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北京大院和交通的「戰爭」

北京大院和交通的「戰爭」

北京

作為「大院之城」的典型代表

數以萬計的大院造成了稀疏的公共路網

紛雜的「斷頭路」

和不堪重負的幹路

交通堵塞漸成痼疾

「大院軍團」和交通的「戰爭」

歷時漫長

逐步升級

……

各有各的「堵」法

有人戲稱北京是「首堵」——有些路段上下班堵,有些路段擁堵時間可能更長。同為「堵」,卻有不同的成因類型,下面一張北京幹路網圖和從中截取的四部分,便可讓你對不同類型的「堵」一目了然。

北京城區「攤大餅」式的交通幹路網

從北京的主要幹道路網可以看出,「攤大餅」式的城市交通規劃,環路多而放射幹路少,出口嚴重不足。一則造成交通體系脆弱,一處擁堵就牽連整體;二則使交通便利程度降低,車輛繞行距離大。

缺乏「毛細血管」的公共交通路網

清華大學東門外的雙清路和五道口之擁堵遠近聞名,周圍大學、小區等大院密布,對路網形成壓迫,且大量「毛細血管」般的支路被封閉在大院的圍牆內,難以被外界利用。

小區型大院和交通樞紐的對峙

上地地區有眾多高新技術公司,地鐵站客流量很大。而正對車站的上地佳園小區佔地面積大且內部道路不對外,大量行人和車輛只能繞道小區兩側,造成嚴重擁堵。

缺乏交通出口的「睡城型大院」

天通苑地區內部路網縱橫,通往市中心方向的幹路卻很少,絕大部分交通流量被聚攏到立水橋出口,加上南邊的城鐵、鐵路線和清河的圍合,讓這一地區形成了新型的「睡城型大院」。

封閉型的衚衕路網

北京傳統衚衕區的道路大多彎曲,路口不正對、斷頭路多、瓶頸處多、出口少。舊時行人和轎子尚能勉強通行,而城市迎來汽車時代之後,它們就變成了一個實際上的封閉區域。

大院和交通的「升級戰」

雖然北京的「堵」各不相同,但堵的其中一個源頭卻是中國人心中的情結——大院。

觀察北京,會發現這座城市幾乎已被大大小小的新舊大院擠占殆盡。除了佔地龐大的古代宮城、禁苑,還有衚衕區、機關大院、雜院、舊小區(如大型工廠生活區)、村落、新型小區(塔樓、別墅)等類型。若以自成一體、內部道路不對外來定義,它們皆可劃入「大院」概念。

1

古代大院

供圖/北京市測繪設計研究院

曾經的辟才衚衕地區影像圖。舊時四合院和狹窄衚衕的組合尚可應付當時的交通需求,然而隨著城市的發展,它們很快成為交通瓶頸區。

明清北京紫禁城、皇城居中,九門不直通。老北京城道路系統的特點即是偏封閉型的衚衕多,有許多人為的「斷頭路」,路網密度稀,這是「先天不足」。

2

現代大院

繼四合院和宮城之後,新型小區的樓群和圍牆形成了新的大院類型。

1949年之後,大批幹部和科教人員遷入北京,組建政府部門、科研單位和大專院校。老城根本容納不下,於是在城外蓋起了一片又一片的樓房。因為要在尚不具備城市基礎設施的郊區迅速安置大量人員,因此按隸屬關係各自建立了功能齊全、自給自足的小社會。這也是北京城建歷史上的轉折點。院中之院,牆中之牆,構成了繼四合院之後北京城的另一副骨骼和框架。

復興門外是國家機關聚集的地帶,比如機械工業部、國家計委、經委、公安部、鐵道部等,從真武廟、羊坊店蔓延到三里河、百萬庄、二里溝、車公庄。軍隊的機關大院從公主墳一帶直到西山腳下,有總後、海軍、空軍、鐵道兵、通訊兵、裝甲兵、炮兵大院等。

中科院集中在中關村一帶。高等院校除了清華、北大幾個老牌大學,50年代初北京市海淀區學院路又建設了大名鼎鼎的八大學院,分布在從高梁橋、魏公村到五道口一帶。

眾多大院連成片,各院人數上千至數萬人不等,在中國各大城市中可謂獨一無二。除了中國人本身的圍牆文化之外,又受到蘇聯「大街坊」、「小區」概念的影響。一個院動輒佔地數十上百公頃,不允許城市公共交通穿行。一個個獨立「王國」,將北京的交通肌理分割得支離破碎。

大院與交通的「對峙」

隨著北京的快速發展,問題很快顯現。1982年《北京城市建設總體規劃方案》首次提出「要打破自立門戶『大而全』、『小而全』的格局」。而到上個世紀80年代末,城市規劃工作者發現,北京的各種大院已達2.5萬個。

1

擁堵始於上世紀80年代

北京第一次大規模交通擁堵出現在1984年。「車輛不多,早晨出城堵,晚上進城堵。主要是因為城外有許多工業區,而且路不好。」一位老北京回憶道,「然後就修了不少路,叫做『打通兩廂,緩解中央』,另外錯時限車。」

1995年前後,北京進入第二次交通擁堵期。這次是進城難,出城也難,特別是高峰期。應對措施主要是交通工程建設,拓寬道路。

本世紀初,第三個交通擁堵時期到來。其特徵一是早晨進城難,晚上出城難。特徵二是四環以內的交通堵塞幾乎成了陳年痼疾,不少地段就是一個字「堵」,不管是不是高峰期,打開北京交通實時監測圖,永遠都是刺眼的鮮紅色。

攝影/陸崗

早高峰時期天通苑的擁堵情景。作為聚集了幾十萬人的特大型社區,這些流動大軍每天都要從北五環外湧入城內,對屈指可數的幹道出口造成強烈的擠壓。

據北京交管局的統計數字,北京市嚴重堵車路段在1993年為27處,1999年猛增到99處。1994年二三環之內部分路段的汽車平均時速為45公里/小時。至2003年秋,市區部分主要幹道高峰期的車速已降至12公里/小時左右,個別地方甚至不到5公里/小時。

2

「毛細血管」被切斷之痛

北京被戲稱為「首堵」,是北京的幹道不夠嗎,非也。交通專家段里仁曾表示,北京目前的城市環路水平堪稱世界第一。國外一些大都市,像巴黎、倫敦都只有一條環路,而北京有6條。再加上7條放射性高速公路以及15條快速聯絡道,構成了北京主幹道路網。且動輒十幾個車道、百米寬,在其他城市是很少見的。

然而,把城市比作人體的話,快速路、主幹路、支路就相當於城市的主幹血管、次要血管和毛細血管。人體微循環出現障礙會導致器官衰竭甚至危及生命,城市道路微循環出現問題,就會交通堵塞。中國道路運輸協會王麗梅表示:「跟國際上其他大城市相比,三年前北京路網密度不到1/3,目前也不到3/5。城市主動脈與微循環之間不平衡。」

攝影/王寧

牆內大院,牆外是繁忙的道路,這是北京街頭常見的一幕。院內道路就這樣被隔絕在公共路網之外。

北京有大量的道路被封閉在大院的圍牆內,城市支血管、毛細血管被人為切斷。大院越大越集中,A點到B點的實際繞行距離就越大,車輛疏導難度越高。在車輛不斷增長的高壓下,路網稀疏,車輛都涌到幹道,也使馬路被動地越修越寬,路口越發複雜,更使行人車輛通過時間增長。

國外交通發達城市,不出150米就會有一個疏散的路口,而北京城區的主幹道上,600-1000米才有一個路口。環路之間不僅連通性不好,甚至相隔數公里卻沒有分流的道路。

北京的大院和交通的「升級戰」,一步一步走到白熱化。圍牆本是「自保」的屏障和資本,但其給整個社會交通增加的消耗和成本,卻又反過來影響到每個人。

打開圍牆又如何?

單純依靠拓寬道路,可以解決北京的擁堵問題嗎?曼谷的交通擁擠舉世聞名,市政府曾修建了幾十公里的高架道路來緩解,卻引起了更大的堵塞。

與紐約、東京等城市相比,北京無論從汽車的絕對數量,還是人均擁有汽車的比例,都遠遠低於它們,但交通堵塞卻嚴重得多。

1

「毛細血管」相對暢通的紐約、東京

供圖/中科院遙感所

從上至下依次為從北京、紐約、東京的同比例尺衛星遙感圖。從圖中可以看出,北京路網密度遠遠低於其他城市。和人體的血管一樣,主動脈和大量的毛細血管分工合作,才能將養分運送到位。合理的路網結構標準是主幹道、次幹道和支路比例在1:2:4左右,而北京的現狀是主動脈擁堵且毛細血管被大院切斷。寬大幹路的複雜路口也造成通過時間增長,路網稀疏使車輛繞行距離增大,浪費了大量資源和時間。

究其原因,紐約很少有像北京四環這樣寬闊的馬路,但路網密集,大約每隔60米就有一個路口,最遠不過200米。大家不必非走同一條路,有效地緩解了堵塞,還增加了商業機會。

東京市中心的道路很窄,不少地方甚至只有一條車道,堵車卻少見。原來除了路網密集外,家用汽車平日「窩」在車庫裡,上下班乘地鐵。「東京都城鐵共79條線,2364公里(2003年數據)。北京市開始修城鐵的時間比東京晚了近80年。」

2

嘗試打破封閉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黃東森研究員曾提出「打破市區『圍牆』封閉,根治交通擁堵狀況」的建議。他說:「北美大學多為開放型布局,哈佛大學中有城市道路貫穿而過。」

大院和高牆作為初期城市化的結果,已不再適應城市化發展。僅在2003年底,北京大大小小的大院內就約有1000萬平方米的道路沒有和公共道路連通,至少佔整個城區道路面積的10%以上。如果能釋放出來,不僅增加了交通容量,更大大增加了路網密度,交通便捷度可以呈指數增長。如今,一些樓盤已經開始嘗試,如嘉銘桐城借社區內一片梧桐林建起綠陰街區,建造開放的街道主題住宅。

北京開車人常有的困擾是,由於「斷頭路」多,明明看著擁堵不堪的主路旁邊有一條支路,就是不敢走,這在老城區尤其顯著。現在,重整後的老衚衕開始逐漸擔負起「泄洪」重任。如朝內南小街設置了微循環指路牌,形象地畫出了到達長安街的兩種走法。

中國民居吊腳樓,依山傍水而建,底部中空開放的格局不僅通風防潮,還有泄洪的功能。將這一概念引入交通容量,交通擁擠地帶的「吊腳」模式不失為一種好的嘗試,如已經建成的西直門的公交樞紐。東直門地區將建成亞洲最大的交通樞紐,更將「吊腳」和密集路網的概念疊加在一起——地面一層為公交汽車到發站,地面二層為通往首都機場的城鐵,地下一、二層是地鐵站。

— 本文選自《中國國家地理》2008年8月—

撰文/楊鵬 攝影/馬文曉 等

實習編輯/陳驚鴻 圖片編輯/王彤

你在哪座城市?

正在經歷著怎樣的擁堵?

你認為該如何解決頑固的城市擁堵?

精選內容 別錯過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國家地理 的精彩文章:

緬甸翡翠從哪兒來?
納馬誇蘭:荒漠中的多肉「王國」
划過你家鄉的鐵路,還將串連多少風景?
8月19日上海站講座報名

TAG:中國國家地理 |

您可能感興趣

皖中南交通樞紐和中心城市之一
「大上海」的繁華與交通的苦楚
北京交通委:將推動雄安新區與北京交通路網順暢銜接
中興通訊與北京交通大學、中國移動北京公司簽署5G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上海浦東機場大巴、交通指南信息
上海交通大學、中科大、清華、華南理工大學、汕頭大學、廣東工業大學等
北京交通大學校長王稼瓊:傳承交大精神,做一生交大人
傳奇盛京 | 古城遺珍之渾河晚渡,大東北曾經的「交通樞紐」
越南的交通
消失的華北交通學院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蔡素玉:優化港珠澳大橋的交通安排
江灣大橋、楊萬里大道通車前交通安全檢查
「大道交通的亞細亞」——北京交通大學亞洲文明對話嘉年華系列活動順利舉行
一點學習-抗日十大戰役之六——搶奪國際交通線的桂南會戰
北京交通大學川藏鐵路研究中心成立
南通將再建兩座大橋-江蘇省交通廳(崇海大橋沒了)
日本關西,大阪+京都旅行交通攻略
「大軍交」與「大交通」融合發展正當其時
亞洲最大鐵路交通樞紐工程 北京丰台站工程開標
用城市大腦驅動智慧交通 高德與阿里雲的琴瑟和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