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人物 > 蘇東坡:哪有盡如人意的人生,唯有儘力看開了去活

蘇東坡:哪有盡如人意的人生,唯有儘力看開了去活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蘇東坡



01




年輕時的蘇軾,


才華足以碾壓所有同齡人。


北宋中期,公元1037年,

蘇軾出生於四川眉山,


父親蘇洵是著名的散文大家,


生下三男三女,前四個孩子相繼夭折,


最後只剩下了蘇軾和弟弟蘇轍。


蘇洵對兒子的教導非常嚴厲。



嚴厲到什麼程度?外出辦事前,


蘇洵丟了一本《春秋》給兒子,


囑咐說:「我回來之前,必須給我背完,


要是背不下來,你就等著挨收拾吧。」

結果老爸回來前,蘇軾才背了三分之一,


整個人為此提心弔膽,夜不能寐。


甚至六十多歲時,還夢見父親監督背書,


可見蘇洵對他要求之嚴苛。




曹曉凌《三蘇圖》





公元1057年,


21歲的蘇軾和18歲的蘇轍,


在老爸蘇洵的帶領下參加科考。

當時禮部出的命題作文,


名字叫《刑賞忠厚之至論》,


意在論述君王在獎懲上寬大為懷的原則。


當時的主考官是文壇領袖歐陽修,


考卷收上來後,歐陽修讀到其中一篇,

發現立意高遠、文筆老道,該拿第一。




歐陽修的學生曾鞏也在考生之列,


他心想:「嗯,老子文筆天下第一,


寫得這麼好,肯定是我的學生曾鞏。」

為了避嫌,他就把這篇文章列了個第二。


歐陽修本來是為了「大義滅親」,


結果揭開卷名一看,不是曾鞏寫的,


就這麼陰差陽錯,蘇軾只拿了第二。







點錯了名次還不夠鬱悶,


最讓歐陽修內心鬱悶的是,


文章里,蘇軾引用了一個典故,


說堯帝本來要判一個人死刑,


結果本著寬大的原則赦免了犯人。




歐陽修回家翻遍了所有的藏書,


死活找不出這個典故的由來,


心說我這樣通曉古今的博學之人,


難道讀書還不如一個二十多歲的小子?


於是他把蘇軾找來,


問:「這個典故,你哪兒讀到的?」


蘇軾說:「您去翻《三國志·孔融傳》。」


歐陽修回家一翻,還是沒找到這個典故,


跑回去問蘇軾:「《孔融傳》里也沒有呀。」


蘇軾笑說:「哎呀,不好意思,我瞎編的。




您看那孔融傳里,曹操滅了袁紹,


把袁紹兒媳婦送給了兒子曹丕,


孔融聽了,很不滿意,跟曹操說:


當年武王伐紂,就把妲己賞給了弟弟。


曹操一聽,問,你這典故從哪兒來的?


孔融說,我瞎編的,但我也有我的根據:


你能做出這種醜事,古人也能做出來。」





歐陽修書法




最後,蘇軾對歐陽修說:


「同理,像堯帝這樣的大德,


肯定會做出我瞎編的那種事。」


歐陽修不但不惱,還誇讚道:


「你小子真是讀書讀到血液里了。」


此後,歐陽修逢人便說:


「後生可畏,我不行了,三十年後,


估計就沒有人記得歐陽修的名字,


以後文壇就是蘇軾的了。」



02




蘇洵專門寫過一篇《名二子說》,


從名字入手分析,告誡孩子該怎麼做人。


文章里寫道:「一輛車子有輪啊,有用;


輪上有車幅,有用;車上有車蓋,有用;


這都是最有用處的幾個部件。




有個小部件好像沒太大的用處,


叫什麼呢,叫軾,就是車前的一個橫木。


車子顛簸得厲害時,人可以抓一把橫木。


大多數情況下,橫木沒什麼用處,


可是少了這個橫木,車就不完整了。」


蘇洵對蘇軾說:「我給你起名『軾』,


就是希望你如『軾』一般,不顯山不露水,


做人,不要那麼鋒芒畢露;


你有才華,你也給我憋到肚子里,


一點一點地滲透出來。」


結果,蘇軾完全沒理會他老爸的良苦用心。







金榜題名後,蘇軾步入仕途,


因為科考的成績實在太優異了,


又有歐陽修把他捧得那麼高,


朝廷就讓他去幫鳳翔知府處理公務。


蘇軾傲啊,覺得憑藉自己的才華,


將來一定能成就一番偉業。


剛到鳳翔時,知府宋選非常器重他,


對他寫的公文一字不改,


蘇軾的能力得到官民的交口稱讚,


因此而落下「蘇賢良」的美名。




可沒多久,來了個新上任的知府,


為官30年的陳希亮,

行事嚴厲、為人剛直,


對蘇軾所擬公文嚴格審查,大動「刀斧」。


心高氣傲的蘇軾一看這光景,心想:
「你這是對我有意見啊?」







更有一次,


一個衙役在陳面前稱蘇軾「蘇賢良」,


話音未落,陳希亮當面訓斥道:


「小小簽判,何以稱賢良!」


直接叫人把衙役拖出去當眾鞭打。


蘇軾說:「別別別,我不是賢良,


但您也犯不著這麼打人,他有口無心,


您就放過他這一次吧。」


可陳希亮根本不予理會,照打不誤。




到了這年七月十五的中元節,


按照官府規定,官員們應該聚餐,


談談最近為官的體會和心得。


蘇軾想:「你不是讓我當眾下不來台嗎?


你這個破聚會我也不稀罕去了。」


陳希亮看蘇軾沒來,那行,罰款吧,


一口氣罰了蘇軾整整八斤銅。


這樣一來,蘇軾就更不爽了。







嘉祐八年十二月,


陳希亮命人土建一座「凌虛台」,


想讓蘇軾來寫一篇《凌虛台記》。


蘇軾覺得「報仇」的機會來了,


非得找個機會譏諷一下陳希亮,


於是他在文章里怎麼寫的呢?


「物之廢興成毀,不可得而知也」;


「夫台猶不足恃以長久,


而況於人事之得喪,


忽往而忽來者歟!」




意思是說:事物的廢、興、成、毀,


難以預料,凌虛台也一樣,


何況人的得與失?


言外之意,其實非常的明顯:


人啊,別看你現在春風得意,


總有一天你會從山上跌下來。







讀過《凌虛台記》後,


陳希亮卻不惱,對身邊人說:


「我和蘇家世交,是蘇洵的長輩,


視之就像自己兒子,


看蘇軾就像孫子一樣。


平時之所以那樣對待他,


就是因為他少成大名、年輕氣盛,


怕他會因為太順而目空一切栽跟頭,


沒想到他對我意見這麼大!」




隨後對手下的官員說:


「《凌虛台記》一字不改,刻於高台。」


陳希亮是做事非常嚴謹的官員,


絕對不是一個心胸狹隘的小人。


多年以後,經歷人生跌宕的蘇軾,


回望自己的年少氣盛,非常慚愧。


可當時的蘇軾,覺得自己是上山的人,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03




鳳翔三年任期結束,


蘇軾被調任回中央任職。


這一年,力圖變法的宋神宗,


正式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


準備大刀闊斧地改革變法。


新黨和舊黨之間的鬥爭也越演越烈。


蘇軾覺得,變法不是不好,


他當然是希望改善民生,


但不贊同王安石暴風驟雨般的改革。


彼時,蘇軾與反對改革的元老多有往來,


王安石深知蘇軾在文人學士中的影響,


必須得把這種影響力降到最低。





王安石




宋神宗兩次要提拔蘇軾,


都被王安石給堅決拒絕了。


同時,革新派不斷打擊蘇軾,


蘇軾這一看,完了,再弄下去,


我就要成為政治犧牲品了。


於是乎,蘇軾主動提出離開朝廷,


神宗就把他安排到了基層。


這一去,蘇軾在地方待了八年。




作為一個有政治抱負、心懷天下的官員,


蘇軾是真心想為百姓謀福利。


在徐州時,正碰上一次發大水,


水位高達兩丈八,比平地還要高一丈,


城裡有錢人都跑去避難了。


蘇軾不顧危險把眾人勸回去,


眾志成城,愣是把河道給疏通了。


徐州抗洪的事傳到朝廷,得到神宗嘉獎。


新黨的人一看,就商量著說:


「萬一神宗一高興,讓蘇軾回來,


肯定對我們產生威脅,我們得先發制人,


想辦法把這個刺兒頭除掉。」







當時,蘇軾到了湖州,


寫了一封謝主隆恩的《湖州謝上表》。


新黨的人拿著文章研究了大半天,


說這裡面有許多譏諷朝政的地方。


蘇軾在文中說自己


「性資頑鄙,文學淺陋」,


新黨的人就對神宗說:


「這不是明擺著正話反說,不服朝廷嗎?」


蘇軾寫這篇文章,多少是有些牢騷,


說自己「見識短,跟不上變法的形勢」,


但還不足以釀成大到殺頭的罪過。


於是新黨又去翻他的詩集,


翻到「根到九泉無曲處,


世間唯有蜇龍知。」


便對神宗說:「皇上才是真龍,


他不寫您,寫什麼地下的蟄龍,


這不是明擺著謀反嗎?」





《蘇軾回翰林院圖》




七月二十八號,


皇甫遵帶著兩個士兵來到湖州,


用繩子把蘇軾捆回汴京受審。


北宋最高司法機關御史台的大院里,


樹上經常落有烏鴉,因此被稱作「烏台」。


蘇軾被關押在深井一樣的監獄裡,


日夜遭受獄卒們的辱罵。




在被關押的這一百多天里,


蘇軾明確認識到了自己的處境,


兒子蘇邁來給他送飯時,


他說:「如果真的要判我死刑,


你就給我送一條魚來吧。」


不久後,飯送來了,


一條魚擺在了蘇軾面前。







看著碟中鮮嫩的魚肉,


蘇軾覺得一切都完了。


有傲人的才華,能有何用?


有建功立業的襟抱,又能如何?


過不了多久,自己將成為斷頭亡魂,


世上的一切聲名、雄業都將與自己無關…


然而,令蘇軾萬萬沒有想到的是,


「烏台詩案」最終帶給他的,


不是生命的結束,而是心靈的覺醒。



04




原來,蘇邁因盤纏耗盡,


決定暫時離開汴京籌錢,


便委託親戚給父親送飯。


親戚想著給蘇軾改善生活,


才好心送了一條魚過去。


最終,蘇軾被貶官黃州,任團練副使。


身為犯官,他不得擅自離開黃州,


既無決策權,也得不到朝廷俸祿。


蘇軾生平「俸入所得,隨手輒盡」,


當他帶著一家人來到黃州時,


連個安身之所都沒有。







在黃州定慧院廢棄的小屋暫住時,


蘇軾對人生產生了極強的幻滅感。


建功的理想變得如此遙不可及,


內心的孤傲變成了無盡的落寞,


在徹骨悲涼中,他寫下一首《卜運算元》: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


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


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面對人生灰暗,每個人都想知道,



未來茫茫的日子裡,當如何自處?


在晨鐘暮鼓中,蘇軾選擇自省人生,


一點一點用平靜驅散內心的積鬱,


力圖坦然面對眼前的一切。







內心漸漸安穩後,


蘇東坡開始著手生計。


每個月拿出四千五百錢,


分成三十串掛在屋樑上,


每天只用一百五十錢。


但這樣下去,只能坐吃山空,


幸好朋友馬夢得出面聯繫徐君猷,


為蘇軾找到了城東的一塊無名荒地。


蘇軾將這塊地叫「東坡」,


自稱「東坡居士」。




公元1081年,蘇軾脫下文人長衫,


穿上農夫的短打,帶領全家躬耕農事。


以前,看著田園風光,覺得是美景,


如今親自下地勞動,才知其中辛苦。


但最終,他欣然接受命運的安排。


在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生活中,


在與農夫們討教耕種秘訣,


共話桑麻的日子裡,


蘇東坡很快發現了人生新的樂趣。


瀟洒和聰明的人,絕不會困於煩惱,


他會在人間煙火里,以靈光照亮生活,


於貧瘠的土壤上掘鑿出甘甜的泉水。




身處逆境,蘇東坡並不自頹,


他去集市、田間、水畔和山野,


追著農民、漁夫、樵夫談天說笑,


給他們講各種有趣的故事。


「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


在他看來,路上處處有趣可拾。







余光中曾對朋友說:


「如果要出去旅行的話,


不跟李白,因為他不夠現實,


不跟杜甫,因為他太過嚴肅,


只有蘇東坡,是個有趣的人。」


黃州的蘇東坡想的不是沉湎於痛苦,


而是選擇竭力融入平凡生活。


和農夫在田野喝酒,把病牛宰掉殺了吃,


喝到城門關閉,他就醉醺醺地翻牆回去。




有一次,跟繼連和尚下棋,


下到深夜,肚子餓了,


便讓小和尚弄夜宵。


小和尚拿出一碗剩麵條放在小麻油里熱,


結果睡意沉沉,醒來時,


麵條成了糊掉的麵餅,


蘇軾一嘗,非常美味。


結果第二天,


他特意去街上找糕點作坊,


和廚師一番交流,


就這麼做出了傳世的「東坡餅」。




黃州豬的肥肉,富人不喜,窮人不會做,


生活窘迫的蘇東坡買回家仔細研究,


終於另闢蹊徑,研究出了「東坡肉」。


為此,他還特意寫了一篇《豬肉頌》。


逆風之境,現實的巨大重壓下,


他並沒有退縮和自怨自艾,


而是選擇自造快樂。







每天從城門下走過,


那些守門的士卒,


會嘲笑這個落難的大詩人。


蘇東坡聽了,也不往心裡去。


在酒樓里,一位醉漢將他撞倒,


非但不道歉,還對他很不客氣。


蘇東坡起初還有些氣憤,


後來一想,卻又開解了自己:


「我現在不就是個平凡人嘛!」




他發現,一切困苦皆可笑著面對,


自己能平和地接受眼前的生活。


不再是高高在上,但那又如何?


即便不為人知,也能樂得逍遙,


遠離憂憤,多一份寬容和溫暖,


就會有笑納一切的達觀。







為了解決一家人的溫飽,


他決定去沙湖購買一塊土地。


在半路上,暴雨突然從天而降,


同行的人急著躲避,唯獨他不在意。


雨停之後,面對大自然的陰晴不定,


蘇東坡悠然地吟出那首《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


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


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


也無風雨也無晴。








在幾乎致死的政治動蕩後,


在磨損心志的窘迫環境里,


蘇東坡最終用豁達,超越了苦難。


一個人,面對人生的起伏無常,


必須努力做到這樣的達觀與從容,


才能體悟到生活的樂趣與真諦,


去創造一個又一個小確幸。



05




在黃州困苦的歲月,


蘇軾曾不斷反省自己。


回想寫過的文章,做過的事,


還有早年父親給自己起名的事,


蘇軾感到自己傲氣太盛、鋒芒畢露。


他說:「我曾經那麼喜歡炫耀才華,


就像是樹榦上結出的漂亮的樹瘤,


別人看到,會忍不住走上去欣賞,


可對於樹木而言,卻是一種病。」







在克服了物質和精神上的困頓後,


在讀書、寫作中,蘇軾慢慢收斂桀驁,


越發端莊穩健,有了虛懷若谷的大氣。


一個人怎樣才能領悟到這一步呢?


很簡單,那就是活在這世上,


不要把自己太那麼當一回事。


你越是把自己當一回事,


把自己跟普普通通的人區分開,


就越是無法體味到平淡的快樂,


體會不到生活的意義是什麼。


尤其當你跌入到人生低谷的時候,


也就越是無法開解自己的心。


當蘇軾以平常心觀照自己,


把自己當一個普通人去看待,


種地、寫詩、做飯,也就快樂了。







黃州西北的長江之畔,


公元1082年,蘇東坡在赤壁下,


寫下了著名的《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在這首詞中,那些名震一時的人物,


那些令人仰望、建立雄偉功業的古人,


無論是貌美的小喬,還是英朗的周瑜,


最終都被時光帶走,


唯留下江、月、石、木。


建功立業,成為被後世稱頌的千古人物,


自然是一個有志者最為高遠的追求。


可在感嘆「功名未成,早生華髮」同時,


蘇軾卻又識度豁達地告訴自己:
人生短暫,何必讓愁悶縈繞於心?


還不如放眼大江,舉酒賞月呢!


放在今日來看,人有理想,固然可喜,


但如果理想遲遲無法實現,也不要愁悶,


眼下還有人生中細微的樂趣可以汲取,


千萬別錯過隨手可及的快樂。







一個深秋的夜裡,


蘇東坡與朋友暢飲,醉後復醒,


回到家門敲門半天,無人應答。


蘇東坡卻一點也不懊惱,


來到江邊,醞釀出一首《臨江仙》: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


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沒想到這詞一出,傳到了街上,


人們都說蘇東坡乘舟離開,遠走高飛了,


嚇得徐君猷一大早跑到蘇東坡家。


結果推開門一看,蘇東坡正在呼呼大睡。


在詞中,蘇軾表達出退隱的嚮往,


可是寫完後,他選擇的是回屋、睡覺,


繼續過第二天的生活,並直面人生。


蘇軾這一生,偶有隱退的念頭,


想著遠離世事的一切紛雜,


可最終,他還是選擇駐足紅塵,


努力去實踐自己內心的理想。


一個人一生中會有三次長大,


第一次,是發現世界不以自己為中心,


第二次,是發現有些事自己無能為力,


第三次,是明知道無能為力還會去做。


知難而懂得堅持,就是最可貴的成熟。







七月十六的夜裡,


蘇東坡和好友泛舟賞月。


大家喝著酒,吃著魚,


一路觀望月光水色、臨江赤壁,


突然,好友楊世昌吹起悲涼的長簫,


蘇軾便問:「為什麼吹得這樣悲涼?」


楊世昌說:「風景這樣美,


可人生太短了,


如果能夠永遠地佔有它們該有多好。」


面對這般憂傷,蘇軾沉吟片刻,


說:「其實也不必這樣憂傷,


更不必去羨慕江水山色的無窮,


世上的風景,你只要全身心去感受,


這一刻享受夠了,也就永遠佔有了。」








可見蘇軾雖處於人生低谷,


卻有了豁達、超脫的樂觀,


能夠隨緣自適,從無常中得到解脫。


至此,面對不甚如意的人生,


蘇東坡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凡事只要看開了,以達觀悅之,


就不會糾纏於無盡的苦悶和惆悵。


唯有如此,才會專註於生活每個瞬間,


從那裡面挖掘出真實而細膩的快樂。



06




蘇軾一生,宦海沉浮,


新黨在位時,看他不順眼,


舊黨得意時,又看他不順眼。


每一次政治上紛爭的結果,


先是給他一丁點的希望,


最後又會把他推向人生谷底。


甚至在他六十歲的時候,


短短5年時間裡,連降十幾個官階,


由正三品大員降為九品芝麻小官。




那一次,他被朝廷貶官到海南,


「食無肉,病無葯,居無室,


出無友,冬無炭,夏無寒泉。」


儘管如此,他依然想著如何好好生活,


晚上坐在爐火旁聽燒熱水的聲音,


泡完腳,精心地修剪一番腳趾甲。


因為他知道,不如意的人生里,


更要用瑣碎的快樂去支撐。







在惠州的時候,


蘇軾寫了一篇《記游松風亭》。


那時,他經常去登一座山,


山上有個亭子叫松風亭,


以前都很好,一下就登上去了。


突然有一天,有點奇怪,登到半山腰,


實在走不動了,蘇軾就坐在一個石頭上,


望著那個松風亭想:「這可怎麼辦呢?


還有這麼長的路,我都登不上去呀。」


可後來,蘇軾突然問自己:


「我這是幹什麼呢?


為什麼非要登到那個高頂上去,


難道人生就是不斷地必須往上爬嗎?


為什麼我現在不能做一個決定,


我從半山腰上站起身來,


拍拍身上的塵土,然後我下山了,


我一樣可以生活得很好。」


很多時候,人們都只顧著上山,


卻忘記了該如何隨遇而安。





蘇東坡《寒食帖》



蘇東坡《瀟湘竹石圖》




歷經劫難後,蘇東坡離開海南,


卻在常州一病不起,彌留之際,


好友維琳方丈在他耳邊大聲說:


「端明宜勿忘西方!」


說這時候,你該想著西方極樂世界!


蘇東坡卻以「著力即差」回復。


在他看來,我用心地活過每一天,


哪還需要一個獨立的極樂世界呢?


那之前,途經金山寺,他曾總結一生: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蘇軾沒有建立政治上的偉業,


回顧一生,他把生活極窘的三地,


視為來到這世上的重重歷練,


視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功業。


在人生最後時刻,他終於領悟到,


一個人在苦難歲月里的不斷超越,


遠遠比心中理想的到達更重要,


當他跳脫世間功與名的束縛,


不因行路之艱而失去行路之趣,


這才是人生最偉大的修行。






圖片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藝非凡 的精彩文章:

這款島國最火的潔牙水,輕鬆搞定你的黃牙,章子怡、劉濤後悔沒早點知道它!
紅薯界第一網紅,六鰲沙地紅蜜薯,粉糯超甜,健脾養胃,吃了就忘不掉!
這個94年大男孩,一年跑遍10省、20城拍下最美中國,點擊量已超550萬

TAG:藝非凡 |

您可能感興趣

蘇東坡:哪有盡如人意的人生,唯看開、等待與去愛
蘇東坡紀錄片全集:沒有如意的人生,只有看開的生活
蘇東坡:人生哪有過不去的坎?你只是不夠曠達而已!
「人生若有不快活,只是未讀蘇東坡」,究竟能給我們多大的啟迪
「人生若有不快活,只是未讀蘇東坡」,是什麼意思?
有人把杜甫蘇東坡一生的旅行足跡做了地圖,發現了不得了的事
「人生若有不快活,只是未讀蘇東坡」讀懂的人,都是高境界
人間有味是清歡!蘇東坡的一次野餐,竟然寫出了人生的大智慧!
「人生若有不快活,只是未讀蘇東坡」,是什麼意思?看完你都不敢相信!
蘇東坡到底有多狂?從這首他自己很滿意的詞就能看出
一生浮沉的蘇東坡,最大的幸事,是有他這位好老師
如何理解這句話「人生若有不快活,只是未讀蘇東坡」?這才是真相
蘇東坡最有味道的一首詞,也不如神醫故事有創意
蘇東坡的這些話,說盡人生百般滋味
有人把杜甫蘇東坡一生的旅行足跡做了地圖,發現了大事情
蘇東坡:笑著低下頭的,都是有智慧的人
蘇東坡:讀過的書,走過的路,遇見的人,就是你的人生格局
人生若有不快樂,只因未讀蘇東坡
蘇東坡:我愛上了那個我不可能成為的人
蘇東坡的這個謎語,曾難倒全常州人,看看你能不能猜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