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陳昌浩與西路軍

陳昌浩與西路軍

陳昌浩(1906—1967),湖北漢陽人,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忠誠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1926年,到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30年11月回國後,加入中國共產黨。1934年1月增選為候補中央委員,同年被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他是鄂豫皖蘇區和川陝蘇區黨政軍「三駕馬車」(張國燾、陳昌浩、徐向前)之一,曾任紅四方面軍總政委、西路軍軍政委員會主席,參加過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獲「衛國戰爭」獎章;1951年回國,擔任中央編譯局副局長等職務;1967年含冤辭世,1980年恢複名譽。

陳昌浩與西路軍

1936年11月初,黨中央和中央軍委決定組建西路軍,批准成立以陳昌浩為主席的西路軍軍政委員會。在黨中央和中央軍委的領導下,陳昌浩和總指揮徐向前率領西路軍指戰員英勇奮戰數月,由於種種原因於1937年3月全軍覆沒。對於失敗的主要原因,當時定論為沒有克服「張國燾路線」。長期與張國燾共事的陳昌浩面對定論非常尷尬、無奈,漸漸地被歷史湮沒。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勇於觸及禁區者對過去西路軍定性、定位提出質疑。鄧小平、陳雲、李先念等高度重視,在他們關注下經過調查研究,黨中央為西路軍作出了實事求是的歷史結論。歷史恢復了它本來的面目,也為陳昌浩革命的一生畫上了完整的句號。

西路軍是執行黨中央命令的

1936年10月,紅一、二、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靜寧先後會師,莊嚴宣告長征勝利結束。

11月8日,黨中央提出新的戰略計劃:以三個方面軍的主力東渡黃河入晉,尋求直接對日作戰;要求按黨中央電示於10月下旬西渡黃河執行寧夏戰役計劃的陳昌浩、徐向前所率領的紅四方面軍第5、9、30軍共2萬多人組成西路軍,準備用一年時間完成在河西創立根據地、直接打通與蘇聯通道的任務。10日,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正式命令河西部隊組成西路軍,批准成立西路軍軍政委員會,陳昌浩為主席,徐向前、曾傳六、李特等為委員。西路軍由徐向前任總指揮、陳昌浩任政治委員,下轄第5軍(軍長董振堂、政委黃超)、第9軍(軍長孫玉清、政委陳海松)、第30軍(軍長程世才、政委李先念)。11月11日,西路軍正式成立。

成立伊始的西路軍主力迅速向西挺進。

11月中旬,紅9軍在古浪遭敵圍攻,以犧牲2000多人、斃傷敵2000多人的代價佔領古浪。繼而在攻取永昌等地時,黨中央和中央軍委電示西路軍領導人:在永昌等地創立鞏固的根據地,堅決保持東進的迴旋餘地。西路軍攻佔永昌等地後,全部進入河西走廊峰腰地區迎戰敵軍。

在接下來的20天中,西路軍數次與馬步青、馬步芳部激戰。由於戰線過長、兵力分散、補給困難,雖連續將進攻之敵擊潰且殲敵8000多人,但自身人員已減至15000人左右,陷於被動局面。在西路軍與「二馬」激戰中,陳昌浩、徐向前進入新組建的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被列入23位委員名單中。當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中央軍委於12月24日電示西路軍「由東進為有利」。30日,西路軍第5軍攻佔高台,守敵1400多人全部投降。總指揮部和第9、30軍於是日到達臨澤地區。這時,由毛澤東等7人組成的中央軍委主席團電示西路軍:即在高台、臨澤地區集結,暫時勿再西進。遵照中央軍委主席團命令,西路軍暫駐高台、臨澤,待命前進。

1937年1月中旬,敵人集中兵力圍攻駐高台的紅5軍。因敵眾我寡、彈盡糧絕,紅5軍遭受失敗,軍長董振堂、政治部主任楊克明以下3000多人大部分壯烈犧牲。高台被敵佔據後,西路軍14000多人全部集中於倪家營子西北的43個村屯,受到數萬敵人包圍,處於相當困難的境地。16日,中央軍委電示西路軍:同意休整一個時期,集中力量向東打,爾後一部西進。處於險境中的西路軍未及休整,決定21日突圍東返。

1月下旬至2月中旬,敵人輪番向西路軍猛攻。在極端困難環境中,西路軍將士在陳昌浩、徐向前等指揮下與敵苦戰,斃、傷敵萬餘人,自己的傷亡也很大,此時的兵力已不足萬人,傷病員佔三分之一。在處境十分危急的2月13日,西路軍軍政委員會致電黨中央:「我們詳細考慮及根據百餘日苦戰的教訓,認為4軍、31軍此時不能歸還建制夾擊「二馬」,則西路軍無法完成西進任務。決心在甘州、撫高地區乘機擊敵,俟天氣稍暖即轉到西寧、大通一帶活動。因拼戰而不能戰勝敵人,持久消耗實為不利也。」17日,黨中央複電陳昌浩、徐向前,不同意西路軍出青海大通的意見。還指出:「你們對過去所犯的政治錯誤,究竟有何種程度的認識?何種程度的自我批評與何種程度的轉變呢?我們認為,你們今後的勝利是與對過去政治錯誤的正確認識與徹底轉變是有關係的,你們認為是否如此呢?」這個電文把西路軍當時的行動方針與歷史上的政治路線問題緊緊地捆綁在一起,它給西路軍軍政委員們(特別是主席陳昌浩)的政治壓力可想而知。

西路軍接到黨中央停止執行東進計劃,爭取春暖後向肅州、安西行動的電令後,於2月21日突圍東返。馬步芳率兵追擊,西路軍殺回馬槍,擊潰敵騎兵旅,全殲憲兵團。因東進無上級明令指示,西路軍領導人改變決心,26日率部重返倪家營子。黨中央及中央軍委致電重返倪家營子的西路軍:「望全體指戰員,堅持黨和紅軍的光榮旗幟,奮鬥到最後一個人,最後一滴血,絕境中求勝利,全黨和全體紅軍誓為你們的後盾。」返回倪家營子的西路軍,繼續同敵人拼搏,損失嚴重。陳昌浩、徐向前發告急電彙報西路軍的險惡處境,在表示「戰至最後一滴血」決心的同時,懇請中央抽調「八個足團、一兩千騎」馳援。黨中央、中央軍委獲悉西路軍危急,電示西路軍固守15天,中央將用各種方法援助。中央一面用政治談判方法,試圖緩解敵之攻擊態勢;一面於28日組成包括紅4、28、31、33軍在內的援西軍,在司令員劉伯承、政委張浩率領下日夜兼程西進。3月中旬,援西軍抵達鎮原、平涼地區。此時,西路軍於3月12日在梨園口失敗,不滿3千人的部隊被迫退入祁連山。獲悉此情況的援西軍,停止前進。

3月14日,在陳昌浩提議下,西路軍軍政委員會在祁連山腳下康龍寺召開會議。會議決定成立西路軍工作委員會,由李卓然任書記,李先念統一指揮軍事,主要領導陳昌浩、徐向前回陝甘寧根據地向中央彙報情況。根據會議部署,西路軍余部2000多人分組3個支隊,分散深入祁連山打游擊。不久,王樹聲、張榮所率兩個支隊遭失敗,部分人員分散返回陝北。由李先念、程世才率領的支隊同中央取得聯繫,經過30多天艱苦轉戰,保存的七八百人於4月25日到達甘肅、新疆交界的星星峽。5月1日,陳雲等到星星峽代表黨中央迎接西路軍。5月7日,陳雲、滕代遠、李先念、李卓然率西路軍400餘人到達迪化(今烏魯木齊)。

西路軍在甘肅西部奮戰4個多月,同敵人進行了數十次艱苦、險惡、英勇的鬥爭,共殲敵25000餘人,給馬家軍以沉重打擊,在戰略上起到了策應黃河以東紅軍的作用。

衝出重圍漂泊他鄉報國無望

陳昌浩和徐向前衝出重圍,在一個叫大馬營的村子歇腳,一個名叫但復三的群眾讓他倆留宿。談話中得知但復三是湖北人,還是陳昌浩的老鄉。高燒不退的陳昌浩實在走不動了,怕連累徐向前等人,在同徐向前、但復三商量後,陳昌浩決定留下養好病再走。徐向前告別戰友、謝過但復三後,沿著祁連山的戈壁灘晝夜兼程,回到延安。在保存下來的紅四方面軍部隊改編為八路軍129師後,徐向前任該師副師長,成為八路軍中一員重要將領。

在但復三家養好病的陳昌浩,於1937年6月輾轉回到武漢。他打算以革命老區英山縣為根據地重舉義旗,建立抗日武裝。可是,當地反動武裝十分囂張,陳昌浩感到自己的願望難以實現。此時,他更加思念親人,便給在漢陽老家的親友寫信,約同他們見面。陳昌浩在漢口與闊別10年的母親、妻兒終於見了一面,吐訴了別後的酸甜苦辣,了卻了一樁心事。

8月,陳昌浩返回延安。此時,中央正在開展對「張國燾路線」的清算。早在同年的3月31日,中央政治局作出《關於張國燾同志錯誤的決定》,當時就把西路軍失敗的主要原因與「張國燾路線」聯繫在一起,定論為西路軍向甘北前進與嚴重失敗是由於沒有克服「張國燾路線」。這樣,為西路軍失敗定性的結論從此成為鐵案!作為西路軍主要領導人又長期與張國燾搭檔、西路軍兵敗的直接責任人陳昌浩,更沒有說話的餘地了。不久,他因患有嚴重的胃潰瘍,被組織批准去蘇聯治療。從此,開始了他漂泊異國的生涯。

在蘇聯的10多年,陳昌浩多次給中共中央、蘇共中央發電報、寫信,要求回國參加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始終沒有收到回信。其間,蔡暢曾途經莫斯科專門看望陳昌浩。藉此機會,陳昌浩通過蔡暢向黨中央和毛澤東表達回國服務的請求。可是,未被批准。

新時期作出歷史結論

上世紀80年代初,奉組織之命幫助徐向前整理《回憶錄》的朱玉,從文獻史料中發現了黨中央、中央軍委及毛澤東等關於組建西路軍、指揮西路軍行動的電文。根據對這些鮮為人知的史料進行初步整理和研究,進而向黨史學界提出關於對西路軍定性、定位很為不妥的問題。

朱玉將獲取的史料和自己的研究寫成書面材料向鄧小平作了彙報,鄧小平即將「文件」批轉李先念。李先念派人用了一年時間廣為查閱中央檔案館的大量文件、電報,結合自己當年在陳昌浩、徐向前指揮下率軍渡黃河、戰「走廊」、過祁連山、出星星峽進入新疆的親身經歷,於1983年2月寫出《關於西路軍歷史上幾個問題的說明》。李先念在《說明》中說:「歷史事實說明,西路軍執行的任務是中央決定的。西路軍自始至終都是在中央軍委領導之下,重要軍事行動也是中央軍委指示或中央軍委同意的。因此,西路軍的問題同張國燾1935年9月擅自命令四方面軍南下的問題性質不同。西路軍是根據中央指示在甘肅河西走廊創立根據地和打通蘇聯,不能說是『執行張國燾路線』。」陳雲是1936年秋從莫斯科共產國際專程赴新疆迎接西路軍的,是這段歷史的知情者和重要見證人之一。李先念把《說明》送給了對《說明》最有發言權的陳雲,請他對西路軍相關史料進行鑒定和對《說明》加以判別。

1983年3月8日,陳雲對李先念的《說明》作出文字表態:「先念同志,你寫的《關於西路軍歷史上幾個問題的說明》和所有的附件,我都看了兩遍。這些附件都是黨內歷史電報,我贊成把此件存中央黨史研究室和黨的中央檔案館。先交小平同志閱後再交中央常委一閱。」

同年3月12日,李先念就陳雲的文字表態寫信給鄧小平。信中說:「送上《關於西路軍歷史上幾個問題的說明》和陳雲同志的批語,請閱。你在1981年10月30日將朱玉同志寫的《『西路軍』疑》一文批給我看,我又送給了陳雲同志,因為陳雲同志對西路軍的問題有些了解。他看後要我寫份材料存檔……近一年來,我花了點時間回憶,又派秘書查閱了一些歷史檔案才寫出這份材料,並請徐向前同志看過。請你審改後,可否按陳雲同志的意見處理?請予指示。」鄧小平看了李先念的《說明》和陳雲的表態信後,於3月22日批示:「贊成這個《說明》,同意全件存檔。」當時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胡耀邦、葉劍英、趙紫陽等都表示同意鄧小平的意見。

此外,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還有眾多的史料被挖掘顯示,政委陳昌浩、總指揮徐向前率領的西路軍在渡過黃河後,於祁連山與大漠之間數千公里狹長地帶,遭到了馬家軍騎兵的殘酷「圍剿」,西路軍指戰員雖然英勇頑強奮力拚搏,但是終因敵眾我寡、孤軍奮戰、彈盡糧絕而失敗。

在鄧小平、陳雲、李先念等重視、關注下,中央經過認真地調查研究,作出西路軍渡黃河與轉戰河西走廊,是執行了中央軍委命令的結論。共和國元帥、原西路軍總指揮徐向前認為,這是實事求是的歷史結論。可惜,曾經的西路軍政委陳昌浩,只能在九泉之下為之欣慰。

1952年,陳昌浩從蘇聯回國,劉少奇等代表黨中央到北京車站迎接。老戰友、時任解放軍總參謀長的徐向前邀請陳昌浩和曾在紅四方面軍工作過的老同志,在自己的寓所聚會。在老戰友家裡,陳昌浩似落魄之人,低頭、彎腰向昔日的戰友、部下,當時共和國的將軍們、部長們一一拱手,表示歉意。當他和前妻、時任紡織工業部副部長張琴秋握手時非常愧疚,連聲說:「琴秋,你受苦了,我對不起你呀!」

後來,陳昌浩任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副局長等職。

有自知之明的陳昌浩,在許多場合都懺悔自己的「罪行」。1962年他回到湖北故鄉,在那裡見到數百名當年的紅四方面軍部下,而今他們多成為了解放軍高級將領。他眼含熱淚向他們致歉,獨自承擔西路軍失敗的責任。既便如此,在文革中他還是被「造反派」無休止地揪斗。1967年7月30日晚,絕望的陳昌浩吞下大把的安眠藥,離開了這個世界。這年,他61歲。

1980年8月21日,黨中央為陳昌浩舉行了追悼會。經黨中央審定的悼詞中說:陳昌浩同志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忠誠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忠於黨忠於人民的一生」。歷史恢復了它本來的面目,為陳昌浩革命的一生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責任編輯 尹德佼

郵箱 ydj@wsjh.com.cn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精華 的精彩文章:

抗美援朝期間的周恩來
中共第一批黨員印象記
《新華字典》小史
梅蘭芳和他的子女們
諸葛亮隨身攜帶羽扇,並非是用來涼快,而是有特殊意義的!

TAG:文史精華 |

您可能感興趣

陳昌浩在西路軍兵敗後的檢討
漢陽典故傳說——紅軍將領陳昌浩
陳昌浩、徐向前、李先念對西路軍失敗的看法有何不同?
陳昌浩的子女後代
52年前的今天,西路軍全軍覆滅的「第一責任人」陳昌浩自殺身亡
孟力回憶和陳昌浩共同生活的日子
許世友長征時是多大的官?為何與上司陳昌浩起矛盾?
他是陳昌浩將軍的兒子,在蘇聯挖過戰壕,後成我國汽車工業奠基人
陳昌浩故里行,年輕離家幹革命,才志超凡智勇全,歷經坎坷令人嘆
陳昌浩對許世友大聲訓斥:你是怎麼搞的?兩個制高點全給丟了
陳昌浩將軍最後一位夫人,兩人共同生活兩年,沒有子女,感情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