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海雲捷迅李華:傳媒、教育、醫療等本土行業大戶都在選型 OpenStack,開源雲計算的春天到了么?
雷鋒網按:目前,OpenStack 社區成員已達到7萬多名,來自185個國家,有656家企業支持,貢獻項目代碼超過2000萬行,已然成為時下最熱的雲計算開源軟體,甚至可以說,歷史上還沒有任何一個開源社區能夠這麼快的崛起。近日,2017 OpenStack Days China 在京召開,雷鋒網受 Intel 之邀,見到了其投資的海雲捷迅聯合創始人兼 CTO 李華,聊了聊這門開源生意,是如何在傳媒、教育、醫療、電信、政務等本土行業應用的。
嚴格算起來,海雲捷迅創立已有7年,但真正有明確的方向,還得從2012年說起。
這一年,開源的 OpenStack 在雲計算市場開始有了漸熱的趨勢,但當時風頭正盛的還有 CloudStack;此外為了穩定和安全,大企業上雲很謹慎,選擇開源的方案少之又少。回過頭看現在的「熱鬧」,CTO 李華認為這多少有「運氣」的成分。畢竟在歷史上,此前還沒有任何一個開源社區能以如此快的速度崛起。
海雲捷迅進入 OpenStack 的早期階段,主要是和 IDC 合作,提供公有雲進行聯合運營,隨著技術發展和市場形勢的轉變,海雲捷迅發現企業級市場比公有雲市場更有價值,所以在2014年完全切入到企業級市場,專門給企業客戶提供基於 OpenStack 的私有雲解決方案。
李華向雷鋒網介紹說,剛開始做的時候,比較艱難,跟投資人講 OpenStack 不受重視,只能做開源服務來支撐整個團隊,當時國內也沒有那麼多大客戶選擇 OpenStack 建雲,甚至在2016年前能夠做到千萬級別以上的 OpenStack 項目屈指可數,但是今年開始不一樣了,就海雲捷迅來說,接觸到的千萬級別預算的客戶已經有很多家了,還不包括其他廠商。
更明顯的是,相比中小客戶對建雲服務的簡單需求,中大型客戶想的更多一些。比如過程如何規劃、如何上雲、如何做業務遷移、整體業務如何雲化、傳統架構怎麼向 Cloud Native 轉變、容器如何遷移等。
進入2017年,對於傳統行業想要建立私有雲,默認只有兩個選擇:商業選擇 VMware,開源選擇 OpenStack,但在發展過程中,也正在遭遇一些挑戰,基於 OpenStack 自建金融雲,對技術能力要求非常高,其技術量大,代碼會越來越臃腫,模塊非常多,很多模塊銀行不一定能用得上。
但海雲捷迅則比較樂觀,李華認為,教育、醫療以及金融行業均已開始選擇 OpenStack,比如四大行之一的工行選擇的是移動的 OpenStack,這對整個行業而言是一個積極信號。
隨著 OpenStack 被買方市場接受,在亞太地區遍地開花,海雲捷迅在2013-2016年也獲得資本市場的認可,分別獲得寶德、英特爾以及騰訊雲的戰略投資。
在引入英特爾和騰訊的戰略合作後,海雲捷迅依然以 OpenStack 作為核心,針對 OpenStack 的特性,為企業客戶提供兩種方案:一種針對大型客戶,提供定製化的行業雲,其中主要包括傳媒、醫療、教育、政務等四個行業;另一種則針對中小企業,提供標準化的產品。此外,海雲捷迅也引入了騰訊雲在 SaaS 層及上層的業務,打包在一起提供行業雲的解決方案。
以下為採訪李華實錄,雷鋒網在不改變原意的基礎上做了刪減:
關於技術
記者:海雲捷迅底層平台架構的演進是怎麼樣的?
李華:OpenStack 社區每半年發布一個版本,這是它創新的過程,但是企業客戶更多求穩。所以,海雲捷迅是每兩年一個版本,第一個版本是基於 OpenStack 的 E 版本,第二個版本是 H 版本,第三個版本是基於社區的,我們會針對主版本維護3-5年,保證企業不用頻繁升級,這是我們從底層技術演進的選擇。
大家以 OpenStack 作為底層核心,我們做了一個東西會反饋到社區,但是在差異化這個方面,開源里做差異化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把內容回歸到社區,大家會同質化,OpenStack 只是一個開源的項目,要真正把它應用到企業裡面去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大家比較忽略的安裝部署、運維、運營,這些社區是不會提供。我們為了給客戶提供一個完整的雲解決方案,就要把社區不具備的東西補齊。
針對客戶的差異,我們做了一些比較特殊的優化,比如現在強調的產品化。OpenStack 還是蠻複雜的,涉及到伺服器虛擬化,涉及到分散式存儲和 SDN,我們要想招聘一個OpenStack工程師成本非常高。以前即使在安裝部署這個層面,我們也要花費很長的時間,布10台20台需要花一周時間。我們在這裡面做了一些創新,把 OpenStack 傳統的管理結構做了一個變動,做了分散式的界面。原來10台伺服器需要拿出3台機器做管理資源,另外3台機器做計算資源,真正有效的資源只有7台,我們現在去中心化,把管理界面去掉,10台機器全部用來可以跑資源,所有管理的任務通過分散式系統均勻地分布到不同的界面中去,這樣可以盡量提升資源的利用率,同時提高整個系統的可靠性。
為了方便做在線升級,我們把所有 OpenStack 組件拿來做了容器,簡化安裝部署,盡量在未來的升級過程中平滑地升級。整個系統可靠性在沒有人干預的情況下能夠做到自愈,OpenStack 本身的模塊都來自於社區,我們怎麼樣把 OpenStack 用起來用得更好,每個廠商都有不同的解決方案,我們針對中小客戶尤其小規模的從10台到50台,剩下的可能是100台-1000台。我們通過這種手段安裝部署不需要客戶懂OpenStack,只需要有一些基本的網路知識,我們就可以把 OpenStack 運作起來,以前很難想像。我們希望 OpenStack 未來能服務更多的客戶,有更多的合作夥伴進來做這個事情,一定要把它創造出來,否則沒法大規模部署。
記者:在自動化向智能化過渡的階段,海雲捷迅在運維方面是怎麼布局的?
李華:自動化運維和智能運維,引入 AI 的技術去做,其實 OpenStack 裡面比較麻煩的是它的日誌系統沒法有一個全局的系統,每個模塊都有自己的日誌,各個模塊之間沒有關聯。出現一個故障,需要找到五六個模塊的日誌,再通過一些關鍵字去搜索才能看到問題。這點我們通過人工去做,下一步希望能夠引入智能的技術,分幾個部分走。
第一個部分,我們已經做完了,利用現有的監控手段實時的判斷整個集群的狀態,動態修改整個集群的配置。最開始上10台機器,有個默認的配置可以並發處理100個問題,但是現在增加了50台伺服器,這個配置我們相應要改變,以前是人工去做,現在我們會自動去算。我們有一套演算法會算每個物理節點的負載情況和壓力,以及現有的 OpenStack 本身各個模塊之間的配置。當然我們有個資料庫,從我們已有的環境裡面積累下的經驗,在什麼樣的規模下面什麼樣的參數是最合適的,我們會自動幫客戶調整這個配置,根據負載自動調整整個管理平面的負載情況,把負載分擔出去。
第二個部分,我們想在日誌部分做得更智能化,這塊還需要更多的資源投入,引入人工智慧的演算法怎麼把這些日誌聚合,一方面是經驗的積累,一方面還需要對 OpenStack 本身做一些改造,能夠讓機器更明白地懂得這些模塊之間業務的邏輯。
記者:OpenStack 比較擅長做私有雲,在私有雲這個市場里有很多大玩家小玩家,有人說基於 OpenStack 做私有雲的不下200家,非常同質化,海雲捷迅的特殊之處是什麼?
李華:現在很難有一個別人無法複製的壁壘優勢,尤其是在開源領域。
OpenStack 也會遇到同樣的問題,大家現在覺得一個公司,投10個人進去把代碼下載下來就能給客戶提供解決方案了,這樣去做確實沒有任何問題,但是從實際運營的情況來看,真正上了一定規模、上了環境以後,你會遇到很多問題,遇到這些問題當中,原先你沒有搞過你不知道,你去現場跟,這是一種模式。還有一種模式是找一個有經驗的團隊幫他前期做好規劃,這樣總體來講效率更高。
對開源項目來講,核心是解決問題的能力,出現任何問題都能幫助客戶解決問題,這是首要的,要想達到這個程度沒有持續長年累月的積累是很難做到的,有些難題不是今天才有的,是因為歷史架構的設計導致的坑,如果沒有在社區里有一個完整參與的話,你是不清楚的。
第二,對於不同規模的客戶,架構設計需要有非常豐富經驗的人去做,我們從10台到1000台的規模都幫客戶做過沉澱,當然也踩過很多坑,都是一步步踩坑踩過來,現在的客戶把不同的廠商叫過去,大家聊一聊,哪些廠商有經驗哪些廠商沒有經驗客戶非常清楚。
OpenStack 相對來講會越來越成熟,我們很多客戶會說你不要講OpenStack,我已經很熟了,你告訴我這裡面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地方,怎麼把這個東西運維好,這是他經常直接問你的問題,對於前期沒有積累的新進入的廠商來講他們很難有優勢在這個領域裡競爭。在這個領域未來慢慢沉澱一下,這個圈裡就會只剩下那麼幾家,不會太多,可能會競爭,但不會形成一家壟斷。OpenStack 肯定會存在幾家有良性的競爭,社區也需要公司參與,參與的公司通過長期沉澱後,在架構設計、選型、經驗、產品化方面做的努力會形成一定的積累,後麵廠商進來的時候會很難超越。
關於營收和客戶
記者:目前海雲捷迅的營收狀況怎麼樣?
李華:現在我們是千萬級別的收入,前年基本已經盈虧平衡了現在需要繼續努力。如果想要把這個業務做得更好,還需要更多投入。現在還是在投入期。
記者:客戶有哪些?
從我們的經驗來看,早期接觸了偏大的客戶,最開始是貴州的中小企業雲、中國教育電視台、CNTV,中央級的媒體我們已經做了兩個了,三大媒體我們都會進去。教育這塊做了中國教育電視台、武漢大學、廣東工業大學。我們有另外一個合作夥伴,將我們的產品推到了100所高校。電力行業的客戶有國電;銀行業做了保監會、中國銀行;傳媒業有金融時報,政務也做了幾個客戶。OpenStack 是一個比較通用的基礎架構平台,各行各業要想著上雲的時候基本都會考慮。
客戶的形態有兩種,第一種是大客戶,偏定製化的需求,需要根據他的業務需求,我們做媒體行業,媒體行業有CDN、視頻編解碼、存儲、視頻在線編輯,會有不同業務的需求。教育行業更偏重你如何幫我更簡單的部署我教育的業務,因為他們的IT能力水平相對來講比較弱,最好能夠幫我常見的東西點一個按紐就部署好了,有故障的時候能幫我做自動擴展和自動縮減。
第二種是中小客戶,我們定位中小客戶是10台-50台之間,他們的IT人員沒有充足的資源聘用牛人,IT能力一般比較弱,要求很簡單,易用、易運維,這是最核心的。這需要標準化的產品交付,做自動化的運維和自恢復的動作,超融合一體機,針對這種小微客戶的全封閉式對稱架構、容器,讓他們遇到問題的時候能自愈。我們還做了一個SaaS的雲管,伺服器放到數據中心裏面,但是管理的界面由我們幫你運營,當你出現問題的時候你所有的日誌我們可以從後台幫你看,去做運維的操作,客戶就不用管了,你把機器買回去只管用,出了問題我幫你解決,技術上已經實現了,但現在還有很多客戶會有一些顧慮,雖然伺服器放在我的數據中心了,但是運維在外面,會不會偷我的數據,就像公有雲一樣,三年前公有雲是個什麼樣的市場,現在是個什麼樣的市場。但大家的觀念也在轉變,對於中小型客戶未來 SaaS 雲管的模式會逐漸被接受,尤其他們沒有運維能力的時候,他們會逐漸接受通過第三方公司幫他做運維。我們看到這兩類不同的客戶。
大客戶,我們在傳媒、教育、政府有比較大的客戶、中小客戶,我們現在走一些渠道,現在已經有一些大的渠道商,通過他們的渠道鋪到全國各地的客戶那裡去,我們現在看到兩類不同的客戶,也有不同的客戶形態,大家的要求也是不一樣的。
記者:對於金融客戶,銀監會和工信部都會對金融行業的安全有要求,客戶會面臨自己所有軟體硬體的國產化的問題,海雲捷迅面對現在的這種形勢是怎麼看待的?
李華:現在不僅金融行業,政府也有這種要求,我們在一些政府項目里客戶要求要提供源碼,我們原來做過可信雲的認證,現在像等保三級我們也在努力做這方面的認證,我們基本可以保證所有的代碼我們可控,必要的時候如果對安全要求比較高的客戶也可以提供源碼,讓客戶放心。其實很多客戶也不會真的去看這個東西,他希望有問題你能幫我解決;
第二,我看有沒有後門,金融行業和政府要求比較高,我們現在要努力盡量拿到安全認證,有國家認可的安政。最近剛剛通過了相關部門的安全認證。在安全這個領域裡分不同的層級,原來的一些設計不合理的地方都要改,也是蠻痛苦的事情,我們肯定會去做,我們盡量滿足國家安全的要求,我們在必要的時候可以提供源碼給用戶,保證他們放心。
第三,保證我們所交付的這些東西,除了 OpenStack 以外這裡面還涉及到 Linux 操作系統,還有其他的開源軟體裡面,像 MySQL 資料庫等,只要是我們交付出去的東西有任何問題我都保證能幫你解決。
記者:五年之內私有雲採購的市場份額會逐漸超越傳統 IT,五年之後公有雲就會超過私有雲,您怎麼看?我們的產品是私有雲到公有雲,未來我們有產品方面或者服務領域的創新嗎?
李華:現在私有雲量會逐漸增加,公有雲這幾年飛速發展,基本每年2倍-3倍的速度增長。公有雲成熟市場還是會大於私有雲,這個趨勢不會改變。現在美國的市場,去年亞馬遜只是 AWS 就已經做了120億美金,這還不算谷歌和微軟的。另外一個有趣的現象,WMware 的收入還在持續增長,並沒有完全降下去,增長的速度沒有以前那麼快,可能增長5%或者8%,沒有像以前增長20%、30%。這說明公有雲增長會很快,私有雲還是有它固有的市場,IT這個市場是千億級別的市場,私有雲市場還會有持續的增長,到了某一個階段以後大家會形成一定的品牌,公有雲和私有雲相對穩定的格局,但是公有雲會偏大一些,這是我們的一個基本的判斷。
基於這個判斷,我們未來會基於 OpenStack 怎麼去打通和公有雲的整合,我們現在和騰訊雲在黑石項目已經有了合作,可以在騰訊雲的數據中心租物理機器,你需要自己裝操作系統,我們現在一鍵安裝 OpenStack,你可以把你的核心業務放到這個上面,他們基本在一個機房裡,可能在不同的區域,要把數據備份出去,要在自己的數據中心裏面,你的帶寬就會成為瓶頸,如果公有雲的機房裡要備份,內部都是十幾B以上的帶寬,速度非常快。這是一種新的模式我們在探索,我們未來希望有更多新的業務模式探索出來。
關於競爭
記者:怎麼看待中國的 OpenStack 各個主要競爭對手之間的關係,海雲捷迅處在什麼位置?
李華:這個問題問得很好,做 OpenStack 我們現在感覺壓力越來越大,人家比你費用多、人員多,還非常努力,尤其是大型公司。但在策略上,海雲捷迅是還是會聚焦在這個點上,在一些大的廠商進來了以後,這只是它其中一塊的業務,我們不會分散我們的經歷去做大數據或者 AI 的演算法,短期內我們還是會聚焦以 OpenStack 為主,因為畢竟我們的資源是有限的,我們定位是我們是一個更專業的 OpenStack 廠商,同時我們也需要針對這些客戶目前的需求延伸做相應的變化。比如大家講的AI 很熱,AI 再熱也要一個底層平台的支撐,我們怎麼支撐客戶把 AI 的東西用起來,這塊我們會提供相應的解決方案。
對 GPU 的支持,我們希望把 GPU 能夠放到容器裡面去跑AI的這些演算法,這是我們可以做的,上層的某一個演算法某一個框架,這些我們不會有具體的涉及,所以我們定位目前聚焦在 OpenStack 核心的層面,為上面的 AI、大數據平台提供底層平台的技術支撐。
公有雲這兩年發展得越來越快,我們能看到很多大客戶有公有雲的需求,一般來講私有雲一定會建,公有雲也會用,希望能把公有雲和私有雲對接起來。我們會聚焦在 OpenStack 這個領域提供私有雲,第二是混合雲的需求,怎麼和騰訊雲對接起來,怎麼把我的業務一部分放在外面一部分放在裡面,怎麼在內部資源不夠的時候動態的擴展外部,這些是有技術挑戰要去做的,接下來一段時間還會聚焦偏底層的OpenStack層面,加強對新技術的支持,比如GPU、FPGA,我們跟英特爾合作的 FPGA 和 GPU 的支撐,怎麼支撐更上層的業務,怎麼更好的給行業客戶提供混合雲。
我們現在畢竟是100多個人不到200人的企業,目前很難跟大公司正面競爭。但大公司有很多項目是不參與的,標準化的產品對應整個行業走的渠道這方面,大公司就沒有產品,一般來講10台機器20台機器他們就不做了,項目達不到千萬以上大公司不會投入人進入這個市場。我們希望通過混合雲的戰略,通過和騰訊雲的技術輸出,把他們在上層架構以及AI 方面的技術能力引到 OpenStack 這個平台,形成和其他公司的差異化,交付給客戶偏行業的解決方案。中小企業我們盡量做標準化產品,過去已經做了兩年多了,以這種標準化的產品跟他們打開差異,這是跟大廠競爭的時候我們沒法硬碰硬,我們要找到我們的生存之道,我們要找到我們的價值點。
※殊途同歸還是漸行漸遠?MIT神經科學教授James DiCarlo談如何通過人類神經理解神經網路
※永輝超市布局新零售;科大訊飛在機器閱讀理解比賽中奪得第一
TAG:雷鋒網 |
※微軟MR頭顯HoloLens入華一年,展示建築、醫療、教育、汽車領域合作案例
※愛康醫療-JRI專題四:跨越歐亞大陸的聯姻——JRI Orthopedics與愛康醫療
※Daniel P. Lazas:醫療導管的技術創新
※AI技術專利研究系列:Butterfly Network,醫療影像的明星公司
※Biodesign:醫療健康的創新與未來
※助力進軍中國醫療市場,How to Access to China』s Healthcare Market專題講座
※Osso VR、Karuna Labs將推出基於Quest的醫療解決方案
※GeneDock CEO李廈戎:數據智能助力精準醫療發展
※LifeBanker 夏立:藉助區塊鏈技術 讓醫療行業不再「痛」
※新加坡最大醫療機構SingHealth遭黑客攻擊;谷歌在泰國推出免費公共WiFi
※韓國生物技術公司Macrogen與大數據公司Bigster合作創建區塊鏈醫療平台
※OmniVision發布行業最小、適用於內窺鏡和導管的高清晰醫療圖像感測器
※東京海上日動與HealtheeOne聯合推出醫療風險補償服務
※Docademic:遠程醫療平台,ICO開始倒計時!
※美國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張玉蛟教授:設置獨立醫療中心符合中國國情
※錦廷科技的peek和金屬列印件,未來醫療和工業方向
※UnicornGo推全新AR區塊鏈遊戲,Butterfly公布世界首款AR遠程醫療技術
※依圖醫療CEO:解讀首登Nature Medicine的中文NLP輔診研究成果
※Healthbox報告:利用人工智慧進行醫療大數據變革
※「RafflesMedicalGroup」引用區塊鏈技術在醫療健康領域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