳、舌淡苔白等症,診為苓甘姜味辛夏仁湯證,合劑而治,沉痾方除。
四、輸尿管結石(痰瘀互結)
吳某,男,50歲,幹部。患腎結石2年。近3d出現陣發性腹痛,腸鳴欲便,臨廁難解,小便艱澀而短黃,形寒肢冷,時有自汗。B超檢查:右腎積水,右輸尿管上段擴張,診為右輸尿管中段結石。
刻診:右腰部脹,叩之疼痛,腹脹拒按。脈象弦緊而不虛,舌暗淡白,苔白膩,苔上有黏痰樣物。腹診:全腹脹滿,按之拘緊,右脅下延及右臍旁痞硬不適,重按而痛。病為痰瘀凝結成石,屬太陰證,頗合大黃附子湯與芍藥甘草湯證。生大黃(後下)、附子(先煎)各10g,細辛3g,白芍30g,炙甘草6g,2劑。急煎頓服,葯後腹部脹滿疼痛逐漸消失,隨之暢排二便。全身舒暢,神倦欲眠。3d後再服1劑,諸症若失,腰部叩之不痛,腹部按之如常。隨訪2年,未見複發。
按:本例為痰瘀成石,久寒結實。患者腹部劇痛,形寒肢冷,舌暗淡白,苔白膩,脈弦緊,是寒之明證;腹痛拒按,腰痛畏叩,二便不暢,脈不虛是實證之象。「脅下偏痛」、「腹肌拘緊」、「陣發性痙攣樣疼痛」、「脈緊」等符合大黃附子湯與芍藥甘草湯證。』
五、癲癇(痰蒙心竅)
王某,男,33歲,幹部。5年來患者經常昏倒、抽搐,無明顯誘因,常一月數發。經神經內科檢查,確診為癲癇。
刻診:體型消瘦,面色蒼白,時有腹痛,便溏夾有黏液,下肢浮腫,小便不利,色黃而短。發作時先覺背後發冷,旋即昏仆不知人,繼而四肢抽搐,牙關緊閉,口吐白沫,歷時5~10min,醒後乏力,畏寒形冷,頭眩心悸,時有顫抖。舌淡暗,形大質嫩,苔薄白膩,脈沉弦。腹診:腹肌菲薄,扁平,兩腹直肌拘急,心下悸動,臍上按之跳動明顯。此為太陰少陰合病,陽氣不足,水飲上泛,蒙蔽心竅。治宜溫陽利水,通陽化飲,用五苓散合真武湯加減:附子、白芍、桂枝、豬苓、澤瀉各10g,白朮15g,茯苓30g,生薑3片,5劑。第3劑服後,頓覺手足與前胸後背汗出,小便爽利,頭眩稍減。5劑盡服後,諸症悉減,守方再服10劑。服藥期間僅小發作1次,尚覺神疲,轉方為春澤湯合小劑真武湯,連服3個月而痊癒,隨訪6年,未見複發。
按:患者消瘦,面色蒼白,自汗,腹肌菲薄,按之拘緊,符合桂枝湯證;背冷,心下悸動,下肢浮腫,小便不利,為典型的五苓散證;形寒肢冷,腹痛,頭眩,心悸,筋惕肉明,為真武湯證。脈症、舌象均符合痰證,故投五苓散、真武湯合劑而愈。後因邪去正虛,故加党參並小其劑而全功。此病治療,如僅從病因出發,不作方證、葯證的具體分析,恐怕不能中鵠。
中醫辨痰
中醫將痰分為廣義和狹義兩大類。狹義的痰,一般是指呼吸系統的分泌物,可吐出,故狹義的痰又稱外痰。廣義的痰指內痰,內痰的形成主要是機體內的體液在致病因素的影響下,失去了正常的運行途徑和規律,逐步停蓄凝結成為一種黏稠狀的、有害的液體。這種液體一般不咯出,而留伏在體內產生病變。「痰隨氣行,無處不到」,因而可產生各種病證。
某些中青年婦女,形體豐滿肥胖,食慾旺盛,婦科檢查,沒有發現與不孕有關的病理變化。但婚後長期不孕,這是「痰阻胞宮」不孕,通過以化痰為主進行治療,可以祛痰而使之孕育。
有的人周身皮下出現結節或腫塊(也有僅僅在頸項和肢體的某些局部發生),經細胞學檢查並非惡性腫瘤。這種病證稱為「痰核」或「痰結」。如常見到的頸淋巴結核、皮下脂肪瘤等。中醫按化痰散結醫治可起效。
有的人肢體某一部位發熱,有的人一些部位涼冷如冰,或肢體某些地方麻木不知痛癢,而精神、食慾均好,經檢查並無陽性指征,這就是內痰阻遏氣血運行而產生的病證,通過化痰,可以收效。
有的人常年頭痛、頭重如裹,悶重不適,遇陰冷天病證更為嚴重,舌苔白膩,厭食油膩和多飲水,這是痰氣上注於腦,阻礙頭部清氣正常運行的病變。稱為「痰厥頭痛」或「痰濕頭痛」。這類病人中,有的血壓較高,但長期服降壓藥效果並不好,特別是頭重、頭痛的癥狀得不到改善。如果按中醫化痰的方法治療癥狀則可很快消失。
有的人肝臟或脾臟腫大,脹悶不適,併兼有面色灰暗、食欲不振等證。肝功能檢查可見輕微不正常,所以常按慢性肝炎治療,但效果並不好,肝臟腫大、胸悶不適的病證中,有一些是痰、瘀交阻,中醫稱之為「肥氣」,如按化痰活血治療,則肝臟腫大、脹悶等證可逐漸消失。
有的人皮膚潰瘍、糜爛,常年滲流黏稠痰水,但不特別瘙癢、灼熱,這就是「流痰」之證。這種病用抗菌消炎藥物治療效果並不理想,而以化痰為大法,卻可收到滿意的效果。
有的人咽喉中整天如塞敗絮,吞之不下,吐之不出,或者時有時散,而實際上咽喉處並無實物可見,這是痰氣阻滯於咽喉,多因情志抑鬱不暢所引起。治療這種病也要化痰解郁,方可收效。
有的人身體尚好,但多吃腥葷油膩食物則感噁心或嘔吐。這是因為脾胃虛衰,腥葷油膩食物容易轉化為內痰的緣故。有的人一聞腥葷油膩之氣,甚或一看到腥葷油膩食物就噁心、嘔吐,這是脾胃虛弱、痰濕內盛的反應。這類病人以健脾和胃化痰的方法治療,惡聞腥葷油膩之證即消。
有的人大便並不幹結,但常年不爽或便中夾黏液,人們常將這種大便不爽稱之為「習慣性便秘」。這是痰濁與腸中津液互相膠著遏阻,因而不能順利排便,只要進行溫化痰濁,大便即可通暢,收效很快。
中醫痰病學說的內容是十分豐富的。由於痰病涉及臨床各科,所以我國古代醫家提出了「百病多由痰作祟」、「百病兼痰」及「痰之為病,變幻百端」等學術見解。又因痰病、痰證的臨床表現離奇古怪,故又有「痰多怪病」之說。《瀕湖脈學》:「痰生百病食生災」,可謂一語中的,對痰病的廣泛性作了高度的概括。
五臟之痰
生於脾,多腹痛膨脹,或二便不通,名曰清痰;或四肢倦怠,或久瀉積垢,或淋濁帶淫,名曰濕痰;若挾食積痰血,內成窠囊癖塊,外為痞滿堅硬,又名食痰;留於胃脘,多吞酸嘈雜,嘔吐少食,噎膈噯氣,名曰郁痰;或上沖頭面烘熱,或眉棱骨作痛,名曰火痰;若因飲酒,乾嘔噯氣,腹痛作瀉,名曰酒痰。
升於肺,則塞竅鼾睡,喘息有聲,名曰中痰;若略有感冒,便發哮嗽,呀呷有聲,名曰伏痰;若咽干鼻燥,咳嗽喉痛,名曰燥痰;久之凝結胸臆,稠粘難咯,名曰老痰;七情過多,痰滯咽喉,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胸脅痞滿,名曰氣痰。
迷於心為心痛驚悸,怔忡恍惚,夢寐奇怪,妄言見祟,癲狂癇喑,名曰驚痰。
動於肝,多眩暈頭風,眼目歙動,耳葉搔癢,左癱右瘓,麻木蜷跛,名曰風痰;停於膈上,一臂不遂,時復轉移一臂,蓄於脅下,脅痛乾嘔,寒熱往來,名曰痰飲。
聚於腎,多脛膝酸軟,腰背強痛,骨節冷痹,牽連隱痛,名曰寒痰,又名虛痰。
點擊展開全文
※仙風道骨,骨是人體的支架,健身壯骨44方!
※現代物理驚人發現:我們以前對世界的認知是錯的
※我們正在親歷第二次閉關鎖國
※氣候反常,天災不斷,長期看好生態農業和高效醫療發展前景
TAG:太極八卦 |
※中醫辨證治療糖尿病的臨床效果觀察
※頸椎病的辨證治療
※中醫治療腫瘤-辨證論治之直腸癌
※中醫這樣說「消渴」,糖尿病需要辨證治療和調養
※肺癌的中醫辨證治法
※中醫辨證施治五種過敏病症
※周靄祥老中醫談白血病的治療法則及辨證論治
※久治不愈的慢性腸炎,中醫辨證論治三次治癒
※冬季咳嗽別忙吃藥,用中醫食療辨證治療
※冬季咳嗽別忙吃藥,用中醫食療辨證治療!
※肥胖還分5種類型,對症治療才有效!中醫辨證施治斷病根
※【話腫瘤】腫瘤患者易失眠,音樂辨證來治療
※中醫辨證個體化透析治療慢性腎衰竭
※疝痛的針灸治療辨證施治
※中醫辨證論治:高血壓的病根在肝腎
※中醫治病是一個辨證哲學的過程
※中醫辨證分型治療慢性前列腺炎
※免疫失常白塞病,累及全身太難治!中醫辨證有奇效
※眼科疑難病的辨證施治
※中西醫結合辨證論治鼻腔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