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哭泣的印第安人:美國近代環境危機與治理——付成雙專訪

哭泣的印第安人:美國近代環境危機與治理——付成雙專訪

付成雙, 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副院長,世界近現代史專業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北美史、世界環境史。著有《自然的邊疆:北美西部開發中人與環境關係的變遷》《加拿大西部地方主義研究》等;譯著《共存與競爭:北美西北平原人與環境的歷史》等。

嘉賓┃付成雙

採訪記者│孫潔、賈凱月

來源┃《中國國家歷史 ·陸》

東方出版社出版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微信號:zggjls

編者按

付成雙是國內環境史著名學者,尤其專長美國環境史。我們的採訪是在付老師所在學校——美麗的南開大學進行的。付老師以自己犀利的語言,豐富的知識儲備,娓娓道來,帶我們回顧了北美環境保護運動逐漸興起的那段歷史。

《中國國家歷史》(以下簡稱「《中》」):付教授,您好!很高興您能接受《中國國家歷史》的採訪。近年來,環境史研究日益成為史學界的熱點話題,您認為當前學界的哪些學者堪稱研究環境問題的專家?

付成雙(以下簡稱「付」):美國西部史一直是我國學術界研究的一個熱門領域,各方面的學者較多,但中國的美國西部史研究奠基人主要有兩位,一位是曾在東北師範大學任教的丁則民先生,另一位是在南開大學任教的楊生茂先生。丁先生在研究美國移民和邊疆問題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對城市史產生興趣,他的許多學生都是當今該領域研究的佼佼者:如廈門大學的王旭(教授),主要研究美國西部城市史和城市化比較;另一位是浙江師範大學的孫群郎(教授),主要研究美國城市郊區化。南開大學向來是美國史研究的重要基地,楊生茂老先生是中國的美國史研究奠基者之一。之後,又有張友倫先生研究美國西進運動,著有《美國西進運動探要》等。我近些年來主要從事北美西部史與環境史方面的教學與科研工作,其間也有一些心得體會,願意與大家分享。

《中》:有觀點說,美國的西部開發史就是一部領土擴張史,您如何看待這一說法?

:1776年,北美13個殖民地宣布脫離英國獨立時,面積僅有80萬平方公里。1783年獨立戰爭結束的時候,英國把阿巴拉契亞山脈以西到密西西比河之間的大片土地劃歸美國,領土面積達230萬平方公里。當時,真正的移民線就是到阿巴拉契亞山,所以在獨立初期,阿巴拉契亞山以西的土地基本上不由美國控制。1803年,美法簽訂合約,美國僅以8000萬法郎的代價(約合1500萬美元)輕而易舉地從法國手中獲得了從密西西比河到落基山之間的路易斯安那地區約2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美國的西部擴張邁進了一大步。1848年,美國通過美墨戰爭,僅用1500萬美元就得到了包括加利福尼亞與新墨西哥地區約14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美國成功地將領土從大西洋沿岸擴張到太平洋沿岸。這也是美國西部開發比較特殊的一個方面。

密西西比河

《中》:美國東西部的地理差異表現在哪裡?

付:西經98°是北美的東西分界線,從地理意義上講,以密西西比河為界限劃分東西。從氣候意義上講,西經98°至100°,是乾旱和濕潤的分界線。乾旱區主要是草原和荒漠,濕潤區大部分是森林。從蘇必利爾湖的最西端向德克薩斯州的最南端大致劃一條線,這條線以東全是森林,以西生長著高高的野草,白人移民最初對這些草也是無能為力,他們的鑄鐵犁根本無法犁開厚厚的草皮。美國的西部開發也是一次次的技術革新。首先是發明了鋼犁,這種犁韌性特彆強。殖民地時期美國的犁特別笨重、效率很低。隨著不斷地往西開發,犁也不斷得到改進。首密西西比河先把犁頭和犁鏵(犁刃)分開,這樣可以減輕拉力。到最後發展為淬火的鋼犁。鋼犁切割草皮就簡單多了。開發大草原另一項很重要的發明就是鐵絲圍欄。歐洲人有圈地的習慣,例如英國,用籬笆圈地。北美移民在剛開始,做的都是木籬笆。後來發明了鐵絲圍欄,正是使用了鐵絲圍欄,牧場主們才能在西部邊疆的開發中,把自己的牧場和他人的牧場區分開來,達到圈地以劃分產權的目的。

開發土地,東部最愁人的是挖樹根,西部最愁人的是挖井。美國東部說是森林,其實有好多林間空地,一種是由海狸壩淤積而成,海狸這種動物有修築堤壩的習性,海狸壩抬高河水,淹沒周圍的森林,逐漸淤積變成草地。這裡牧草生長得特別好。二是印第安人焚燒森林所致,印第安人焚燒所形成的最大林間空地是謝南多河谷,這裡本來是森林密布,等到白人來的時候,已經變成一大片草地了。白人到來之後,首選這些土地進行開發。

《中》:很多資料都說印第安人是環境的保護者,這種說法有沒有根據?

付:根據生物學研究,以每平方英里五十人的人口密度,在一個地方進行生產、生活等生存活動,大概二百年後該地區的自然環境就會退化,當時印第安人在北美最保守估計也要有三百萬人,所以他們在東部林間製造很多空地,留下了很多的生存痕迹。印第安人有定居和草原游牧之分。游牧(印第安人)對環境影響相對較小,但也是後來對美國西部移民威脅最大的一批,他們會從白人手裡搶馬,所以,美國西部開發時期的衝突主要發生在西部移民與游牧印第安人之間。東部定居印第安人,比如易洛魁人住的大房子,類似村落,一二百人一個村落,一般二三十年搬一次。有人說這是為了環保,但另一個比較信服的理由是製造的垃圾太多,垃圾圍城,當地的環境遭到破壞才搬遷,但是那時候人少,又是生存經濟,二三十年環境就會自我修復過來。

居住在森林裡的印第安人

《中》:印第安人可能還沒有環保意識,那大概到什麼時候美國民眾開始萌發了保護環境的意識的?

付:從西進運動開始,美國人呼籲年輕人到「機會無限」的西部去,那時候社會主流是沒有環境保護意識的。只有個別的,比如亨利·戴維梭羅,跑到波士頓郊區的瓦爾登湖上建兩棟房子,過起樸素的隱居生活。梭羅是最早的非暴力不抵抗主義者,從環境史上的貢獻來說,除了其名著《瓦爾登湖》,他的另一個貢獻就是所寫的科學筆記,內容包括關於東部森林的生態觀察,現在已經整理出來幾百萬字,都是非常寶貴的資料。

亨利·戴維·梭羅

大概到19世紀七八十年代,各種各樣的環境問題層出不窮,美國社會對環境的反思也越來越多。這其中有幾件事情:一是1890年美國人口調查局聲稱美國已經「沒有邊疆了」,這個(對美國人)心理震撼特別大。最初美國一直流行「處女地神話」,美國是一望無際的大平原,不斷向西部去有無限多的機會、無限多的土地。「邊疆消失」後美國往何處去?這是一個令美國人不得不正視的難題。二是1890年森林調查顯示東部的原始森林已經不超過10%,之前的美國東部基本上都是森林,到1850年東部的森林基本上被砍掉了一半,到1890年只剩10%了。邊疆消失的恐懼和森林日益減少的窘境令越來越多的美國人感到環境保護的必要性。

瓦爾登湖 約翰遜·克里夫頓/ 攝

《中》:這個時候,政府與社會上有沒有一些進步人士站出來呼籲保護森林?

付:美國民間興起了一系列的保護運動,如約翰·繆爾倡導建立國家公園,1872年(美國)第一個國家公園——黃石國家公園(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建立。當時建黃石國家公園的時候還有一段小插曲,創建者都不敢聲稱自己是在保護公園,反而要灌輸這種觀念:黃石地區氣候寒冷、土壤貧瘠、道路崎嶇、沒有農業開發價值,所以先把它留起來。否則,如果說它有價值,在美國「先佔權」的思想影響下又會遭到瘋搶。1890年約塞米蒂國家公園(Yosemite National Park)建立,約塞米蒂最先是作為加利福尼亞的州立公園建立的,也是美國第一個州立公園,到這一年才被提升為國家公園。這是約翰·繆爾一手促成的,他發起了一次遊說活動,成功地說服國會在1890 年把約塞米蒂作為國家公園。他與西奧多·羅斯福(老羅斯福總統)的關係很好,1903年,繆爾陪同羅斯福到約塞米蒂考察,老羅斯福被山谷美景所吸引,決定保護這塊土地,1905年,國會決定將馬里波薩山谷和約塞米蒂山谷納入國家公園。

黃石國家公園內的風景

美國政府,尤其在西奧多·羅斯福任總統期間,出台了一系列環境保護的措施,這也形成了民間推動與政府反應的互動機制。羅斯福施行資源保護政策,鑒於森林面積的急劇縮減,國會授權總統用15年時間將剩餘的土地轉為國有森林。從1891年開始,美國陸續劃定國家森林,主要是針對落基山脈附近還沒有遭到砍伐的原始森林。老羅斯福是著名的環保總統,他在任時期(1901—1909)擴大了約一億英畝森林保留區,這種保留區不允許商業開發。他作為總統,在美國民眾心中威望甚高。

羅斯福在任期間另一項比較重要的成就,是1906年通過了《食品安全法》。據說羅斯福早餐前讀《紐約時報》,看到一篇厄普頓·辛克萊關於芝加哥屠宰場的調查報告,20世紀初的芝加哥是鐵路中心、小麥集散中心、金融中心、製造業中心、加工業中心、屠宰業中心,大草原上的牛羊一般都是運到芝加哥進行屠宰,鮮血與內臟全都進入密西西比河,相傳羅斯福面前擺著一盤烤牛排,正要享用,一看到《紐約時報》刊登的那篇調查報告,「唰」的一下子把牛排從窗子里直接扔出去了。

《中》:政府是如何具體開展整治的?

付:19世紀末,美國出現了政治腐敗、食品安全、飲用水安全、空氣污染、資源浪費等一系列社會和環境問題,從現代化的角度講,美國出現的這種種問題,是從傳統社會向現代化轉變過程中出現的一系列失衡現象,當時美國的工業產值世界第一,城市化水平較高,可是缺少相關配套措施。當時美國興起了大規模的社會運動,如黑幕揭發運動,專挖社會陰暗面,尤其是「黃色新聞」興起,這種新聞更是以誇大、誇張的標題吸人眼球。19世紀90年代開始興起進步主義運動、呼籲清查政府腐敗,加強城市治理、環境保護、水土保持等,如政治上通過了公務員法《彭德爾頓法》,進行城市改造、住房改革、甚至出現了城市美化運動。進步主義時期是一個大變動的時代,此時的環境保護主要有兩派:一派是保護主義,目的性、功利性較強,是一種人類中心主義,保護的目的是實現人類利益的最大化。另一派是保存、保全主義,從梭羅到約翰·繆爾再到後來的奧爾多·利奧波德,其立論基礎是生態中心主義,以保護大自然的完整以及穩定性為宗旨。舉一個例子,1914年起,在保護主義的影響下,為了保護卡裡布國家公園內的鹿群,聯邦國會決定「摧毀狼群、草原犬鼠和其他會對農業及畜牧業造成損害的動物」。公園管理處的獵人們得到命令後,截至1926年,一共宰殺了136匹狼,黃石地區的狼幾乎完全絕跡。原先的五千隻鹿沒有了天敵,迅速繁衍到了十萬隻,帶來的結果是植被退化,樹皮沒了,草啃光了,沒有吃的,鹿又大批地死亡,帶來的環境惡化是非常嚴重的,美國政府又開始引入掠食動物——狼。之後,美國也漸漸地認識到功利主義保護所帶來的危害,1964 年《荒野法》的頒布是一個標誌,說明美國部分接受了生態中心主義的保護理念。

城市美化運動的成果之一——芝加哥

1、黑幕揭發運動發生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當時美國各種社會問題凸顯,一批新聞記者和文學家等知識分子發動的專門揭露社會弊端的運動,在美國掀起了一場關於社會問題大討論的狂潮。

2 、「黃色新聞」最早出現在美國新聞史上,源自19世紀末美國兩位著名報業大亨威廉·赫斯特與約瑟夫·普利策的競爭。「黃色新聞」的特徵是以吸人眼球的標題,以誇張甚至駭人的方式報道新聞,煽動社會運動。

3 、城市美化運動,1871年芝加哥發生了一場大規模的火災,在重建與規劃芝加哥的過程中,新建了林蔭大道、城市公園、廣場、紀念工程、標誌性建築等,芝加哥煥然一新,這座城市在1893年的世界博覽會中給世界一個全新的形象,至此後,世界範圍內興起了一股城市美化運動的熱潮。

《中》:30年代經濟大危機的時候,美國爆發了一場持續7年的沙塵暴,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場災難?

付:20世紀30年代爆發的沙塵暴主要發生在草原地區。1832年美國政府頒布《印第安遷移法》,把密西西比河以東的印第安人趕到密西西比河以西,宣稱只要水在流、草在長,這裡永久都是印第安之鄉。其實在19世紀20年代的調查中,曾把這片土地稱作美洲沙漠,所以美國人才把這塊無用地給了印第安人。真正大規模開發這片草原是在內戰以後,美國人突然發現這塊草原也有用,草原開發的第一步是養牛。德克薩斯的牛特別多,品種不好,肉粗糙,但是生存能力強。內戰中,德克薩斯的很多牧場主戰死,這些牛大多成為無主牛。據說德克薩斯當時有500萬頭牛,可是運不出去,也沒有多餘的草場養活這些牛。草原上也有野牛,野牛是印第安人的食物,白人不吃,所以開發西部草原第一步就是屠殺野牛,把野牛殺絕了,就可以把印第安人趕進保留地,土地與草場就歸白人所有。德克薩斯的牛五美元一頭,而紐約市場上一頭牛要60美元,中間差價是55美元,如果能有三千頭牛,在19世紀六七十年代,這是好大一筆錢。牛不可能一下就趕到紐約去,那時候鐵路已經延伸到德克薩斯最北端,趕牛需要把從德克薩斯最南端買的牛趕到德克薩斯北邊的鐵路線附近,之後由鐵路運輸。後來發現牛在從南邊趕往北邊的過程中瘦了很多,所以就圈一塊地,養上一段時間,養肥了再運。鐵路的大規模建設,再加上城市化對肉的需求,促進了養牛業的發展。

「牧牛邊疆」是美國西部邊疆開發的一個過渡階段,傳奇性很強。1885年、1886年的時候,恰逢乾旱與冰凍的雙重打擊,牛群大概死了1/4。美國工業化之後宣傳的牛仔騎在牛上很神氣的情形,並不是當時的真實情況。首先,牛仔的工作並不體面,第二,牛仔穿的也不是牛仔褲,而是鹿皮褲。「牧牛邊疆」衰落後,開始種植小麥,「小麥邊疆」的無序擴張直接導致沙塵暴。19世紀後期,種小麥成為頭等大事,收益很高。當時之所以大規模種植小麥,有幾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在氣候上恰值濕潤周期,大概50年一個大循環。二是國際市場上小麥價格上漲,從1896年到1914年,是西部草原地區種小麥的第一個熱潮。三是一戰,歐洲需要大量的糧食,戰爭成為刺激小麥種植的一個契機,小麥的價格原來是0.9美元每蒲式耳,到1914年年底,漲到了3.5美元每蒲式耳。四是機械化種植,1850年,一個農場一年最多只能種20英畝小麥。只有兩星期的收割期,一旦過了恰當的時機,麥穗就脫落了。這種瓶頸的制約也加速了機械化生產的到來。

美國西部開發是典型的粗獷式開發,一是資源投入大,比如說土地,二是資本投入大,比如機械化生產。它和我們東方的發展模式(精耕細作,密集型的人力投入)是不同的,這種粗獷式的經營,特別不利於水土保持,大範圍地採用拖拉機開墾西部的大草原,草皮植被遭到大規模破壞。印第安人時期這個地方的生態以草原為主,印第安人殺野牛,野牛吃草,這是一個生物鏈系統。這個地方比較乾旱,不適宜開墾農業。20 世紀30 年代,乾旱期突然到來,於是造成沙塵暴肆虐。

印第安人捕殺野牛

沙塵暴的核心區是五州(德克薩斯州、奧克拉荷馬州、新墨西哥州、科羅拉多州和堪薩斯州)交界處,約300萬英畝,就是原來種小麥的最西邊緣,本來這些地方都不適宜種小麥。

《中》:這些沙子都刮到哪裡了呢?

付:乾旱期的時候,春天一到就開始刮,從五州交界處往東甚至刮到大西洋邊上。1934年春,第一次大規模的沙塵暴刮到芝加哥,僅在芝加哥就落下了1200萬磅沙子。最核心的五州交界地區的300萬英畝的表土被颳走了5—12英寸。這可不得了,攜帶的沙土量比整個巴拿馬運河都要多。舉一個極端的例子,一場沙塵暴過後,堪薩斯州的堪薩斯縣每家都拉出4噸土來,據說有兩家的閣樓都讓沙土壓塌了,可見其嚴重程度。在沙塵暴核心區俄克拉荷馬,有一場沙塵暴持續了八百多小時,就是一個半月天天刮,住在那裡的移民被迫全部撤出來。有一個專門的詞,叫「OK 難民」。這批人逃往加利福尼亞,有一部文學作品《憤怒的葡萄》,寫的就是那個時代的沙塵暴難民。

《中》:當時的美國政府採取了哪些措施來治理沙塵暴呢?

付:羅斯福政府在這個時候採取了一些措施,如限耕限產,頒布《農業調整法》,對於一些作物,沒收割的全部爛到地里。奶牛太多的,把牛奶倒掉,殺掉奶牛,把多餘的豬也殺掉,棉花也燒掉。通過人為減少供應穩定物價,雖然造成很大的資源浪費,但也減輕了對西部的生態壓力。為了恢復生態,修建防護林,當時小羅斯福有一個大的想法,要從達科塔到德克薩斯建一個綿延南北的防護林。這個防護林寬100英里,由於工程龐大,最後建成了一段一段的防護林。到60年代,好多地方的防護林已經成材。再比如建立水土保持局,進行限耕、退耕。政府發動大量的人力、物力,建立民間資源保護隊,做水土保持、植樹造林的工作。這些舉措達到了解決就業與環境保護的雙重目的。

新墨西哥州的沙塵暴 德拉諾·傑克/ 攝

《中》:美國當代著名歷史學家、環境史學的創始人與權威學者之一的唐納德·沃斯特講到世界三大災難:美國西部的沙塵暴、地中海周圍植被的破壞、中國西部沙漠化,您認為美國西部與中國西部有沒有可比性?

付:中國的西部環境較脆弱,河西走廊在漢朝以前,自然條件還比較好,絲綢之路的節點都是水草豐茂的地帶,便於通行,但是經過長期的戰爭、人為開發、商貿活動,河西走廊逐漸退化、沙化,表土流失,表層土全部被吹走,剩下了吹不動的戈壁灘。從張騫通西域到現在的遺迹,其變化確實令人潸然。新中國成立之後,在某些不當指導方針下,大規模的圍湖造田、毀林開荒、毀草開荒,導致環境進一步惡化。對於目前我們所面臨的環境問題,政府也是處於發展與保護的兩難境地,現在有一個比較熱的詞語——生態現代化,這一理念給各國政府描繪了一幅美好的藍圖,現在我們提出科學發展觀、堅持綠色發展與可持續發展,這是一大進步。

美國在短短的一個世紀之內,就由開始的一片「處女地」到1890年時環境與社會問題大爆發。當今中國經歷的環境問題,美國也大都經歷過,20世紀50年代,洛杉磯發生的光化學煙霧事件,曾造成數以百計的人死亡。但是美國政府治理的相對比較及時,1906年通過《食品安全法》、1964年通過《荒野法》、1970年通過《潔凈飲用水法》,這些都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法律。

19世紀末,美國主要是資源保護,面臨的問題也是發展與保護的兩難抉擇,那時的一貫思想是在兼顧保護的前提下發展,因此,美國經濟繼續增長,環境卻繼續惡化,直到1962年蕾切爾·卡森《寂靜的春天》一書出版,發現環境已經到了不得不保護的地步。這是一本科普讀物,帶來的心靈震撼卻是劃時代的,當時她批判DDT,攻擊商業巨頭,DDT在30年代是一種萬能靈藥,尤其是在戰場上對抗蚊子、瘧疾非常有效,但是殘留過高,高殘留會在食物鏈中累計。這本書也標誌著60年代國際環境主義運動(Environmentalism)的起源。

《中》:20 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社會的確是做了很多的宣傳與動員工作。

印第安人部落

付:1970年,美國的環境主義者首次倡導地球日活動,呼籲創造一個清潔、簡單、和平的生活環境。1971年,在一次地球日活動中KAB拍攝了一部公益短片《哭泣的印第安人》(Crying Indian),片中一位印第安人在一條美麗的河上劃著舟,遠處是工業化的城市,他越劃河流中的垃圾越多,最後他棄舟登岸,在高速公路上,一輛轎車飛奔而去,從車上「吧唧」扔出一大片垃圾落在印第安人腳下,看到這攤垃圾,印第安人雙淚橫流。這個印第安人的形象從70年代開始一直在全球宣傳,在社會上引起巨大反響。還有一個著名的《西雅圖酋長的演說》,據說19世紀50年代,美國政府決定以15萬美元買下西海岸印第安人的200萬英畝土地,並威脅稱如果不賣,政府會用槍炮強行收走,面對此況,西雅圖酋長面對白人發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說:大地是我們的母親,森林是我們的兄弟,我們與自然和諧生活在一起。這篇演講流傳很廣,中文譯本有十幾個版本,如《這片土地是神聖的》。20世紀60年代年代開始的環境保護運動將這篇演講視為「聖經」,由此探討人與自然的關係。但哭泣的印第安人形象和西雅圖酋長的演說都是宣傳作品,並不足為信。

熱文推薦

★她,成就了中國甚至世界,卻也毀了中國!

英國乃至歐洲愛喝茶的好習慣,就這樣被中國人培養起來了。但在幾個世紀中,愛喝茶的歐洲人,卻沒有人見過一棵真正的茶樹。以至於長期以來,他們一直相信:茶樹有綠茶樹和紅茶樹之分。綠茶樹產綠茶,紅茶樹產紅茶。直到多年以後,一個叫福瓊的西方人,告訴了所有的西方人,特別是那些品茗者和植物學家:綠茶和紅茶,其二者的區別,只在於制茶工藝的不同而已。

★這是「天翻地覆慨而慷」的幾天, 其中一件大事,一個細節, 一段鮮活的歷史, 被屏蔽、被掩埋了!

三支大軍,不多不少,整整百萬,是名副其實的「百萬雄師過大江」。東路軍35萬人,由第三野戰軍代司令員粟裕、參謀長張震指揮,在南京浦口至南通的張黃港渡江。中路軍30萬人,由第三野戰軍副政治委員譚震林指揮,在蕪湖裕溪口至樅陽鎮段渡江。西路軍35萬人,由第二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副政治委員張際春、參謀長李達指揮,在江西湖口至安徽樅陽鎮段渡江。

商務合作、訂購微信號:ZGGJLS-307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國家歷史 的精彩文章:

25張鮮為人知的歷史照片,25個直擊人心的故事
蘇東坡的現代意義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民國女神們的最後結局
炫戰還是反戰——歐洲與東亞的戰爭博物館巡禮
世間已無陳獨秀

TAG:中國國家歷史 |

您可能感興趣

這國希望獲得中國機密技術,專門對付衛星,美國禁止中國轉讓
美國國家周刊:土耳其,法治瀕臨崩潰
美國務部:韓國冬奧會很安全 背後有美國對同盟國的支持
美國:美國之行的總結
蔣經國面對美國人嘲諷,用中國人的方法成功「打敗」美國人!
美媒:中國或超越美國成為東亞第一大援助國
美國全面禁售中國華為,幕後理由讓人無語
國產彩虹家族又添新兵:中國無人機再次成功滅殺美國捕食者
中國的技術會超過美國嗎?
國外問:是美國讓中國成為下一個超級大國嗎?國外網友答:無知!
美國發現的古印第安人的鎧甲,竟是用中國古錢幣製成的
中國無人機界的一顆「新星」將秒殺美國
美國衛星成功偵查中國某機場,反倒讓美國驚出一身冷汗
詩人梅丹理成為中國詩歌網第一位美國註冊詩人
美國:路面撒鹽融雪危害環境 專家呼籲找別的方法
中國第四款隱身無人機首次公開,隱藏在背後的信息,讓美國人心驚
外國網友熱議:中國是不是非常想取代美國?成為超級大國世界霸主
中國神秘專用無人機首次曝光:能晃瞎美國預警機和愛國者導彈!
俄土伊三國聯手炮轟美國!白宮損失慘重:美軍在敘已無立身之地
專家 | 美國的「外國代理人」計劃很不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