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淄地名史話|鳳凰鎮北金召
概況
北金召,方位村名。位於鎮政府駐地西北,東依鳳凰山,下靠卧龍河。現有居民826戶,2780人,耕地2698畝。宋朝立庄,原名「金兆庄」。《王氏族譜》載:明永樂二年(1404),王氏祖自河北棗強遷臨淄西杜山(鳳凰山)西金兆庄。明初,潘氏在村南立村曰「南金兆」。金兆庄隨之改稱「北金召」。先後被評為市級文明村、省級文明村、全國文明村。
歷史沿革
明清時期,屬仁義鄉。1920年,先後屬西六社、四區、路山區。新中國成立後,屬第七區、路山區。1958年,屬路山公社。1984年,屬召口鄉,為鄉政府駐地。2003年12月,屬鳳凰鎮。
名人志士
王漢閣,清代人,武庠生,與本邑武狀元徐華清同榜,在其麾下贊襄軍務,積極支持抗禦外來侵略主張,使英人不敢進犯。他卸甲後以販賣私鹽為生,一次販鹽中遭官兵追查,情急之下搬起千餘斤鹽車藏在高粱地中,官兵追不到車轍無功而返。王漢閣從而留下了大力士的美名。北金召村共有進士2名,秀才11名,多在王姓。
烈士有王緒法、邊鳳山、邊鳳武、戚同義、邊垌、王緒德、王宗年、畢永福、常兆三、邊純儒、邊榮海等11人。
文化古迹
據龍山文化遺址的考古發現證明,4000多年前這裡已形成了300米見方的村落。古齊時期,在村東兩山口(杜山與土山)之間設驛站。元明之交,戰亂、瘟疫等使村莊一時蕭條。明永樂二年(1404),王氏遷來,人丁興旺,至清末又成為千人大村。村內樓台亭閣,廟宇祠堂,綠樹成蔭,松柏參天,有千年古樹1棵、節孝牌坊1座。油坊、酒店、藥房、乾果店,應有盡有,一片繁榮景象。王氏九世祖友仁,字統四,自幼好學。清乾隆十年(1745)乙丑恩科進士。任職于山東省府,年老辭官回原籍,廣集土驗藥方,研究針灸,為鄉鄰治病。一生清廉,樂善好施,深為鄉鄰稱道。王氏十二世祖珅,字給洽,少穎悟,天資肫誠,好學不倦,記憶力過人,12歲進京參加童試。清嘉慶六年(1801)辛酉恩科進士。放任登州府福山縣訓導。山東布政使授「教洽海隅」匾額以示表彰。卸任後傾資為祖母孫孺人建節孝牌坊。
摘自《臨淄地名史話》
撰文|張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