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不言之教》:德悟青城師心瀅,勤修苦勞赴上清

《不言之教》:德悟青城師心瀅,勤修苦勞赴上清

文/王至炁

古諺有「天從人願」,是說人立正念於心頭,必會獲得蒼天的感應。似乎這種說法過於唯心,但機遇對於每個人來說,是偶然、必然還是巧合,有時也很難講得清楚。1956年中國道教協會成立,這一年,對年近而立的傅圓天來說無疑是一個機遇,因為他剛動了走出深山茅棚的「世外桃源」,以自己特殊身份去為社會做一些有益的事情,盡一份應盡責任的念頭,幾天後出山辦事就巧遇到灌縣統戰部的兩位幹部。他們請傅圓天到縣委辦公室後說,有許多老幹部在考察青城山時,都問及山中道教宮觀文化的保護和道教界宗教信仰方面的情況。所以灌縣政府決定將四散的道教徒再請回山來住觀修持。統戰部領導說:「我們都知道你的情況,如願意的話,縣委縣政府很歡迎你上青城山住觀。」

青城山常道觀(資料圖)

統戰部領導的話使傅圓天很感動,精神為之一振。這不但可以多為社會做些實際的工作,還是自己學習和深化道學極好的機會,因為在黃龍觀駐修時他知道青城山道觀中住著一位名叫易心瑩的高道大隱,唯道是從的傅圓天早就渴望拜見奉教。他很高興地表示:「近日稍作安排後,即去青城山天師洞報到。」傅圓天感激政府的關懷愛護,亦仰慕易心瑩大師的人品和深淵道學,於是他毅然放棄了自己經營了近六年的「世外桃源」——老虎窩的一切,欣然赴青城山常道觀(俗稱天師洞),同期赴山駐修的道士有四十餘位。

青城山與都江堰(圖源:《不言之教》)

青城山,古稱丈人山,又稱赤城山,位於四川省灌縣(現稱都江堰市)西南15公里處,距成都市68公里。山中有道觀十餘座,以常道觀天師洞為中心,青山巍巍,樹木森森,碧波綠雲,泉溪淙淙,真所謂「青城天下幽」。據傳青城山乃「神仙都會」之處,上承崑崙神山墉城仙術,黃帝封神五嶽丈人於此。因而青城山位列道教十大洞天之五洞天,稱寶仙九室之洞天。這是一座歷史悠久的道教名山,古今仙聖不絕,近代山中又接連有高道住持全山道觀事務,建國後住持統攝全山道觀的就是易心瑩大師。

1956年中道協籌備委員會成立,易心瑩大師(前排右二)(圖源:《不言之教》)

易心瑩,俗名良德,宇宗乾,道號理倫,是一位信教奉道的道教學者,全國道教徒仰慕的大師級高道,傅圓天早就期慕有機遇列其座下而聞道。當時赴山的四十餘位道士被分散到山中十餘座道觀中,去管理和修持。傅圓天確實緣分很好,他心想事成,如願以償,很順利地被留在易心瑩大師駐修的常道觀天師洞中。易心瑩亦愛傅圓天樸實誠懇,年輕肯學。尤賞識其奉道虔誠專一的精神,讚歎:「此子確實乃載道之器!」故對其不僅有問必答,還對其學道修持中所遇到的難題障礙主動訓導教誨,這使傅圓天在道學上精進更快。傅圓天至今還說:「易心瑩大師雖然不是我的師父,但是他將我當做學生,教誨我,培養我,我在心靈深處將他當作先生,他確實是我的好老師。」

易心瑩在人格上也是值得後人學習仿效的榜樣,傅圓天說:「易心瑩大師對我最大的影響是沒有私心」,他舉例說:「當時省委每月都給易心瑩大師發『工資』(實際是生活津貼或稱民政補貼),他都積累起來不隨便動用,而到年終時,他將這些錢平均分給所有的道眾。他平時也從不特殊吃什麼好的食品,如吃一些好的特殊食品時,所有的道眾必須都能分到,而且分得平均。他的所作所為,使我至今受益匪淺。」

傅圓天大師和肖明孝當家在上清宮與信眾合影(圖源:《不言之教》)

1962年青城山上清宮無人管理,易心瑩大師見傅圓天老成穩重,工作踏實,遂委託他前往。到上清宮當家後,傅圓天響應政府鼓勵道教界參加祖國建設的號召,除了接待好登山遊人,就組織道眾在山上開展植樹、種茶、墾荒種莊稼,積極從事農業生產勞動。生產勞動是他的優勢,他不僅勤勞,事事帶頭苦幹,而且辦法多,點子好,所以在道眾中很有威信。後來青城山成立道教生產大隊,大家都說傅圓天做事肯負責,公正無私,頭腦又肯想問題,所以一致選他當副大隊長兼會計。白天干農活,夜晚理賬目,既要按傳統照顧好老年道長,又要幫助和教育青年道眾,還要管理安排好上清宮的廟務,事情確實很多,但他任勞任怨,辛勤努力。

(編輯:正瀾)

聲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郭關藝術 的精彩文章:

一念惻隱反救自身,「山老頭」傳下的救人秘方——一瓶跌打藥酒背後的離奇經歷
千年古琴「紀侯鍾」 郭關演奏專輯
碑拓 龍門二十品
近三百年的書學
陽氣不足之人千萬不要去的三大景點!

TAG:郭關藝術 |

您可能感興趣

讀《老子》: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白岩松、董卿的家庭教育觀:最好的教育是「不言之教」
君子行不言之教:靜以修身 儉以養德
不言之教之 書法
篆刻老子︱不言之教
領導人的修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不言之教比什麼言都有效
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帶給他們的「不言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