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究竟有著怎樣的凝聚力?
俗話說「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古代王朝的興替本是政治生態的正常變動,然而從長時段的角度來看,卻具有文明史的意義。
就中國而言,自隋唐結束魏晉南北朝以來的長期分裂局面後,歷史基本上進入了以統一為常態的穩定階段,這一階段通常被稱為「中國第二次大一統」。
綜觀人類文明史,在同一塊地方,基本上由同一人群,在經過多次分裂後仍能歸於統一的文明體,也就只有中國。
那麼從世界史的角度來看,究竟是什麼原因,讓華夏文明如此特殊?
圖片源於網路,歡迎關註:學國學網
中華文明不做羅馬帝國的翻版
古羅馬在整個環地中海文明體中是最落後的,與古希臘相比,它並沒有形成相對成熟完善的城邦體制,羅馬之所以能成為帝國,將地中海變為自己的「內海」,靠的是武力征服,它對義大利以外的國土,控制力度並不是很強。
附屬國雖然暫時臣服於羅馬的鐵騎之下,但由於未能形成足夠的文明向心力,使得整個羅馬帝國的邊界處於隨時變動的狀態,對於帝國而言,其本身的統治根基並不牢固,一旦出現政權上的合法性危機,就有分裂的可能。
況且由於羅馬帝國所統治的區域文明各異,語言、文字各不相同,在文化上很難形成大一統的形態,所以最後出現的情況是版圖一統,文化各異。
在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後,雖然東方的拜占庭帝國仍然存在,且延續至1453年,不過總體而言,歐洲的大一統局面一去不復返了。
由此帶來的是古希臘、古羅馬文化的長期衰落,希臘文、拉丁文的著作逐漸被人遺忘,取而代之的是基督教會對於歐洲文化的壟斷。
有意思的是,文藝復興時期西歐人重新拾起了對古典文獻的整理,然而這些文獻大多是經過拜占庭、伊斯蘭學者的保存、解釋才重見天日的,所以現在歐洲人說自己是古希臘、古羅馬文明的直接繼承人,這一觀點有待商榷。
而對中國來說,則幸運地保住了自己的文化血脈。
雖然在兩漢之後,中國歷經三國鼎立、五胡亂華、南北朝對峙的分裂時段,但統一始終是歷史發展的走向,至隋唐後更是進入了一個相對穩定的時期。
為何會出現「第二次大一統」,說到底還是文化的作用。
中華文明有一種魅力,它能產生一種文化向心力,使得落後文化被先進文化所吸引,在不斷聚合後,成為了中華文明的一部分。
看待一個文明是否有生命力,有延續性,在於是否能對外來文化產生聚合作用,而這一點,古代中國可以說是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它並沒有選擇帝國式的對外擴張,而是憑藉文化的力量,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明形態,所以說海外漢學家常提中國是一個「帝國」,實際上是對中國歷史的一種誤讀。
圖片源於網路,歡迎關註:學國學網
漢字與農業造就中華文明
既然中華文明如此充滿魅力,其本身必有重要推力。漢字在其中就扮演了關鍵的角色。
很難想像,若不是漢字的出現,操著各地方言的中國人該如何傳遞信息,交流思想。以梁啟超為例,這位20世紀前後叱吒風雲的政壇人物,其鄉音很重,光聽講演,或許很難理解他所要表達的觀點。
不過沒關係,梁任公下筆有千言,來自全國各地的人群能夠通過閱讀他的報刊來獲取信息,如果漢字拉丁化,則會人為製造障礙。
五四時期的錢玄同、魯迅、陳獨秀曾有過廢除漢字的主張,不過經過實踐發現,漢字這個傳統還是很難改變,畢竟千百年來中國人已經習慣了使用漢字,在文化認知上接受不了廢除漢字這種激進思想。
好在漢字目前還存在,兩岸三地、海外華人都能識別認同,這就形成了文化交流的紐帶,成為凝聚中華民族力量的重要部分。
而像巴爾幹半島地區的斯拉夫國家,如克羅埃西亞、塞爾維亞和波黑,它們雖然語言相近,但文字各異,這就很難形成穩定的統一文明體,尤其在近代民族國家觀念形成之後,民族性超越了地域性,要想再凝聚起來絕非易事。
除了漢字,對於中華文明的形塑而言,農業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從歷史的角度看,「中國」一詞所包含的區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它最初指的是中原地帶,其地理範圍並不大,隨著歷史的推進,「中國」這一概念逐漸從地域概念變成了一個融地域、文化為一體的綜合概念,一個具有文化主體性的中華文明開始出現。
農業是構成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千百年來,中國人安土重遷,勤於勞作,以農耕社會為根本,為大一統的形成奠定基礎。
農耕民族產生的文明是很有彈性的,它所看重的是文化的認同,所以古代有「天下」,即便遇到外族入侵也不怕,因為會有強大的文化力量來吸納、同化外來文化,中國人講兼收並蓄,這一點很難得。
圖片源於網路,歡迎關註:學國學網
不讓歷史漫畫化
歷史學者錢穆在《國史大綱》中曾說過,「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隨一種對其本國已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否則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國史,不得雲對本國史有知識。」
錢穆先生的觀點很有見地,如果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對自身的歷史文化都缺少尊重,這是很說不過去的。
然而在現實中,卻有不少人對本國史知之甚少,或帶有偏見,或置之不理,這種情況令人很是憂心。
中國在開放,在強大,何必對自身的文化看低一等呢?以前中國人看世界歷史,常陷入「西方中心論」的圈套,以為所謂人類文明的演進,就是按照西方的道路走。後來西方學者對此也有過反思,他們提「全球史觀」,將原先的國別史研究範式轉向了全球史,不過這種全球史的研究在多大程度上能體現人類文明的完整性,在歷史敘述的時候是否會重新陷入「西方中心觀」,對此還需持謹慎態度。
文化、文明本身具有主體性,應該互相尊重,求同存異,在認識其歷史發展時客觀看待,切不可抱有歷史虛無主義的態度,否則將流於表面,貽害無窮。
歷史的圖景本來就是豐富多彩的,漫畫式的歷史解讀只會帶來偏見,造成衝突與隔閡。
從歷史的進程看,大一統的格局其實是老百姓的選擇,人心向著和平,這是趨勢,今天我們再談大一統,為的就是這份和平、安寧,這也是作為中華兒女的職責和使命。
※《周易》智慧:善處大過之時,善用大壯之勢,而懼小過之凶
※和厚道的人做朋友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唐伯虎《一世歌》,一詩道盡人生苦短!
TAG:學國學 |
※李沁的搭配究竟有著怎樣的奧秘?
※小米與武漢究竟有著怎樣的「緣」?
※明朝都有哪些大太監,他們有著怎樣的人生經歷和結局呢?
※出淤泥而不染!「京阿尼」的動畫究竟有著怎樣的魅力?
※白先勇:中華文化,從骨子裡有著青春重生的能力!
※兵器是誰發明的?他又有著怎樣的傳奇故事呢?
※清朝御賜「黃馬褂」有著怎樣的榮耀?什麼樣的人物才可以穿它呢?
※唐朝人一般都是喝什麼樣的酒呢?又有著怎麼樣的酒文化呢?
※太極拳對於中的強調,有著怎樣的解釋?
※柴燒建盞和茶道文化之間究竟有著怎樣的聯繫和影響?
※傳說中人類的母親女媧和伏羲大帝,究竟有著怎樣的關係?
※有著競技精神但有點皮的范志毅,你喜歡嗎?
※吳楚七國之亂,究竟是為何?又有著怎樣的影響?
※明朝「大禮議」是怎麼回事?君臣之間有和分歧,又有著怎樣的影響?
※「和尚」一詞是怎麼來的?「和尚」有著怎樣的含義?
※基礎代謝怎麼提高?和易瘦體質又有著怎樣的關係?
※三征噶爾丹是如何爆發的?對中國歷史有著怎樣的深遠影響?
※環肥燕瘦的趙飛燕和有著「斷袖之癖」的漢哀帝有著怎樣的聯繫?
※血滴子的總部竟在雍和宮?它竟與和珅有著這樣的聯繫
※《還珠格格》中的晴兒在歷史上有原型嗎?她和太后有著怎樣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