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滿族的海洋文化――滿族先民海洋文化的歷史記憶

滿族的海洋文化――滿族先民海洋文化的歷史記憶




摘 要 :

滿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古老民族,在漫長的歷史時期內,主要生活在我國的東北地區。滿族作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重要一員,從古至今,一直活躍在歷史舞台上。滿族在長期的發展演變過程中,作為一個比較少見的幾千年來一脈相承,並且創造了源遠流長、光輝燦爛文明的中國少數民族,不僅為祖國東北邊疆地區的開發和發展、豐富中華民族文化寶庫做出了卓越貢獻,而且也對形成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歷史格局產生了深遠影響。

一直以來,人們對滿族先民的認識大多局限於白山黑水之間,實際上,滿族文明具有非常豐富的海洋文化內涵。在漫長的歷史時期內,有很大一部分滿族先民生活在古老東海(今日本海)的沿海地帶,從遙遠的遠古時期開始,這裡綿延數千里的海岸,便是滿族先民生息繁衍的地方,幾千年來,他們開發海洋、利用海洋、熱愛海洋、歌頌海洋,並且創造了源遠流長、豐富多彩的海洋文化。

每一個民族都有其民族文化個性,這在他們傑出的有代表性的文學作品中會有所的體現,史詩《烏布西奔媽媽》就是這樣一部全面展現滿族文明中海洋文化內涵的偉大作品,雖年代古老,卻歷久彌新,愈發顯露出它獨特的光芒,堪稱民族文化的瑰寶。從這部史詩最初的起源、傳承和發展,以及史詩的內容來看,都印證了滿族先民海洋歷史的發展軌跡,承載了滿族先民的海洋文化歷史記憶。從這一部史詩中,可以看到滿族先民對海洋充滿著熱愛,他們開發海洋、利用海洋,投身海洋,才有了這樣一部偉大的海洋史詩。

筆者所做的,就是把滿族先民的海洋文化長卷系統還原,從東海史詩《烏布西奔媽媽》傳承的海洋歷史時空出發,進而回顧史詩的傳承主體――滿族先民一脈相承的綿長歷史與相對穩定的海洋生活空間,以及他們在古老東海沿岸的發展歷史,對史詩所描繪的豐富的海洋生活場景從歷史地理學的角度加以印證,並把史詩中所蘊含的海洋文化內涵如海洋信仰、海洋民俗、航海活動、海上戰爭等一一展現,這些都是先民們留給我們的珍貴海洋文化遺產,需要我們通過各種途徑去加以保護和傳承。

本文以滿族東海薩滿史詩《烏布西奔媽媽》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史詩進行系統梳理,結合歷史上滿族先民在我國東北地區,特別是東北沿海地區幾千年來發展的時空演變,從中發掘並整理了滿族先民海洋歷史記憶的相關內容,全面復原和展示了滿族先民的海洋歷史文化長卷,全景式、多角度地再現了滿族先民的海洋生活風貌,並對在當代如何更好地對滿族海洋文化遺產進行傳承保護進行了深入論述,體現了論文對於增強中華各民族海洋歷史認知與海洋文化認同的學術理論價值與現實應用意義。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0 引言

0.1 問題的提出

滿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古老民族,在漫長的歷史時期內,主要生活在我國的東北地區。滿族作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重要一員,從古至今,一直活躍在歷史舞台上。他們的先祖肅慎很早就與中原王朝建立了聯繫,此後,歷朝歷代的史書中對滿族先民的稱謂有所不同,如:漢魏時期稱挹婁,南北朝時稱勿吉,隋唐時期稱H,遼宋以後稱女真,明清之交改稱滿洲,這些不同的稱呼所指的都是滿族的先民。

滿族在長期的發展演變過程中,作為一個比較少見的幾千年來一脈相承,並且創造了源遠流長、光輝燦爛文明的中國少數民族,先後建立了被譽為「海東勝國」的渤海國,雄踞北方的金帝國,一統天下的清王朝。滿族不僅為祖國東北邊疆地區的開發和發展、豐富中華民族文化寶庫做出了卓越貢獻,也對形成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歷史格局產生了深遠影響,可以這樣說,滿族是在中國歷史舞台上所起作用最為顯著的少數民族之一。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滿族先民一脈相承的綿長歷史,豐富的海洋生產生活實踐,為滿族海洋文化的產生提供了厚實土壤,也為海洋文化遺產得以保存和流傳創設了有利條件。由於滿族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並沒有文字,所以,古樸悠久的滿族民間口頭文學――傳統說部便成為了滿族海洋文化遺產的重要載體,滿族先民珍貴的海洋歷史記憶被記載在各個氏族世代傳襲的口碑中,歷經千百年的創作、傳承和演變,逐漸得到廣泛的流傳。

在為數眾多的滿族傳統說部作品之中,記載海洋文化內容最為豐富的首推東海史詩《烏布西奔媽媽》,這部史詩也是最為著名的傳統說部作品之一。史詩《烏布西奔媽媽》以雄渾的內容、磅礴的氣勢,通過講述具有傳奇性的古老英雄故事,描繪了古東海(今日本海)沿岸早期鮮為人知的珍貴歷史。這部史詩是古代滿族先民海洋文明的生動反映,詳細記載了滿族先民的海洋認知與海洋活動,全景式地展現了先民們不畏艱難開發海洋的卓絕歷程,更可堪稱是一部古老的滿族海洋文化百科全書。

到了近代,由於令人遺憾的歷史原因,使得現如今我國滿族人的生活區域已經不再包括古東海(今日本海)的沿海地帶,滿族先民曾經創造過的海洋文化正在逐漸被淡忘、忽視,滿族的海洋文化遺產,包括物質的和非物質的,也未能得到足夠的重視和保護,從而只能漸漸消亡。滿族先民的海洋文化記憶,以及他們所留下的海洋文化遺產,十分值得我們去整理和研究。找回滿族先民海洋文化歷史記憶,傳承和發揚滿族先民海洋文化遺產,研究這一論題對於滿族的民族歷史文化傳承、中華各民族的海洋歷史認知和海洋文化認同具有重要價值,同時也在當代中國的海洋文化遺產研究和保護方面具有獨特的現實意義。

研究內容

本文將以滿族史詩《烏布西奔媽媽》為集中研究對象,結合歷史上滿族先民在我國東北,特別是東北沿海地區發展的時空演變,從中發掘並整理滿族先民海洋歷史記憶的相關內容,全景式、多角度地還原滿族先民的海洋生活風貌,以增強中華各民族的海洋歷史認知與海洋文化認同,同時將結合文化遺產保護法等多學科知識,對如何將史詩《烏布西奔媽媽》的相關口頭文學與遺址遺迹等作為海洋文化遺產實施有效保護,並使其得以永續傳承進行深入探討。

具體來說,全文共包括以下五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滿族史詩《烏布西奔媽媽》傳承的海洋歷史時空。主要論述滿族史詩《烏布西奔媽媽》在古東海(今日本海)沿岸地區的歷史傳承,展示史詩《烏布西奔媽媽》的海洋特色、起源與傳承空間,以及在歷史上和當代的傳播與發展歷程。

第二部分是史詩《烏布西奔媽媽》的傳承主體――滿族先民的海洋生活空間。主要把滿族在歷史上的地理分布,尤其是在東北沿海地區的分布以及時空演變描述出來,表現滿族文明的海洋性特點。這一部分將完整梳理滿族先民的歷史沿革與地理活動範圍,真實再現歷史上滿族先民對我國東北沿海地區的開發所做出的巨大貢獻,以及滿族海洋生活空間最終喪失的歷史遺憾。

第三部分是滿族史詩《烏布西奔媽媽》的海洋文化內涵。這一部分是文章的重心,將把史詩《烏布西奔媽媽》中的海洋文化內涵從史詩文本中還原,全景式的再現史詩中描繪的滿族先民海洋長卷,展現滿族先民的海洋文化認知和海洋活動,如海神信仰、海洋民俗、航海活動、海上戰爭等。

第四部分是滿族史詩《烏布西奔媽媽》中海洋文化的當代價值與遺產保護。 主要論述滿族史詩《烏布西奔媽媽》中海洋文化內涵的當代意義,本文將從滿族的歷史文化傳承、中國各民族的海洋歷史認知和海洋文化認同等方面展開論述。同時還將結合文化遺產保護法等多學科知識,對如何將史詩《烏布西奔媽媽》的相關口頭文學與遺址遺迹等作為海洋文化遺產實施有效保護,並使其得以永續傳承進行深入探討。

第五部分是結語。通過前面對史詩《烏布西奔媽媽》所展示的滿族海洋文化所進行的具體梳理,回顧全篇,明確滿族海洋文化在滿族乃至於在整個中華民族海洋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研究意義與價值

一直以來,很多學者都認為幾千年來的中國主要是一個陸地農業文明的社會,對於中國的古代海洋文明缺乏足夠的研究,特別是對於中國邊疆地區少數民族的海洋文明研究比較忽視。雖然,滿族先民所生活的古東海(今日本海)沿海地區在近代發生了歷史性巨變,但是,數千年的種族延續在這裡留下了大量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這裡有眾多的滿族先民海洋文化遺址、遺迹,還有大量的氏族神話、口碑文學在這裡起源、傳承和發展。《烏布西奔媽媽》便是滿族先民文化遺存中最富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不朽之作,這部煌煌巨著再現了滿族先民海洋文化歷史記憶的方方面面,具有十分豐富且珍貴的內容,對於了解和研究滿族先民的海洋文化內涵意義巨大,具有從民族學、歷史學、民俗學、文藝學、地理學等學科進行開拓研究的巨大價值,是我們必須要珍之重之的寶貴財富。

1 滿族史詩《烏布西奔媽媽》的海洋歷史時空內涵與傳承空間

1.1《烏布西奔媽媽》的內容及其海洋特色

1.1.1 滿族傳統說部與東海薩滿史詩《烏布西奔媽媽》

滿族是主要生活在我國東北地區的一個重要的民族,具有悠久的歷史。對於這個民族,史書中有多個不同的稱呼,如:漢魏時期稱挹婁,北朝時稱勿吉,隋唐時期稱H,遼宋以後稱女真,明清之交改稱滿洲,雖然稱呼不同,但都屬於一脈相承的同一族系,都是當代滿族的先民。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滿族先民一脈相承的綿長歷史,豐富的社會生產生活實踐,不斷湧現的英雄人物,盛衰更替的發展歷程,都為滿族文化的產生提供了厚實的土壤,也為滿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滿族作為一個講究慎終追遠、重視求本尋根的民族,他們會把一樁樁、一件件值得傳誦、謳歌的人物和事迹,詳細地保存在各個氏族世代流傳的口碑中,代 代傳唱。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滿族先民一直保持著這種「講古」、「說史」、「唱頌根子」的習俗,比如《金志》中記載女真「貧者以女年笄行歌於途,其歌也乃自敘家世」,不僅在民間,宮廷中這樣的習俗同樣盛行,《金史》中記載:「世宗(完顏雍)不令女真後裔忘本,重視女真純實之風,大定二十五年(1185 年)四月,幸上京,宴宗室於皇武殿,共飲樂。在群臣故老起舞后,自己吟歌……上歌曲道祖宗創業艱難……歌至慨想祖宗音容如睹之語,悲感不復能成聲」。

由於滿族先民在歷史時期的早期並沒有文字,「無文墨,以語言為約」,所以他們最初使用的記述手段只能是繩結、骨石、獸革等,後來才出現了用文字記錄的提綱,古樸的民間口頭文學就這樣通過一代代滿族先民的口耳相傳,歷經千百年的創作、傳承和演變,逐漸形成了獨樹一幟的表現形式――傳統說部,至今仍然留有許多優秀的傳統說部作品。

(未完待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福貝勒府 的精彩文章:

按《揚州十日記》內容所寫揚州會是什麼樣?
我的搶救滿族家譜工程
北京西單電報大樓的西側曾有過的美麗的雙塔續
滿族人家譜沒了怎麼辦?

TAG:福貝勒府 |

您可能感興趣

滿族的海洋文化
華夏民族跟仰韶文化龍山文化有關係嗎
璀璨的民族文化
松蘭山海濱:海濱風光優美、海洋文化厚重!
農耕文明的發源地—羊頭山炎帝文化旅遊區
丹景山,以牡丹文化、宗教文化和古彭蜀文化著稱於世
論《紅樓夢》中的滿族習俗文化——論滿族服飾、飲食、重內親文化
甘肅滿族的風俗文化概述
北京頤和園文化之旅
典藏推薦·玉器的文化:紅山文化與良渚文化
流失海外的中國古玉—史前良渚文化篇
「狗」的歷史和文化
上海曌豐文化講述隋唐書法藝術的奧義
儒家文化與宗族文化
中國的山水詩畫與農耕文化
李春陽:中國文化復興的首要基礎在於民族語文的復興
文化的傳承人——記鐵東區葉赫滿族鎮文化站站長、導遊柴運鴻
文化為民春滿園
貴州全景游①-梵凈山、鎮遠古鎮、凱里民族文化園、西江千戶苗寨
重尋民族的文化脊樑——鮑鵬山《風流去》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