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通過翻譯讓中國文化走出去?
大衛·霍克思教授為了專心翻譯《紅樓夢》,辭掉了牛津大學的教職。(資料圖/圖)
中國對外影響日隆,讓學術界也熱鬧起來。著名翻譯家、浙江大學教授許鈞先生撰文指出,要通過「文化譯介」,助推中華文化走出去,甚至要改變中譯外被重視不足的問題。確實,目前中國文化還未在海外邁開雙腿,來去自由,而更像坐在輪椅上,上坡的時候尚需有人「助推」一把。但過度依賴「助推」,對中國文化在海外的自足發展,並不一定有利。
中國文化的對外譯介,尚且存在人才不足的瓶頸。中國翻譯協會副會長黃友義曾稱,中國真正合格的中譯英人才不足百人。人才的匱乏導致的文化「逆差」一時難以改變(參見中新社記者2008年對黃友義的採訪《中國稀缺「中譯英」人才導致文化「逆差」》http://www.chinanews.com/edu/kong/news/2008/08-07/1338359.shtml)。這是一重現實。另外一重現實,是因為進入門檻低,而今是個高校都有外國語學院,乍一看人才濟濟。國家的各種翻譯、外宣基金,都在體制內,經由外語院校和系科承接,吸引一眾學者和教育管理者去競爭。
)而在國內翻譯界,這也是大家默認的規則。不顧此規律,由非母語人士承接中譯外項目,大多是土法鍊鋼,多出廢品而非精品。即便一流的國內中譯外翻譯家,也是內熱外冷,作品在外門可羅雀。很多強行翻譯成外文的書籍,有的是質量不行或者不能得到潛在翻譯者的認可,找不到合適的人選來翻譯。有的翻譯,則是作者的「虛榮」項目,或單位的政績工程,是自己掏錢請人翻的。僱主假裝出了大錢,翻譯假裝出了大力,大家心照不宣。
改變中譯外和外譯中的「逆差」局面,關鍵還是要深化對外開放。如果增加中國護照的含金量,並按對等原則,讓其他國家人容易進入中國,雙方來去便利,交流頻繁,則文化走出去水到渠成,不用助推。與此同時,也可考慮如下策略:
第一,欲求送出去,必先請進來。應吸引更多外國人加入中國文學的翻譯。現在在中國學習、工作且精通漢語的外國人比過去多了很多。他們常作為「白面孔」、「黑面孔」,上電視參加各種節目,成為娛樂對象,這是很可惜的。不如增加撥款渠道和基金,讓他們來參與對外翻譯工作。比如愛爾蘭文學基金會,就主動設立基金,請人翻譯愛爾蘭文學作品。這是可以借鑒的。
第二,以民間交流為主體。記得 2009年舉辦的法蘭克福書展,中國是主賓國,專門有「版權服務站」;書展上也簽下了多筆版權訂單。政府也批准了中國學術名著、中國文學名著、大中華文庫等出版系列工程。不知在其他地方成效幾何,僅從美國看,從網下到網上,中國經典還是冷門偏門。學界對中國文獻的經典,也多沿襲前人定位。說典籍必談諸子百家和儒佛道。但「有心栽花花不開,無意插柳柳成行。」一些我們認定為好的東西,他人出於種種考慮,漠視甚至排斥。 再者,《論語》、《道德經》這些經典,已經有了很多現成的譯本,不必再三炒冷飯。而劉慈欣這些科幻作家,經過民間渠道,在國外反成了氣候。他的《三體》譯本,連奧巴馬都買來看。這樣的傳播,是民間自發開展的,不假官方助推之力。
第三,拓展對於價值的認知。這些年我發現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在中國被奉為學貫中西的大家,如陳寅恪、辜鴻銘,在國外幾乎沒有多少人知道。而國外熟知的中國人,如晏陽初,則中國罕有人知。如果我們拓展對於「價值」的認知,為什麼不在譯介中,「助推」已經可能被外國人接受的晏陽初們的著作?
第四,增加中外合作。如果沒有足夠的人才,從事中譯外的工作,中外合作也是好辦法。例如中國古代文獻,不要說外國人,就是我們自己有時候也難看懂。如屬中外專家合作,則會產生不同可能。需要警惕的是,文字工作過程漫長,合作的話,也需默契。多少年來,也只有楊憲益戴乃迭這種夫妻搭配比較成功。政府能做的,是增加些中外協作,在協作的流程和質量控制上做些文章。如果真認為某作品重要,可以組建團隊來翻,讓有的人從事中文翻譯,有的人負責外文潤色,有的人負責回譯以驗證譯文準確性。一些宗教典籍,如《聖經》翻譯是通過團隊協作方式完成,所產生的和合本譯本至今仍被使用。好的團隊協作合流程再造,能夠解決人才不足的問題。
第五,嘗試共享翻譯。過去的翻譯,個人英雄主義流行。一旦某個人的翻譯被發現有瑕疵,則可能連人帶書被通盤否定。水燒到90度,被倒掉重燒。再有人燒到80度,又被倒掉,如此反覆。倘若能夠實現模式上的突破。假如能像軟體開發那樣,讓後面的人修改前人錯誤,增加「補丁」,升級版本,陸續認可所有參與者的功勞,則不廢前人努力,有益於逐步改進,功莫大焉。一些網友,如「譯言」曾有過合作翻譯的嘗試,大概是因為缺乏資助,沒有大規模拓展開。在這個有共享單車的時代,共享翻譯,還是可以繼續嘗試的。
中國文化傳向全世界,參與世界文明的交流與對話,也需要我們繼續保持謙虛姿態。經濟、文化各有規律,未必會同步發展。經濟的發展,強勢的國際形象,雖然最終會強化文化影響力,但這種關係,也是有一定延後效應的。即便中譯外、外譯中再保持逆差五十年,也應有胸襟坦然對待。
※芒果有核的嗎?
※我是語文老師,也是rapper鬼卞 一個非典型嘻哈歌手
※中國有嘻哈,嘻哈有什麼?中國嘻哈前傳
※陳寅恪托寄書籍之謎
※美景映襯下的世界最長人行弔橋
TAG:南方周末 |
※讓走出去的中國文化也能「餘音繞梁」
※打造中國文化名片,推動文化走出去,您有什麼好想法?
※中國文化走出去,不妨試穿「我的新衣」
※抖音正能量出海成功 讓中國文化走出去
※推動文化「走出去」 為中國形象「點睛」
※文化「走出去」離不開好人好作品
※有了這個「窗口」西藏文化就能更好走出去啦……
※中國沒有斷層而延續下來的文化精髓,你知道幾個?
※出國旅行的文化碰撞,小費應該給還是不給?
※中國茶文化的發展:普洱茶怎麼走出國門?
※沒文化真可怕系列,中國人隨便穿文化衫而鬧出來的笑話
※明太祖:說朕沒文化的都拖出去斬了!
※當外國明星知道他們的中國外號後……這也算我們的文化輸出了吧!
※希臘化,是用怎樣的先進文化改造世界?
※到底是誰在醜化中國傳統文化?我們應該如何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說走就走的文化之旅
※你了解茶文化嗎?你知道如何才能泡出一杯好茶嗎?
※楊民青:「佛系文化」的走紅究竟透露出哪些社會問題
※把網路語言用古文翻譯出來 瞬間覺得自己成了文化人
※這些街道塑造了文化,留下了印記,你能猜出它們在什麼城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