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海相地層特異保存的甲龍類恐龍反映了白堊紀捕食者與獵物之間的動態關係

海相地層特異保存的甲龍類恐龍反映了白堊紀捕食者與獵物之間的動態關係

捕食者與獵物之間的動態關係長期以來被認為是提升捕食模式和效率以及被捕食者反應的一個重要的進化驅動力。在相關的生態策略中,偽裝對於動物的視覺隱藏尤為重要,特別是被廣泛使用的反蔭蔽技術(動物保護色的一種形式,導致動物背部顏色深於腹部,投射光線使動物全身顏色均勻且不醒目)。由於擁有較大的體型和群居隔離手段,現生的陸地大型食草動物(例如大象和河馬)大多不具備顯著的反蔭蔽能力,也不用面對強烈的被捕食壓力。現代的捕食者與獵物之間的動態關係可能無法用來解釋中生代的情況,因為中生代被大型敏捷的獸腳類恐龍統治。覆盾甲龍類恐龍具有厚重的表皮盔甲;這些結構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用來反抗肉食性恐龍。然而,很少有直接的證據可以證實上述推論。

圖1 馬克米切爾北盾甲龍的精美骨骼和頭骨素描圖[據Brown et al. (2017)修改]

近日,加拿大、英國和美國的科學家聯合命名和描述了一個精美三維保存的結節龍科甲龍類新屬種:馬克米切爾(種名)北盾甲龍(屬名)。北盾甲龍具有一些區別於其它甲龍類的典型特徵,包括額頂骨區域的一個大的皮質骨板、尖銳的三角形顴骨角、外鼻孔背視不可見以及副肩胛骨棘充當最大的膜質骨板(圖1)。這一類群的精美骨骼發現於加拿大阿爾伯塔省的早白堊世地層,保存了十分難得的皮膚結構,包括了近乎完整的表皮鱗片和角鞘。科學家們通過質譜分析識別了標本中有機殘留物的黑色素,並且在較大的副肩胛骨棘表面觀察到了更亮的著色現象;這與普遍存在的脊椎動物反蔭蔽模式一致。質譜分析的結果表明:該生物的背甲覆蓋物可能通過褐黑素體現為紅棕色(圖2)。北盾甲龍的估算體重達到1300千克。這一類群顯著大於許多現生陸地哺乳動物,在進化過程中可能經歷了強烈的被捕食壓力並最終具備了反蔭蔽能力。反蔭蔽模式的存在表明:來自於白堊紀肉食性恐龍的被捕食壓力足夠強烈,以至於這種壓力選擇出善於隱藏偽裝的大型植食性恐龍,儘管它們已經具有厚重的背側和外側防護盔甲(圖2)。這一發現展示了中生代和現代陸地生態系統在脊椎動物捕食關係方面的顯著差異。

圖2 馬克米切爾北盾甲龍的復原圖[據Brown et al. (2017)修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IT時報 的精彩文章:

詩歌與繪畫 當AI創造藝術品時,人類是否滅亡
上海現「浴場影院」,微鯨投影還可以這樣玩!
蘋果9月營收預測顯示新iPhone將於9月份如期登場
國產廠商難進美國市場,華為Mate10能否對抗iPhone

TAG:IT時報 |

您可能感興趣

世界上被稱為「白堊紀的獵豹」,頭上長角的頂級掠食動物!
食肉牛龍被稱為白堊紀的獵豹,其兇殘程度可與霸王龍媲美
四大史前滅絕動物,最後一種白堊紀生物,推測藏身與深海之中!
主神龍是白堊紀東歐淺海中體型最大的掠食者之一
食肉牛龍,白堊紀版的獵豹,奔跑最快的恐龍!
昆卡獵龍:白堊紀的駝背獵人
白堊紀末期,蛇頸龍漸漸退出海洋霸主的位置,與恐龍走向滅絕之路
昆卡獵龍:白堊紀的駝背殺手
對於生活在白堊紀晚期的海洋中的爬行動物
霸王龍或並非白堊紀統治者,科學家:它的地位已撼動霸王龍的位置
白堊紀最強的草食恐龍之一,霸王龍也不敢輕易捕食它們
白堊紀恐龍滅絕的真正原因,答案被中國地質學家從地底下找出!
埃及發現全新白堊紀恐龍化石——「曼蘇拉龍」
白堊紀時期我國地界有一種特暴龍,是霸王龍的遠親
它們生存在於早白堊紀的非洲,是曾經存活過的最大型鱷類動物之一
《恐龍王》「凶萌」父子聯手歷險,藝術配置圖還原中國白堊紀
《恐龍王》趣味短片,帶你認識白堊紀陸地霸主
霸王龍vs三角龍,白堊紀最尖矛和最硬盾的對抗,誰會獲得勝利?
10種白堊紀的動物,其中並沒有恐龍
我國發現亞洲首例暴龍類「足跡」化石,產生於白堊紀的鬆軟河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