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命里的錢有定數,貪污受賄巧取豪奪相當於自殺

命里的錢有定數,貪污受賄巧取豪奪相當於自殺

恭請點擊圖片上方【

凈土宗專修平台

】- 【進入公眾號】 - 回復【

阿彌陀佛

】既有大量珍貴資源(

在百度雲網盤裡

)與您分享!




川資縣的張御史巡察雲南時,某一天,三更半夜(即子時)獨自一個人靜坐,忽然有一位穿著赤色官袍的神人出現在他面前,說:「我是您的守錢神,等待您很久了!」


張御史問他:「我的錢財在那裡?」


神人指著座位下面,張御史果然看見白金鋪地,大概有一千兩的樣子。


張御史因此告訴守錢神說:「這麼多金子,我怎麼拿得動,您能把它們送到我家嗎?」


守錢神回答:「不難!只要把籍貫和地址寫在紙條焚化就行了。」


於是,張御史就寫了一張字條,並且用火焚化。神人也就隱身不見了。


不久,張御史就回朝廷復命,在京城遇到一位同年考上進士的朋友拜託張御史推薦他出任某一官職,張御史硬向他索取二百兩金子。


張御史回家後,夜晚又祈禱神人,守錢神來了,他只獲得八百兩金子。


張御史問守錢神:「為什麼減少了二百兩金子?」


守錢神回答:「你向同年朋友強索的金子,豈不是二百兩嗎?」


張御史聽了大吃一驚,慚愧地道謝。





 評:

人愛好財利沒有厭足,就是貪心太強的緣故。沒想到表面增加,暗中卻減少了,宛如江畔的沙洲,東邊增高,西邊也就降低了。凡是做官的人前世一定有功德,今世才有福祿,他腳跟所到之處,必有守錢神供給他。然而,為什麼沒聽說三更半夜看見守錢神呢?


因為:一般人多半性急手癢,遇到錢財,立即拚命撈取。例如張御史勒索同年考上進士者的錢,不必等到回朝廷復命之後。況且他所索取的又絕不只兩百兩金子或一千兩金子而已,如果他的福祿已經光了,那麼守錢神又何必以赤手空言相見於燈燭之下呢?


從前,李景讓的母親很早守寡而且十分貧窮,她曾經掘地得到數斛(一斛等於五斗)金子。她拜禱上蒼說:「老天爺因為先夫的餘慶,憐憫我們母子貧苦,所以賜這些金子。如果這樣,我寧願孤兒們學問有成,而不願意領取這些金子!」後來,李景讓他們兄弟果然都顯貴。


再者,范仲淹(文正公)年輕時也極貧窮,他在寺院讀書時曾經發現地中所埋的金子而不願取。後來,他當了宰相,有人求他出錢建造寺院,他要挖出從前埋在地下的金子來布施,沒想到金子卻不見了,只有一張紙條上面詳細寫著他歷任官職的薪餉和收入,跟金子的數量與價值完全相同。

     

 由此可知:

貪婪和廉潔的人所能獲得錢財,都無法超過命中份內應得的數目。清廉的人較遲得到手,貪婪的人較快得到手。他們所得的錢財和原來一樣,只是造罪和福德有天壤之別罷了。我們應該選擇那一條路呢?


 感謝瀏覽!( 文章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煩請告知)


 敦倫盡分  閑邪存誠  信願念佛  

求生凈土



點擊

閱讀原文

了解更多善知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凈土宗專修平台 的精彩文章:

16種花樣餃子包法,送給愛吃素的您
凈空老法師:六道輪迴苦不堪言,要下定決心永遠脫離六道輪迴,從哪裡做起?
凈空老法師:還患得患失,還操心,這不是有福的樣子
現在的自然災害特別多,是否是大自然向人類的報復?
戰狼吳京竟然有這樣深厚的佛緣(附視頻)

TAG:凈土宗專修平台 |

您可能感興趣

丞相功高蓋主即將要被殺頭,使用救命方法就是貪污
和珅被殺的真正原因,不是貪污,而是被這「莫須有」的罪名弄死的
一功臣貪污受賄,後主動請罪,楊堅說:別怕,你什麼罪都沒有
僅貪污和珅罪不至死,但他的這一舉動,讓嘉慶下定決心殺他
乾隆皇帝明知和珅貪污受賄且貪污錢財數量巨大為什麼還不殺他呢?
宰相太清廉不肯受賄,皇帝說:你可「奉旨貪污」,宰相當場拒絕
在古代當貪污得到默認,臣子不貪污皇帝不高興,只有貪污才能活命
丞相廉潔奉公,手下說丞相必死無疑,救命方法就是貪污,果然如此
和珅貪污方法有很多種,有一方法現在隨處可見,並且相當適用
貪污受賄案件中,如何把握訴訟時效和累計數額?
嘉慶殺和珅,表面原因是貪污受賄,但深想很可怕:和珅有二心
他貪污數億被判死刑,陳賡大將卻極力挽留,最終的成就令人尊敬
皇帝問大臣有沒有貪污受賄,大臣:「不貪污怎麼養得起家呢」?
和珅貪污罪不至死,嘉慶卻直接把他處決,純屬個人恩怨而非錢財!
一開國功臣,因貪污被判死罪,他亮出免死金牌,皇帝卻說:殺無赦
曹操手下死得最無辜的一個軍官,不僅被殺還要背上貪污的罵名
他和和珅一樣,貪污程度不相上下,命運卻截然相反,還獲乾隆特赦
洋務派代表張之洞,雖然大肆斂財貪污受賄,但是卻讓人難以責怪
首創「雖遠必誅」名言的人後來怎樣了?貪污受賄,差點被殺!
明珠倒台並非是結黨營私和貪污受賄,而是有一點讓康熙無法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