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影像科劉再毅教授自述:為什麼我是AI醫療的「旁觀者」?

影像科劉再毅教授自述:為什麼我是AI醫療的「旁觀者」?

影像科劉再毅教授自述:為什麼我是AI醫療的「旁觀者」?

如今,隨著AI醫療發展,醫工交叉——這個由來已久問題也延伸到這塊新興的土地上。隔行如隔山,這對於IT界和醫療界來說尤其貼切,當雙方團隊共同打造一個產品時,面臨著話語體系不同、評價方式不同、誰來主導等諸多問題。

目前這個市場還處於初期,各路玩家相繼入場,產品仍處於科研摸索期。相對於蜂擁而入的AI公司來說,願意參與進來並且擁有豐富經驗的醫生專家是更加稀缺的資源。那麼什麼阻礙了他們?當醫生想要參與時,他們考量什麼、在意什麼?

廣東省人民醫院放射科劉再毅教授稱,「醫生沒有多少動力做研究,現在做科研的很少,就像是『異類』,我做這個純粹是興趣驅使。」2016年,其課題組基於影像組學構建列線圖(nomogram)對結直腸癌淋巴結轉移術前預測的結果發表在臨床腫瘤學領域頂級期刊《J Clin Oncol》上。「我們做的項目離傳統的影像診斷越來越遠,需要多個學科的交叉融合」,他告訴雷鋒網,「很多醫生對人工智慧感興趣,但真正做的很少」。這不僅需要醫生從繁忙的臨床中抽出時間,「搜集數據需要大量資金,與AI創業公司合作又不是那麼簡單。」

「這都不是那麼簡單的」是雷鋒網與劉再毅交談2個多小時內出現頻率最高的句子。他表示,醫工合作對雙方都有很高的要求,一是要有共同的目標;二是有很好的合作機制,協調如何把利益最大化;三是雙方團隊質量都要高。

「醫生與創業公司的要的東西不一樣,說得好聽點就是各取所需,說得不好聽就是道不同不相為謀」,他說。

以下為劉再毅的口述。

「你讓我寫代碼,這不是見鬼嗎?」

在我們科室,目前還沒有智能診斷系統這樣的東西。目前確實有很多產品在往臨床上推。但智能影像方面,目前國內還沒有一款很成熟的產品。之前,媒體有報道一些產品在醫院落地,我打聽過一些,醫生的評價也不是很好。也就是說,智能影像診斷方面還沒有一個好的落地應用案例。

很多公司的產品交互很差,用起來非常繁瑣。他們工科會說,我寫兩行代碼就可以搞定了。你讓我寫代碼,這不是見鬼嗎?所以工科思維一定要轉變,深入到臨床一線,看我們究竟需要什麼。

至於數據方面,影像只是很小一方面,我做影像也發了很多文章,但不覺得影像是最重要的,換言之,影像雖然重要,但不是唯一,要結合其他臨床信息。我們做信息挖掘時,要結合病人的基因、病理、血液實驗室檢查等信息。比如病人在ICU,還會考慮結合患者心電圖檢測信息、電解質、血氧飽和度等諸多動態信息。

目前,很多公司只做圖像識別、篩查,大部分集中在肺部,為什麼?因為肺有天然的對比,大家都挑了一個容易攻克的方向做。雖然在臨床中確實可能減少一些工作量,但這是很小的應用場景。

以肺癌為例,我們平常在醫院看到的很多病例,大部分是複查的,一些三期、四期病人的肺部有很多轉移灶,合併滲出、肺不張等,計算機方法很難實現自動對比,一定要人工對比,如果計算機看完還需要醫生重新確認一遍,還不如自己看呢。至於很小的肺結節,醫學界有個指南,建議了怎麼處理,比如發現之後,3個月、半年分別複查;根據倍增時間多久等情況判斷是惡性還是良性?不可能剛發現肺結節就做手術的,這不得了。

肺結節篩查是很好的開始,但目前還有很多問題,系統可以有假陽性,可以誤判,這可以由醫生來把關,但漏病灶的後果是很嚴重的。最重要的是,如何得到監管部門的認可?國家批准之後,其臨床應用的責任才能理清,否則出了問題,誰來負責任?計算機?還是批准軟體的人?還是採購的人?還是醫生?

另外,病人就診時,肺結節檢出只是臨床診療過程很小的一部分。我們看一個胸部的片子,看了肺之後,還要看淋巴結、骨格等,很多公司的系統只能檢出肺結節。患者來醫院就診,如果醫生只是把肺結節檢測結果給他,沒有報告同一份影像圖像其他合併的影像診斷,是要負責任的,因為在臨床上做檢查偶然發現腫瘤也是常見的。

所以,這種系統用在體檢中心還可以,但體檢中心的市場能有多大?

「說實在的,我還找不到與AI公司合作的方式」

做醫學圖像挖掘,醫生與AI創業公司的合作是必不可少的,但一定要以醫生為主導來做,公司負責後續的產品化。其中最關鍵在於:要解決什麼樣的臨床問題。

我是做研究的,思路與公司可能不太一樣,雙方都是要提升診斷率,差異就在於具體聚焦在什麼地方?科研解決的是懸而未決的問題,而AI公司是要打造一個產品解決實際問題,雙方目標不一樣,我覺得很多東西不是想像的那麼簡單。

從科研的角度來講,目的在於提出一個臨床假設,並證明。比如我想通過影像數據挖掘判斷某種疾病的愈後好不好或判斷療效,在這種情況下,我會搜集病例,用某些方法驗證,最後得到一個結果。至於結果如何,我們並不知道,創業者的想法跟我們肯定完全不一樣。

有公司找我合作,說實在的,我還找不到合適的方式,如果要合作,一定是深入的交流,其中需要有人起到橋樑、翻譯的作用。比如深度學習的很多概念我們臨床醫生搞不懂,但同時工科的人也多半不懂什麼叫預後,甚至不知道這樣做的意義何在。

醫學上很多問題和其他領域不一樣,比如阿里要調研用戶的購買習慣,這種數據多得不得了,但醫學上很多疾病數據很少,一個單位可能僅有一兩百病例符合標準。我想沒有一家醫院敢說有幾千例這樣的複合標準的圖像。我們醫院有數萬病例,但基於不同的疾病、檢查方式、研究目的區分之後,數據一下子就變得很少了。

工業界和學術界的合作,對雙方都有很高的要求:一是有共同的目標;二是有很好的合作機制,協調如何把利益最大化;三是雙方團隊質量很重要,缺一不可。

如果我與創業公司合作,最關心的他們的人員構成和數據來源。

做醫學數據挖掘,一定要有醫療背景的專家,他能起到橋樑作用,把臨床問題轉換為技術問題,讓IT團隊實現;同時,做技術的沒有接觸過醫學,可能不明白人體分為幾個系統、每個系統由什麼組成、有哪些臟器,更不要說疾病了。我知道很多醫院做的事情是把數據提供給公司,這個方法確實可行。但如果要真正挖掘,一定要深入,不是一方簡單地提供數據,一方簡單地提供演算法,雙方直接應該有深度的交流、溝通,共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國內最常見的合作方式是醫院提供數據,公司來分析,雙方共享成果或是公司賣軟體給醫院。但我認為這樣的合作不長久,目標不同,長期以往,估計會分道揚鑣。我覺得目前的合作,肯定得以醫生為主導,靠醫生髮現臨床問題。但跟創業公司這麼說,他們肯定不樂意,我的演算法很先進,憑什麼你做主導?所以我不是很願意跟他們合作,我們自己有團隊,我們團隊做的東西在國際上是某些研究方面是很靠前的。如果我們沒有團隊,也沒辦法。除此之外,我也考慮過,跟創業公司合作,他們是否願意配幾個人給我,專門負責某個項目,我想這是不可能的事情,怎麼可能呢?

還有的醫院與公司合作打造出的產品,以專利授權的形式給了公司,這對醫生有吸引力,但我沒嘗試過,沒想過轉化,這樣很分散精力。我關心的是公司有沒有好的範例,醫生是否真正獲得了收益,無論是以股份、顧問費等形式。但公司願意給嗎?

創業公司很難請到一個真正專業的醫學人士,去了以後怎麼做項目?除非公司能跟十幾、二十多家醫院合作了一個臨床設計,但僅把各個項目的醫學語言翻譯成工科語言,工作量就相當大;其次,醫生如何在裡面起到真正的作用,這是很難定義的。

雖然現在市面上有AI公司與醫生合作做一些事情,但在大部分情況下,他們的研究是小規模研究,但應用到臨床的東西,需要前瞻的多中心試驗驗證,這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況且,圖像只是很小一方面,只有深入去做,潛心做臨床研究,才有可能得到好的結果。

「單從軟體應用角度講,我們開發的比他們還好用」

現在的AI公司都在拼演算法,雖無可厚非,但如果沒有實際的或重要的原創目的,這個演算法有什麼用呢?

我們平常的研究,關鍵在於臨床設計,要以臨床研究的方法來設計和評價應用,因為臨床研究要有符合臨床的研究標準,演算法再先進,沒有數據支撐,沒有好的驗證也是很難發好文章的。今年《Nature》和《JAMA》發了兩篇AI醫療相關文章,一個是眼底病相關的,一個是做皮膚病的,雖然都用到了深度學習演算法,但並不是多先進的技術,它們的特點在於數量大,有十幾萬個病例的數據。

我們最近在做肺癌、結直腸癌等幾個腫瘤的研究,關注療效評估方面,預測預後效果,評價治療方案好不好。如果有明確的問題和高質量的數據,需要演算法把有用信息挖掘出來,這種情況下,演算法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實際上,有時候我們並不需要很炫的演算法,常規的方法就能解決問題。

在我們的項目中,用到的還是傳統的統計學方法,也借鑒了一些數據挖掘技術,比如深度學習。與創業公司不太一樣的是,我們關注更偏臨床目的,基於這個問題,再去組織材料、找方法,創業公司想做的是產品,比如做病灶的檢出,但對於我們組來說檢出沒有任何價值,因為發不了好的paper。

我們的演算法能力不及創業公司,我對於學生的要求就是用成熟的技術,進行二次研發、創新之後應用,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解決我們的問題。我可以說我們組的文章質量和數量算是有一定地位的,單從影像因子來說,我們發表在《臨床腫瘤雜誌》的文章是目前為止,全球範圍內影響因子最高的,並且還是發表於臨床腫瘤領域的頂級期刊,得到臨床的認可,因此我們的研究很有自己的特色。

有些公司說他們有一千個特徵,我說我有一萬個特徵、兩萬個特徵都可以,目前,我們正在研發一個新的特徵,這是影像組學界沒有報道過的,是我們借鑒了其他領域的一些理論、概念,移植到醫學領域,這是我們自己的創新。

我認為很多智能醫療公司的產品是華而不實的。單從軟體的應用角度看,我們開發的比他們的還好用,但是確實沒有他們界面做得炫,我的目的不是為了賣產品,而是為了好用。

有些公司說他們有一千個特徵,我吹牛說我有一萬個特徵、兩萬個特徵都可以,目前,我們研發了一個新特徵,這是影像組學界沒有報道過,是我們借鑒了信息學領域的一些理論、概念,移植到醫學領域,這是我們自己的創新。

我們做研究的動力來源於喜歡,這與公司完全不一樣,當然我也想發更多更好的文章,但沒那麼急,我沒有壓力去變現,不會很激進地做事情,即使做不好也不影響我的生存。有些創業公司拿到幾千萬、幾億的風投,一下子得到那麼多錢,我也很羨慕,但我現階段沒有這樣的實力,也沒有這樣的想法。說不定有一天,我的團隊強大了,我也會去創業。

「醫療數據非常稀缺,非常寶貴」

我在研究過程中發現:影像數據的質量和數量很難兼顧,很難找到滿足要求的數據。除此之外,還要結合病人的其他信息來判斷,比如實驗室檢測、病理標本等,這更是增加了難度。

我們現在做的一個項目,需要一些臨床檢測項目數據,像基因、血液等相關檢查數據,預計能拿到500~600例可用的數據,但投入起碼是上百萬,這需要科研基金來支撐,醫院和病人都不可能負擔這個成本。

正因為難以獲取基因、病理等方面數據,所以一大波創業公司才蜂擁進入影像領域,他們的很多研究是基於影像信息判斷和推斷基因、病理和臨床信息情況,這是一種可行的方式,但還是需要很多數據去驗證。

醫療數據非常稀缺,非常寶貴。

現在很多醫院的PACS系統做得很好,儘管存在影像標準化的問題,至少有圖像,但很多數據是沒有的,比如病人做了檢查、手術、治療之後走掉了,沒有完整的隨訪機制,沒有後續數據評估臨床療效和預後等數據。我們自己做研究,要花很大力氣搜集整理這些數據。

除此之外,數據質控也很關鍵。比如,通過電話隨訪,如果病人電話號碼變了,他就聯繫不到了;還有就是打電話隨訪的信息準確性問題,隨訪的信息有很多方面,比如腫瘤手術之後,有無複發?有沒有死亡?化療有沒有進展?死亡的時間很明確,99%的親人都記得,但有無進展是不好評估的。另外,每個隨訪工作人員的態度也影響隨訪質量。許多污染數據對我們不但沒有意義,還有害處。

醫療數據不是那麼簡單的,不是挖掘一個點,而是很多方面。不像購物,調查消費者的購物習慣時,看其買了什麼東西,價格多少,什麼時候買的?數據很明確,也很容易找到。但醫療數據很多是不確定的,很難打通,這種情況下,具備完整信息的病人資料就尤其寶貴。

我感覺,醫院能用的數據比例很小。判斷數據是否有價值主要取決於具體研究目的。拿肺癌或其他腫瘤來說,在大醫院,滿足要求的可能只有10%~20%,這已經算不錯的了;在二甲等地方醫院,很多病人做了檢查之後,去上級醫院看病去了,有完整資料的病人可能只有1%~2%。

「一來就想上臨床,對生命太不尊重了」

智能影像診斷還有非常長的路要走。

要真正應用在臨床,要解決它的精度、實用範圍和政策等問題,如果要政策批准,必須經過臨床試驗驗證,耗資會很巨大。

我個人感覺,創業公司除了定位於肺結節檢出等臨床應用外,搭建科研平台也是不錯的選擇,要是我自己開公司,我就會這樣做,幫助醫生做科研的市場也不小,可以共同申請基金來維持,我知道有些創業公司就在合作申請基金。如果數據積累多了,再考慮做臨床轉化,像Watson這樣的,這樣才可能逐步走向臨床。很多公司一來就想到臨床,對生命太不尊重了,如果僅靠靠幾百、幾千例數據就取得了批准,我肯定不敢用這樣的產品。

我個人覺得,醫療人工智慧還非常漫長,目前無疑是過火的。

更多關於人工智慧升級傳統行業的的文章,請關注雷鋒網AI商業化垂直微信公眾號:AI掘金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雷鋒網 的精彩文章:

Ninebot CEO高祿峰:國內大部分機器人公司都在畫餅
今天,天貓再出手一百億!全球100多大牌齊刷刷給天貓點贊!
世優科技:央視合作虛擬動畫製作公司 動捕技術如何搭上VR風口
微軟發布基於以太坊的保密聯盟框架,以增強隱私保護和運行靈活度
報告 | 這裡有各國、各領域最全面的金融科技監管政策解讀!

TAG:雷鋒網 |

您可能感興趣

裴玉林自述:一個藝術創作者從「網癮治療」里看到了什麼
裴玉林自述:我想把「網癮治療」做成藝術
被霸凌者自述:「沒有旁觀者,都是施暴者」
張學良自述情史:我為什麼會特別「好女人」?
徐熙媛自述湯唯曾經搶了她的女主角,網友:幸虧你沒有參演這部電影
黃蕙蘭自述:我眼中的顧維鈞
葉酸自述:我的發家史,你們要聽嗎?
劉強東自述:保護好行業的老二老三,就是在保護自己!為什麼?
太極大師自述毀拳之路:他是總教練陳小旺是師承者
產科男醫生自述:為什麼會選擇婦產科,從業以來都經歷了什麼
看看血管的「自述」,它會告訴您最怕什麼!
來自康復患者的自述
一位寶媽的自述:你們知道我為什麼要追生二胎嗎?
魔道祖師:來自藍湛仙劍避塵的自述,自從遇到魏嬰,懷疑我的劍生
李隆基自述:唐宮恩怨
醫生自述:結直腸,簡直是「藝術瑰寶」
西醫的自述:學習中醫的心得體會
蔣碧薇自述:卻道海棠依舊?
ICU醫生自述:那些不為人知的感情
森林「整容」自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