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銅鏡銘文中的「我」
漢語人稱代詞及其發展變化,是漢語語法研究中一個重要的內容。漢代銅鏡銘文作為出土文獻資料,忠實地保留了當時第一人稱代詞的使用情況。我們主要依據《漢鏡銘文圖集》(中西書局,2016年4月出版)對兩漢銅鏡銘文中第一人稱代詞使用情況研究發現,用為第一人稱代詞的有「吾」「予」「余」。
吾
西漢中期銅鏡
西漢中期銅鏡,直徑13.6厘米,重250克,鏡銘內容:太(通嘆)息兮、吾左房、長毋忘、忘徘徊。
吾作為第一人稱代詞共51例,除1例出現在西漢中期外,其餘50例均出現在東漢晚期。本文選取4例:
從以上內容我們可以看出,漢代銅鏡銘文作為一種出土文獻,在第一人稱代詞使用上,既有與大時代相一致的地方,也有其自己的特點。
西漢晚期銅鏡
西漢晚期銅鏡,直徑10厘米,重300克,鏡銘內容:秋風起、吾志悲、道路遠、侍前希。
予
予作為第一人稱代詞,均出現在西漢中期。
西漢中期銅鏡,直徑13.6厘米,重235克,鏡銘內容:君行卒、予志悲、久不見、侍前俙。
西漢中期銅鏡
西漢中期銅鏡,鏡銘內容:昔同起、予志悲、道路遠、侍前希。
余
余作為第一人稱代詞,均出現在東漢晚期和三國時期。
東漢中晚期銅鏡
東漢中晚期銅鏡,直徑11.2厘米,重232克,鏡銘內容:余作明竟,九子作容,翠羽秘蓋,靈鵝(鰲)台杠,調刻神聖,西母東王,堯帝賜舜二女,天下泰平,風雨時節,五穀孰成,其師命長。
東漢中晚期銅鏡
東漢中晚期銅鏡,鏡銘內容:余造明竟,三王作容,翠羽秘蓋,靈鵝(鰲)台杠,倉頡作書,以教後生,燧人造火,五味。
妾
在討論中國古代人稱代詞時,有一種「人稱代詞的禮貌式」的現象,即「古人對於稱呼有一種禮貌式,就是不用人稱代詞,而用名詞。稱人則用一種尊稱,自稱則用一種謙稱。」這種現象在兩漢銅鏡銘文中的體現,便是「妾」的使用。
西漢晚期銅鏡
西漢晚期銅鏡,直徑18.3厘米,鏡銘內容:君行有日毋反(返)時,端政(正)心行如妾在。時心不端行不政(正),妾亦為之,君能何治?
西漢晚期銅鏡
西漢晚期銅鏡,直徑16.7厘米,重660克,鏡銘內容:君有行,妾有憂,行有日,反(返)毋期。願君強飯多勉之,卬(仰)天大(嘆)息長相思,毋久。
根據王力的《漢語史稿》和楊伯峻、何樂士的《古漢語語法及其發展》可知,上古漢語文獻語言中曾經出現過6個第一人稱代詞:我、吾、余(予)、朕、卬、台,其中使用頻率最高的是「我」和「吾」。根據朱慶之對兩漢26部文獻的研究,兩漢時代,「卬」「台」不再用為第一人稱代詞;在戰國後期文獻中消失了的「朕」雖然重新出現,但成為帝王的專屬第一人稱代詞;「我」、「吾」、「予/余」三個詞仍然大量使用。
更多銅鏡相關,請關注文藏頭條號!
詳解漢代銅鏡收藏你必須要知道的「太一出行」紋飾
一枚西漢彩繪銅鏡,擁有極少見的鳥蟲篆書體銘文
漢鏡中的祥瑞紋飾與辟邪銘文
欲知曉更多請前往App Store或應用寶搜索「中國收藏」並下載《中國收藏》雜誌App。
想了解更多藝術推介與藝術收藏,歡迎關注【文藏】官方微信公眾號&微博!
※猶太藝術家,拍賣界的「常青樹」|夏加爾系列(一)
※「下」大漢諸侯王墓出土文物聚珍:款款君子態 仙丹永長生
※民間古玉欣賞 希玉閣又來了
※簪花之尚與愛花之人:風流才子唐寅
※秘色瓷——考古發掘及文物賞析
TAG:文藏 |
※銅鏡是否是青銅器中的瑰寶 漢代銅鏡的魅力
※漢代銅鏡 中天藝術供
※洪石:漢代銅玉枕研究
※龍騰傳媒程先生古代工藝珍品漢代銅鏡一面
※鐵器時代·漢代銅器
※韓國古墓出土漢代銅錢,和海昏侯墓出土的一樣,韓專家:我們不信
※博物精品:山東博物館藏漢代銅鏡
※宿揚高速公路出土的漢代銅鏡(二)
※宿揚高速公路出土的漢代銅鏡(三)
※青州市博物館藏——漢代銅鏡
※宿揚高速公路出土的漢代銅鏡(一)
※漢代銅鏡市場行情怎麼樣新加坡邦瀚斯拍賣
※南京老漢一鐵鍬,挖出個漢代銅壺,「鐵疙瘩」里竟裝了40斤黃金
※漢代銅鏡去哪裡出手價格高
※漢代銅鏡目前存世量極少 那麼現在漢代銅鏡值多少錢你知道嗎
※漢代銅鏡有哪些不同點?
※2018年漢代銅鏡拍賣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