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瀘州:合江馬街史話

瀘州:合江馬街史話

馬街臨江面(局部)

合江開展創建四川省級衛生縣城以後,從2011年1月起,筆者因所在機關負責監管馬街片區的創建活動,常到馬街履行義務。期間,聽「老馬街」們講了一些馬街的故事,覺得有意思,萌生了研究馬街歷史文化的想法。現將研究初步成果作一記載。

馬街夜景(局部)

1.馬街名稱的由來:合江城的馬街子位於長江與赤水河交匯處的合江口南岸。馬街子名稱始自北周。1987年合江縣地名領導小組編《合江縣地名錄》載:「馬街歷史悠久,北周保定四年(公元564年)改置合江縣時,系牛馬棧地,故名。」得名至今,已近1500年歷史。

1949年以前的合江城南關上和馬街子(前為馬街子,中為赤水河,後從中往東為南關上)

2.馬街街道與客棧:人挑馬馱是舊時陸路運輸的傳統形式。馬幫是舊時陸路運輸的專業隊伍。合江東南部廣大地區到縣城採買、販運物資的馬幫,因受赤水河的阻隔入城困難,馬街子便成為他們的寄宿地。特別是川鹽入黔陸路鹽道—合(江)福(寶)道和合(江)虎(頭)道的運鹽馬幫,福寶、先灘的運茶馬幫(清乾隆十九年後年運茶葉10萬斤左右),馬街子是他們的常住地。清末時馬街子有居民100多家,不少居民經營客棧業和茶館、酒店。馬街子有河排橫向和山排縱向兩條街道,河排街道的客棧多住馬幫,山排街道的客棧多住販運耕牛的牛幫。

解放後,1959年元月開工修建合福公路(合福公路1964年5月全面完工),公路從馬街子河排老街穿過,路面寬5米,老街房屋大部被拆除。山排縱向老街在上世紀末舊城改造時,拆建了半邊,另半邊現今尚有老街建築保存。

馬街河排尚存的老房子-1

馬街河排尚存的老房子-2

馬街山排尚存的老房子

馬街山排尚存的老街道

3.馬街義渡:一稱江公渡。馬街子到縣城南關的交通,自古為私家船幫擺渡。清初,知縣江世琳創設義渡。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知縣張天爵命紳士鄭僑、周治、羅洪紀、趙實等募銀千餘兩置大廟沱渡田,年入租三十三石維持義開支。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知縣常佑為在馬街面渡岸坡道的石壁上建碑亭,題名「繼美江公碑」。今石碑尚在,字跡無存。民國11(1922年)、14兩年,三益和鍋廠股東陳鈺興、魏海門和黃摸山合資,修建兩岸碼頭石級,共費銀3000餘兩。解放後,1963年11月9日起,碼頭由合江縣渡口管理所(1980年擴大為渡口碼頭管理所)管理。1973年合江大橋建成後,馬街人渡結束歷史使命。

馬街義渡的石梯道1

馬街義渡的石梯道2

4.馬街—南關貨渡碼頭:馬街子到縣城南關,自古有貨渡。貨渡碼頭與人渡碼頭並排設置,舊時均為自然泥土坡地碼頭。民國11年(1922年)和14年,三益和鍋廠股東陳鈺興、魏海門和黃摸山合資,修建石梯結構碼頭。解放後,1956年,合江縣短航社出資1500元培修。1973年合江大橋建成後,作貨船停靠和貨物裝卸之用。

左為碼頭記事碑、告示碑,碑文已剝蝕;右為碼頭梯道(梯道右面部分被現代建築石坎佔據)。

碼頭崖壁上套貨船纖藤的石孔

5.繼美江公碑:位於義渡梯道壁。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立,知縣常佑為題名。碑上文字早已剝落,尚存碑的形制。

6.「江文義渡」摩崖石刻:位於馬街子義渡岸崖石壁,鐫刻於民國五年(1916年)。此石刻為何將馬街義渡稱作「江文」?史料無載。筆者研究認為,「江文」的含義是指兩個人,「江」指的是江世琳,他是清初合江知縣,是馬街子義渡的創設者;「文」指的是羅文思,他是清乾隆三年(1738年)四川解元,後任貴州石阡府知府,是合江歷史上人們尊崇的鄉賢。清同治版《合江縣誌》記載他卸官回合江後(住北門口外道府巷),「悠遊林下,築樂志園一區,時邀文人詩酒其中」。一區為馬街所在區,他常過馬街渡,對義渡多有善舉。將馬街義渡名「江文」,體現了人們對江世琳和羅文思的追念。

7.馮玉祥將軍「還我河山」摩崖石刻:刻於馬街子義渡岸崖石壁。長4.7米,寬1.3米,民國33年(1944年)題刻。跋語說:「民國33年春,余以節約獻金救國來合江,此間愛國同胞超越前人,突破各地成績,為書武穆遺訓以作紀念。」 跋語中的「武穆」,是南宋傑出的軍事家、戰略家,民族英雄岳飛的謚號。

馮玉祥是民國時期軍事家、愛國將領、著名民主人士。1944年3月26日,馮玉祥將軍至合江,發動節約獻金救國運動,4月4日,舉行全縣民眾獻金大會,獻金總額1450萬餘,「突破各地成績」。

8.牛棚子:牛棚子是舊時牛馬歇宿、吃草料的場所。以竹木搭棚,蓋以稻草而成,可供數十頭牛馬同時歇宿、進食。臨街為鋪面,接待牛馬食宿業務,兼營客棧。舊時,農田全靠牛耕,耕牛販賣是一項重要的商品交易活動。合江縣東南的福寶、先灘、鳳鳴等地水草豐茂,是合江耕牛主產區。這些地區的牛幫和各地的牛販子多在馬街子開展耕牛交易活動。解放後,1957年起由縣供銷社負責耕牛組織調配。調出縣外由宜賓地區下達計劃,一年一般800至1600頭,最多2800頭。縣內耕牛調劑由縣政府下達計劃。在合江赤水河大橋未建成以前,馬街仍是馬幫雲集、牛幫接踵。

9.甘家祠:現馬街176號所在地,舊時為甘氏宗祠,稱甘家祠。解放以後,1950年—1992年,這個地方為馬街鄉政府的辦公地。

馬街雖是縣城的組成單元,但由於有赤水河相隔交通不便等原因,歷史上馬街處在鄉區序列,古聚落馬街子為鄉場,民國時蜀南一區。馬街置鄉於民國30年(1941年),轄7個保。解放後,1950年設馬街鄉人民政府,辦公地甘家祠,屬城關區,1953年改屬榕山區,1958年成立馬街人民公社,1961年復屬城關區,1983年6月改鄉人民公社為鄉人民政府。1992年9月8日,合江撤區並鄉,撤銷城關區,馬街鄉、張灣鄉、勝利鄉、文橋鄉併入合江鎮。古老的聚落馬街子,成為合江城的一個社區居委會。

左為將甘家祠前樓拆除修建的「現代建築」,右為甘家祠院落的老石坎。

10. 三益和鍋廠:上圖為現馬街農貿市場。這個地方,是舊時合江「三益和鍋廠」所在地。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縣人陳鈺興、魏海門、黃摸山合夥開辦三益和鍋廠,鑄造飯鍋(以三水鍋為主要產品),原料購自綦江、貴州赤水等地。所產飯鍋銷售本縣及資中、內江、富順、自貢和黔北。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獲利白銀5萬餘兩。民國24年(1935年),開始資本輸出,在威遠縣聯界場創辦威遠三益和鍋廠,民國27年在瀘縣小市開辦分廠,民國28年在綦江縣東溪鎮創辦綦江三益和鐵廠,生產鹽鍋和生鐵。解放後,三益和鍋廠繼續生產,1953年合江飯鍋銷售量50329口。1954年9月,三益和鍋廠由合江縣財委接管,更名「合江地方國營造鍋廠」,1956年7月因產品積壓停辦。

11.江巴火柴廠:位於原馬街鄉政府辦公地(甘家祠)右側。始建於民國13年(1924年),所產火柴除銷本縣外,銷川東南、黔北。1955年8月1日,江巴火柴廠被批准為公私合營單位,成為合江公私合營最早的企業。1960年,火柴廠失火停產。

12.竹木幫:清代,合江竹木已成出口大宗。楠竹銷富順,用汲鹽水(鹽滷),銷江津、重慶等地,作架屋之用;竹篾遠銷湖北;木材銷重慶、涪陵、忠縣、豐都等地。在合江城區經營竹木的除座商外,有渝幫(重慶商)、赤水幫(赤水商)、習水幫(習水商)等。民國32年(1943年),習水幫發展到29家。合江城南習水河(高洞河)入赤水河的三江嘴南岸東下至馬街渡口上面一帶,為習水竹木幫住地和竹木堆棧,常年岸上竹堆木垛如山,河中竹排木筏如織。解放後,1950年8月,木材納入國家計劃管理,由縣木材公司經營。1956年,楠竹納入納入國家計劃管理,由縣土產公司經營。竹木幫結束歷史使命。

13.馬街中學:馬街中學校區內舊時有寺曰皮羅寺,清光緒末年在皮羅寺設官立小學堂。民國31年(1946)春,紳士陳秋農按其父陳祖毅遺訓,捐田產500.45石作校產,在馬街皮羅寺一片建立「合江縣私立祖毅初級中學校」(簡稱「祖毅中學」,到民國37年時有7班24師374生)。1951年5月1日,合江縣私立祖毅初級中學校由政府接辦,改名「合江縣五一初級中學校」。1953年,縣五一初級中學校改名「合江縣第二初級中學校」。1958年,縣第二初級中學校改名「合江縣馬街初級中學校」,1981年,縣馬街初級中學校開設高中班,1982年,馬街初級中學校改名「四川省合江縣馬街中學校」。

14.觀音閣:在馬街義渡坡道壁。始建無考,清乾隆十年(1745年)知縣李顯祖捐資補葺,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知縣萬廷琯率眾重建。解放後,廟地改建樓房。在路壁小石岩中置神龕,供觀音等神像。上圖:左為石岩神龕;右為神龕化紙處。

15.馬街王爺廟:舊時馬街有王爺廟(縣城南關也有王爺廟),位置在三益和鍋廠的東面。始建無考。王爺廟供奉的主神是龍王爺,信眾多赤水河鹽道船幫和習水河(高洞河)竹木幫,他們祭祀龍王,祈佑航行平安。解放後,廟房改作居民住房,上世紀末舊城改造時拆除。上圖為尚存的王爺廟臨江面石坎。

16.呂仙閣:在長江與赤水河匯合口(合江口)馬街面岸崖上(現煤場地段)。清同治版《合江縣誌》說:「崖上有呂仙石像。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知縣葉體仁捐建亭台,嘉慶十六年(1811年)教諭楊致道、訓導鄭國楹、貢生羅洪紀募眾重繪呂仙金像,並建江樓一間。其地優雅,遊玩者極多。」1962年7月縣煤建石油公司成立後,將呂仙閣地段建為油庫,現為煤場。

17.巨靈寺:在馬街子密溪溝東側江岸石坡上。始建無考。上世紀六十年代初修建合福公路時毀。後有信眾將其複製到公路後的台地上,香火無絕。上圖:左為巨靈寺原址地段;右為現巨靈寺神壇。

18. 流杯池:在馬街子東郊,舊名「長春洞」、「箭竹岩」,是合江「古八景」之一的「流杯春玩」名勝。景緻為明代巧匠馮時在石上鑿「天下奇觀」四字為池,每字徑約1米,字字相連,水從「天」字起筆入流,曲折迂迴,每經一畫流出。舊時文人騷客,浮杯水上,飲酒賦詩。清乾隆時合江知縣葉體仁詩云:「幽深古洞系長春,曲水流觴疊翠勻。淡綠杯浮新竹葉,淺紅盞映嫩花茵」。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農業學大寨興修水利,在長春洞外築壩建水庫,古迹流杯池淹沒水中。

19.流杯池小學:馬街流杯池西側有流杯池小學。這所小學的前身是抗戰時期為淪陷區失學女青年舉辦的「國立第五中學校」。《合江縣誌》記載,民國27年(1938年)11月,國家教育部派原蘇州中學校長龔慕蘭來合江籌建國立第五中學校,縣政府撥馬街鄉流杯池房舍為校舍。有初中班3個,高中班3個,學生300餘人,全是淪陷區失學女青年,享受公費待遇。該校最盛時,學生增至10個班,教職工50餘人。民國35年(1946年),國立第五中學校遷走,在其校址開辦流杯池小學。

20.金釵井:在馬街子南郊,有古迹「金釵井」。金釵井的出現,與古代馬街一位人稱「王妹」的女子直接相關。清同治版《合江縣誌》仙釋志說:「王妹,夷女(少數民族女性),有異術。能以籮筐盛水,且善祈雨。遇歲旱,於馬街坪以釵插地,命掘井求泉。泉出,甘霖大沛。今之金釵井乃其遺迹。」 現金釵井遺迹尚存,但井的由來卻鮮為人知。

21.金釵荔枝:馬街「金釵井」地帶,是合江成片種植荔枝較早的區域之一。因地處金釵井溝,這裡的荔枝以地名說就叫「金釵荔枝」。民國中期,馬街鄉魏澄波在金釵井溝兩坡成片種植荔枝。解放後,1958年11月,以金釵井溝荔枝林為依託成立「國營合江縣園藝場馬街分場」(簡稱馬街園藝場),專事荔枝生產經營。現金釵井南面新建了「荔枝苑」村民集中村,以荔枝綠化,景緻不錯。

22.合江大橋:赤水河流淌在馬街子與縣城之間,成為隔斷交通的天然水道。解放後,於1966年動工修建合江大橋,1967年受「文化大革命」的干擾停工下馬,1971年復工, 1973年8月1日正式通車。合江赤水河大橋的建成通車,溝通了縣城與東南地區和黔北、渝西的公路交通,對合江經濟社會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改革開放以後,老舊的合江大橋日漸繁忙擁堵,不適應合江特別是合江東南地區工業經濟和旅遊、物流產業的發展。 2006年12月8日,在合江大橋下側開工修建平行大橋,於2008年3月31日竣工通車,改善了合江赤水河橋樑交通。

圖文:何開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利物浦球迷羅馬街頭高歌:我們愛拉齊奧!
辛迪·克勞馥現身羅馬街頭,網友:一代超模,風采依舊!
用谷歌街景逛羅馬街道,突然出現一張大貓臉:敢打擾朕雅興
陸良馬街大閘水庫 美極了
亂入古色古香羅馬街頭的樂高交通工具,讓我視覺好矛盾
義大利羅馬街頭垃圾成山成第三世界,上海垃圾分類秒殺西方富國
徒步昆明北站-馬街,是米軌,但不是眾所周知的滇越鐵路,而是鮮為人知的滇緬鐵路
馬街書會:延續700年的曲藝之約
在義大利羅馬街頭看到中國警察在威武巡邏是種什麼體驗?
伊萬卡生母伊凡娜 羅馬街頭與小24歲老公親密出行
中國警察亮相義大利羅馬街頭巡邏引圍觀
《西遊記》演員現狀,唐僧成400億館長,白龍馬街邊賣菜,而她真的被「供奉」?
繁華的五馬街邊上,有棵超美的百年銀杏!它見證了中國乳品業奠基人吳百亨的精彩人生
在彪馬街舞館,見證一場「肥宅快樂水」的逆襲!
賽琳娜·戈麥斯現身羅馬街頭,她最近胖了,雙下巴有些明顯!
20餘萬群眾趕熱鬧!馬街書會千名民間藝人600畝麥田裡說唱
花馬街那家小吃店,僅用一道小吃就征服了麗江大多數姑娘……
Valentino度假系列靈感源自羅馬街頭豐富而立體復古又摩登
羅馬街道全是「坑」!一條街道18輛車爆胎,這事兒你聽說過嗎?
楊穎現身羅馬街頭,小海綿也驚喜露面,母子倆一起享受溫馨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