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法戰爭是抗法援越還是保家衛國?清廷內部為此爭得面紅耳赤

中法戰爭是抗法援越還是保家衛國?清廷內部為此爭得面紅耳赤

作者:金滿樓

自明清以來,越南一直是中國的宗屬國,無論文化還是制度甚至語言上,都與中國及其接近。

按理說,清政府是有責任和義務去幫助藩屬國維護國內穩定和抵抗外來侵略的。

但是,大清帝國在兩次鴉片戰爭中,清廷吃盡了洋人們的苦頭。如今的大清帝國,也是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

如此,面對這些如狼似虎的西方列強,清政府即使有心援手,但也得先掂量掂量自己的分量,不然,搞不好就會弄得自己灰頭土臉。

1883年,法國侵略越南並波及中國邊境,當時越南阮氏王朝向清廷求援,而邊境的黑旗軍也已經捲入對法作戰。

限於實力問題,清政府內部對援越抗法問題也是意見不一,朝議爭論不休,當時主要有以下三種觀點:

第一種是主張對法國人採取強硬措施,甚至不惜與之一戰;

假如對法國軟弱妥協的話,其他列強也將步法國的後塵,對大清帝國的其他藩屬國心存覬覦之心,到時候局面更加不可收拾,倒不如現在就防微杜漸,即使付出代價也在所不惜。

這派觀點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左宗棠和張之洞、張佩綸等人。

第二種觀點是主張不捲入法越矛盾漩渦,甚至乾脆放棄越南,比如李鴻章就說1874年的法越和約「語多悖謬,越王既未請示,此時中國實難代為反悔,似只有聽越之自為而已」。

換句話說,既然越南對大清帝國離心離德,而且沒有求援,倒不如放棄掉算了。恭親王奕等也持這派觀點。

第三種觀點主張援助越南官軍和黑旗軍,打擊法國侵略,在必要的情況下,派清軍駐紮在越南北部邊境,相機行事,以最大可能的維護大清帝國的利益。

這一派有曾紀澤、劉長佑、劉坤一等人,走的是中庸路線。

清流派少壯官員在朝議中爭辯最為激烈,這些人往往激情有餘,實務經驗不足。

這些官員對於真正的戰爭,特別是十九世紀下半葉世界上軍事發展的情況,大都是知之甚少,甚至是紙上談兵,很多時候完全是想當然,過於天真。

譬如曾紀澤,算是出過洋見過世面的洋務派專家了,在完全不了解中法海軍的實力對比的情況下貿然提出,出動海軍「示形懾敵」。

而清流派代表人物張珮倫,乾脆就提出中國出兵攻取越南,「夫我不取越,越終折入於法,不如暫取而還封之」。

很多人以為對外妥協的一定是無恥投降賣國的,有漢奸的嫌疑,比如李鴻章,就背了這麼多年的罵名;

而只要是主張強硬抵抗的,那一定是熱血愛國,即使失敗了,那也是悲情英雄,值得稱頌的。

不過,太多的悲情,有時反沒有了意義。因為世界上的很多事情,往往壞就壞在那些高調分子手中。

譬如如今網上之憤(糞)青,往往是高談闊論,指點江山,脾氣遠勝於知識,名為愛國,實則誤國。

如此之流,實屬古而有之,於今也並不稀奇呢。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滿樓風雨閑讀書 的精彩文章:

龍之戰:中法在越南鬥法,為何劉永福的黑旗軍被推上風口浪尖?
戰狼吳京是正白旗人?其祖先為何改姓?原來旗人在民國備受歧視!
羅馬帝國的最強之敵:連蒙古帝國都在學習的帕提亞重騎兵
投名狀:搶錢搶糧搶娘們
溥儀的前半生:那一天,我在紫禁城住得好好的,卻突然來了一隊兵

TAG:滿樓風雨閑讀書 |

您可能感興趣

中法戰爭:清廷排兵布陣背後的博弈
中法戰爭爆發後,清廷官員有條妙計可以擊退法國,為何無疾而終
法軍北進越南,清廷為何束手無策?
此戰爭使得近代中國承受巨大的恥辱,清廷徹底淪為「提線木偶」!
清廷與準噶爾汗國的戰爭,究竟屬於內戰還是外戰?
淮軍為何是清廷最強悍的部隊?李鴻章靠金錢吞併各地精兵
日俄戰爭中清廷表面中立,袁世凱、張作霖和遼西馬賊各有所需
清廷下令對洪秀全施一酷刑 為何曾國藩敢公然抗旨?
日俄戰爭中清廷與民間有共識:都不是好人先去威脅最大者
西方國家請清廷派遣使團屢碰壁,他們換了種說法,清廷立刻同意
俄羅斯與清政府遠東戰略大比拼,為何清廷棋差一著?
明朝亡國公主,本以為清廷會善待她,結果被霸佔了所有家產
海軍力量亞洲首屈一指的清廷,為何總是敗給西方?不只是腐敗問題
清廷要對洪秀全屍體施以酷刑,為何曾國藩公然「抗旨不遵」?
崇禎子女全部自殺殉國?不,此女逃出後成為吳三桂和清廷的噩夢
美國頒布《排華法案》,清廷本是抵制態度,為何考察後竟轉為支持
他是晚清最後一位民族英雄,打敗過八國聯軍,犧牲後清廷再無淮軍
戊戌變法失敗後,主事王照向清廷自首,並痛罵康有為「庸醫殺人」
「明季四公子」之一的方以智身為明末遺臣,決然出家拒絕進入清廷
清廷將明朝皇室趕盡殺絕 民國如何對待清朝皇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