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大明王朝亡於殺魏忠賢?

大明王朝亡於殺魏忠賢?



長期關注我的朋友們都知道,中國歷史是我感興趣的重要領域,我試圖從不同角度為大家分享歷朝歷代的故事,到目前也已經分享了不少文章,主要集中在自東周到南宋這個階段。至於元明清的文章,有零星分享,但相比起來比較少。

想看這些文章,

在公眾號回復「中國」或者點擊底部「看往期」菜單,

均可。




這段時間,明朝歷史尤其是明末那段歷史因為一部武俠電影又引起了廣泛關注。我之前分享過一篇明朝的文章:《古代中國的發展為何在明朝戛然而止?》(點擊即可閱讀)。

關於明朝,不少朋友都很感興趣,最近坐觀君也在讀錢穆或其他人分析明朝的文章,角度觀點各不同,都很有意思,以後視情分享。




關於明朝滅亡的原因,

一般而言,都認為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比如錢穆就列出了6條原因,具體以後再聊。但對此也有不同看法,有人從獨特角度來分析明亡之原因,並因此

多有爭論。今天要分享的就是兩篇針鋒相對的文章。




一篇是最近流傳比較廣的文章,題目很有顛覆性:《為什麼殺了魏忠賢不就,大明朝就垮了?》

(註:網上流傳的版本都沒有註明原作者,經過我多番查找,發現原始出處是知乎,作者為「的確良魔法師「)

。相信不少朋友可能讀到過。這篇文章的的角度很獨特,顛覆了我們對於魏忠賢的傳統認識。對這篇文章,有不少人叫好,同樣有不少人批駁。




為此,在這篇文章之後坐觀君又給大家分享了另外一篇文章,主要是對這篇文章中的觀點進行了針對性的批駁。之所以如此做,是因為一直以來我希望給大家分享觀點各異甚至完全相反的文章,而不只是一種聲音、一種看法,藉此啟發我們自己的思考。



先來看這篇熱文。




作者:知乎「的確良魔法師」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5153665/answer/36178150




魏忠賢得勢僅三年,他掌權時,明朝政府抵禦遼東後金的入侵還是比較給力的,可以說一掃萬曆末年遼東戰場的頹勢,大有光復遼東之勢。







魏前期能夠認識到遼東與京師唇齒相依的關係,否定龜縮山海關的決議,積極支持孫承宗的推進戰略;




後期任由袁崇煥督師遼東,不敢說他多器重袁崇煥,但從來往信件看,袁與魏的關係至少是和諧的,袁最牛掰的幾次戰功全在魏掌權時誕生。




當時明軍的情況是:關寧鐵騎不用裁員,軍餉仍可足量正常發。皮島軍隊不用精簡,收入來源也是穩定的。




寄居海島的毛文龍進行黑市貿易、搶掠朝鮮邊民商旅,本著中庸之道,基本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毛文龍也算幹吏,積極進取,開拓了旅順-義州一線的東江軍鎮,不斷騷擾後金盛京以東的城池;




授毛文龍「欽差平遼便宜行事總兵官征虜前將軍左軍都督」和尚方寶劍,人心籠絡絕對到位,搞得毛文龍熱血沸騰,誓死鞏衛皮島、朝鮮本土。




盛京的西面,從寧遠至錦州,本來荒涼破敗了十年的城池一座座重新修葺一新、再次拔地而起;明軍的火銃、戰車、地雷、炸彈配備齊全;紅衣大炮這種奢侈品也都搬上了寧遠、錦州的城頭。



魏當九千歲的幾年幾乎與關外捷報頻傳的時間同步,寧遠大捷大炮轟傷努爾哈赤(回盛京後不久死去)。寧錦大捷明軍多次重創皇太極。




丁卯之役,毛文龍在朝鮮拼盡血本擊退阿敏數萬八旗軍,阻止了阿敏當朝鮮王的夢想。皇太極東奔西突累到吐血沒撈著什麼好處,只能龜縮在盛京。




關外的戰爭形勢一片大好的背後其實還是錢在起作用,魏最大的能力之一是收稅。




明末,天下金銀、盡聚三吳,魏忠賢針對工商業、對外貿易發達的江南地區,重新設立了萬曆末年被東林黨廢除的工商稅、海稅。




但他沒有給農民加賦,出身社會底層的魏忠賢在河南遭災時,還能免除賦稅,從內庫撥款賑災;閹黨在放火燒了東林書院後,幾十年未曾修過的黃河水道,開始維修;而且專門找東林黨人投資的企業收刮。




浙江巡撫感覺海內咸平,農民不用被折騰都安心勞作,魏簡直太給力了,提議修生祠,於是全國掀起修生祠的高潮,遼東的官兵將士修的又好又用心。



袁崇煥稱魏忠賢「從古內臣誰有出其右者,通侯之世賞宜也!」因為魏給了關寧軍豐厚穩定的收入。




在魏忠賢登場的前後,明末的朝堂上有這樣一群官員,他們大多出身於南京江南貢院,他們相互視為「校友」,漸漸形成黨派,以無錫東林書院為精神聖地,他們清高,他們理想主義。




表面上看,他們似乎是正義的化身,閃爍著人性的光輝。但從根本上考究一下的話,沒接觸過底層社會的他們大都是江南鄉紳巨賈子弟,花成千上萬的銀子買個科舉名次,甚至不乏中舉後繼續買官者。




盤根錯節的黨同伐異,漸漸成為朝堂上掌握話語權的中堅力量,排擠的齊浙楚、閩等小黨派勢力時,所用手段不比閹黨遜色多少,這就是明末歷史上牛掰哄哄的的東林黨。




對比中國歷史上出現的其他朋黨,東林黨很多人似乎更適合生活在現代的美國政壇。但掌權的東林黨偏偏生活在明末內憂外患的時刻,恰恰成了帝國衰落的催化劑。







魏忠賢死後,重新掌權的東林黨立刻再次廢除切身利益相關的工商稅、海稅。對中西部的旱災置之不理;富庶東南的稅收廢除,卻派軍隊到貧亂交加的西北旱災區加賦、徵稅。




對後金理想化的主和,不理解關外將士的疾苦~打勝了說你浪費國家錢~打敗了咔嚓你;對農民起義得過且過,無限招安,導致農民軍不能徹底剿滅。




由於明朝官員俸祿很低,除了極個別清官,貪腐幾乎是必然的,但頂著東林的名頭,錢貪過後不敢承認且一丁點都不願吐出來(捐獻出來不就承認和說明我貪了嘛)。




史書上寫了魏忠賢犯的十大罪,然而仔細看,大多罪狀都是圖謀啥子啥子卻基本沒實際行動和證據,修祠堂這種雞毛也算大罪?修堵牆掛張畫而已,民間自古就有為好官修祠堂的傳統。




魏真正做成了的壞事,其實主要就是利用東廠殺死楊漣等辱罵彈劾閹黨的東林「名士」,以禁言無聊御史們的彈劾。




對於魏對東林黨的打擊,竊以為在當時的朝堂是非常值得推敲的。魏殺楊漣等人的行為本身是不對,但結果是禁言,禁言後,專心為自己為國家撈錢。




明末兩極分化,土地兼并嚴重,銀子都在江南鄉紳富戶的手裡,怎麼讓他們把銀子交到國庫?東林黨出身江南富家,不願也不能做到;而權傾一時的威權主義者魏公公可以做到。




有了錢才能給軍隊發工資;才能造各種軍備武器,除了紅衣大炮:還有地雷、火銃、火棘莉、炸彈等等火器;才能築城修牆養馬。




軍隊裝備牛掰才能內平賊寇,外御強敵。而以上古代軍事工業正是促進經濟發展、保持就業的好辦法。




魏的功業在於保證了帝國稅收系統的穩健運行;增強帝國凝聚力、控制力,南到廣西、北至錦州盡為掌握。




能夠用正確給力的人並給予支持(炸傷努爾哈赤的紅衣大炮可是用真金白銀買的),扳回遼東戰場的頹勢,撫平北方農民因災造反的危機。




跟前輩王振之流比起來,不得不說魏的才幹確實高出了一大截;即使跟一般的內閣大臣比起來其實也有卓越之處。




拋開黨同伐異這些朝堂政治不可避免的「錯誤」不講,魏至少是個效率極高的注重實用主義的幹練能人。




東林黨回憶錄里說魏本人很愚鈍,大多數點子都是他周圍的人出的;很多人讀了此段瞬間想到了吃葡萄的感覺。




崇禎上台後,與魏比疑心重也就算了,關鍵收不到稅還超級愛清廉,超級恨貪腐~滿朝東林士官大多富的流油,科舉的排名都是比銀子多少的。




此時一個棉襖爛洞、衣服打補丁的皇帝空降下來,突然要搞一場無人配合的反貪運動,滿朝官員從剛開始的不寒而慄變成後期的笑而不語,一個個都成了超級影帝。




下面的百官冬天炭敬、夏天冰敬、各種紅白喜事都是搜刮漫天,可偏偏在上面皇帝跟前超級愛裝清廉。「您不是愛清廉恨貪腐嗎?我被逼只能裝啊,適者生存嘛。」




什麼?你要錢?我可一個子兒都沒有,微臣可是「清官」啊。朱由檢(崇禎)先生像個孤獨的觀眾一樣,深深蒙在東林黨上演活劇的一面爛鼓裡。




更別提東林黨的大本營~江南的稅收了,可惜他們不知收斂,戲演過頭了,正劇變成悲劇了。





魏死後,遼東的形勢再次退化到了萬曆末年的水平並持續惡化,財政困難的同時,崇禎皇帝疑心重,且在議和主站的意見中間搖擺不定,先是拋棄孫承宗,然後將袁崇煥凌遲。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沒了給力的將軍,下屬官兵們只能幹瞪眼,遼東的關寧防線由強轉弱、節節敗退的局面再難挽回。




袁崇煥督師遼東時,積極研究關外地勢民情、八旗軍作戰技倆,提拔趙率教、祖大壽、何可綱、滿桂(蒙古族)等勇將。勤於操練,多次整治軍紀,與士兵同甘共苦。




努爾哈赤兵敗寧遠,為袁崇煥大炮所傷,旋即不愈而死;寧錦之戰,為父報仇的皇太極小伎倆用盡,卻一點便宜沒撈著。




可惜的是,這位屢次擊敗後金軍隊的功臣良將,在成功保衛北京後居然立即被崇禎羅織罪名下獄,一生從無敗績的大明薊遼督師被凌遲處死。




袁崇煥剛剛提出的「五年復遼」計劃成了泡影。袁死後,他提拔的人中除祖大壽無奈投降後金(投降時改稱滿清)外,余者皆相繼戰死。




精心培育的關寧鐵騎死的死,降的降,最後只剩了少部分兵力保存在山海關的吳三桂手中。




袁崇煥死後,皇太極認識到人數劣勢和裝備劣勢,於是廣幕各族勇士,創立蒙古八旗與漢軍八旗,並任用毛文龍的得力手下孔有德製作大炮。




東亞第一勁旅的名號最終歸屬於善於吸納各族精英的八旗軍了。




反過來看北京城的金鑾殿上,沒有了閹黨的制衡,東林黨忙著剷除閹黨,也提不出保增長、搞基礎建設拉動經濟的辦法,整日提些看似有理,實際荒唐的建議。




有人居然提議裁掉佔用開支很小的驛站,陝西米脂的李自成作為驛站職員的鐵飯碗工作瞬間丟了,沒飯吃咋辦?造反算了!




李自成入關中後,取長安,北上輕易擊破太原、大同等軍事重鎮,直到百萬民軍圍困北京時,李自成仍然承諾要三百萬銀子,封個王就退兵,並答應幫崇禎剿滅滿清。




可此時滿朝官員仍然沒一個願意出錢的,崇禎終於明白了,他怒了,國家居然毀在這群「吝嗇」官員之手。




1644年三月十九日,城破,崇禎弔死煤山(現景山)。臨死前崇禎哀嘆「朕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噴出了「雖朕薄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諸臣誤朕也!」之類的話。







竊以為無非找個託辭洗刷自己的過失與無能,想想此前的幾年裡,為了找墊背的,平寇無力時,殺了多少兵部尚書?稅收捉襟見肘,換了多少內閣首輔?




其實在李自成攻克北京近郊時,崇禎先是聽太監曹化淳評價:「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




然後,又想到十七年前兄長天啟的臨終囑託:「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已經有所悔悟,於是秘密收葬魏忠賢遺骸,專門祭奠之。只可惜大廈將傾,悔過已晚。




故事並未結束,京師淪陷後,滑稽而意想不到的一幕上演了:在京的東林黨一眾人本來翹首期盼著伺候新皇帝,結果卻幾乎統統被李自成、劉宗敏抄家、拷掠、暴屍於街頭;少則幾萬兩、多則幾十萬兩的銀子從各大臣的家中抄出。




歷史由勝者書寫,不能武斷的說《明史》就是偏執的,但也不要低估清初文人集團(文人集團的成分大家猜)黑魏忠賢的能力和美化崇禎的企圖。






☆☆☆☆☆☆☆☆☆☆☆☆☆







看完有何感受?有人說,這不明顯是在給魏忠賢洗地嘛!還有人說,大明亡於魏忠賢,這太扯了!接下來坐觀君給大家分享一篇針對上文觀點的批駁文章。大家看看反駁的是否有道理。






魏忠賢主政時期,明朝財政到底有多弱




撰文

張磊

(彰考局專欄作者)


來源:公眾號「彰考局」(ID:

R-history)








最近一篇名叫《為什麼殺了魏忠賢不久,大明朝就垮了?》的文章刷屏朋友圈,核心觀點是:明天啟朝魏忠賢主政時期,朝廷軍餉充足,對抗後金的遼東軍不缺餉,他最大的能力就是收稅,他死後,東林黨反攻倒算,為了自身利益廢掉魏忠賢在江南定下的商稅等稅種,朝廷缺錢,打仗不行,一命嗚呼,由此得出忠賢死,東林起,大明滅的結論。




且不說這一簡單的線性分析邏輯,沒法概括歷史的複雜性,單說一個事實,魏忠賢死後,崇禎一朝堅持了17年時間,肯定不能算是標題里說的「不久」。若再仔細閱讀史料,可以發現,魏忠賢時期,遼東軍、邊軍已經缺餉,很多稅沒收上來,財政瀕於崩潰,反倒是「眾正盈朝」、東林黨得勢的崇禎初年穩住了財政。




可以說,

這篇文章的核心觀點,從頭到腳都錯了

,至於其它,則不必詳論矣。




魏忠賢主政之前的家底


要了解魏忠賢主政時期(天啟四年—天啟七年)遼東及其他邊軍的軍餉情況,不妨先了解其主政前夕明廷的財政情況。


記錄這一時期財政狀況,有四種史料很重要,分別是《明神宗實錄》(萬曆朝歷史)、《明熹宗實錄》(天啟朝歷史)、《三朝遼事實錄》以及《度支奏議》,其均屬檔案資料彙編,各色財政數據多能相互印證,其中《三朝遼事實錄》的作者是王在晉,《度支奏議》的作者是畢自嚴,二者均有豐富的軍政經驗。上述史料都比較可靠,本文的諸多財政數據,均來源於此。


天啟朝初年的財政儲蓄,自然繼承自前朝,尤其是萬曆一朝,在這一時期,財政還是比較充盈的。

即便是經過前朝「萬曆三大征」的折騰,朝廷的財政壓力也不大。



萬曆三大征之「壬辰倭亂」。圖為朝明聯軍的一次攻城戰。


據學者劉利平的研究①,以及《三朝遼事實錄》、《明神宗實錄》等文獻的記載,三大征花費的白銀總共在1000萬兩上下。從1591到1600年,三大征前後耗時十年,平均下來每年耗費100多萬兩,並不算一個特別大的數目,和宮裡每年收上來的黃蠟、白米、瓷器、毛皮價值(盧象升認最少有200萬兩②、黃仁宇估算為400-500萬兩③)相比,不值一提。


所以,

「萬曆三大征」並沒有將明朝的國庫耗盡,銀子還是有,萬曆留下的內庫就至少有700萬兩。

但在萬曆四十六年春,明清戰爭開始之後,更多銀子被作為軍餉投入到遼東前線。第二年春,明廷出兵10萬攻打後金,耗費500-600萬兩;開原丟失後,先後有18萬明軍出山海關;瀋陽遼陽丟失後,先後有15萬左右明軍出關。大兵需要大餉,從萬曆四十六年到天啟元年的三年間,

明廷發給遼東軍費2018萬兩白銀

④,當時的遼東經略熊廷弼還制定了耗時八個月,用兵十八萬,需餉2160萬的戰略計劃。⑤


戶部出的軍費耗掉2000多萬兩銀子,這其中還不包括皇帝拿出的近千萬兩銀子,而且兵部、工部的小金庫也支出不少。而這時期的國庫(戶部)收上來「遼餉」不到1500萬兩。


不足的銀子哪來的?顯然是前期所積累下來的,萬曆朝以來的老底,能支撐起遼餉的花費,三年能拿出近三千多萬兩白銀,九邊也並不欠餉,

足以說明魏忠賢主政前夕,明朝的家底還算豐厚。




魏忠賢主政之後的軍餉




但是到了魏忠賢主政時期,包括遼東在內的邊餉就捉襟見肘。


天啟二年,明軍在廣寧大敗於後金,自此,明軍基本不再大規模進取,採取守勢,且築且屯,步步蠶食。之所以如此,因為:1、軍餉不再像過去那麼充足;2、野戰能力、軍隊信心大損。

萬曆四十六年春以來的那些戰役,花掉三千多萬兩軍餉,真的傷到朝廷財政的筋骨了。



明朝九邊圖。


然而儘管如此,魏忠賢主政之前的軍餉,還是不缺。

據學者林美玲統計,天啟三年遼東之外的邊餉尤能支出347萬兩白銀⑥,遼餉支出628萬兩白銀⑦,

天啟四年,魏忠賢主政之後,遼餉等邊餉數額急轉直下,

天啟五年、六年、七年,遼東之外的邊餉分別是298餘萬、104餘萬、146餘萬兩白銀⑧,而天啟四年,朝廷發給遼東的軍餉是499餘萬兩(缺額127餘萬兩),天啟六、七年,這部分缺額高達幾百萬兩,欠餉應該是常態。


因此,說魏忠賢主政時期的遼餉充足,顯然不合史實。

可為什麼遼東士兵沒有兵變呢?

因為魏公公在遼餉不夠的情況下,優先保證士兵的工資,而用于軍隊的其它耗費,基本不管,而且基本無視其他邊鎮的軍餉需求。


遼東局勢較為平穩,乃是他本人對遼東情有獨鍾,但這犧牲了其它邊鎮士兵的利益,因為缺餉,戰鬥力嚴重下降,讓西遷的蒙古林丹汗隨隨便便就搶了大同(崇禎初有「虜與夷並重」的說法),陝西三邊不少士兵加入「流寇」,內憂更憂。


魏公公主政時期留下的遺產,是大明王朝咽下的一顆毒果。




被嚴重誇大的徵稅能力




《為什麼殺了魏忠賢不久,大明朝就垮了?》還稱,魏忠賢主政時期徵收了大量商稅、海稅,保證了遼東軍餉的供應,這一觀點同樣是想當然,毫無根據。


和田賦、鹽課等正項相比,晚明朝廷所征的商稅、海稅屬於雜項,包括「內地關稅」、「地方商稅」、「番舶抽分」、「房地契稅」、「竹木抽分」、「礦銀」、「漁課」等,

事實上,商稅和關稅加起來,也不過五六十萬兩

(崇禎時期的關稅、商稅反倒高於魏忠賢主政時期)

對於動輒幾百萬兩的軍費消耗,這點稅如同杯水車薪。



(明)畢自嚴《度支奏議》,崇禎時期刊本。


況且,爆款文也想當然地高估了魏忠賢主政時期朝廷的收稅能力,據《度支奏議》記載,天啟六、七年到崇禎元年六月的兩年半時間內,朝廷有489萬餘兩白銀的舊餉沒收上來,而專用於遼東邊防的「新餉」,則有328萬餘兩白銀的稅被欠著。


這麼多稅沒徵收上來,朝廷還指望怎麼發錢?天啟五、六、七年完全撐不住。財政外解不到,內庫空虛,欠餉成為常態,邊餉數額迅速下降,遼餉只能靠搜刮雜項、挪東挪西維持。

所謂魏公公重視商業稅,其實是病急亂投醫,其徵稅能力被爆款文嚴重誇大。




崇禎初穩住了崩潰的財政




爆款文的結論是魏忠賢死後,東林黨上台搞亂了明朝財政,朝廷缺餉,但事實恰好相反。


崇禎上台後,接過了魏忠賢主政的爛攤子:八百多萬兩沒徵收上來的新、舊(邊)餉銀。財政空虛,三年內邊餉發了不到額定的一半,專用遼東防務的新餉也開始欠著,於是只能坐等兵變與被打。崇禎元年,薊州兵變、寧遠兵變,蒙古林丹汗寇大同⑨,財政危機引發軍事危機,朝廷急需整頓。


崇禎元年八月,畢自嚴到北京任戶部尚書(他的弟弟就死在上個月的寧遠兵變中),經過一番調研,認為財政危機的癥結在於「一沒儲蓄,二多開支,三外解不到」,他和皇帝幾番討論後,最終確立「清冒裁弱,縮兵舊餉」的方略。各邊盡量節約,內地加緊催征。


據曾美芳⑩博士的研究以及《度支奏議》的記載,

經過努力,崇禎元年、二年、三年遼餉基本得到保障;邊餉發放額已完成百分之九十?,

基本上扭轉了魏忠賢時期接近崩潰的財政,勉力維持了收支平衡,讓大明可以多堅持幾年。這不得不說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所謂東林黨人惡化了魏忠賢主政時期的財政,純屬無稽之談。




余話




綜上,本文的結論是:晚明財政家底不錯,萬曆三大征的消耗並未如後世想像的那樣大,明清戰爭中的薩爾滸戰役到廣寧戰役,幾乎耗盡國家積累,之後就是勉力維持,魏公公主政把財政折騰得更差了,留下一堆問題;崇禎初,畢自嚴的上下整頓為明朝續命,崇禎帝最後能走多遠,端賴歷史進程。與閹黨相比,東林黨人魚龍混雜,其行為的確問題不少,但把明朝垮台歸因於魏忠賢的政策沒能為東林黨人、崇禎帝貫徹,則既想當然又荒謬。

R


EFERENCES


注釋


①劉利平:《明代「播州之役」軍費考》、《三朝遼事實錄》,卷3,數字為2387000兩。關於這些數字的出入,在於每個人的統計標準有區別,這裡不做敘述。


②盧象升:《盧象升奏牘》,卷4。


③黃仁宇:《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74頁。④《明熹宗實錄》,天啟元年正月乙亥條。


⑤熊廷弼:《楊嗣昌集?敬陳戰守大略疏》。


⑥林美玲:《晚明遼餉研究》,18頁


⑦林美玲:《晚明遼餉研究》,33頁


⑧畢自嚴:《度支奏議》,堂稿卷3。


⑨李華彥:《崇禎朝薊遼兵變與餉稅重整》,博士論文。


⑩曾美芳:《晚明戶部的戰時財政運作──以己巳之變為中心》,博士論文。


?畢自嚴:《度支奏議》,邊餉卷7



坐觀君:當然,這篇批駁文章的主要目的是針對上面熱文中的主要觀點進行批駁,因此並未進一步深究明朝滅亡的原因。以後我會繼續分享。




好了,以上就是今天的內容。我始終認為,每個人看問題都會有自己的角度,進而會得出不同的觀點。那麼,各位讀者朋友們,你對這個問題又是怎麼看的呢?

另外,我以後還會從其他角度分享有關明朝的文章。

想看更多中國歷史文章,在公眾號回復「中國」。






長按下面二維碼關注我


共同學習







還想了解我?點「閱讀原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坐井觀天 的精彩文章:

關於明朝,這幾個問題多有爭論。你怎麼看?
奧斯曼帝國是如何變成「西亞病夫」的?
青藏高原究竟有多重要?
好消息。
中印邊界對峙進入臨界點?

TAG:坐井觀天 |

您可能感興趣

明朝亡於魏忠賢,還是亡於東林黨?
不殺魏忠賢明朝不會滅亡? 東林黨和魏忠賢是忠是奸?
明朝最後的大忠臣——魏忠賢
明朝亡於東林黨,還是亡於魏忠賢?有人說魏忠賢不死,明朝不亡
「大奸大惡」的明朝太監魏忠賢為何有「魏忠賢不死,大明不滅」?
明朝亡於魏忠賢,還是亡於東林黨?來看看吧
歷史大闢謠:魏忠賢是一個大忠臣——魏忠賢不死,大明朝不滅
李自成攻破北京前夕,崇禎為何厚葬魏忠賢?欠魏忠賢一個南明
明朝時,崇禎殺魏忠賢殺錯了嗎?袁崇煥都沒有魏忠賢重要?
明朝錯殺熊廷弼自毀長城,魏忠賢敲詐忠臣,袁崇煥臨危受命明熹宗
魏忠賢如果不被崇禎皇帝殺,能挽救大明王朝嗎?袁崇煥說出過真相
明末魏忠賢權傾朝野,遼東督師袁崇煥為何上書請求為魏忠賢立生祠
魏忠賢不死明朝不滅?明朝滅亡是閹黨還是東林黨!
魏忠賢本是明朝奸臣,為何還會流傳魏忠賢不死,大明不亡的說法?
明末大太監魏忠賢怎麼死的?
崇禎對魏忠賢恨之入骨,為何卻在大明滅亡前,突然下旨厚葬魏忠賢?
魏忠賢不死明朝不亡:史上第一宦官魏忠賢居然是明朝最後的救命稻草
魏忠賢霍亂朝綱,為何朱由校不殺他?崇禎臨死之前終於明白!
明朝亡於魏忠賢,還是亡於東林黨?為什麼說這個人才是罪魁禍首?
假如崇禎帝重用魏忠賢明朝會滅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