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兵種聯合:衡量聯合作戰水平的重要標誌

兵種聯合:衡量聯合作戰水平的重要標誌

兵種聯合:由「幕後」走向「前台」

作者:蘇冠峰 石小剛

隨著戰爭形態演變及作戰力量發展,聯合作戰在經歷了「軍種聯合」的發展階段後,當前越發呈現出「兵種聯合」的趨向。兵種聯合程度成為了衡量聯合作戰水平的重要標誌,也是制約聯合作戰發展的關鍵環節。

賦予聯合作戰新內涵

對「兵種聯合」的陌生甚至懷疑,主要是因為實踐感知的匱乏導致理論認知的模糊。自從提出並自覺實施聯合作戰以來,聯合作戰主要表現為軍種間聯合。但這並不是說,聯合就必然要「跨軍種」,兵種間也存在聯合問題。

兵種聯合是聯合作戰的固有形式之一。軍事領域所講的「聯合」,其實揭示的是一種協同方式,即通過「聯合」實現軍兵種部隊協調一致的「作戰」。聯合存在著從弱到強、從低到高、由小到大的序列或譜系。顯然,「軍種聯合」並不是聯合作戰的唯一形式,軍種內、兵種間甚至互不隸屬的兩個分隊間也存在聯合的問題,只不過以往的聯合作戰通常表現為軍種間聯合作戰而已。聯合作戰從本質上並不排斥「兵種聯合」。

兵種聯合主要是主戰兵種間聯合。兵種包括主戰兵種和支援保障兵種,兵種職能屬性的不同決定了相互之間的協同方式。毫無疑問,兵種間合同戰鬥仍然存在,主戰兵種與支援保障兵種間主體還是合同戰鬥。但是,由於主戰兵種「唱主角」能力不斷增強,主戰兵種間聯合戰鬥將越來越常見。可以預見,隨著主戰兵種自身合成性增強,主戰兵種間聯合戰鬥將成為戰鬥基本形態。所以說,「兵種聯合」主要講的還是主戰兵種間聯合。但即使如此,「兵種聯合」也不可能「包打天下」,「兵種合同」仍然有其獨特價值。因為「聯合」的優長在於以「靈活性」應對「不確定性」,缺憾在於形式鬆散、組織複雜;而「合同」的優長在於以「針對性」應對「確定性」,缺憾在於呆板固定、缺乏應變。因此,實際戰鬥中究竟是「兵種聯合」還是「兵種合同」,不可一概而論,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整體上、全過程的「兵種聯合」也不否認局部的、階段性的「兵種合同」,要著力使「兵種聯合」與「兵種合同」相得益彰。

反映作戰力量新變化

隨著我軍武器裝備的發展和體制編製的調整改革,特別是新型作戰力量的不斷湧現,軍種所屬兵種的類型、數量、質量發生了巨大變化,兵種獨立作戰能力顯著提升,「兵種聯合」的地位和作用日趨突顯。

體制編製的調整改革是兵種聯合的組織基礎。當前,世界陸軍體制編製調整的主流是由「單一」轉向「合成」,由打贏傳統戰爭轉向打贏信息化戰爭。我軍陸軍體制編製調整,按照「機動作戰、立體攻防」的戰略指導和信息化、標準化、合成化的要求,著眼具備信息作戰、精確作戰、立體作戰、全域作戰、多能作戰和持續作戰能力,以合成作戰旅為基本作戰單位、以合成作戰營為基本戰術單元,對力量編成進行重構。根據作戰體系設計模塊結構,根據作戰功能確定模塊要素,打造編製標準、功能獨立、系列配套的基本功能模塊,使其具備更強的獨立作戰和聯合作戰能力。

陸軍作戰力量由各種功能不同的系統和要素構成,兵種聯合實際上是由多兵種作戰系統和要素構成的不斷發展的綜合體。如情報偵察、火力打擊、信息對抗、機動突擊、全維防護和綜合保障等力量要素及系統,這些要素及系統平時以建制形式保持完整,戰時通過網路化信息系統有機連接,在聯合指揮機構統一指揮下,圍繞統一目的,相對獨立、平等展開工作,同時又相互配合、相互依存,實現整個作戰體系高效運轉。

發揮各兵種最佳效能是兵種聯合的客觀需要。機械化戰爭條件下,受武器裝備技術水平和體制編製的制約,作戰編組主要採用群隊方式,即通過打破各兵種建制,臨時抽組編成「大而全」或「小而全」作戰單位。這種編組方式平戰體制不一,戰訓相對脫離,難以適應現代戰爭需要。

信息化戰場戰局「秒刷」的特點,要求各兵種在任何緊急情況下都能「率然」式聯動。為適應信息化戰場作戰需求,作戰編組應按照「功能模塊化、使用積木式」的要求進行設計,即採用「模塊自適應」編組方式。「模塊」,即按作戰功能將各兵種作戰力量單元編組成若干作戰模塊,使每個模塊都形成一個高效集成的力量組合。「自適應」,即在信息網路技術支撐下,各作戰模塊以作戰需求為導向,按需進行組合,在一定時間內建立一種平等協作的動態編組。「模塊自適應」編組方式優化了作戰力量,反映了主戰兵種間平等協作的關係,達成了平戰體制的有機融合。

順應作戰形態新發展

作戰形態是作戰形式與狀態的總稱,是戰鬥力要素在戰場空間運動的綜合樣態。不同時期,作戰的形態不同,作戰形式也存在差異。兵種聯合正是作戰形態發展到信息化時代的產物。

作戰形態演變引領作戰形式發展。冷兵器時期,作戰力量主要由步兵和騎兵組成,作戰主要採取人海戰術,注重保持近距離作戰優勢;熱兵器時期,作戰力量主要由步兵、騎兵、炮兵組成,作戰中保持隊形疏散,注重對火器的運用;機械化時期,各軍兵種作戰力量急劇增多,機械能、機動力成為戰鬥力的重要指數;信息化時代,作戰是建立在各種作戰單元、作戰要素綜合集成基礎上的體系間的對抗,作戰形式發生根本變化,軍種之間或同一軍種兩個以上主戰兵種之間自主協調配合大大增強,無縫隙縱向、橫向聯合成為可能,諸軍兵種的一體化聯合作戰演變為新的作戰形式,同一軍種內的兵種聯合成為作戰形式發展的必然。

新的作戰形式體現新的制勝機理。兵種聯合的制勝機理主要包括信息主導、集優聚力、擊要破體、自組織協同等內容。

一是信息主導的優勢制勝。即通過信息技術的滲透與融合,主導作戰體系中各作戰要素和作戰行動,從而主導整體作戰能量的釋放。取得信息優勢的一方,可以實現戰場單向透明,全面、準確、及時地獲取戰場情報,打通作戰體系脈絡,實現作戰單元與各類武器系統之間的互聯互通,實現打擊效果最優化、作戰效能最大化。

二是集優聚力的力量制勝。即以力量集成為基礎,效能融合為手段,最終實現整體聯動效應。當前,聚力的來源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將主戰兵種模塊單元平戰融合形成整體合力;另一種是通過增加新型作戰要素,優化結構聚力。如快速發展陸航、特戰、信息攻防等新型作戰力量,有效提升陸軍立體攻防能力。

三是擊要破體的行動制勝。即將敵方視作一個完整的系統,綜合運用各種有效方法和手段,打敵作戰體系中的關節點和要害部位,通過要害毀殲、系統失能,剝奪敵信息優勢,破擊敵體系結構,降低敵作戰效能,進而奪取勝勢。作戰中,主要對敵偵察預警設施、指揮機關和指揮控制系統等目標實施精確打擊,造成敵指揮與行動、火力與兵力脫節,為實現癱體控局的目的創造有利條件。

四是自組織協同的效能制勝。即作戰體系中各作戰單元、作戰要素和作戰系統,依託綜合電子信息系統,緊緊圍繞上級總的作戰意圖和目標,按照一定的協同規則,依據共享戰場信息和態勢,實時、主動地調控自身作戰行動,以適應戰場情況變化,從而實現整體作戰效果。信息實時共享是自組織協同的基礎,自主隨機調控是自組織協同的關鍵。

(作者單位:陸軍步兵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主旋律影視劇如何贏得觀眾
各國領導人開啟度假模式 休閑方式各有所愛
追索敦煌莫高窟前史:漢燧見證宕泉河谷早期開拓
「基因歧視」離我們還有多遠
一天之內3位CEO退出特朗普「顧問團」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

您可能感興趣

衡量體重的指標及標準
重要的度量標準:如何衡量企業安全計劃的有效性?
流汗減體重是否是衡量減肥效果的標準?
血脂是衡量健康的重要指標
「充血程度」是衡量力量訓練強度的重要標準!
婦幼健康狀況,是衡量國家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
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衡量學生心理健康的一項重要指標
平台規模並非衡量網貸機構合規的標準 「小而美」也可能「剩者為王」
依據「五力」,作為衡量修行狀態的標準
衡量機器學習模型的三大指標:準確率、精度和召回率
如何衡量物聯網對智能工廠的影響
如何衡量自己的文化水平
肥胖的衡量標準以及測量方法
衡量「好人」的標準是?
用成長性指標衡量互聯網等高科技公司
馬化騰:用雲量是未來數字經濟時代重要衡量標準
裝備好就能代表一切?衡量海軍戰鬥力的標準其實比你想的還要複雜
衡量偶像公司最重要的指標是專輯銷量?JYP逆轉勝的方法是什麼
用什麼標準評價和衡量「標準草書運動」
性能不再是衡量台式機的唯一標準 盤點主機中的RGB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