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可無禁戒 所以善其生
被譽為「現代玄奘」的徐梵澄在《陸王學述》提到:重溫陸、王,即是意在雙攝近代哲學與宗教原理而重建中國的精神哲學。仍其多種稱名,如理學、心學、道學等,但舍精神哲學一名詞而外,亦無其他適當且能概括無遺的名詞可取。其所以異於純粹思辨哲學者,則在乎躬行實踐,內外交修,求其實證,即所謂「自得」,態度仍是科學的,脫出了玄虛。終期於轉化人生,改善個人和社會,那麼,亦可謂此為實用精神哲學。而又有進者,精神所統轄者如此弘大,故此哲學亦廣闊無邊,正不宜精細界劃,中間存有充分發展的餘地,留給將來。人類的心智永是進步?的。
《陸王學述》將陸象山、王陽明這一系哲學,牒述了一大概。其所涉及的他派也頗廣泛。學者循此進而開發,當有新的收穫。因為中國歷代文化寶藏實屬豐富。究之精神哲學的領域,本自無邊,其出發乃自心源,而心源無?盡。
所以標舉這精神哲學者,因為這——「此學」——較純粹思辨哲學的範圍更大,它能包含後者卻不被後者包含,思智只屬精神「大全智」的一部分,而出乎思智以外的知識有待於開發的尚多。就名相言,精神可容納思想,而思想涵蓋不了精神。無疑,至今精神真理多涵藏於宗教中,但宗教已是將層層外附如儀法、迷信等封裹了它,使它的光明透不出來。偶爾透露出來的,的確是「放諸四海而皆準」的達道,即陸氏所說之心同理?同。
自古及今,宗教對人類的福賜是大的,但其所遺的禍患亦復不小。讀西洋史及南亞史及觀現代各地宗教戰爭的情況是可明了的。——中國似有天幸,歷史上類似西方的宗教戰爭未曾有過。漢末黃巾三十六方同日而起,只是政治鬥爭,不是兩教或多教間之互相攻殺。其他小規模之起義,性質相同,如白蓮教等。中國歷史上的天災人禍也多,但這種禍患沒?有。
誠然,歷史上未嘗有可憑宗教迷信而長久立國者。五千年中國文教菁華原自有在,不得不推孔孟所代表的儒宗。仁民而愛物,於人乃仁,於物不必仁,而亦不失其愛。從容中道,走出了一條和平忠恕的坦途,能善其生,即所以善其死。有了宗教之益處,而不落宗教迷信之邪魔。脫去了一切心理上自加的纏縛,如天堂、地獄、原生罪、風刀之考、六道輪迴等荒謬幻想。所謂神明華胄,出生原本自由,不必入教堂受名或受?洗。
人生亦不可無有禁戒,所以善其生。宗教中的戒律是多的,有的苛細之極,若不加學習,在日常生活中動輒得咎。孔子也曾說人生三期之戒,可謂深透人情,正是所以善生,不是束縛。絕不是磨折此身體至死,以圖其所謂精神的解脫,或不生不滅的無餘涅槃或梵涅槃。我們現在只看陽明之教,千言萬語的教誡,由博返約,只曰「去私慾,存天理」,只此六字真言,何等簡單,而且積極,非是消極只戒人不要這樣、不要那樣而空無所成。倘使人能誠誠實實、念念在此六字上下功夫——即孟子所說「必有事焉而勿正」之「事」——其效果之遠大、良好,等於或且勝於遵守一厚冊經文戒律。這如同一原是健康的身體,只有一點極簡單的衛生原則,則用不著服這葯或那葯,守住一大部醫藥學,因為身體本沒有?病。
徐梵澄先生
所謂良好而且遠大的效果,是既明「此學」已,同時便得到的「此樂」。於是人生之痛苦皆除,直至「存吾順事,歿吾寧也」。徒從事于思辨哲學,或者從之能得到理解上的滿足,如同解答了一謎語,不是於宇宙人生真實的全部悅樂的體驗。再返於約,這又更簡單,只有一個字,即孔子所教的「仁」。其他一切名言以至體系,皆從此中源出。知「仁」然後知義,知禮,知樂……以至本體、功夫、理、心、道等等。最後歸到一句口號,曰:「學者學此,樂者樂此。」——仍是古?說。
這一小冊子,嘗題作《陸王哲學重溫》,是數年前偶因感觸而寫的。其材料搜集於數十年前。意在以最簡單的文字表達這一派學術,不講多話。讀者若依此自尋材料,詳細發揮,竟可欣賞其弘龐博大,亦又深奧精微。但主要綱領皆在這裡了。梵澄居異域久,學殖荒落,此中重複冗沓之言,及疏忽遺漏之處,皆所不免,誠望海內外博達君子予以教?正。
一九九三年五月十八日寫竟於北京
註:此文節選自徐梵澄先生的《陸王學述》;歡迎各位留言探討。若留言入選且超過10個贊者,可以獲取正版《陸王學述》一本;由長江出版集團崇文書局直接派送。
王陽明心學
|為往聖繼絕學——鑄造心學傳播第一平台|
點擊展開全文
※王陽明:工作即修行,成就人生事業
※端正體悟心學的動機
※天下無人 陽明子之言亦猶在
※王陽明96字家訓 千年不滅一盞燈
※心友投稿作品
TAG:王陽明心學 |
※在古代帶戒指不是定情 而是「禁戒」?
※修行中的禁戒:到底有什麼用處,我們又該如何對待
※勸人「禁戒」的諺語,句句入心!
※古代戒指為何稱為「戒」?原來是要禁戒這種羞羞的事?
※5.十四條重墮性禁戒
※學佛隨談:「受佛禁戒」——「三皈五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