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談談徠卡、富士、索尼系統

談談徠卡、富士、索尼系統

談談徠卡、富士、索尼系統


作者丨小倪無忌

單反時代

________

單反時代,我是佳能黨,一路從膠片的EOS 500n,EOS 3玩到數碼時代的EOS 20d,EOS 5dII,EOS 6d。跟很多單反黨一樣,那時候我真不介意單反及其鏡頭的傻大黑粗。

過渡時期

佳能EOS M

________

2013年頭上,我買了第一台微單,佳能EOS M。

買它純粹是為了趕時髦。當時索尼的微單已經大行其道了,看著挺好玩,看佳能的微單出來了,因為能通用佳能EF鏡頭,趕快買一台玩玩。當時佳能為EOS M出了一個套機:

一個機身,一個22mm F2鏡頭(等效於全幅的35mm),一個ef轉ef-m轉接環。我當即拿下。

當時預設的買這台相機的理由是:(1)我的單反上配一個變焦,這個小相機就是一個35mm F2的大光圈定焦頭;(2)轉接環可利用起我所有的ef鏡頭,尤其是我那支50mm 1.2就可以變成80mm 1.2了。真的挺好。

話說我覺得佳能出這個套機,就是針對有佳能單反攝影系統的攝影者的,就是讓微單成為單反的補充,市場定位很清晰,這真是挺好的。但反過來,這也是佳能這幾年微單系統發展緩慢的根本原因——在佳能看來,微單只是單反的補充。

這台相機我極喜歡!體積小、成像不弱、操控可接受。我用它主要是幾種場景:(1)如預想的一樣,配合單反變焦,作為一個35mm F2鏡頭用;(2)因為我還拍膠片,我用它做測光表、拍小樣。一個例子就足以說明我對它的喜歡:2013年9月,攝影包被盜,這個相機,連同EOS 5DII和幾個鏡頭一起丟了,而我10月要去西藏!當時我問很多人借了器材進藏,唯獨是這個小微單,我進藏前又買了一台!

而在使用EOS M的時候,我有兩點感受:其一,微單接單反鏡頭是行為藝術,微單的體積和重量優勢喪盡不說,前重後輕還使得機身持握感一塌糊塗,機身和鏡頭之間還有一坨很大的轉接環,真是一個挺扯的事情。其二,我太喜歡它的輕和小了,我用一個狼蛛系統把它掛在腰上,真是太方便了!這兩點感受總結起來其實是一點:體積、重量優勢。這台相機,是我改換門庭的起點。

圓夢

徠卡M系統(一)

________

我得承認我的庸俗,徠卡一直是我的夢想。2014年6月,我終於上了徠卡。

其實,我以前對徠卡蠻嗤之以鼻的,因為我覺得它貴,性價比極低。後來決定上徠卡,大概是三個原因:

第一,好東西人人想要,徠卡性價比的確是低,但它是好東西,這個沒人有意見吧?而當時恰好我兜里也有點錢了。

第二,趙嘉的書對我影響很大,他的兵書十二卷里對徠卡是幾種評價,早年的版本里是「徠卡好,但性價比低」,大致的意思是他已經不用徠卡了;但後來的新版本變成「M9真的是好,成像好,且輕便」。我就是看了這個評價後長了草的。但後來的再版,他說他看好的是cmos,並且強烈誇讚索尼了。這是後話,也許我看了再版就不會那麼痴迷於徠卡了。但後來我確實看了再版,然後確實又買了被他誇讚的sony a7RII,當然那也是後話了。

第三,我意識到單反上面用超廣角是個很悲劇的事情。之前說過,2013年我進藏前丟了一個攝影包,裡頭不僅有5DII,還有我唯一的超廣角鏡頭17-40。要去西藏了,怎麼辦?我問朋友借了一套contax G2,且只用了其中的一支鏡頭,G Biogon 21mm 2.8。用過以後就覺得單反上面的一切超廣角都是垃圾。大多數成像垃圾,成像過得去的體積垃圾,總之超廣角在單反上那日子是沒法過了——我甚至試過蔡司ZE Distagon 21mm 2.8。無法趕超Biogon的成像,但是擁有幾乎三倍於Biogon的價格。這時候,耳畔飄過一句膠片時代遠古的呼喚「長焦用單反,廣角用旁軸」。大愛蔡司Biogon結構。G系統沒有數碼化,索尼a7可以轉接G Biogon 21mm 2.8,但是有紅移,幾乎不可用。所以當時要用上Biogon結構的辦法,幾乎只有——徠卡機身接ZM 21mm 2.8。多麼瘋狂的想法!

這個時點挺奇怪的,一方面,徠卡M9已經出來很久了,連大M都出來了;另一方面,sony a7也已經出來了。當時我讀趙嘉的兵書十二卷,裡面談到論絕對成像,ccd比cmos好很多,然後又看到很多人評論大M的cmos徠卡味不足,於是我對大M從來沒有感興趣過。但是M9似乎又停產了,直到有一天,我偶爾上了淘寶,發現:M9其實有後續機種——ME,用的也是ccd;降價啦!

說到降價,真的是降了好多。我記得M9剛出來的時候,機身要近六萬,新版本的35 1.4要近五萬,這個真是買不起了。而2014年,ME大概賣3萬6,新版的35 1.4大概是2萬5。降到這個份上,對我來說,已經是「貴」,而不是「買不起」了。咬咬牙,拿下兩機身、兩鏡頭。分別是:(1)徠卡ME機身;(2)二手徠卡M6機身;(3)蔡司ZM 21mm 2.8;(4)徠卡M 35mm 1.4。

談談徠卡、富士、索尼系統

徠卡ME

談談徠卡、富士、索尼系統

徠卡ME

圓夢

徠卡M系統(二)

________

徠卡是個很奇妙的系統。買徠卡之前,作為一個窮困的憤青,我看到別人吹噓徠卡如何如何好的時候,常常會很憤怒!我搞不明白,徠卡到底好在哪裡。而在買了徠卡之後,儘管我非常喜歡它,我仍然不能很好的表達出它好在哪裡,這又讓我很憤怒!

但是徠卡的不好,確實是非常明顯的。以我的ME為例,機身設計完全沒有人體工學的感覺,我不得不又去配一個指柄。功能非常少,連自動對焦都沒有,更別說sony系統可以裝app,富士系統的膠片模擬了。同時,它很慢,連拍功能幾乎不可用。

如果說前面那些都是它固有的特點的話,那顯示屏渣的一塌糊塗這件事情,就完全不可原諒了:那麼貴的機器,弄個好點的顯示屏還不應該嗎?太坑人了!當然上面說的這些,在大M上有很多改進,但是大M不是用了cmos嗎?那它的對標機型就應該是sony a7系列了,這就更沒法比了。

此外,以前被吹噓的神乎其神的「安靜」,我覺得也是扯淡!純粹的扯淡!以前就是扯淡!用旁軸跟單反比安靜,能比嗎?真要比安靜,跟用鏡間快門的雙反比去!目前更扯淡!現在好多小機器都實現完全無聲拍攝了。

但我還是要嘗試著將我對它的喜愛寫出來。

首先,我喜歡它的簡單。沒有花里胡哨的功能,讓攝影者更加專心的面對拍攝。徠卡的這個宣傳文案,有一定的道理。其實我在用佳能、富士、sony的時候,大多數的功能我也是用不到的;而我手裡目前還在用的膠片系統,也都非常簡單,有些機器簡單到沒有電池也能拍攝。沒有買徠卡的時候,我總在想:我以簡單的方式用一台複雜的機器,和用一台簡單的機器,效果應該是一樣的。後來發現還真不一樣。笑傲江湖裡梅庄四友那一段里寫,丹青生的畫房裡掛滿了畫,黑白子的棋室里四壁空空,丹青生邀黑白子到自己的畫房裡去下棋,黑白子說自己要被煩死的,基本就是這個意思。

其次,全手動操作。很多從af時代開始玩相機的人,甚至不懂為什麼要進行全手動操作,認為全手動操作麻煩,不可靠。但其實,極端情況下,全手動操作比自動操作更精確、更可靠,甚至更方便。手動光圈快門那是不必說了,當然是可靠,單說對焦吧:碰到有些街拍的場景,直接估焦+鏡頭景深刻度,甚至不用對焦,拎起來就拍;我在火車上拍過一張照片,天蒙蒙亮,我對著遠處島上的房子對焦,而車窗外又是飛快移動的欄杆,這時候不用手動,簡直不知道該怎麼拍;我連在水族館裡都用手動對焦,我的做法是,把鏡頭完全帖到玻璃上去,這樣就沒有玻璃反光了,然後對準某個相對固定的珊瑚或海葵對焦,等魚游到那個位置的時候,按下快門......有人會說:我用自動相機的手動功能,不是也能實現嗎?那不是一回事,因為自動相機的手動功能只是添頭,不是主流,eos鏡頭切換到手動對焦,手感已經很差了;你試過contax G系統的手動對焦嗎?打個比方就明白了,手自一體的汽車切到手動擋,和手動擋汽車的操作感,能一樣嗎?

第三,體積、重量的優勢。優勢並不在機身,而在於鏡頭!目前全畫幅機器領域,論體積重量優勢,還是徠卡系統。

第四,徠卡確實有一些摸透了粉絲心理的小伎倆。著名的伎倆是那兩台只能拍黑白的機器。另外,我剛才說它的顯示屏渣,也許顯示屏渣也是伎倆之一,這可以讓你在電腦上看到照片時獲得更大的驚喜!膠片時代過來的人,對於沖卷那幾天「甜蜜的等待」,應該記憶猶新吧,徠卡用的就是這種心理。最近徠卡又出新數碼相機了,乾脆取消了顯示屏,徹底讓你重溫拍到看不到的感覺了。

第五,M鏡頭配合cdd的成像。其實這應該是相機最基礎的屬性,我把它放到最後是因為這是最說不清楚的部分,買徠卡之前看別人寫看不明白,現在自己也說不明白。色彩深沉紮實尤其是焦內外的變化,總有一種似有若無的感覺,與其他機器全部相同,有點玄妙。有人說數碼照片的色彩都是能調的,但具體到我,我只能說,徠卡的色彩我調不出來,所以我還是喜歡徠卡。徠卡最擅長的就是暗光下大光圈的場景,說不出所以然,但確實很動人。最後,ccd成像的細節,真的比cmos要好,不銳利,但是很豐富。

機身後來就沒再買過了,鏡頭又有點變化。

讓我意想不到的是,我心心念念那個蔡司ZM Biogon 21mm 2.8,並不好用,不如G系列的那個,因為我還是喜歡Biogon,我出掉21mm,配了ZM Biogon 25mm 2.8。比前面那個21mm好用。

折騰是無限的,我進了M 50mm 1.4以及M 75mm 2 AA。從這兩個鏡頭開始,我逐漸認識了富士和sony系統,走向了「單反之後」。

談談徠卡、富士、索尼系統

歪打正著

初識富士X系統

________

進入富士系統,竟然是因為想上一個徠卡鏡頭。話說嘚瑟了兩台徠卡相機,徠卡M口的鏡頭,不可能不想的。超廣角有了,35mm有了,下一個當然會想50mm,標頭嘛,標頭總要有一個的。在想這件事情的時候,我忽然突發奇想:買一個截幅微單,這個頭就可以50mm、75mm兩用啦!

這裡先要撇清一件事情:為啥不用sony。其實sony a7系列出來的時候,我對它是很有期待的,前面說過了,當時我想上ZM Biogon 21mm 2.8嘛!如果那時候的sony a7可以轉接,估計也就沒有徠卡什麼事情了。然而,紅移、崩邊,各種不好。

在富士X系統和sony的截幅微單的比較重,我只躊躇了一下下就跳了富士X系統的坑。原因分正面和反面兩個,反面說,sony的操作,我有點搞不明白,富士好像好很多;正面說,我仔細想了一下,富士在攝影領域其實是非常非常非常強大的,而且我有富士的膠片相機,雖然表面上它叫哈蘇Xpan。

插播一段,我認為富士是最牛的日本光學企業!想想它曾經做過些什麼機器?機身方面:135它生產;120它生產,而且生產各種120,連617它都生產。鏡頭方面,更是橫跨135—120—大畫幅。歐洲相機找日本廠家生產的,最廣為人知的就是哈蘇抱富士的大腿了吧。這個還不止,最厲害的是富士的膠片。我覺得它沒有理由不好。

言歸正傳,我隨同徠卡M 50 1.4買了一台XT1,又配了一個XF 18mm 2的鏡頭。

初識富士是這樣幾個感覺:

1、機身非常好。就像前面哪位朋友說的,拿起來就有拍攝的慾望。我覺得並不是因為復古的外表,而是對於攝影深刻的理解。沒有了討厭的模式轉盤,MATP四種主要模式,通過鏡頭上的光圈環和快門轉盤全部可以實現,ISO調整也是一個轉盤搞定,實在太貼心了。對於從手動、膠片一路玩過來的我來說,那真的是一台相機,而不是一個電子玩具。

2、XF18mm 2那個鏡頭,也很棒。這個鏡頭等效於全幅的28mm,想想其實28mm F2格式的鏡頭,各廠牌裡面也不是很多,足夠是一個廣角大光圈了,還小、還輕、還不貴,真好!

成像方面,我不是很說得上來。必須說:沒有徠卡有特色。解析度比全幅當然還是差一截。不好意思我得保持客觀,解析度方面,富士X系統倒真不佔優勢:從XT1來看,比之前的佳能6d肯定差一截;現在的Xpro 2,好像已經跟佳能6d不分伯仲了,可佳能不是出了5ds嘛?而且跟sony a7RII也沒法比。話說要是比這個,大家全別跟適馬比,X3全部秒殺。對這個我比較無所謂,我覺得:夠用就好了!論色彩,富士那是太厲害了,這個就不多說了,大家都知道。

我是2015年1月買的富士,買好以後,正好跟家人一起去九州玩了一圈,我這樣帶的相機:機身是富士XT1和徠卡ME,鏡頭是XF 18mm 2、LM 35mm 1.4、LM 50mm 1.4。看得出啥特別的嗎?這可是我動了好久的腦子想出來的玩法。這樣帶的好處在於:我可以同時帶兩台機身在身上,少換鏡頭,但是可實現兩種經典的鏡頭組合方式。

我把富士XT1通過狼蛛系統別在腰間,徠卡掛在脖子上。然後,當徠卡配35mm的時候,富士轉接徠卡標頭,就變成了75mm,35——75,很方便吧?!而當徠卡配50mm的時候,腰間的富士就是一個28mm,28——50,也很經典吧?!

那次玩得真是又輕鬆又不耽誤拍照。我深深喜歡上了這種利用截幅和全幅的變化配置鏡頭的方式。然而現在看那次拍回來的片子,XT1配50並沒有出幾張讓我印象深刻的片子——或許是因為我不大用中焦拍攝。那次回來,最喜歡的片子,要麼是徠卡配35拍的,要麼是富士配18mm拍的。富士配18mm,相當於28mm 2,非常好用啊!富士的鏡頭一點也不弱啊!

談談徠卡、富士、索尼系統

富士系統的擴充

________

對我來說,X系統只是徠卡系統的補充,但從我擁有X系統開始,身邊凡是有朋友讓我推薦相機,只要不是特別專業的需求,我總是推薦富士X系統。這裡頭就包括我的幾個同事。

大概因為他們比較相信我,我們部門除了我,又有四個人買了富士。其中一台XT1,三台XT10。鏡頭方面,他們加起來買了三個標準變焦(就套機里那個)。一個23mm 1.4;兩個35mm 1.4。看到他們買了那麼多,我的手又癢了。我進了兩個鏡頭:55mm-200mm;56mm 1.2 APD。

然後我們部門現在大家的鏡頭串著用,當然主要是他們蹭我的鏡頭用,他們那兩個我沒用過,我有同級別的其他鏡頭嘛!

買55mm-200mm這個鏡頭的初衷沒有別的,就是系統的輕型化,我有6D和佳能70-300L(小胖白),感覺蠻好,我想嘗試在X系統上也配一個同樣焦段的鏡頭。用下來,我對這個鏡頭的評價是:可用!防抖效果不錯,成像也ok。效果當然不如6D+小胖白那麼好,但是這個實在是輕太多啦!反正我也不常用,也不指望這個焦段出什麼片子,買支輕的,挺好。Af性能方面,我用它拍過網球大師賽,我覺得這個價格和重量,拍出這樣的效果,算很有交代了。

插播一下我對中長焦的選擇傾向:首先我覺得,有一個中長變焦頭是必須的,雖然我不怎麼用,但是對於外拍,尤其是拍風景來說,變焦頭明顯要好於定焦頭。拍遠處的風景,構圖靠走是走不出來的。但我挺看不上很流行的70-200mm恆定光圈鏡頭的,即佳能小白系列。

我覺得是幾個問題:1、買這類頭的一個主要目的是大光圈拍人像,但其實85mm、135mm的定焦人像頭,效果比這類鏡頭好很多;2、真的拍風光,200mm仍然不夠長;3、大、重。所以,我更傾向於買變焦比例大一點的,輕便一點的頭。

說回富士,剛講到定焦人像頭,這裡就說到56mm 1.2 APD了。這個頭牛!很牛!非常牛!如果說富士X系統其它的鏡頭是「好頭」的話,那麼這隻鏡頭我覺得無論放在哪裡,跟誰比,都是頂級鏡頭了。

這個鏡頭等效於135全幅,是85mm,蔡司cy、佳能都有85mm 1.2,都是非常厲害的鏡頭,富士在挑戰的就是這個規格。而因為在同樣的景別下,截幅56mm的景深要大於全幅的85mm,所以富士專門加入了一塊變際濾鏡,把焦外做得更散,更漂亮(在大光圈下要損失半級光圈,比如用1.2的時候,實際進光量只有1.7)。

用下來的效果,焦內解析度很好,焦外真的是猶如奶油一樣化開,這個感覺太好了!我沒有用過佳能85mm 1.2,貴是一方面,它的體積、重量、對焦速度、手感被人廣為詬病。手裡的這個56mm 1.2 APD成像的絕對素質或許不如佳能85mm 1.2,但是如果考慮重量、體積和價格,幾乎都只有後者的一半,絕對是物超所值。

有人評價這是富士X系統目前最好的一支鏡頭,對此我毫不懷疑。如果說之前我只是覺得富士的鏡頭好的話,這支鏡頭算是徹底說服了我!不過抱歉,因為這支鏡頭拍的都是人像,我就不在這裡上片了。

這兩支鏡頭買好,我開始覺得富士是一個可以替代單反的獨立系統了,我開始出我手裡的單反鏡頭了。當然我沒有全部出掉,原因跟前面一位老兄說的一樣「目前單反不能丟是為了撐門面!」

談談徠卡、富士、索尼系統

富士XT1+55-200。

拍運動拍出這個效果,我覺得這機器和鏡頭也算有交代了。

談談徠卡、富士、索尼系統

到隔壁去溜一圈

大法真有那麼好?

________

上任何機器都需要一個理由......

早年,我還有激情在攝影論壇上找人打架的時候,CN大戰是最普遍的,然後我記得哪位大神把這種帖子比喻成「月經帖」後,CN大戰明顯少了。現如今,我在的攝影群里,富士和索尼誰更好的爭議,頗有CN大戰的古風。

當然,參戰的不止這兩家,松下和奧林巴斯偶爾也出來扔幾塊磚頭,也跟當年的賓得美能達有積分相似。我當然是站在富士一邊的,但後來我逐漸逐漸覺得,如果我不了解索尼的話,我又有什麼資格去批評它呢?

是的!我買大法的理由,就是了解它,然後批評它!的確有點任性~我庸俗,之前我就承認過了。

因為只是玩玩的性質,我買了a7MII,就是新出的a72系列中最低端的一台。

但是我沒有配索尼的鏡頭,我搞了幾個接環,用它接我的幾個手動鏡頭:徠卡M口的幾支,還有一支徠卡R 28mm 2.8,一支蔡司ZE 50mm 1.4,一支蔡司cy 85mm 2.8。

用下來的感覺:都說大法好大法好,好什麼好?!

第一,快門時滯明顯,這個已經不是單純操控感的問題了,確實影響拍攝。

第二,自動白平衡不準,或者說,過於敏感,室內拍攝的時候,顏色總是古古怪怪的。

第三,操控怪異。感覺這不是給攝影者拍攝用的相機,純粹是一台電子玩具。

第四,手感不好,人體工學處理不如XT1。

第五,轉接不那麼好用。轉接單反鏡頭的時候,跟eos m一樣,體積巨大,而且鏡頭和機身之間有一個很大的接環,空腔,平衡性一塌糊塗。這個問題在我轉接徠卡R 28mm 2.8的時候尤為明顯,尤其是和XT1接XF 16mm 2完全沒法比較,成像不佔優勢,光圈小一級,體積和重量大不止一級,完美沒辦法比。轉接旁軸鏡頭,體積和重量是下來了,但接旁軸廣角的時候,紅移、崩邊的情況還是很嚴重,幾乎不可用。

買好這個機器以後,我覺得我對富士的青睞是完全正確的。

當然,也不是什麼都不好。我覺得同樣是轉接,索尼的峰值對焦明顯比富士精確,富士的轉接的時候,我更多用電子裂像屏而不是峰值。另外,索尼對焦屏中的水平儀挺好用,不僅有左右,還顯示俯仰,這個確實挺好的。

不久我就果斷的把徠卡R 28mm 2.8出掉了,因為留著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了。首先我當然不會再去買徠卡R的機身;其次如果要用28mm定焦,我有XT1和XF 16mm 2;最後,微單的轉接還是方便,畢竟有峰值對焦,微單都不好用,我就更不會用佳能6D轉接它了。

但是sony a7MII我沒有馬上出掉,我覺得它畢竟會有點用處。當然最後還是出掉了,但是出掉它的原因是換更高端的sony a7RII,這是天工對焦環出來以後的事情了。

換種正確的轉接方式

大法還真挺好

________

這幾年換相機,錯進錯出的事情太多。因為喜歡蔡司的超廣角鏡頭,進了徠卡;又因為轉接徠卡鏡頭喜歡上了富士。再換索尼,也是因為轉接。

不久前,趙嘉的《兵書十二卷》又更新版本了。《兵書十二卷》號稱史上最酷的攝影書,由於過不了幾年就要更新一次版本,所以即使不用特別仔細的看,也會發現趙老師對於器材的觀點一直在發生變化。我心裡徠卡的那根草,就是上一版的《兵書十二卷》種下的。

而這次新版的《兵書十二卷》中,趙嘉在講到徠卡M 50 1.4那支鏡頭的時候,說了一句:這是一支很好的鏡頭,它已經好到徠卡機身都配不上它的地步了,只有轉接在sony a7RII上,才能發揮這個鏡頭的全部能力。這句話對我還是有影響的,因為我有M 50 1.4。

然後,著名的黑科技產品:天工徠卡轉sony自動接環出來了。徠卡M口的鏡頭,實現自動對焦,OMG!我直接跪了!自動對焦的徠卡鏡頭!

本來還有點猶豫,恰好我有一個影友,可以弄到第一批的天工自動對焦環,恰好還有一個,我就果斷拿下了。當時手裡的那台還是sony a7MII。當我實現徠卡M口鏡頭的自動對焦後,我立即做了兩件事:

第一,出掉a7MII,換回a7RII。原因是前者的相位對焦不夠好,用天工環比較吃力。購入之後我想起了以前不知道誰說過的一句話:a7RII與其他a7系列的機器,完全不是一個檔次上的。的確如此,對焦快很多;畫質好的驚人;同時,轉接效果好很多。35mm以上的效果都非常好,偶爾轉接一下蔡司ZM 25mm 2.8的效果,尚可接受。

第二,購入徠卡M 75mm 2 AA。如果沒有天工環,這個鏡頭我是不會買的,用旁軸的黃斑對焦跟中長焦鏡頭較勁,太吃力了。而天工環和a7RII的組合,讓這個鏡頭的實際用途大大拓寬了。

用下來,我覺得sony a7RII的轉接還是非常不錯的。徠卡35mm以上,效果很好。很多人關心天工環的對焦速度,當然不能跟佳能比,但是,我覺得基本夠用。快慢是一方面,精準度那是極高。

這麼說吧:我用徠卡M 50mm 1.4,無論是旁軸或是轉接富士、索尼,對焦從沒對得這麼准過!雖然不如在徠卡ccd機身上那麼特別,但是徠卡鏡頭的色彩,即使是轉接大法,還是很有特色。而與富士、佳能的中長焦比,徠卡鏡頭裡那種空間感、層次感,是其他鏡頭所沒有的。

當然天工環是有它的問題,比如說間歇性不合焦,想來任何系統的af都有抽風的時候,而且索尼也可以一鍵切換af和mf,所以這個問題基本可以接受。有時候會死機確實是一個問題。不過天工也算很努力了,固件升過級,在逐步的改善中。考慮到它盤活了整個旁軸中長焦,我對它還是滿意的,可以說它是這幾年我買過的最好的——最好玩的也是最實用的——攝影附件了。

說回索尼的機身,我覺得看在能夠af徠卡m鏡頭的份上,它有什麼不好我也忍了。前面說索尼的自動白平衡不準,我找到最好的解決方案是買了一個立方蜘蛛,室內場合校調一下基本也就解決了。

對於大法,我覺得a7RII是極好的,轉接徠卡M鏡頭尤其好。但是單反鏡頭我是不會轉接了,手感和機器的平衡太差了,從eos m開始我就覺得那樣干是行為藝術了。

同時,我也沒有買任何的索尼原生卡口鏡頭。其實我不懷疑鏡頭的素質,尤其是不懷疑蔡司那幾支以及新推出的索尼master系列,但是,那實在太大了、太重了!價格也貴了點。如果我要買這些鏡頭,那麼我換微單的出發點是什麼呢?佳能的機身和鏡頭難道不夠好嗎?

所以說,大法好、大法好,大法對我來說,好也就好在能轉接徠卡M口鏡頭,並且適合轉接中長焦,並且能自動合焦,這確實是徠卡M系統本身所做不到的。

中長焦的玩具找好,回頭我又在找超廣角了。不忘初心,我是因為喜歡Biogon 21mm 2.8上的徠卡;但後來這支鏡頭用在哪個機身上,效果都一般,所以用它換了一個ZM Biogon 25mm 2.8。超廣角還不到位,所以這一輪折騰,還沒有結束。

談談徠卡、富士、索尼系統

a7RII轉接徠卡M 50mm 1.4

上面這張圖的局部。感受一下清晰度和對焦準確性:

談談徠卡、富士、索尼系統

a7RII 轉接徠卡M 鏡頭,空間感:

談談徠卡、富士、索尼系統

a7RII 轉接徠卡M 鏡頭,空間感和色彩:

談談徠卡、富士、索尼系統

超廣角又回到富士

我對富士X系統之淺見

________

話說超廣角的問題還沒有解決。根據手裡的系統,選擇大致是兩個,一個是索尼上用的蔡司Loxia 21;一個是富士14mm 2.8。

其實我一開始是偏向於Loxia的,網上放出來的照片巨牛無比,但好像剛出來,不是很買得到。當初是基於什麼動因去買的富士14mm,不大記得了,可能也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挺好啊這個鏡頭,不大,也不是很貴,買了用用看再說吧。(我之前說過我用過蔡司ZE Distagon 21mm 2.8吧?!成像當然是好的,那體積、那重量、那價格,簡直了!)

用過之後的感覺是大吃一驚。超廣角最麻煩的畸變問題,在這個鏡頭控制得非常好!我查了資料才明白是怎麼回事情。大致來說,其實膠片時代超廣角最難解決的是畸變問題,但是到了數碼時代,畸變可以通過軟體修正,嫌麻煩的話,機身就可以直接修正。但是這種修正,當然只會開放給原廠鏡頭。這樣一來,14mm的畸變控制就很好解釋了。

其實這個頭我剛買,用的還不多,也沒拍出什麼自己特別滿意的照片。但是這個頭讓我開始考慮一個問題:微單的確能實現轉接,但是,我們到底還需要轉接嗎?

然後我仔細觀察了一下富士X系統和索尼a7系列的異同。

單以機身的成像論,富士無疑要輸索尼一籌,因為索尼有a7RII鎮宅。但以整體系統論,富士的開發思路比索尼完整很多,看看鏡頭吧,如果等效到35mm全幅,那麼X系統已經有21mm 2.8;24mm 1.4;28mm 2;35mm 1.4;50mm 1.4;85mm 1.2;135mm 2;甚至連150-600的變焦鏡頭都有了。

應該說,富士的鏡頭開發思路相當完整,開發速度也相當快。富士目前的鏡頭群,從完整程度而言,已經可以挑戰佳能、尼康等廠商了。這一塊,索尼完全跟不上。鏡頭群不完整不說,即使能做出來,全幅單反鏡頭的重量、體積,對比單反系統,不具備太大的優勢。當然,我這裡還沒有講到價格。

數碼時代,尤其是微單系統開發出來以後,我覺得相機已經不是單純的機身或鏡頭分開比拼,而是看集成度,要把鏡頭和機身連起來一起看。索尼的機身當然很好,但是和非原生系統的鏡頭配合,總有這樣那樣的問題,而原生系統的體積和重量又讓人望而卻步。富士則不同,我感覺富士的鏡頭和機身配合得非常貼切,兩者契合得剛剛好,誰也不限制誰、誰也不超越誰,我想著就是整體開發的優勢吧。

那麼,截幅感測器又是不是一個問題呢?也是,也不是。也許對於初入攝影坑的菜鳥來說,是;但是對於從各種器材玩了一圈回來的人來說,完全不是。6d有了,徠卡ME有了,sony a7RII有了,要大底片我還有120、4*5,玩了一大圈,我還是覺得富士最可心。另外插播一下,我後來又進了Xpro 2,直觀感受是,富士著一代感測器測成像,比前一代有很大提高,似乎已經不輸佳能6d、索尼a7M2等機器了。

可以這麼說:現在,富士X系統已經基本可以取代單反系統了,我還在關注XT2,如果它的對焦再好一點的話,我想,我真的不用再留著6d撐門面了。

談談徠卡、富士、索尼系統

這張片子是從酒店窗口往外拍的,兩邊的樓有點歪,不是畸變,而是透視問題。有點俯拍,透視形成了樓往旁邊歪。

這就是我說索尼的機身做得比富士好的地方之一,不僅顯示水平,而且顯示俯仰。索尼的這個功能在使用超廣角的時候,應該是很給力的。

談談徠卡、富士、索尼系統

談談徠卡、富士、索尼系統

夜宿水族館

不那麼完整的總結

________

這個帖子的最後,說說我對幾套系統的感覺吧:

  • 徠卡系統

- 操作簡單,適合定定心心的慢拍;

- 成像的氛圍、色彩很有特點,令人著迷;

- 建議使用CCD機身,如希望買CMOS機身,不如上富士;

- 除上面的優點外,缺點一大堆,罄竹難書。

  • 富士系統

- 優秀的操作感,尤其適合從膠片一路玩過來的攝影者;

- 豐富完善的鏡頭體系,不必依賴轉接,有各種規格鏡頭可供選擇;

- 鏡頭體積、重量控制好,價格相對合理;

- 自成一格的完整系統,已基本可以取代單反;

- 截幅成像略遜於全幅系統;

- 無其他明顯缺點。

  • 索尼系統

- a7RII是最為強悍的用於轉接的微單機身,成像卓越,轉接徠卡中長焦鏡頭時,成像素質高於徠卡機身;

- 功能豐富,可玩性強;

- 使用原生卡口鏡頭時,體積、重量相對於單反系統而言,優勢不大。因此如以體積、重量考慮,只有轉接旁軸鏡頭時,方顯優勢;

- 原生卡口鏡頭群目前尚不豐富;

- 仍有明顯缺點,如快門時滯明顯、自動白平衡過於敏感等。

我還漏了什麼?嗯,單反系統還沒說。也不說了,這個帖子題目就是單反以後的事情嘛!

好不容易把這個坑填完了,感謝大家的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球事百科 的精彩文章:

奇葩創意都在大學校園,大學生腦經全部花在這些點子上面了,上廁所都要點贊!
優酷路由寶第四次收益報告,開膛破肚、拔卡刷機、路由寶最後的使命
近期三星問題二手機匯總,你會被低價吸引嗎
聊一款「傻大黑粗」的遊戲本
寂多蔓生2017年8月星座運勢完整版!

TAG:球事百科 |

您可能感興趣

索尼、 佳能、 富士、 尼康、 奧巴以及哈蘇新品發布時間表
三星、愛立信、微軟、臉書、富士膠片、施樂、禮來、波音、江森自控、英格索蘭發布財報
諾基亞和富士康聯手在印度建廠
「富士山」的諧音 是俄羅斯的餐吧
富士康袁學智與吳佳娟談富士康轉型之路
富士康8月或與印度馬哈拉托特拉邦簽署建廠協議
微單:富士、索尼、佳能哪款好?
日本人的火山信仰:淺間神社、富士講和富士冢
富士康將在威斯康辛州密爾沃基修建北美總部
馬格南圖片社和富士出品——《家》系列
富士本周有新品發布、 大疆進軍運動相機市場,尼康、 索尼……
富士山漢詩的神化敘事研究
富士康、IBM、華為、特斯拉大佬縱論AI落地,打造智能社會
從奧林巴斯,索尼到富士 評選五款最適合孩子的拍照相機
富士膠片索諾聲與立普醫療簽訂戰略合作協議
罕見!美國總統特朗普出席富士康工廠動土典禮
祁 河 神秘的富士山
富士正式宣布泰勒·斯威夫特成為Instax系列產品代言人
富士康美國威斯康星工廠破土動工,特朗普、孫正義前往道賀
清邁馬拉松、越南峴港馬拉松、富士山馬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