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蘇東坡的現代意義

蘇東坡的現代意義

編者按

本文為莫礪鋒先生的一次演講實錄。全文分六個章節,目錄如下:

一、作為政治家的高風亮節

二、勤政愛民的地方官

三、「一個快樂的天才」

四、平易近人的大名人

五、一生坎坷的「淡定哥」

六、蘇東坡教我們怎麼熱愛生活

蘇東坡一共活了66歲,他的生平經歷很豐富,成就是多方面的,我們不可能介紹他的生平,我只介紹他一點。他66歲的生命歷程,當他走到2/3的時候,也就是說,在他44歲那年,也就是北宋神宗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那年7月29日的晚上,這個時候我們的蘇東坡還不叫蘇東坡,他僅僅叫蘇軾,字子瞻,東坡是兩年以後才起的號。

那麼,這個晚上他在什麼地方呢?他在我的家鄉江蘇無錫的太湖上,他在一艘船上,他此時的身份是朝廷的欽犯。前一天(7月28日)朝廷派欽差到浙江的湖州,當時他是湖州的地方長官,宋朝知州是地方長官,相當於現在的市長,作為一個政治犯把他逮捕了。本來連夜要送到汴京,但是因為船舵壞了,當天晚上停在太湖修舵,停了一晚上。古代用夏曆來計時,那個月是小月,7月29日也就是那個月的最後一天,當然是沒有月亮的,但是當天的天氣晴朗、繁星滿天。而北宋時候的太湖裡面是沒有藍藻的,湖水非常清澈。所以,這樣一個詩情畫意的良夜,但是這位當時還不叫蘇東坡的東坡,他在船上憂心忡忡,因為他已經知道他這次被朝廷千里追捕,罪名非常重。有人說他不單是批評朝廷的政治,而且誹謗皇帝,對皇帝有大不敬的言語,這個罪名就非常重。他覺得抓到京城去可能後果很嚴重,而且說不定會受到種種的侮辱,還會牽連到他的親朋好友。所以,他看著船艙外面的太湖水,他突然起了一個不好的念頭,他就想假如我此刻縱身一躍,跳入太湖,那麼,以後的一切都畫上了句號,生命就沒有了。

我們說歷史是不能假設的,那天晚上蘇東坡沒有跳下去,一個是當時的官兵對他防守得很嚴,因為他是朝廷的重犯,必須嚴厲的看管。第二,他這個念頭只是閃了一下,他很快就回心轉意了,決心不自殺了。我們說歷史不能假設,但是我們現在假設一下,假設公元1079年7月29日的夜晚這位蘇軾在太湖的船上跳湖了,他的生命畫上了句號,這個事情對於他本人來說,生命砍掉了1/3,少活22年。但是,這個事情對我們中華民族的一部文化史它會產生什麼影響?

我給朋友們開一份清單出來,假如他那天跳了:在我們的古文寶庫中間,包括《赤壁賦》、《後赤壁賦》在內的1500多篇古文就沒有了,在我們的詩歌寶庫中間,包括《荔枝嘆》在內的1600多首詩就沒有了。在我們詞的寶庫中間,包括《念奴嬌》、《大江東去》在內的200首詞就沒有了。在我們台北的故宮博物院里要失掉一幅書法精品,就是剛才主持人提到的天下第三行書,《黃州寒食帖》,這是2年以後寫的。剛才主持人也提到了,他還是一個畫家,在日本某一個詩人收藏室里有一幅《枯木怪石圖》也就要消失了。在一本叫做《蘇沈良方》的中醫藥書里大概有450個藥方就要消失了。在我們日常語言中的一些格言,比如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就要沒有了,在杭州的西湖上那一條像長龍卧波一樣的美麗的蘇堤就要沒有了。然後在遍布全球的中菜館裡要失掉一道名菜,它肥而不膩、入口即化——「東坡肉」就沒有了,因為是他2年以後到黃州才發明的,還有等等等等。也就是說,把這個人的生命砍掉1/3,如果他少活了後面這22年,那我們一個民族的一部文化史要損失掉這麼多有價值的東西。反過來說,這個人對於我們的歷史,對於民族的貢獻就非常大。所以,這個人的偉大是不言而喻的。他的一生,他的行為,對我們當代他還有什麼啟發意義?

一、作為政治家的高風亮節

首先,蘇東坡是大政治家。北宋後期的政壇上最大的政治事件就是新黨和舊黨的鬥爭,新黨以王安石為首,要推行新法,要改革,要變法。舊黨以司馬光為首,主張要保守,要持舊,維護舊的。兩邊斗得非常厲害,天翻地覆,勢不兩立。那麼,這個時候,蘇東坡這個人的基本立場是司馬光這一邊的,當時朝廷我們現在數得上名字的文人,除了王安石一個人以外都反對新法,他基本上站在司馬光一邊,但是他有的時候他的態度又不像司馬光那麼固執。

王安石和司馬光兩個人作為政治家,他們的個人品質都非常好,人品都是沒有缺陷的,兩個人都是典範。但是這兩個人在政治上也有很大的缺點,就是在堅持自己的政見方面過於固執,他們都堅決認為我的政治主張是對的,對方的全是錯的,一句話都不能聽,政治家不能太固執,不能太偏見,他們就是偏見。所以,這個時候蘇東坡的觀點比較通達平正,他比較穩妥,他既看到了新法的種種缺點,也看到了其中某些合理性的部分,他既看到了司馬光的主張有些合理性,也看到了完全否定新法也是不對的。所以,他的態度比較中立一點。當然,當時他在政治上,他夾在夾縫中間,他是兩邊不討好。

我說一個我的親身經歷,1974年,那時候我們國家正處於癲狂的階段,在批判歷史上的這些人物。我那年路過江蘇省鎮江的金山寺,我不是想去看白娘子的遺址,我是看看古迹。結果一到金山寺門口掛著一條大橫幅,上面有一行驚心怵目的大標語,叫做「徹底揭開反革命兩面派蘇軾的畫皮」。我當時很奇怪,這是怎麼回事,他怎麼會是反革命兩面派,那個年代說孔子反革命,孟子反革命,我們都習慣了,問題是為什麼是兩面派。我就走進去看,看到裡面有大字報,具體的批評他,說的就是這個意思,一會反對新法,一會又不滿意司馬光,夾在中間。

我們說蘇東坡真實的政治上的作為,他實際上是一個政治家的高風亮節。他在朝廷里發表政見,完全是從他自己的思考,從是不是對國家有利,從真理出發。他不是看上司的眼色,不是看宰相怎麼說,皇帝怎麼說,他不是的,他是怎麼認為就怎麼表達。所以,他在王安石推行新法的時候,他被視作「眼中釘」。他很聰明,他知道王安石為了推行新法,因為新法受到的批評太多,反對太多,王安石就採取了非常嚴格的阻止手法,凡是反對新法的都貶出去,擁護新法的都升上來。這時候蘇東坡反對,他批評,他說新法執行起來很多不好的地方,對民間有很大的擾亂,秩序都亂掉了,有的地方沒有不合理,有的沒有好好論證就推出來了,他提出種種的批評。正因為為此,他被朝廷千里追捕,抓到汴京進入大牢,也正因為如此,他在牢里呆了130多天,差點面臨死刑的危險。

但是若干年以後,政治形勢變了,支持變法的皇帝宋神宗去世了,高太后垂簾聽政,司馬光東山再起了,舊黨上台了,蘇東坡也被召回汴京去了,還升了官。但是這個時候當他看到司馬光不分青紅皂白要在一年之內把王安石的新法法令全部推翻,蘇東坡又站出來反對,他說這個新法有的還是合理的,而且有些執行這麼多年了,百姓都習慣了,你想一年之內又把它全部糾正過來,他覺得這不穩妥,在朝廷里就跟司馬光當場爭起來,由此而得罪了司馬光。司馬光是君子,沒有打擊蘇東坡。但是司馬光一年以後就死了,他的親信,他的部下就把蘇東坡又看作「眼中釘」。所以,蘇東坡在朝廷始終呆不安穩,他22歲就考上進士,66歲去世,他在朝廷里一共只呆了8年零11個月,不停的被貶出去,這是什麼品質?這是政治家高風亮節。我們把他切入到我們現代的意義上,難道我們現在的政治家不應該有這種高風亮節嗎?當然應該有,這才是我們百姓的希望。所以,蘇東坡作為政治家,高風亮節,這是最好的政治品質。

蘇東坡幼年時候就確立了這樣一種志向,他10歲的時候跟他的老母親陳夫人一起讀《後漢書》,讀到《范康傳》。大家讀過《三國演義》,知道東漢那年政治上最大的問題是宦官專政,太監專政,朝廷很亂,范康是反對宦官專政的,所以他被朝廷逮捕起來判死刑,范康被殺掉了。《後漢書》里記載,范康臨出門以前,來抓他了,他要走了,他告別他的老母親,他說「忠孝不能兩全,我要為國捐軀了,以後不能孝順您老人家了」。范康的母親大義凜然,說你這是正義的,為國捐軀,我贊成你這樣做。所以,蘇東坡的母親讀到那裡很感動,10歲的東坡就在旁邊問,假如我將來做范康,母親你同意不同意?他母親馬上說,你要能做范康,我為什麼不能做范康的母親?他10歲的時候就有這種志向,將來要是做政見就要這樣子做。所以,我說蘇東坡的現代意義,第一點就是對於政治家有一種正面的教育作用,你要麼不做政治家,你身居高位,你必須要說真話。

二、勤政愛民的地方官

蘇東坡由於在朝廷里仗義執言,所以他經常被貶出去,他在朝廷里呆不安穩,貶到地方上去。

又由於北宋時候制度規定,地方官的任期不得超過三年,一把手知州,二把手副市長,叫通判,知州和通判滿三年一定要調動,他就怕你一個人在地方時間太長了以後,形成一個地方的勢力,會滋生腐敗,所以一定要調。那麼,由於這兩點原因,所以蘇東坡是不停的調動。他在很多地方做過官,首先是陝西的鳳翔,然後是浙江的杭州,杭州前後兩次,第一次做通判副市長,時隔15年又去做市長。然後是湖州,我們江蘇的揚州和徐州、安徽的鄞州、山東的密州和鄧州,還有河北的定州,他做了這麼多年地方的長官,他13年不停的調動。我們說作為一個地方長官,當然我們要看他的政績如何,蘇東坡政績卓著。

我們舉兩個例子,第一,江蘇徐州。他到徐州做知州,上任一個多月,黃河泛濫,洪水一下衝到徐州城下,把徐州城團團圍住,徐州城就靠一座城牆把洪水擋在外面,洪峰距離城牆頂端只有幾寸,而洪峰的鋒面比徐州城裡的平地高出一丈多,也就是說,假如洪水把城牆衝垮,徐州全城就淹完了。蘇東坡急得不得了,就帶領全城的老百姓來抗洪,他在城牆上搭了一個草棚子住在裡面,日夜都在裡面指揮,也沒有什麼好辦法,就在城裡面挖土,在城牆內測修一條堤壩,等於重新修一條城,從裡面托住這個城牆,不讓洪水把它衝垮。

過去了一個多月,洪水不退,城裡的人力不夠,把老百姓都動員起來,青少年都上陣了,人手不夠。蘇東坡必須要到軍隊里去求援。大家讀《水滸傳》讀到,北宋的軍隊分兩種,一種叫禁軍,一種叫廂軍。廂軍是地方部隊,沒有戰鬥力,老弱病殘,禁軍是朝廷的野戰軍、正規軍,有戰鬥力。徐州城有禁軍,但是北宋的禁軍只有皇帝才能調動,地方官無權調動,一兵一卒都不能調動,所以,禁軍安守在營房裡不動。蘇東坡這時候沒辦法了,人力不夠了,他就親自走到禁軍的營房裡面說「請你們出來幫我們抗洪」。禁軍本來不敢開鎖,朝廷沒有命令,不敢違抗。但是當禁軍的首領看到這個地方長官,一市之長,這個知州大人蘇東坡走進來渾身泥漿、面目憔悴,他幾天幾夜都沒有回家,都在抗洪。所以,禁軍的首領感動了,說一個文官抗洪這麼辛苦,我們國家養了軍隊,我們一起去抗洪,終於把那場洪水抗過去了,80多天洪水才退。

我們說你作為地方長官,領導全城人抗洪,奮力支持,這是你應該做的,做得很好,但也不是什麼特別了不起。蘇東坡的過人之處在於第二年。第二年春天洪水已經退了,他馬上動員一切人力、物力在城外興修水利,加固堤防,預防第二場洪水。我們剛才說地方官任期最多三年,而且北宋黃河泛濫的周期是50-60年。也就是說,在他的任期內不可能有第二場洪水,但是他第二年就開始為地方上的長治久安來做貢獻,這樣的政績不是我們現在某些地方官首長工程、面子工程,追求任期的效益,不是可以同日而言的,他是真正為地方上著想。

我們再看一個例子,浙江杭州,蘇東坡第二次到杭州時隔15年,他很喜歡杭州,特別是喜歡西湖。但是他第二次到杭州一看,西湖的面積萎縮了。原來杭州這個地方氣候溫暖,西湖這個湖是一個淺盆子的湖,湖水很淺,平均水深2米多。所以,西湖靠湖岸邊的水草瘋長,水草長起來以後,草根容易瘀積,瘀泥就瘀積在那裡,這樣瘀在一起形成了一種葑的東西,這個葑就把湖面堰塞掉了,西湖也就萎縮了1/3。

蘇東坡就很急,因為杭州西湖當時不但是遊覽景點,而且是杭州唯一的淡水源,所以他上任馬上就開始整治西湖,動員人力物力割水草、挖污泥。那麼,割下來這麼多廢物堆到哪裡去?當時西湖有一條堤岸,是東西方向的,唐代傳下來的,叫做白堤,南北方向沒有堤。蘇東坡整治西湖,弄了這麼多草根、瘀泥出來沒有地方堆,他就想不如在西湖裡再修一條南北方向的堤,所以就用廢物在那裡修堤。這條長堤修的時候,為了讓湖水流動,堤上有6座橋,橋下有孔,污水可以流動,上面再種上樹。後來他離開以後,老百姓為了紀念他,把這條堤稱為「蘇公堤」,現在簡稱「蘇堤」。

蘇東坡第二次在杭州任期兩年半又被調回朝廷去了,臨走之前他又想,他想我現在暫時把西湖整治好了,湖水清澈,但是這個水草還會長,氣候條件沒有變。假如過兩年水草又長起來,瘀泥又堆積起來了怎麼辦,他要想一個長治久安的辦法。

他向當地人請教以後就找到了一個辦法,原來浙江的農民喜歡種菱角,種菱角的人下種以前一定要先鋤草,因為不鋤草的話野草長得太快,菱角收不到。所以,他就定了一個地方法規,製成碑豎在杭州的官府裡面,就是每年用很低的租金把沿岸的湖面出租給農民種菱角。農民要種菱角了,自己就要鋤草,每年鋤一次草,雜草就長不起來了。他又擔心萬一農民種菱角覺得收成不錯,逐步的擴大種植面,一直種出去,最後種到湖心裏面,菱角把整個水面都蓋住了,怎麼辦?他就規定只許沿岸的水面可以種,靠湖心的地方不許種。問題是水面上怎麼標界限,他就請人用石頭做了一些寶塔豎在那裡,兩個寶塔之間的連線,靠岸的這邊可以種,靠湖心的這邊不許種。時隔900多年以後,還有3個小寶塔還留在西湖裡面,朋友們去過的都看到——三潭映月,那個小寶塔幹什麼用的?當時標界限。所以,蘇東坡對杭州西湖他真是用心用力,把西湖整治好。

杭州西湖現在是世界文明的遊覽景點,我一直想,假如杭州的旅遊部門要想為西湖寫一首旅遊廣告詞的話,他不用寫,他到蘇東坡的詩詞中去找一首就行了,蘇東坡有一首七言絕句寫西湖的:「水光瀲灧晴偏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他說西湖就像西施一樣的,西施是個美女,不管是化濃妝還是化淡妝,甚至不化妝,她都是美女,她天然美,西湖也一樣,下雨天也美,晴天更美,這是最好的廣告詞。但是蘇東坡對西湖的貢獻不是寫了這麼優美的廣告詞,而在於西湖有今天這樣的面貌,這是跟蘇東坡分不開的,蘇堤是他建的,西湖的湖水這麼清澈,是他造成的。所以,蘇東坡做地方官,他的政績,他是為地方上做長遠考慮,這個東西我覺得很值得我們現在的地方長官,省里的幹部,市裡的幹部好好學學,地方上的事情不要為了我陞官,為了我的GDP來考慮,你要考慮地方上的長治久安,對老百姓是不是有長遠的好處。

三、「一個快樂的天才」

蘇東坡是一個天才人物。他肯定是天才,我們做教育工作的人,做老師的人一般不太願意說「天才」這個詞,因為管理方面不允許說這個詞,你說天才會打擊一部分同學,所以我們就不說,沒有天才,都是強調要勤奮。但是你必須承認蘇東坡是天才。

蘇東坡是四川眉山人,他家鄉附近有座山叫做彭老山,北宋有這樣的傳說,說他誕生的那一天夜晚,彭老山上的草木一夜之間全部枯死。為什麼他生下來彭老山上的草木會枯死?古人相信一個特別靈秀的人物,天地山川的靈氣都凝聚在他身上,他生下來,山川的靈氣被他吸取了,所以,草木枯死。朋友們不要怪蘇東坡破壞環保,這不是他的事情。而且66年以後蘇東坡在我們江蘇常州去世,北宋又有傳說,他過世那天彭老山上的草木一夜之間全部返青了,他的靈氣又還給山川大地了,他是這樣的一個人物,肯定是天才。

剛才主持人說了他很多古文詩詞、寫作、寫法都是天才,他評論也是天才。我們這些研究古代文學的人,我們在大學裡面曾經要想寫一篇論文,想研究一個觀點出來,蘇東坡這方面太了不起了。唐代的詩人王維,又是山水畫家,是誰說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蘇東坡說的,蘇東坡說了這8個字以後,大家覺得就是這麼回事,一個結論就出來了,所以他特別了不起。當時他的朋友黃山谷對年輕人說,蘇東坡天下聞名,年輕人寫的作品都想送給他看看,希望他提點意見,肯定一下,或者批評一下。黃山谷說你們寫的作品去送給蘇東坡看,不要有心理障礙,你們只管給他看就好了,他看得很快,不會耽誤多少時間。黃山谷的原話是這樣講的「你一個作品拿到蘇東坡那裡,他拿起來不要看,他用鼻子一嗅就知道好壞了,就知道你寫得怎麼樣了」,他太敏銳了,這個判斷太準確了。所以這個人絕對是天才,一點都不誇張。

那麼,問題是天才需不需要勤奮?當然需要。蘇東坡的成功一半是天才,還有一半是勤奮,他有過人的勤奮。他晚年對他的弟子王古說過,他說我年輕時開始讀書,古人讀書是讀經典,他說我每讀一部經典,一定從頭抄到尾。他到了黃州以後,有人去看他,他那時候已經40多歲了,已經聞名天下了,有人去看他,發現他在家裡抄《漢書》,他自己說是第三遍抄《漢書》了,全文抄。他第一遍用楷書抄,第二遍用行書抄,一邊抄還一邊練字,他下過苦功夫。蘇東坡一生都在學習,一生都在思考,所以他的創造性也是貫徹終身的。而且蘇東坡不僅僅是一個文學藝術方面的一個智者,一個大學者,他的學問,他的興趣,他關注的對象,實際上是遍布其他學科的,可以說是理工他都關注。

我們江蘇徐州有一個大學叫做中國礦業大學,全國研究煤礦最好的大學,煤礦方面的第一學科都在那裡,重點學科都在那裡。中國礦業大學前年成立了一個蘇軾文化研究中心,請我去當他們的兼職教授。我說你們礦業大學怎麼有蘇軾文化研究中心?他說你不知道,蘇軾這個人是中國採煤事業的先驅,他在徐州做知州的時候發現了徐州的煤礦,徐州煤礦從那時候開始被發現了。

他跟廣州也有一點關係,在座的都是廣州的朋友,生活在廣州,蘇東坡59歲那年貶到廣東惠州,到惠州之前他路過廣州,廣州當時的地方長官(知州市長)叫做王古,王敏仲,他跟王古以前認識,呆了幾天就到惠州去了。蘇東坡的文集中,蘇軾文集第56卷中間有18封信是他寫給王敏仲的信,這18封信中第11封和第15封,這兩封信的內容就是向王古建議在廣州安裝自來水,廣州自來水的最早設計者就是蘇東坡,原文都在《蘇軾文集》中,大家可以去看,第56卷與王敏仲第11封和第15封。

他的內容說廣州的老百姓都喝珠江水,珠江水因為南海戰潮的時候被倒灌,這個水又苦又咸,水質不好。他說老百姓喝這個水太差,你應該把城外的泉水引進來,城外不到20里的地方的半山腰有一個流量很大的泉水都淌掉了,沒有用,他說你應該用大的毛竹管打通以後,一根一根的接起來,從那裡把泉水引到廣州城裡來給老百姓喝,做飲用水,這就是現在的自來水。用毛竹管接起來飲水,這個技術不是蘇東坡發明的,我們在杜甫的詩里就讀到了,至少在唐代杜甫在奎州已經看到了,當地老百姓就把山裡的泉水引到山腳下來。問題是蘇東坡在這兩封信裡面提供了具體技術方面的細節,他說毛竹管一根根的接起來,我們可以想像,把前一根細的拋光,跟後面一根粗的裡面拋光再插進去,插緊,不管你插得怎麼緊,它接縫的地方一定會有滲漏。那麼,20里,10幾路一路滲漏下來,漏到廣州就所剩無幾了,所以要解決滲漏問題。蘇東坡指點王古怎麼解決滲透問題,他說在前面細的這一頭先纏上一層麻絲,再在麻絲上塗層漆,然後再插進去。上世紀70年代我當知青的時候,我幫我們公社安裝過自來水,我到縣城自來水廠學基本技術,學了一天,老師傅教我說主要是防滲漏,兩根接管接頭的地方,當然有螺紋,即使有螺紋也會漏水,怎麼解決漏水問題呢?老師傅說先在上面纏一層麻絲,再塗上一層漆。我後來到了南大讀研究生又看到了900多年前東坡文集中這個技術已經寫在裡面了,他一直在思考,他的發明不僅僅是詩詞古文,工科方面的都有,什麼方面的都有,他始終在思考。

第二封信他告訴王古,說泉水飲過來時間長了總會有沙泥,會堵塞掉。那麼,你怎麼查在什麼地方堵塞了,他說在每一根毛竹管上鑽一個綠豆大小的小眼子,那個眼子用竹釘把它插住,到時候拔掉這個眼子看看,就可以斷定在什麼地方堵的,換哪根竹,技術方面都想得很細。所以,這個人是一輩子都在思考,都在學習,真正的叫活到老學到老,他那時候已經60歲了。所以,蘇東坡作為一個天才他是勤奮,在天才的技術上加上勤奮才成就了後來的東坡。在座的有很多年輕的朋友可能是在校學生,我覺得你們特別要記住這句話,假如你覺得我還有一點點小聰明,那麼記住,東坡要勤奮,你可不能不勤奮。

四、平易近人的大名人

蘇東坡是一代名人。這是肯定的,他不光是千古名人,他在當時就是名人,他很早就有名了。他考上進士以後,20多歲,他在考場上寫的那篇作文是後來選到《古文觀止》的文章,現在我們每年高考也有一些好文章,滿分作文登在各地的報紙上。所以,他一下子就聞名了,他的詩,他的古文,他的書法,一下子都非常有名,真正的大名人。我們現在也看到一些名人,一些名人往往是高高在上、拒人以千里之外,非常的傲慢,自我膨脹,我們看看蘇東坡是怎樣子的。

蘇東坡雖然有那麼大的名聲,他始終平易近人。蘇東坡自己說過,說我這個人交朋友是不講對方的身份,他說上可以交玉皇大帝,下可以交卑田院乞兒,卑田院就是宋代的乞丐收容所,跟乞丐都能交朋友。他三下九流都能相交,他不歧視身份比他低的人。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

蘇東坡是大書法家,他的字大家都很喜歡,朝廷里的文官幾乎每人都有他的書法作品,後來擴大到武官。說一個小故事。當時朝廷有一個武將叫做姚麟,因為宋朝的文官和武官不在一起辦公,武官和文官不太交往,這個武將喜歡蘇東坡的字,但是跟他沒交往,得不到。結果有一個文官叫韓宗儒,就專門到蘇東坡那裡去要字,哪怕一個便條,哪怕隨便寫一封簡訊都拿去送給姚麟。姚麟每拿到一張東坡的字就還贈10斤羊肉給韓宗儒,答謝你給我搞來了一張東坡的字。時間久了,這個事被黃庭堅知道了,黃庭堅是他的朋友,黃庭堅就對蘇東坡說晉朝的王羲之,人家都傳說他以書法換白鵝,他的書法叫做換鵝書,說你現在的書法是換羊書,有人用你的書法換羊肉吃。東坡聽了哈哈一笑,也不當一回事。過了幾天他正在辦公,突然韓宗儒派人來送信,也沒什麼內容,簡單的一張條子,無非是說今天天氣怎麼樣,蘇東坡看了說知道了,放到這裡。過了半天看給他送信的人還沒有走,東坡說你還怎麼沒有走,那個人說你還沒有給我們家老爺回信,蘇東坡對他說,你回去告訴你家老爺,本官今天不宰羊,你不能換羊肉吃了,我今天不給你寫了。

話雖然這麼說,他的書法還是很隨意的送給人們,不光是官員,還送給平民,這個特別了不起。黃庭堅有一次告訴一個人,說你不是想得到東坡的書法嗎,你不是沒有辦法跟他結交嗎,他說我教你一個好辦法,明天蘇東坡要到城外的一個寺廟去遊玩,你到那裡去準備。第二天上午蘇東坡果然去了,走到寺廟門口一看,那裡居然放了一張桌子,桌子上還鋪了幾張宣紙,旁邊有印台,墨也磨好了,還有筆放在那裡,東坡一看沒有人,這麼好的紙,還有墨,拿起來寫寫看。寫好了以後這個人就出來了,這是他的紙,這個書法當然就歸他了,隨隨便便就得到了他的書法。

我講一個更感動人的例子,東坡第二次到杭州做知州,古代的地方長官很辛苦,因為古代的官員少,我們現在統計過,我們現在百姓和官員的比例,我們跟漢朝人比差幾十倍,古代幾十分之一的公務員就把國家治好了,我們現在公務員太龐大了,都要百姓養著,我們負擔重。蘇東坡做知州他什麼都要管,古代的知州連司法他都要管。

蘇東坡有一天在杭州的州府衙門審案子,那天有民事案件來了,一個被告一個原告進來了,原告說被告去年冬天向我借了20貫錢,說好今年夏天還,時間到了他不還,請老爺做主。東坡就問被告,你怎麼借人家的錢到期了不還?被告說我不是不想還,我還不出來,因為我家裡是做扇子賣的,宋代有兩種扇子,一種叫團扇,還有一種是我們現在用的摺扇,可以打開的。摺扇是朝鮮人發明的,當時叫做高麗扇。韓國人很有意思,韓國的朋友一天到晚來搶我們的發明,說這個也是他們的,那個也是他們的,這扇子是他們發明的,因為當時叫做高麗扇,是從他們那裡傳進來的。這個人是做團扇賣的,他去年借了20貫錢做本錢,買竹子,買卷做扇子。準備今年夏天賣了扇子以後賺了錢再還上。他說沒想到杭州今年夏天氣候陰冷,那年正好不熱,天氣不熱扇子就賣不動,人家不需要扇子,結果他的本錢就回籠不了。所以他還不出來,實在沒辦法。

蘇東坡就很為難,按法律你當然該還,你說好了半年以後還錢。講人情,他還不出來。古代的州衙門、縣衙門,凡是在審理案件的時候,衙門的大門是不能關上的,大門一定打開,老百姓可以在外面旁聽,表示司法公正,你不能關起門來審案子。我們現在有的地方號稱人民法院,關起門來審案子,不許大家旁聽,這豈有此理,古代沒有這種現象,衙門一定要公開,司法要公正。所以,蘇東坡在審案子大門打開,很多人在外面看,大家都在這是大名師,天下的大詩人、大書法家在審案子,大家都在外面聽,看他怎麼審。

蘇東坡就為難了,原告、被告在那裡沒法解決,他想了想,就對被告說,你是不是家裡積壓了很多白色的團扇賣不動?被告說是,我賣不動,資金不能回籠。蘇東坡說你現在就回家去拿20把扇子來,我幫你賣。那個人就奔回去,過了一會抱了20把白的扇子來,蘇東坡把它鋪在桌子上,拿起筆來,他是大詩人、大書法家、大畫家,他下筆如風雨,嘩啦嘩啦,又寫又畫,過了一會20把扇子上都有他的真跡,外面的人都親眼看到蘇東坡在那裡寫,這肯定是真跡。寫完畫完以後他就把20把扇子交給被告,你現在拿到外面去賣,每一把賣一貫多錢,少了不要賣,結果一拿過去就搶購一空,我們當時不在現場,如果在現場的話也搶一把,你現在就發了,這一把起碼值幾千萬。他就幫老百姓解決了這個問題,你說一個天下第一的書法家,一市之長,杭州的地方長官,這個被告是一個普通老百姓,一個窮人,他就幫他把20把扇子寫畫,讓他去賣了還債。這是什麼態度?平易近人,他是大名人,但是他跟我們普通人之間沒有距離。我讀古人的作品,我覺得蘇東坡是最可親近的人,他跟我們沒有距離,他就是我們的朋友。

上面說的四點,可能都有一個身份的認定,這四點上蘇東坡的身份都有特殊性。第一點,政治家、朝廷的軍官。第二,地方長官。第三,他是一個天才。第四,他是一個大名人。這四點跟我一點關係都沒有,跟在座的好多朋友也許關係也不大,我們可以說我們不是政治家,我們也沒有進政治局,我們也沒機會高風亮節,我們也不是地方長官,我也不是名人,怎麼辦?下面兩點跟我們普通人都有關係。

五、一生坎坷的「淡定哥」

蘇東坡一生中間坎坷非常多,很長時間處在逆境中。那麼,在坎坷的處境下,你怎麼能夠淡定的生活下去,蘇東坡給我們提供了非常好的經驗。

我們剛才已經提到了蘇東坡德才兼備,是個好人,他肯定是個好人。現在社會上有一句話,或者在歌詞里有句話說「好人一生平安」,其實好人不一定一生平安。在很多情況下,好人反而不平安,好人反而比壞人更不平安,蘇東坡就是這樣。蘇東坡一生不停的受到別人的妒嫉,因為他才高,很多人妒嫉他,然後誹謗他,陷害他,乃至打擊他。所以,他一生是坎坷不斷。

他晚年離開海南島的儋州以後回到中原去,第二年66歲那年,也就是在他去世前2個月的時候,那年的5月份走到我們江蘇鎮江的金山寺。金山寺的和尚拿出一幅他的肖像畫,畫的就是東坡,給他看,說這是你的畫像,你現在自己來了,請你在上面題首詩,他在上面題了一首六言詩,所謂六言詩就是每句話六個字,這首六言詩四句,後面兩句是「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就是問你這個人平生有什麼功業,有什麼貢獻,他自己回答,我這個人一輩子到了三個地方,黃州、惠州、儋州,三個都是他流放的地方,就是我一輩子就被流放了三次,到了三個地方,就做了這些事。這句話當然是自嘲,自己嘲弄自己,我夠倒霉的,一生的貢獻就流放了三次。但是翻過來說,這兩句話確實說得很對,黃州、惠州、儋州雖然是蘇東坡一生中間的三個逆境,他三次被打擊,處於坎坷的時候,但是他的人生在這三個階段發出光芒來了,他把逆境變成了順境,他在逆境中有所貢獻,這就特別了不起,我們來看一看他怎麼走過來的。

他44歲那年一下子被朝廷逮捕,然後被關到大牢,關到牢里以後罪名非常重,因為有誹謗皇帝的罪名,這個在當時是大逆不道。所以,形勢就非常險惡,蘇東坡關進大牢的第一天,御史審問他,首先不問你寫了什麼文章,你說了什麼話,首先不問這些。首先問他你家裡祖上古代有沒有丹書鐵卷?什麼叫做丹書鐵券?讀過《水滸傳》的朋友都知道,水滸梁山108將,中間有一個好漢家裡有,小旋風柴進家裡有丹書鐵券。丹書鐵券就是封建時代,從漢朝就有這個制度,現在我們北京的中國歷史博物館藏了一個明代的實物放在那裡,丹書鐵券就是封建時代朝廷賞給功臣的一個法律文書,就是你這個人是開國功臣,你救過皇帝的命,朝廷賞給你一個法律證書,證明你是這樣的人。有了這份證書,有了丹書鐵券,子孫後代犯死罪減一等,可以不殺。那麼,這個御史第一個問題就問他家裡有沒有,蘇東坡家裡有丹書鐵券嗎?當然沒有,他出生農家,他的祖父叫蘇序,蘇序這個人是親自耕地,他家裡田比較多,他是富農,他又種地,他沒有做過官。他的父親因為古文寫得好,唐宋八大家之一,到50多歲才做了一個九品官,他和他弟弟兩個人完全是靠科舉制度才進入仕途,科舉考中了才進入仕途。

唐宋時代的科舉制度應該說是一個非常先進的社會制度,科舉制度的基本精神就是,一個人在社會上有沒有前途,你能不能被國家選拔出來,唯一的因素,不是看你家裡有沒有錢,不看你爸爸叫不叫李剛,而是看你有沒有才華,你能不能通過考試這個關,所以,這基本上就是後來歐洲實行的文官考試製度的雛形,蘇東坡是這樣出來的。其實這些審問他的御史明明知道他的經歷,知道他家裡沒有丹書鐵卷。知道為什麼要明知故問?原來問一個囚犯家裡有沒有丹書鐵券,這是宋代規定的,審問死刑犯的必經程序,就是估計這個犯人要判死刑的,先要問清楚他家裡有沒有丹書鐵券,因為有了丹書鐵券死刑可以減一等,可以不殺,你先要問清楚這一點。所以御史們問他這個問題,就說明他們內定要判他死刑,把他往死刑上引,最後把他殺掉,所以很險惡。當然,後來由於各方的救援,雖然有人陷害他,有人攻擊他,也有很多人說話,這裡我們必須要幫王安石說句話。王安石這時候不當宰相,新當領袖,是他隊裡面的領袖,但是王安石已經退居南京了,住在紫金山下。王安石聽到這個消息親自上書宋神宗皇帝,說蘇軾這個人雖然是我們的對立面,但是是國家的人才,絕對不能殺,一定要保留下來。宋神宗皇帝的祖母太皇太后(曹太后)也親自出面幫他求情,最後總算在各方援救之下沒有殺他,赦免了,但是貶到黃州去。

在蘇東坡45歲那年的年初一,汴京城裡鞭炮連天,過年的時候,蘇東坡在兩個差役的押解下到黃州去流放。這一下子對他來說是生命中間一個巨大的落差,一次巨大的打擊。因為他前面年紀輕輕就考上了進士,後來又考上了制科做了官,也還算一帆風順,春風得意。一下子人到中年變成了囚犯,變成了罪犯,流放了,心理要有承受能力才能扛得住,否則是扛不住的。碰到現在比較脆弱的年輕人說不定就完了,不知道廣州的朋友怎麼樣,我覺得我們南大現在的學生有些年輕朋友脆弱得很,考試沒及格,一點點小事情就痛不欲生,不要活了,我經常跟他們說,你們要學蘇東坡,蘇東坡的打擊太大了,他都挺過來了。

蘇東坡就這樣到黃州去了,蘇東坡到了黃州以後,他不單政治上受到嚴重的打擊,處境非常險惡,而且他在經濟上也一下陷入了困境。因為北宋的制度,凡是被流放以後,作為犯官以後,你就沒有原來的薪水可拿,工資就沒有了,朝廷發給你一份非常微薄的生活費,很少。蘇東坡家裡人口眾多,他家裡有20多口人,連他的奶媽那時候都跟著他,兩個大兒子已經成家,已經有孫兒輩了,家裡還有書童、丫鬟。所以,全家人靠那一點點政府發的生活費就不夠。所以,蘇東坡到黃州的第二年就必須開荒種地,他不開荒種地就沒法養家糊口。他怎麼會起號叫東坡?就是因為當年黃州的官府把黃州城東邊山坡上的一塊荒地借給他種,那塊荒地面積比較大,有50畝,但是原來是駐軍隊的營房,軍隊開走了荒在那裡,房子拆掉了,片地瓦礫堆,蘇東坡開荒就是撿瓦片、磚塊,撿走了以後才能種地。因為這個地方在東偏的山坡上,那個地名就叫東坡,東坡在那裡開了荒,又蓋了幾間房子,自己起了一個號叫做東坡居士。假如當年黃州官府借給他種的荒地在黃州城西邊的山坡上,我們今天的題目都要變,就變成蘇西坡了,他偶然就在那裡開荒。

這塊荒地面積不小,有50畝,但是它原來是荒地,不是農田,所以種的效果就不好,第一季種大麥,收成還好,收了一些大麥。第二年種水稻,收成很不好,一個是地不好,還有一個就是,蘇東坡這個人也不太會種地,他出生農家,從小讀書,後來就做官,沒種過地,所以第二年水稻就種得不好,50畝地打下來的稻子不夠全家人吃。

我是東坡的異代粉絲,我特別崇拜他,所以,我讀東坡讀到他在黃州開荒種地這些詩、詞、文章的時候,我就很心酸,我就很遺憾,我缺乏一種穿越的本領,我有穿越的本領我就穿越到北宋去。為什麼我要穿越到北宋去?我的經歷是這樣子,我從19歲到29歲,我最好的青春年華都在學我人生的第一專業,我的人生專業是長江下游地區的水稻栽培,我全在種水稻,我插隊一直插到1977年底高考,78年進大學,這已經距離我高中畢業12年以後,我是老牌知青,當的時間特別長。所以我種水稻是一把手,從插秧到割稻,全部都很內行。我們種地的地方長江下游和東坡在的黃州是一個緯度上,水稻栽培技術是一樣的。所以,我一直很遺憾,假如我能穿越到北宋,我一定當志願者,奔赴黃州去幫東坡種水稻。由於他沒有得到我這個志願者的幫助,所以東坡的水稻就種得不好。種的不好,他打的糧食不夠全家吃。所以,就發生了下面的情況。

第二年的三月初七,有朋友勸蘇東坡,說你眼看要在黃州長期生活下去,朝廷不會召你回去,那你必須要解決生活問題,而靠這幾塊荒地是不行的,你必須要把家裡的積蓄全部拿出來,去買一塊好點的地。而且朋友還幫他打聽到,有一個叫沙湖的地方,離那裡不遠,那個地方有一塊稻田要出售,主人要賣,他說你去把那塊稻田買下來,以後到那裡種稻穀是可以打比較多的糧食。東坡覺得不錯,他就決定要去。三月初七那天,蘇東坡在兩個朋友的陪同下到沙湖去看那塊地,想商量去買那塊地。此行沒有買成地,但是產生了一首詞,這首詞的標題叫做《定風波》,這首詞前面有一個小序,寫得很清楚。

那天早上臨出門的時候,古代沒有天氣預報,臨出門的時候看看天,陰沉,也許會下雨,但是還沒有下。蘇東坡也做好準備,他家裡有個書童,他就叫書童帶著雨具,宋朝的雨具有雨傘和蓑衣,帶著雨傘和蓑衣到半路上去等候。他跟兩個朋友在後面走,他的想法是走到半路突然下雨了有人接應一下。沒想到他們剛出門不久,還沒有走到接應的地方,突然颳風下雨了,大家都沒有雨具,一下子淋得落湯雞,兩個朋友淋潮以後很狼狽,狼狽不堪。蘇東坡雖然也淋潮,但是他不狼狽。他依然淡定、從容不迫的慢慢的往前走,一邊走他一邊嘴裡在吟詩。下午回來以後他就寫了《定風波》這首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解析:就是你不要聽穿過樹林,打在葉片上簫簫的風雨聲,不要聽風雨聲,不妨礙我們一邊吟詩,一邊慢慢的往前走。芒鞋就是草鞋,本來腳上就穿著草鞋在走,下著雨,隨手在路上就撿了一根竹子,撐著竹杖,穿著芒鞋慢慢的走,步履很輕快,心情也很好,像騎著馬一樣,誰怕呢?有什麼可怕的?我這個人披著一件蓑衣,風裡來雨里去都走過來了,走到現在人到中年了。言下之意是,我這個人連政治上的大風大雨都經過了,自然界的一點雨絲風片又能奈我何,有一點點小風雨有什麼了不起的,走下去就是了。果然下午他們回來了,蘇東坡這個人很瀟洒,雖然田沒有買成,但是還跟兩個朋友在一個小酒館裡喝了兩杯酒,下午帶著幾分醉意回來了。春風吹來有幾分寒意。最後說回首向來蕭瑟處,回頭看看上午來的時候,無風雨消逝的地方歸去,朝歸路走,回家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就是風雨也好,晴也好,過去以後一切都歸於空,這樣走過來,挺過去。

這首詞從表面上看就是寫那年三月初七蘇東坡一次在途中遇雨的經歷,但實際上僅僅是這樣嗎?當然不是,他實際上是寫人在一種風雨人生中間應該有的一種人生態度,只要你淡然,只要你從容,只要你堅持,任何風雨都可以過去。蘇東坡就是帶著這種心情從黃州、惠州、儋州三個流放地走過來,他在三個流放里可不是一般的過日子,他在那裡確實生活下來了,而且他還有所貢獻,把人生的低谷變成了人生的高峰。黃州時期是蘇東坡的書法藝術大有長進的時期,黃州時期也是蘇東坡的詞突飛猛進的時期,他以前詞寫得比較少,在黃州《念奴嬌·大江東去》等等一系列的詞都寫出來了,突飛猛進的時期。海南島的儋州他寫了三本詩詞著作,研究易經的,研究論語的和研究尚書的三本學術著作。他後來回來的時候,回到廣西碰到風雨,他抱著一個包袱,裡面有三個書稿,他摸著這個包袱說,有了這三本稿子一生沒有白過,在海南島也有貢獻,他一直有貢獻。所以,蘇東坡這個人在逆境中是很好的走過來了。我們稍微來探索一下這個問題。

朋友們肯定看過一些關於蘇東坡的書,或者在座同學可能在學校也聽老師講過一些。後人往往在談到蘇東坡在逆境中的表現的時候,片面的把他歸結為他性格中間的一個因素,他性格中間有一種曠達的因素。什麼叫做曠達?曠達的基本意思就是看得破、想得開,什麼事情不當它太嚴重,看破一些,退後一步天地寬,有這種精神。蘇東坡曠達嗎?他確實曠達,但是僅僅有曠達夠嗎?不夠。僅僅有曠達,他在黃州、惠州、儋州是支撐不下來的,特別是第一次打擊,這個打擊太嚴重了,前面一路是春風得意,一下子人生跌入低谷,變成了一個流放犯人,這個一般人是受不了的。

我們在蘇東坡的書信中可以看到這樣的表現,蘇東坡到了黃州以後,一開始內心也感到苦悶,感到孤獨,感到委屈。他說我很好,我又沒有做壞事,我向朝廷提意見,這是出於公心,為什麼受到這樣的打擊,他有這種感覺。他的心情並不是一直很愉快,他也有鬱悶的時候,《後赤壁賦》里有8個字,那時候是寒冬臘月的夜裡面,跟兩個朋友到赤壁山下去,兩個朋友留在船上,他一個人爬到山頭上去。黃州的赤壁山200多米,我去登過,但是他上去以後,冬天的夜景有什麼看的,四顧看看,無非是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一片簫條的冬景。此時此刻,站在赤壁賦風頭上的東坡心情不好,《後赤壁賦》里說得很清楚,叫做「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留也」,四周靜悄悄,有一種悲涼感、孤獨感,肅然而恐,內心還有一種恐懼感,因為朝廷還在搜集他的罪證,還在攻擊他,他感覺也不好。但是他挺過來了,他挺過來最主要的原因不是曠達,是堅韌,對人生有一種堅定的信念。

他有一封信寫給朋友,朋友寫信安慰他,說你倒霉,碰到了這樣的冤獄,現在貶到黃州,說了一大通安慰他。蘇東坡就回信說,你幹嗎要這麼悲悲切切地來安慰我,說我們這樣的人本來對自己的道德是充滿自信心的,認定自己在政治上的見解是正義的,是對的,為國家出力,為國家提意見,這是對的。所以,本來是鐵石心腸,內心有一種堅定的信念,儘管遭遇不幸了,受到坎坷了,遭到打擊了,這個信念是不變的。所以,蘇東坡首先是一種堅定的信念,對他的人生抱有一種堅定的信念,然後再輔之於曠達,看開一點,不要看得太嚴重,結果他就造成了一種無往而不勝的精神狀態。

蘇東坡晚年被貶到惠州,又接著被貶到儋州的時候,朝廷的執政者實際上是他原來的一個老朋友,那人一心把他置於死地,因為北宋時候海南島是鬼門關,中原去的人十去九不回,他62歲才去的,就希望他死在那裡。沒想到3年以後65歲的蘇東坡又回來了,他就不死。蘇東坡這個人你可以摧殘他肉體上的健康,你沒法從精神上打垮他,他精神上堅定、曠達,他能夠對付下來。

所以,東坡在逆境中的表現,我覺得對我們今天的人,對我們普普通通的人都有非常大的啟發意義。我上面說的那四點,高風亮節,說實話,我就想高風亮節我也沒有機會,我這輩子不可能進政治局了,我沒法獻身,那麼,後面這一點,他在逆境中的表現對普通人都有教育意義。

人生在世,誰不碰到挫折,少數命運的寵兒也許一帆風順的走過來,這樣的人很少,多數人總會碰到一些挫折。我有的時候甚至認為,你不在人生的這個階段碰到挫折,你就在人生的下一個階段碰到挫折。曾經有一個朋友對我說,我一生都很順利的,我很高興,我說你小心,你的挫折在後面,挫折晚來不如早來,因為越晚來越難對付。所以難免會有挫折。換句話說,我們普通人,你難免在人生的某一個階段暫時處在逆境中,就是你這幾年特別不順利,特別坎坷,各方面都不順,肯定會有這樣的情況。問題在於你怎麼辦?問題在於你碰到挫折了,你處在逆境中了,你用什麼態度來對待它,這是最重要的,最關鍵的。那麼,蘇東坡為我們展現了一個非常詳細的、非常親切的榜樣在那裡。他一步步走過來,他寫詩寫詞,他的心態都比較樂觀,我們都可以看到。所以,我覺得這一點對於我們有一個巨大的啟發意義,這是我今天講的蘇東坡現代意義中間最重要的一點。

六、蘇東坡教我們怎麼熱愛生活

蘇東坡是一個熱愛生活的人,我們完全可以說是他是全方位的,以滿腔熱情擁抱人生。生活你要熱愛它才會有味道,你要不熱愛生活,你就會寡味,蘇東坡就是一個特別熱愛生活的人,他熱愛生活,他善於生活,他善於從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中,甚至是很簡樸的,乃至有點艱苦的物質生活中間發現幸福感,發現美感,發現詩意,這就是一個過人的本領,非常了不起。

蘇東坡是經過榮華富貴的人,他有過錦衣玉食的生活經歷,經歷不長,他在朝廷里,特別是高太后執政的時候,他在朝廷里當翰林學士兼侍讀學士,相當於我們現在一個是中央的秘書長,還有就是教小皇帝讀書,政治局講課的人物,所以他那時候非常榮耀,一帆風順,過得很好,錦衣玉食。

時隔不久他被貶到海南島去了,貶到海南島以後,他在海南島的田野裡面,有一天他背著一個大挑在田野里一邊走一邊唱歌,碰到當地的一個老太太,一個老太太對他說,「蘇內翰,你當年榮華富貴,現在像一場春夢」。蘇東坡說你說得很對,很好,給這個老太太起了一個名字叫做「春夢婆」,寫到他的詩裡面去了。很多人說高太后對蘇東坡有知遇之恩,高太后欣賞他,我覺得最了解蘇東坡的不是高太后,是春夢婆,春夢婆最了解蘇東坡。蘇東坡曾經經過錦衣玉食、玉堂金馬的富貴生活,但他真正欣賞、真正熱愛的是普通的、簡樸的生活,他對這個生活他覺得更有味道,更有詩意。我們看看他在生活中的一些具體表現。

蘇東坡對於生活的各個內容他都是興緻勃勃的,都有滋有味的過著。比如說他的飲食,剛才說過東坡肉,大家都知道。東坡肉說實在,現在營養學的觀點變了,在座有很多女性朋友可能為了怕胖,可能不太願意吃。其實東坡發明的不僅僅是東坡肉,在座如果有搞餐飲的朋友,我介紹你趕快去讀《蘇東坡文集》,他裡面還有「東坡魚羹」、「東坡菜羹」,都有,魚就是普普通通的鯽魚、鯉魚,不是什麼稀罕的東西。他所欣賞的東西,物質原料不是特別珍貴的,他為什麼發明東坡肉?他到了黃州以後,發現黃州的豬肉特別便宜,黃州的豬肉便宜得不得了,所以他天天買點來做,就發明了東坡肉。所以,他對普通生活都感到好的。當然,他也能欣賞一些比較特殊的滋味。

廣東的荔枝蘇東坡最喜歡,他一到嶺南就說「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我相信這可能有點誇張,一天300顆荔枝會不會上火,我不知道。他說每天吃300顆荔枝,長期住在嶺南也高興,他很欣賞,他認為荔枝是果中極品。他是四川人,他後來到江蘇生活,有段時間在江南,江南有種魚叫做河豚魚,河豚魚四川沒有,長江下游才有。河豚魚在北宋時期有點毒,在北宋吃河豚魚有點危險,現在還有點危險,在北宋的時候更危險。他的好朋友李禪是江南人,李禪從來不吃河豚魚,李禪對蘇東坡說,「忠臣孝子不能吃河豚魚」。為什麼?你吃死掉了就做不成忠臣,做不成孝子,要保命,你不要吃。蘇東坡說河豚魚這麼好吃,味道真鮮美。這就發生了下面一件事情。

蘇東坡從黃州出來以後有幾個月住在長洲,長洲有戶人家開小飯館,做河豚魚做得很好,聽說大名鼎鼎的蘇東坡就住在城裡面,而且知道他喜歡吃河豚魚,就專門去請蘇東坡到他家來品嘗他家的河豚魚,蘇東坡就欣然前往。封建時代人跟人比有點不平等,這家人是市井人家,開小飯館的。蘇東坡到了以後坐下來先享用一盤河豚魚,主人站在旁邊陪著,主人不好坐下來,因為他是市井小民,站在旁邊陪著。廳堂後面一個屏風,屏風後面躲著一大群人,這家人全都躲在後面,也不敢出來見,為什麼躲在後面?他們想聽,他家的河豚魚做得不錯,聽這個大名鼎鼎的蘇東坡來吃,有沒有說好吃。沒想到蘇東坡坐下來以後,拿起筷子悶頭大吃,一言不發,屏風後面的人想他怎麼光吃不說,過了一會,蘇東坡一個人把一盤河豚全吃完了,把筷子放下,說了4個字「也值一死」,死了也值,太好吃了,中毒了也不緊。我一直想什麼時候到長洲去找一家賣河豚魚的店,勸他們從東坡的帖子裡面集4個字出來,「也值一死」,把它掛在上面,蘇東坡寫的。所以,蘇東坡這個人會欣賞生活,你為了怕中毒,你不品嘗河豚魚,那人生中的一個美味你就沒有嘗到,他嘗到了。

他是不是專門吃好東西?當然,他到了惠州,惠州當時很偏僻,地方也很小。惠州城一天殺一頭羊,沒有第二頭羊,這頭羊好的部位,羊腿那些都被官員、富商買去了,蘇東坡一個流放的犯官,等到他去買了剩下是個骨架,買點骨頭回去。蘇東坡專門寫了封信給他弟弟,這些話都在他的文集中有,我說的話都是有根據的,他文集中有,他向他的弟弟推薦,羊的肉已經賣掉了,一個骨架上骨縫裡面還有點殘肉,他說你把殘肉切下來,然後粘上鹽,稍微烤一烤,烤焦以後再吃,像螃蟹一樣好吃,美味得不得了,他能欣賞這個東西。

他到了海南島更加窮苦,海南島當時很落後,他在海南島經常沒有大米吃,他的小兒子蘇過跟他去了,用當地的芋頭做了一個羹,他覺得天下絕味,專門寫了一首詩讚美它。他在海南島第一次吃到蚝,蚝當然現在算好東西。但是這些東西古代的中原人不能接受,我們看唐朝的韓愈,韓愈貶官到廣州專門寫了一首詩,題目叫做《南食》,南方的食品,他裡面把廣東的好東西全部糟得一塌糊塗,說人家送來的蚝,送來的蛇太可怕了,這個怎麼能吃,把蛇都放掉了,太恐怖了,他一個都不敢吃。蘇東坡不是這樣,蘇東坡到了海南島第一次嘗到蚝,他說這個味道太美了,專門寫了一篇短文說這個蚝怎麼好吃。他小兒子陪著他,他讓兒子千萬不要把這個說出去,你把蚝怎麼好吃說出去了,京城裡這些人聽到了以後,一個個都要像我一樣的表現,希望朝廷把他貶到海南島來,分我的美味,你不要說,我們兩個人吃。他對地方上原來從來沒有碰到的東西他都能接受,因為他全方位的接受了生活。

所以,蘇東坡這個人是最懂得生活的人,他欣賞風景,杭州的西湖,天下美景,他當然寫了很多詩詞。他到山東密州做官,密州是現在山東的諸城,那裡有什麼風景,小的丘陵,他在文章中、詩詞中也把它寫得很美好,他有一種審美的胸懷去擁抱它。

不知道朋友們讀過蘇東坡的什麼書,我猜想大家讀蘇東坡的書比較關注的可能是林語堂寫的《蘇東坡傳》,這本《蘇東坡傳》是上世紀40年代林語堂在美國的時候用英語寫的。後來台灣有兩個人把它翻譯成中文,一個女士叫做宋碧雲,男士叫做張振玉,兩種譯本,在台灣出了繁體字一本,後來大陸引進,又出了簡體字本,現在市面上比較流行的蘇東坡的書,這兩本書我都看過,我跟林語堂的英文本也對照過,翻譯水平差不多,兩本書現在都很流行。

林語堂這本書他是作家寫的,跟我們學者寫的書不一樣,作家好想像、虛構,所以,這本書裡面的細節是不準確的,裡面有很多是瞎編出來的,這本書里說蘇東坡家裡有一個堂妹,叫做小二娘,他跟這個堂妹幼年時候青梅竹馬,一直到晚年還對她柔情萬縷,一輩子都是他的戀愛對象。這是胡說八道,一點根據都沒有,小二娘是有這個人,後來嫁在江蘇鎮江,蘇東坡跟她的丈夫、公公都是好朋友,經常路過去看她們,哪有什麼戀愛關係,就是堂兄妹關係,這是沒有的事。這裡面又說蘇東坡成天練瑜珈功,北宋根本就沒有瑜珈這個名稱,蘇東坡練的是道教的一些氣功,沒有瑜珈功,有些不準確,大家看的時候要小心一點。

但是這本書很值得一提,這兩本書在大陸的版本也好,台灣的繁體字版本也好,它都叫《蘇東坡傳》。但是林語堂當年是用英文寫的,英文版本的書名不叫《蘇東坡傳》,它的英文版本名字叫做《Thy Gay Genius》,這個詞現在有一個不好的意思,我們不提。在40年代的時候沒有不好的意思,40年代的時候Gay就是愉快的意思,Gen也是,就是愉快的意思,Genius這是一種法語移植到英語中間的詞,它的意思就是天才。所以,林語堂這本書它原來的標題如果準確的翻譯過來就是「一位愉快的天才」,我覺得這個標題用得好。蘇東坡就是這樣子,他是一位愉快的天才,他生平受了那麼多的坎坷,可以說受了那麼多的折磨,閱盡滄桑,但是他給我們後人留下來的精神面貌,我們讀了他的作品,哪怕是讀了他的書法,一種感覺是愉快的,他對生活始終以一種愉快的態度來對待人生,對待生活。這一點我覺得對於我們普通人也非常有啟發意義。因為人生在世帶有各種偶然性,我們普通人,我們老百姓,你生活在什麼地方,這往往是命運把你拋在這裡,不完全是你自由選擇的。你在生活中處於什麼檔次,處於什麼地位,往往是命運把你拋在這裡,都是命運決定的。

像我們這輩人,我們現在要做的事情不是我們年青時候希望的。1966年我高中畢業的時候,我滿腦子都想著報考清華大學的電機工程系,一輩子就想當個工程師。哪曉得10年在農村當農民,學農,改革開放恢復高考,胡亂考上一個大學學英語,過了一年考研究生,考到中文系來讀古代文學,不知道,都是一種偶然的因素造成的。我們每個人都是這樣子,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我們每個人所能擁有的真實的生活條件。比如說你享受什麼物質待遇,你處在什麼地位上,基本上就是這樣子。問題是你能不能有一種寬容的心態,有一種瀟洒的心態,有一種熱愛人生的心態來對待它。你有了,那麼,你即使過得是比較簡樸,乃至不那麼寬裕的物質生活,你同樣能從裡面找到幸福感,找到美感,找到詩意,因為蘇東坡已經找到,蘇東坡在海南、惠州的生活過得不好,但是他發現了詩意,發現了幸福感,發現了美感。所以,蘇東坡的生活態度對我們普通人也是有非常大的啟發意義。儘管我在排順序的時候把前面四點放在前面,但是我真正想向朋友們介紹的,或者我自己非常認可的,自己覺得對我很有用的,恰恰是後面這兩點,一個是人生在坎坷中間你怎麼辦,還有一點就是人生怎麼對待生活。

蘇東坡往矣,他距離我們已經900多年了,他已經遠去了。但是這個人,就像他在全國各地都留下了他那些名句一樣,都有他的旗幟一樣,他的精神,他的人生態度是永久留在我們神州大地上,這是我們中國人所能接受的一份非常好的精神遺產。說實話,我也敬佩屈原,也敬佩杜甫,但是總覺得有那麼一點沉重,學他們的時候有一點沉重,學蘇東坡不沉重,你可以愉快的、瀟洒的去接近他,因為他就是這樣走過來的。

熱文推薦

★她,成就了中國甚至世界,卻也毀了中國!

英國乃至歐洲愛喝茶的好習慣,就這樣被中國人培養起來了。但在幾個世紀中,愛喝茶的歐洲人,卻沒有人見過一棵真正的茶樹。以至於長期以來,他們一直相信:茶樹有綠茶樹和紅茶樹之分。綠茶樹產綠茶,紅茶樹產紅茶。直到多年以後,一個叫福瓊的西方人,告訴了所有的西方人,特別是那些品茗者和植物學家:綠茶和紅茶,其二者的區別,只在於制茶工藝的不同而已。

★這是「天翻地覆慨而慷」的幾天, 其中一件大事,一個細節, 一段鮮活的歷史, 被屏蔽、被掩埋了!

三支大軍,不多不少,整整百萬,是名副其實的「百萬雄師過大江」。東路軍35萬人,由第三野戰軍代司令員粟裕、參謀長張震指揮,在南京浦口至南通的張黃港渡江。中路軍30萬人,由第三野戰軍副政治委員譚震林指揮,在蕪湖裕溪口至樅陽鎮段渡江。西路軍35萬人,由第二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副政治委員張際春、參謀長李達指揮,在江西湖口至安徽樅陽鎮段渡江。

商務合作、訂購微信號:ZGGJLS-307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國家歷史 的精彩文章: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民國女神們的最後結局
炫戰還是反戰——歐洲與東亞的戰爭博物館巡禮
世間已無陳獨秀
中國史上唯一的「裸體戰爭」照片震撼曝光!國人看後徹底淚奔!
李漁和明末清初的閱讀革命

TAG:中國國家歷史 |

您可能感興趣

蘇東坡與古琴的故事
蘇東坡的老饕賦
蘇東坡的幽默
蘇東坡三則趣事,宋代儒佛大師的交鋒
蘇東坡流傳最廣的詞句,體驗一代文豪的快意人生
歷史名人小故事 蘇東坡與東坡肉
千年蘇東坡,永遠的蘇東坡
蘇東坡的「樂觀主義」
蘇東坡的祖父
蘇東坡講過的靈異故事
蘇東坡的信札,隨意流淌的美!
《蘇東坡傳》中晚年的蘇東坡胸懷家國、才華橫溢,終成一代大師
蘇東坡轉世故事
蘇東坡的「烏台詩」案
蘇東坡和他的妻妾
亦莊亦諧蘇東坡
《蘇東坡傳》概況
蘇東坡與佛印的對話,意義頗深,耐人尋味!
也許蘇東坡和東坡肉是西湖申遺成功的決定因素
蘇東坡的兄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