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中醫冬病夏治:艾灸隔姜灸隔鹽灸溫針灸拔火罐兒總有一樣適合你
豫北某縣城一家艾灸館內,一名醫生給病人做中醫艾灸,冬病夏治。(王子瑞 攝)
中醫艾灸,冬病夏治。夏季三伏天氣炎熱、人體毛孔大開、艾草的藥性更容易滲透的有利時機,對特定的穴位進行溫熱刺激,使得身體氣血循環加快,腠理宣通,驅使體內風寒、濕邪外出,起到扶正祛邪、「冬病夏治」的作用。
中醫艾灸。艾 灸,中醫針灸療法中的灸法,是用艾葉製成的艾灸材料艾炷、艾條產生的艾熱刺激體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過激發經氣的活動來調整人體紊亂的生理生化功能,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種治療方法。
中醫艾灸。艾灸產生於中國遠古時代,因為它的作用機理和針療有相近之處,並且與針療有相輔相成的治療作用,通常針、灸並用,故稱為針灸。針灸治病在國內外有著深遠的影響,但現代人說針灸,多數時候僅指針療,已經很少包含艾灸的內容了。
中醫隔姜灸。在明·楊繼洲的《針灸大成》即有記載:「灸法用生薑切片如錢厚,搭於舌上穴中,然後灸之」。之後在明·張景岳的《類經圖翼》中提到治療痔疾「單用生薑切薄片,放痔痛處,用艾炷於姜上灸三壯,黃水即出,自消散矣」。
中醫隔姜灸。在清代吳尚先的《理瀹駢文》和李學川的《針灸逢源》等書籍中亦有載述。現代由於取材方便,操作簡單,已成為最常用的隔物灸法之一。灸治方法與古代大體相同,亦有略加改進的,如在艾炷中增加某些藥物或在灸片下面先填上一層葯末,以加強治療效果。
中醫隔姜灸。本法適用於因寒而致的嘔吐、泄瀉、腹痛、風寒濕痹、陽痿、痛經、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等。
中醫隔鹽灸,是臨床上常用的隔物灸之一。是指用純凈乾燥的食鹽填平臍窩,上置大艾炷施灸的方法,因本法只用於臍部,故又稱神闕灸。最早載於《肘後備急方》,用以治療霍亂等急症。
中醫隔鹽灸。後世的醫籍《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及元·危亦林的《世醫得效方》等都有介紹。現代,在施灸的方法上有一定改進,如在鹽的上方或下方增加隔物;治療的範圍也有相應的擴大,已用於多種腹部疾病及其他病證的治療。
中醫隔鹽灸。本法有回陽、救逆、固脫之功,多用於急性寒性腹痛、吐瀉、痢疾、小便不利、中風脫證等。
中醫溫針灸,是針刺與艾灸相結合的一種方法,又稱針柄灸。
中醫溫針灸,即在留針過程中,將艾絨搓團捻裹於針柄上點燃,通過針體將熱力傳入穴位。
中醫溫針灸。每次燃燒棗核大艾團1-3團。
中醫溫針灸。本法具有溫通經脈、行氣活血的作用。適用於寒盛濕重,經絡壅滯之證,如關節痹痛,肌膚不仁等。
中醫拔火罐兒。是以罐為工具,利用燃火、抽氣等方法產生負壓,使之吸附於體表,造成局部瘀血,以達到通經活絡、行氣活血、消腫止痛、祛風散寒等作用的療法。
中醫拔火罐兒。拔罐療法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成書於西漢時期的帛書《五十二病方》中就有關於「角法」的記載,角法就類似於後世的火罐療法。而國外古希臘、古羅馬時代也曾經盛行拔罐療法。(《高麗半島影像》百家號發布的照片全部是本人原創作品,盜用必究,歡迎關注、評論、轉發或者收藏!王子瑞繼續為您奉獻獨特視角、有溫度的紀實影像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