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翻開隴南歷史 這兩樣數千年從未遠去!

翻開隴南歷史 這兩樣數千年從未遠去!

馬與茶

. .隴南自古及今一直是連接

西北與西南的交通要衝,戰略

位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這

片秦巴山地與岷山山脈、黃土

高原交會過渡的大地上,「馬

」與「茶」兩個文化元素書寫

並留下濃墨重彩的歷史篇章。

從秦人養馬場到西北聞名的

騾馬市場

馬是人類最早馴化的動物之一。最早的始祖馬在五千六百萬年以前就生活在北美洲大陸上。大約在六千年前,在廣袤的歐亞草原上,馬成為人類的「朋友」。從此之後,馬作為典型的役使家畜,廣泛用於挽車、載重、騎乘,在勞動、交通、戰爭中起著重要作用。直到工業革命之前,馬一直為世界多民族的主要畜力,以至於「馬力」成為後來功率的基本單位名稱。特別在冷兵器時代,馬作為高端的戰爭裝備,是「甲兵之本,國之大用」(《漢書·馬援傳》),扮演著戰爭機器的重要角色。檢索隴南歷史,馬留下的文化信息極其豐厚。

在中國歷史上建立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封建國家的秦人養馬起家,西漢水流域是他們建國創業的始發之地。據《史記》記載,秦人遠祖名叫伯益,擅長畜馬、馴馬、用馬,秦人是馬文化傳統較為久遠的部族。大約到商朝後期,秦人後裔中潏就已經「在西戎,保西垂」,西垂就是今天以隴南禮縣大堡子山及周邊為中心的西漢水流域,當時這裡的山原、河谷水草肥美,氣候溫潤,特別是域內鹽官地區盛產井鹽,「城內鹵池,廣闊十餘丈,池水浩瀚,色碧味咸,四時不涸,飲馬於此,立見肥壯」(《西和縣誌》)。由於馬能從水草中不斷補充必需的鹽分,秦人的養馬特長在此得到盡情發揮。到西周中期,秦人非子更擅長畜牧,是出色的養馬專家。周孝王聞聽後,把他「提拔」到汧渭之間(今陝西寶雞以西汧河與渭河區域)負責給周王朝繁殖培育馬匹。非子幹得風生水起,他養殖的馬匹體格強健,耐力持久,非子深受周王室器重,封為「附庸」。按理來說附庸應附於諸侯,但非子卻直接附於周天子,專門為周王室養馬,至此秦人真正走上崛起之路,到秦襄公時成為諸侯國。秦人苦心經營三百多年,直到後來東進關中一統六國,西漢水流域始終是他們的祖地和戰略後方之一。

上世紀八十年代,在禮縣永興鄉出土了兩件有銘文的青銅器,一件青銅器的蓋表面、腹上部各陰刻篆隸書十三字「天水家馬鼎容三升,並重十九斤」,另一件鼎蓋表面陰刻「天水家馬鼎容三升,並重十斤」。這兩件青銅器銘文中的「家馬」二字,成為這一帶養馬業繁盛的重要佐證。家馬應該是秦朝的機構,雖然秦朝的史書中沒有明確的記載,但漢代有述,漢隨秦制。《漢書·百官公卿表》記:「太僕,秦官,有兩丞,屬官有大廄、未央、家馬三令……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家馬為挏馬。」可見,家馬應該是秦朝專門飼養馬匹的機構,負責該機構的官員曰家馬令,專為皇帝(王上)培育、選擇、飼養和訓練個人在各種場合專用的馬匹,家馬鼎是為馬添加穀類、豆類飼料的量器。

天水家馬鼎

天水家馬鼎銘文

如果說商末進入西漢水流域養馬的秦人屬於外來族群,而世居隴南的土著民氐羌人也在畜牧業上頗有建樹。《魏略·西戎傳》記載氐人「俗能織布,善種田,畜養豕(豬)、牛、馬、驢、騾」,好多氐族部落以白馬為圖騰。而古代羌人也是由多個不同族群組成的游牧民族,其中生活於隴南的宕昌羌在南北朝時建立過宕昌國,他們和生活在今文縣的氐人培育的西垂馬成為兩宋朝廷用於抗金戰場的「秘密武器」。《宋史·兵志》載:「馬分為二:一曰戰馬,生於西垂,來自宕昌、峰迭峽(今舟曲境內)、文州(今文縣);二曰羈縻馬,產西南,短小不及格。」

清康熙四十四年(1746年),因清軍不喜歡用西北馬而解除了民間騾馬交易的禁令,之後,在鹽官地區迅速形成聞名遐邇的西北騾馬交易市場。從清朝中後期到上世紀80年代末,鹽官一直充當西北地區「騾馬集散地」的角色。據《禮縣誌》(1999年版)記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由於隴南一帶戰事頻仍,經濟凋敝,有關鹽官騾馬交易數據方面的記載比較少。從1952年開始,鹽官每年都召開以騾馬交易為主的物資交流會(當地又叫騾馬會),交易畜遠銷陝青寧及晉魯豫皖等地。特別是改革開放初期,牲口交易盛極一時。1979年至1983年,鹽官騾馬市場每年大致要提供4萬餘頭商品畜,交易額達1000多萬元,基於此鹽官一度被列為甘肅大家畜繁殖基地。

鹽官能成為「名震西北」的民間騾馬交易市場,究其原因,一是這裡適宜發展畜牧業,是養馬的最佳區域之一,秦人在此起家使得養馬「優勢」天下悉知。一直以來,在鹽官周邊一帶餵養的騾馬體型好、毛色亮、耐力強、能拉善馱,既是冷兵器時期的「國之大寶」,也是農耕時代人們青睞的「勞作工具」,在優勢資源富集地形成交易市場完全符合經濟規律。其次,鹽官盛產井鹽,因運鹽而形成的四通八達的交通線路和經過長期積澱營造的商貿氛圍,使騾馬商販能降低成本,減少經營風險。

隴蜀茶馬道與茶馬互市之地

茶馬古道指唐宋以來至民國時期漢、藏之間以茶葉交換馬匹為主要內容的商貿通道,它是亞洲大陸龐大和複雜的古代商路之一。一說起茶馬古道,人們總是先想到西南地區,滇藏道、川滇道、川藏道、岷山道很容易進入專家學者視域。其實,隴南也是茶馬古道的重要分布區域,史料多有記載,境內也發現大量記錄茶馬互市內容的碑刻。

茶馬古道起源於唐宋時期的茶馬互市。唐貞元末,朝廷為擴充軍隊鞏固邊防,急需大批馬匹用於裝備騎兵和運輸糧秣,而番地又急需茶葉,鑒於這種互補需求,朝廷適時設立邊貿市場,用茶葉換取番地的馬匹,開茶馬交易之先河。番地對茶葉的需求量極大,「番人嗜乳酪,不得茶,則困以病」(《明史·茶課》),所以唐宋以來,朝廷實行以茶換馬的法律制度,直到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官營茶馬交易終止,但民間茶馬互換制度一直延續到民國時期。

宋明茶馬交易的茶葉主要來自四川,隴南在歷史上是川茶北上後換取馬匹的必經之地,在當時全國茶馬交易格局中佔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朝廷設在隴南的茶馬場、賣茶場、批驗所和巡檢司等場所和機構,其數量之多,規模之大,居全國前列。研究蜀道的學者程文徽先生認為,川茶一般從成都啟運,北上集中到漢中與當地的陝茶分別進行加工後再運到陝西略陽,然後進入徽縣,要麼運至秦州,以此為集散地分運到隴右、內蒙古以及關中各地,要麼直抵隴南各茶馬場。隴蜀茶馬道承擔了四川、陝西、湖南等地同甘肅、寧夏、青海及內蒙古等地茶馬交易的主要任務。

隴南地方史志辦主任羅衛東先生也撰文說,隴蜀道在宋代茶馬交易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明代是我國歷史上茶馬互市的黃金時期,也是隴蜀道最興盛、最繁榮的時期,隴蜀道承擔了運送茶葉和輸送馬匹的主要任務,是當時最重要的茶馬商道。兩宋時期的戰馬主要通過隴蜀道供給,最高紀錄是一次向前方軍隊供給三萬匹馬。為此朝廷在階州(今武都)、成州(今成縣)、文州(今文縣)、宕州(今宕昌)、西和州(今西和)設有茶馬場,由國家直接管理進行大規模的茶馬交易。據現存成縣的宋《世功保蜀忠德碑》記載,「置互市於宕昌,故多得奇駿。辛巳(公元1161年)之戰,西路騎兵甲天下」。南宋朝廷曾一度下令停止茶馬交易,致使軍中無戰馬,負責隴南防務的吳挺多次上書:「馬者,兵之用也,吾守罷去,不忍一旦誤國軍事」。最後,朝廷下令恢復茶馬交易,大量戰馬又源源不斷輸送到南宋軍隊中。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參與活動點擊閱讀原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漢朝 的精彩文章:

TAG:漢朝 |

您可能感興趣

身份證是622開頭的隴南人,抓緊看,真的回不去了!
等一個人,陪我去隴南
老家隴南,十五未過,村裡人已空,何時才能不如此?
一到夏天,隴南這些地方就聚滿了美女,因為……
記憶:一組上世紀二十年代左右的甘肅隴南老照片
隴南從哪裡來?
甘肅最大的縣,比四個天水還大,接近三個隴南,相當於五個蘭州
已然花開成海、美若仙境!隴南這個地方私藏著甘肅最早的春天……
太好了!隴南首趟旅遊專列來啦!讓你嗨到爽
十年情緣 雪佛蘭·紅粉筆再訪甘肅隴南
隴南雪+雨又來了!還沒玩夠假期就要結束,還有這些讓人難過的事情
隴南這位媽媽只做了這一件事!暖心又扎心……
2.6億!5萬名崗位,隴南這些人要受益了!
綺窗,隴南,窗前月,還有紅梅花
甘肅隴南洪災 村民:花光積蓄蓋房,一夜沖毀大半
不到隴南,怎知天堂
想不到吧!三國最「熱」的戰場竟然在隴南
拜託大家,把這條信息發給那些不了解隴南的人
甘肅省第三大城市角逐!天水,白銀,隴南誰能獲得最後的勝利呢?
山水秀美的隴南,為什麼還是那麼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