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走進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感受「遠望精神」

走進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感受「遠望精神」

來源:裝備科技微信公眾號

有一種精神叫閃耀海天

——走進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感受「遠望精神」

鄒維榮、中華英才記者 李軍、劉小渡

有一種精神,註定成為一項偉大事業騰飛的符號。

40多年前,當中國航天將目光投向佔地球表面面積70%的遼闊海洋時,她誕生了,見證著航天事業走出國門、遠望海天、躋身世界強國。

今天,當中國航天由大向強邁進,越來越接近世界航天舞台中央的時候,我們細細品讀這種神秘的精神,讀懂了中國航天走向世界不可阻擋的步伐,也讀懂了那一群叫「遠望人」的特殊航天人的別樣人生。

遠望7號英姿勃發 劉斯亮攝影

那些與大海常年相伴的航天人,在掌聲響起的時候永遠找不到他們的身影,他們習慣用海一般的擔當和寬容守護那份永不消逝的精神,用驚濤駭浪彈唱新長征路上的海天交響。

這種精神叫「遠望」——鍥而不捨、百折不撓,閃耀海天。

炎炎夏日,記者來到停泊遠望號航天測量船隊的碼頭,一艘銹跡斑斑、寫滿滄桑的巨輪格外引人注目。這位遠望船舶里的「老者」——遠望2號,已經告別了踏浪遠望的日子,江水拍打著船舷,宛如她在深沉地訴說,訴說著中國航天遠洋測控事業那個刻骨銘心的時代和永遠留在大洋深處的記憶。當年,就在這片長江之濱,這位曾經年輕的「老者」,和她的姊妹船——遠望1號聯袂扛起了中國航天走向大洋的神聖使命,也創造了中國航天人勇闖大洋的精神力量。

五星紅旗飄揚在遠望號上 國棟攝影

拔海力量 陳健飛攝影

忠誠使命

在一次次跨越輝煌中鑄就輝煌

當記者走進遠望展覽館,隨著濃濃鋪面而來的海天氣息,一座綜合性現代化的港灣呈現在記者面前。

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黨委書記庄晏介紹:上世紀60年代,我國決定發展遠程運載火箭和地球同步衛星。飛行全程達數千萬公里,僅靠我國本土測控網已不能滿足飛行試驗要求,必須建立以船為平台的海上移動測控網。航天遠洋測量船由此應運而生。

出征 劉斯亮攝影

祖國把光榮的責任使命交給了遠望人,同時也把艱苦的條件賦予了遠望人。

1975年4月,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籌建指揮部成立,來自祖國四面八方的5000多優秀兒女匯聚長江之濱、走進蘆葦灘涂,拋家舍業、風餐露宿,克服了環境惡劣、資源短缺、技術落後等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連續奮戰1500多個日夜,蘆盪改變了模樣,灘涂換上了新顏,一個新型的海上測控指揮部在長江之畔雄偉地站立起來。

海天飛揚 國棟攝影

1977年8月和10月,我國第一代兩艘兩萬噸級的遠洋測量船在黃浦江畔誕生了,毛主席書寫的「遠望」二字醒目地鑲嵌在船首。她們以毛主席手書、葉帥的七律詩《遠望》命名。從此,中國成為世界上第四個擁有航天遠洋測量船的國家。

1980年5月1日,年輕的共和國遠洋測量船隊拉響了中國航天走向世界的第一聲汽笛,和國家海洋局、國家交通部共18艘艦船、4架直升機組成海上測量船編隊,奔赴8000多公里外的南太平洋預定試驗海域,執行我國首枚遠程運載火箭測量任務,開啟了遠望人蹈海探天、追星攬箭的壯麗篇章。

海天之劍 劉斯亮攝影

任務中,兩艘遠望號船及時捕獲目標,成功完成全弧段的跟蹤測量,準確引導直升機搜捕數據艙,僅用14分鐘就完成了打撈。就在人們歡呼洲際彈道導彈發射成功的時刻,遠望號又連續兩次對發射目標進行精確測量,向祖國傳回了成功的喜訊。這3次試驗,被張愛萍將軍稱之為中國的「三鳴驚人」。圓滿地完成3次任務,遠望號這支神秘的船隊也逐漸被世人所熟知,從此享有「天涯追蹤、譽滿神州」的美譽。

進入21世紀,人類開啟了探索太空的新征程,走過而立之年的「遠望」又一次添注了新生力量:遠望5號、6號船先後建成入列,兩艘火箭運輸船相繼歸建,航天遠洋測控事業在新老傳承、繼往開來中不斷發展壯大。

航海坦途 王言川攝影

1999年11月20日凌晨,神舟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順利升空。4艘遠望號船在大洋上搭接一條「太空走廊」,護送神舟一號飛船21個小時的太空飛行和安全返回。在我國載人航天「三步走」的戰略規划下,遠望號測量船隊又陸續完成了10次「神舟」飛船的海上測控任務,實現了從衛星測控到載人航天器測控通信的跨越。

一個亘古不變的奔月夢想,幾代中華兒女的不懈追求。以「嫦娥」命名的衛星揭開了中國人探索月球的壯麗帷幕。自2007年後的5年間,「嫦娥」踏著繞、落、回的「三步走」戰略圓滿走完了前兩步。遠望人攻克大偏心率軌道定軌、地月轉移和環月軌道預報等關鍵技術,實現了從地球軌道測控到月球軌道測控的跨越。

2010年3月5日,遠望5號船首次採用非相干擴頻模式圓滿完成某型號衛星海上測控任務。「一箭多星」任務的圓滿完成,實現了從單目標測控到多目標測控的跨越。

甲板上的人生 張玉朋攝影

2016年7月,我國航天遠洋測控事業發展迎來新機遇,我國自主研製、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最新一代航天遠洋測量船「遠望7號」正式入列,進一步壯大了航天遠洋測控力量,遠望人以嶄新的面貌行進在「中國夢」「航天夢」的壯

闊航程上。

40多年來,遠望號船隊圓滿完成146次國家級科研試驗任務,順利實現重大跨越,見證著幾代遠望人櫛風沐雨的創業精神,飽含著幾代遠望人的不懈奮鬥。

血性膽氣

在一次次戰風斗浪中無所畏懼

遠望人的血性從哪裡來?被譽為「老船長」的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主任吳錦高與大洋打交道幾十年,他的回答擲地有聲:驚濤駭浪中一無所懼,急難險重時一往無前,臨危受命時一馬當先。

窺天 吳炎成攝影

1994年12月,遠望2號船圓滿完成東方紅三號衛星海上測控任務勝利返航之際,途經馬里亞納海溝時,突遭12級狂風挾著低氣壓和寒潮的三面襲擊,兩萬多噸的巨輪上下升沉十幾米,船單舷傾斜達23度,強颱風裹著一個個巨浪,接連拍向幾十米高的船頭。

這片海域水文氣象複雜、海況險惡多變,被世界航海家稱為「魔鬼海域」「海洋黑洞」,最深處達1萬多米,即使把珠穆朗瑪峰全填進去,距離洋面還差2000多米。這是一段驚心動魄的生死搏鬥。面對極為罕見的惡劣海況,遠望2號船沿著颱風寒潮的一條夾縫艱難前進,經過整整36個小時殊死搏鬥,硬是衝出了颱風巨浪的包圍圈。

凌光 馮建峰攝影

「一言不發,二目無神,三餐不進、四肢無力、五臟翻騰,六神無主,七上八下,久卧不起,十分難受。」遠望人用這樣的「十字歌」形容出海的艱辛和難受。

好望角,位於非洲大陸最南端的印度洋和大西洋交匯處,常年濤聲如雷、巨浪排空,被稱為「風暴角」「死亡角」。1999年11月,為執行神舟一號測量任務,遠望3號船在能見度不到200米的濃霧籠罩中,憑藉先進的氣象預報系統和詳盡準確的電子海圖,順利完成好望角的橫渡跨越。僅僅四五個小時後,國際海事局就發出通告,好望角附近已經形成巨浪,一艘10萬噸的貨輪沉沒。

滿載輝煌 黃世才攝影

2016年11月,入列僅4個月的遠望7號船同樣經受住了大海的考驗。長征五號首飛任務中,火箭連續推遲發射,任務當天,第23號颱風「米雷」在7號船海域附近生成,能不能趕在與颱風遭遇前完成任務?任務後有沒有時間餘量安全撤離?參試人員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經過反覆分析論證,最後在發射計劃多次延後的情況下,7號船頂住巨大壓力,冒著可能會被捲入颱風的風險,最終拿到了全部數據,圓滿完成了任務,也成功安全撤離。

只有平時鑄劍礪器,方能戰時一劍封喉。在沒有硝煙的海上戰場,遠望人時刻保持著「箭在弦上、引而待發」的戰鬥狀態。1991年12月28日,東方紅二號甲實用型衛星因運載火箭故障,未能準確進入預定轉移軌道。遠望2號船臨危受命,連續40多個小時奔赴千里大洋,並準確注入遙控指令,配合兄弟單位將衛星遠地點高度由7000多公里抬高到3萬多公里。這不僅為國家挽回了重大損失,也突破「測量船不適合遙控」的觀念束縛,在遠洋航天測控事業的發展史中具有里程碑意義。

氣勢磅礴 李東旭攝影

40多年來,遠望人懷著這種血性膽氣,自強不息,相繼攻克了船搖穩定、電磁兼容、海上標校、船姿數據處理與航天器軌道確定、航天器控制等「11項關鍵技術」,取得400多項國家重大科研成果,這些宛如一顆顆閃耀在通天坦途的明珠,點亮了遠望人夢幻般的金色航程。

閃耀海天 王言川攝影

40年來,遠望號船92次遠征大洋,圓滿完成了120次海上測控任務,總航程220餘萬海里,相當於繞地球整整100圈,累計海上作業15000餘天,測控成功率達100%。

同舟共濟

在一次次成功中與勝利握手

採訪隨遠望號船出海的同志,記者有一種強烈的感受:大洋上,船上所有人時時刻刻都凝聚在一起,同舟共濟、同心協力、同赴大任、同享成功。

遠望號船40年有個雷打不動的傳統:每次出海,有中心一名黨委常委挂帥,抽調機關業務處精兵強將組成工作組,負責隨船指導試驗任務的具體實施。

駛向深藍 劉斯亮攝影

今年6月6日,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黨委常委潘勇猛跟隨遠望6號船出海。他對前來送行的記者說,航天遠洋測控是「千人一面旗、萬人一桿槍」的事業。參試系統龐大,參試要素多元。遠望號船出海執行任務,惟有大力發揚團結協作精神,努力形成「一條心,一股勁,一盤棋」的強大合力,才能奪取任務的圓滿成功。

想家的時候 張玉朋攝影

2008年9月26日,就在神舟七號飛船即將進入遠望6號船測控海域之時,測控雷達發生故障,30多根信號電纜被割斷。要想恢復正常工作,至少需重新連接其中19根線纜。為了爭取搶修時間,全船人都自覺動了起來。崗位人員在狹小的天線筒里細心接線,外面的同志及時做好協助工作。航海部門及時調整航速和方向,機電部門迅速施放減搖鰭,船務部門提供衛生醫療保障,經過2個多小時的緊張戰鬥,終於把割斷的電纜順利連接完畢,此時距離神舟七號飛船飛臨海域上空僅有短短的30秒時間。

向著太陽行進 顧敏攝影

某部高級工程師王金林,出海期間,總是主動要求擔任船值班駕駛員,並承擔零點至3點和12點至15點的「辛苦班」。船員們說,王高工,你是外協人員,有空上來看看就行了,不需要和我們一起值班,何況你50多歲了。他總是笑著說:「我是老海員,這片海域我熟悉,還是讓我來吧」。2005年10月,隨船執行「神舟」五號任務期間,王金林患上了急性「闌尾炎」,疼痛折磨得他睡不著覺,但是他一直堅持帶病到一線,直到任務結束。

協同配合 李仁龍攝影

40多年來,自遠望號設計的那天起,各廠所就馬不停蹄地為遠望號奔波,從建造初期的設備購置、組裝,到後期的調試、校飛,從使用中的設備維護、修理,到隨船出海保駕護航,無一不留下他們辛勤的汗水,在這個特殊的群體中,許多人沒有留下姓名,但卻留下了精誠團結的佳話,那是值得遠望人永遠珍藏和傳承的財富。

幸福的花兒 張玉朋攝影

奉獻情懷

在一次次遠征大洋時點亮甲板人生

如今,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的家屬院里,有很多孩子的名字叫海月、夢星、望星、追月……這些美麗的名字使遠望的孩子們與祖國海上航天測量事業血脈相在遠望號船上,你會發現一個普遍現象,80%以上的船員電腦的桌面或者屏保都顯示著孩子或者愛人的照片,他們在用這種方式表達著對遠方親人無盡的思念和惦念。

一位科技工作者在整個遠航中每天都給新婚的妻子寫信,信內滿紙柔情蜜意;信封上照樣貼好郵票,寫上發信地址:馬六甲海峽、宮古海峽、赤道……這一封封不能寄出的信,寄託著丈夫深情的思念。一位正在熱戀中的船員,遠航前收到了未婚妻的來信,一想到此行40多天不能再收到她的來信,那顆急切想讀戀人來信的心忍了又忍,終於沒捨得拆開。他把信放在床頭,每天都摸一摸,翻來倒去看一遍信封上熟悉的字體,想像著信中的內容……直到信皮磨起了毛,直到船靠碼頭。

記者採訪的當天,遠望7號船黨委書記陳波正在做遠洋備航準備,其中有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就了解摸排船員後顧之憂情況,記者在他的辦公桌上拿起《船員後顧之憂情況統計表》看到,小孩出生(13人)、家屬懷孕(8人),本人患病(3人)、親屬患病(22人)等等,船員的名字、部職別、後顧之憂情況、落實情況、跟蹤電話、一目了然,讓記者感動不已。

休閑 單新堂攝影

7號船黨委書記陳波說,為了祖國的航天遠洋測控事業,許多遠望人不僅默默地奉獻自己,還奉獻了與家人應該得到的天倫之樂。一次次遠征大洋,有多少遠望人離開新婚的妻子、生病的親人、甚至連親人離世最後一面都沒見上。據不完全統計,僅2016年,就有30多人主動推遲婚期,50多人妻子分娩沒能陪伴,20多人親人去世沒能送終。

祖國高於一切,對於「遠望人」決不是一句空話,它飽含著感情的割捨、個人利益的丟棄,甚至生與死的抉擇等許多實在而具體的內容。22年前,遠望2號船張志宏因公殉職。時隔19年後,他的兒子張玉鵬踏著父親留下的足印,也來到了遠望。在遠望2號船的榮譽室里,面對著「功勛測量船」的榮譽錦旗,張玉鵬從心底立下一個志向:「我的血脈屬於這個英雄集體,我要繼續為這個英雄的團隊增光添彩!」

圓夢 楊猛攝影

如今,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的家屬院里,有很多孩子的名字叫海月、夢星、望星、追月……這些美麗的名字使遠望的孩子們與祖國海上航天測量事業血脈相連。因為他們深深懂得,這個為使中華民族強盛之夢變為現實的事業,需要幾代人、代代人去奮鬥、去拚搏。

「把我的骨灰撒入長江」「把所有有用器官捐獻給社會」「幫我補交最後一次黨費。三句話,31個字成為遠望5號船80後工程師黃亮留在這個世上最後的遺言。還有李淑秋、何德俊、孟三的、洪金龍、王海鵬……他們都在共和國的航天史冊上用自己全部的熱血謳歌了大愛人生。

在舟山,遠望3號船校飛現場,記者碰到勤務保障船大隊長曹志宜,曾經在海上執行過上百發衛星測控任務的他,卻從來沒有真正在現場觀看過一次衛星發射。他最大的夢想就是能在現場親眼看著火箭拖著美麗的尾焰直飛雲霄的情景。他告訴記者,這都沒有什麼,測量船找不到目標,才是遠望人最大的痛苦。7月2日,長征五號遙二火箭發射失利,很多遠望人都痛心疾首地留下了傷心的淚水。沒有遠望人的赤子情懷,難以理解那種錐心刺肺的疼痛。

文明風範

在一次次停靠外港傳遞中國「航天名片」

隨著我國航天事業快速發展,遠望號船任務海域分布越來越廣,航渡時間越來越長,任務頻度越來越高,遠望號船常常停靠外港進行物資補給、設備維修和人員休整。1994年,遠望2號船順利停靠斐濟共和國蘇瓦港,打開了為遠望號船贏得「文明使者」美譽的第一扇窗口。

從此,遠望號船隊的蔚藍色航跡,向世界展示著中國航天科技的進步發展,傳遞著中國繁榮昌盛的時代強音。

遠望號船每停靠一個國外港口,當地華人華僑都會趕來迎接祖國親人。有的驅車數百公里,有的在港口等待十幾個小時,他們想真誠擁抱遠航的鐵甲英雄。異域他鄉的碼頭每次都成了一片喜慶熱烈的紅色海洋:華人華僑、國外友人齊聚在碼頭上,打著鮮艷的橫幅,舞著歡騰的龍獅歡迎著遠望號船的到來。

遠望船海闊天空中進發 劉斯亮攝影

機電長顧含記得,有一次,遠望6號船停靠外港,一位華裔老婦人步履蹣跚一定要上船。她說:「我就想親手摸一摸我們中國自己建造的科學船。你們把飛船送上太空,讓我們海外華人的腰杆子挺得更直了。」

外事翻譯艾華記得,遠望3號船離開某國外港口時,幾位留學生手舉五星紅旗,在碼頭上奔跑高呼:「祖國萬歲!」

老船員曹兵記得,在外港接待參觀時,一位白髮蒼蒼的老華僑從碼頭上擁擠的人群中奮力擠出來,向著遠望號船員深深鞠躬。

爭分奪秒 陳健飛攝影

新形勢賦予遠望人新使命,執行訪問任務成為遠望號船隊一個神聖的使命。科技之師、文明之師、友誼之師的良好形象在國內外更加深入人心。

2010年10月,在中國和印度尼西亞建交60周年之際,遠望5號船攜手航天員組成的中國航天友好代表團成功訪問印尼。印尼副總統布迪約諾由衷讚歎:「中國航天了不起,是亞洲的驕傲。」

堅守一方「浮動國土」、傳遞中國「航天名片」,在每一次接受檢驗的「考場 」面前,彰顯著遠望人坦坦蕩蕩、敬業擔當、向上向善的高尚情操。「在國外,我代表中國。」這不僅僅是一句口號,而是深深印刻在遠望人心中的行為準則。

遠望與霞光輝映 王言川攝影

遠望2號船在執行完某次任務停靠紐西蘭奧克蘭港口期間,船員楊波在兌換貨幣時,主動退還了銀行職員誤兌的1224紐幣(摺合人民幣近6000元),在當地引起了強烈反響,遠望號船員被稱為「最有素質的船員」。

40多年來,遠望號測量船隊先後122次停靠澳大利亞、紐西蘭、印度尼西亞、斐濟等12個國家和地區的15個港口,展示了中國航天科技實力和遠望人良好精神風貌,擴大了中國在世界的影響力。

歡迎大家評論

小編會精心挑選留言

▋來源:英才理事會

▋監製:鄒維榮

▋責編:韓阜業

▋編輯:王曉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體引力波 的精彩文章:

12光年外,天文學家驚喜發現:竟有兩個宜居地球!
SpaceX第12次補給國際太空站,龍飛船攜帶兩件科研利器
在月球上建個天文台怎麼樣?有機構準備這麼幹了
人類首個月球天文台2019年有望建成
當木星遇到藝術家,大紅斑會怎麼想?

TAG:三體引力波 |

您可能感興趣

軍地青年典型走進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
我國衛星在軌測控技術發展展望
遠望5號船赴印度洋執行衛星海上測控任務
測控與通信系統——衛星的遙控器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測控系統圓滿完成「高分六號」衛星發射測控任務
國外小衛星測控通信網發展現狀和趨勢
產業觀察 | 國外小衛星測控通信網發展現狀和趨勢
西方惡炒我海外衛星測控站,中國科幻電影則表明:合作比對抗好!
小火箭聊美國軍用與民用的天基衛星測控系統
遠望7號單船完成北斗全球系統兩顆組網衛星海上測控任務
遠望7號船完成北斗「一箭雙星」海上測控任務
北斗雙星海上測控:成功處置衛星信號閃斷
中國火箭首次海射成功,航天馭星承擔」一箭四星」測控任務
五星紅旗在這裡升起之覺華島測控站
宇航智科CEO關暉:衛星測控是航天產業的神經系統
「大篷車精神」:航天測控人追星攬月的力量
遠望6號船起航執行嫦娥四號中繼星海上測控任務
航天馭星為「珞珈一號」衛星提供測控服務
文昌航天發射場指控中心圓滿完成嫦娥四號測控任務
遠望7號船首航印度洋 完成單船精準測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