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由《出曜經·無常品》引發的思考 之——經文詳解(一)

由《出曜經·無常品》引發的思考 之——經文詳解(一)

由《出曜經·無常品》引發的思考

之——經文詳解(一)

文|靜波法師

一、緣起

我們今天同大家探討和分享:由佛說《出曜經·無常品》引發的思考。所謂佛說《出曜經》是什麼意思?出曜就是照耀的意思。是什麼照耀呢?日月星辰都可以叫出曜,因為它可以發光;而《出曜經》中所說的這個光,在佛教看來,它應該是智慧之光!它帶給我們的應該是解脫和自在!因為這樣的智慧之光:會照耀我們,會改變我們!我們將因此不再迷失人生旅途,不再六道輪迴,不再苦惱,不再麻木,不再糾結……從而解脫自在!就像我們在傳授三皈依的時候說的:「冥冥大夜中,三寶為燈燭」!因為有了佛法,我們就有了指路明燈!《出曜經》恰恰是給了我們這樣的一個可能性!所以讓我們共同來探討和分享《出曜經》中的無常品。

《出曜經》共計三十卷,在五胡十六國後,姚秦的竺(zhú)佛念將其從梵文翻譯成漢文。所謂「出曜」,蕅益大師在《閱藏知津》中說:「出曜之言,舊名譬喻,即十二部經第六部也,共集如來法句千章,釋之以訓未來。」「出曜」,比喻日月星辰放射出的光明,代表著佛所說的解脫智慧!這種解脫智慧,就如同日月星辰所放的光明一般。

全經以闡發佛理智慧為要點,通過比喻和故事來宣傳佛教所說的人生無常,從而使我們要修行戒定慧,息滅貪瞋痴!積善而不造惡,積功累德,達到解脫涅槃的彼岸。

因為我們現在是生死輪迴的此岸,只有通過佛法到達彼岸,才能解脫自在!必須告訴大家的是:佛法的終極目的是解脫!是從六道輪迴中解脫出來!所以,佛教的解脫理念:是沒有鬼神信仰的!它不講鬼神,不講算命,讓我們從輪迴中走出來!超越天,超越人,超越阿修羅,超越地獄,超越餓鬼,超越畜生,也只有這樣的超越,才可以解脫自在!

《出曜經》給了我們解脫的可能性!所以我們要珍惜探討《出曜經》的因緣。《出曜經》作為佛教非常重要的典籍,應該說,它是普利群機的!其中有許多關於佛陀的故事,語言生動,妙趣橫生,比喻精妙,微言大義(就是哪怕一個小故事,我們都會受益良多)。

我們今天之所以要去探討它其中的一段經文,恰恰是因為這個故事,是值得我們深刻思考的!我們是不是這個故事中的當事人呢?現實之中,我們經常會讀佛經,會聽佛經;但基本上都是讀完、聽完就算了,往往沒有對照自己,解決問題!這樣的學佛其實是沒有說服力的!讀經或者聽經,跟自己沒有關係,等於空中樓閣!說食不飽!

我們選取了佛說《出曜經》第一品「無常品」中的第四個故事——管中窺豹,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將感悟到整個佛法究竟是什麼了!

曾經問過一些驕傲的佛教徒:「知道三法印是什麼嗎?」他們的回答除了是不著邊際的行善、不做壞事等,再不就是「我不知道」,凡此種種,並不能說明和證明自己是一個合格的佛教徒!所以我們試圖通過對這個故事的解釋,讓大家走進佛門,並因此受益良多!因為「無常」是三法印的第一個法印,就是首先你要知道「無常」。無常就是變化,不斷地變化,一直在變化!如果我們連這個道理也不懂,那怎麼能證明我們是佛教徒呢?

「無常」給我們帶來了希望,也給我們帶來了智慧,讓我們告別過去,也讓我們不要去妄想未來,更讓我們把握自己的當下——本地風光!其實,不僅佛教,中國的很多散文、詩詞等文學作品裡邊都有這樣的理念!只不過這種理念,它往往帶給我們一種消極或者及時行樂的意思!殊不知:用酒澆愁愁更愁,抽刀斷水水更流!

比如說,李白的《將進酒》中有這樣的內容:「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黃河的水滔滔不絕,一直流向大海,不再回頭,人生不也是如此嗎?「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難道沒有看見,高大的廳堂里掛的明鏡,當我們去照自己的時候,覺得很悲傷,因為早晨的時候還是青絲,晚上居然已經是白髮……我們老了!這就是無常!

《紅樓夢》裡邊也有這樣的說法,林黛玉在《葬花吟》中說:「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一切都是無常啊!「風刀霜劍」其實也是無常啊!

我們的普賢菩薩講過:「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有什麼快樂呢?「大眾,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我們的《梵網經》菩薩戒本里也說:「壯色不停,猶如奔馬。人命無常,過於山水!」生命就像山水一樣,「嘩」地一聲就過去了;年輕不能永遠,轉眼之間,步入老年!所以想一想,不就是這個無常嗎?

所有這些關於無常的描述,其實我們都不陌生,可能一般人都知道;可是,理論是一回事,能夠跟無常去相應,去感悟跟自己有直接的關係,解決自己人生的困擾和苦惱,那則是另外一個問題。所以德國的詩人歌德說:「理論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樹常青!」因為人們對無常的理解是有差異的。

所以讓我們共同走進佛說《出曜經·無常品》,讓我們共同分享和受益這部經中的這一品帶給我們的思考和感悟!

二、經文

昔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食後日晡,有眾比丘及天帝臣民四輩弟子,欲聽如來說甘露法。有異方道士異學婆羅門七人,頭須晧白拄杖呻吟來至佛所,稽首作禮叉手白佛言:吾等遠人伏承聖化,久應歸命道術有簡,今乃得來覲睹聖顏,願為弟子得滅眾苦。佛即聽受悉為沙門,敕七比丘共止一房。然此七人睹見世尊,尋得為道,不計無常變易之法,共坐房中思惟世事,小語大笑不念成敗,命日促盡不與人期,但共戲笑恣意放逸不念無常。爾時世尊起至房中,而告之曰:卿等為道當求度世無為之道,何為大笑?一切眾生自憑五事。何謂為五?一者恃怙年少,二者恃怙端正,三者恃怙力勢,四者恃怙才器,五者恃怙貴族卿等。

七人小語大笑恃怙何等?於是世尊即說頌曰:何喜何笑,念常熾然,深蔽幽冥,而不求錠。何喜何笑者,爾時世尊告七人曰:汝等七人來在道境,亦復不在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復告比丘我先有教,未能盡漏不可有所恃怙,汝等受形未脫結縛,蛇蚖共居成五盛陰,云何於中小語大笑?當念此苦永劫不除,方興戲笑以成塵垢,苦哉難悟卿等是也,故曰何喜何笑,是世尊教敕之言。

念常熾然者,云何為熾然?以無常火而為熾然,亦以苦火而為熾然,愁憂苦惱而為熾然。又以何等而見熾然?愛欲嗔恚愚痴憍慢,嫉妒恚疑所見熾然,故曰念常熾然。

深蔽幽冥者,猶人夜行不睹顏色,生盲無目不見玄黃,如此幽冥蓋不足言。所謂大幽冥者,無明纏絡遍人形體無空缺處,是謂大冥覆蔽眾生。不別善惡趣要之本,不別白黑縛解之要道俗之法,亦復不知善趣惡趣出要滅盡,故曰深蔽幽冥。

而不求錠者,云何為錠?所謂智慧之錠以智慧錠為照何等。答曰:知結所興以道滅之,分別善趣惡趣出要之本,能別白黑縛解之要道俗之法,善能分別善趣惡趣出要滅盡,普曜諸法無不明照,而更舍之乃趣冥道,故曰而不求錠。

三、經文詳解

這一段經文很短,但是我們應當從中受益!真理往往都是簡單至極!讓我們共同來分享和受益。

所謂「昔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就是當年釋迦牟尼佛曾居住在祇樹給孤獨園的祇園精舍之中。祇園精舍應該在舍衛國,這個地名對於佛教徒並不陌生。

所謂「食後日晡」,有一天,釋迦牟尼佛同大眾用過午齋之後的時間。午齋之後的時間大約是在下午三點鐘到五點鐘之間,叫做「日晡」,也就是吃完中午飯(中午齋)之後,太陽西斜的時間。在這樣的時間裡,發生了一段故事,這個故事足以讓我們反躬自省。這個故事很有意思,很有味道。

所謂「有眾比丘及天帝臣民四輩弟子,欲聽如來說甘露法」,眾多比丘,還有天人、王族、大臣、百姓和四部弟子,紛紛前來聆聽佛陀的教誨。大家都來了,要聽聞佛陀的開示,以求解脫自在。為什麼要求解脫自在呢?因為人生苦!有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的困擾,以及各種各樣的煩惱的困擾。如果我們願意說真話的話!那麼每個人都會有煩惱!而不為徹底解決煩惱的學佛是沒有意義的!

所以學佛要過度四魔,要去超越。哪四魔?第一個是死魔,即死亡對我們的困擾;第二個是五陰魔,即身體帶給我們的困擾;第三個是煩惱魔,即煩擾帶給我們的困擾;第四個是天魔,即認為有主宰萬能從而帶給我們的困擾。如果這四個困擾不能突破,那麼我們的學佛是沒有說服力的。

我們不能嘴上說自己學佛了,而事實上自己不快樂,也不自在!因為沒有用智慧去解決我們的問題!所以釋迦牟尼佛跟大家在一起,要開示大家解脫自在的智慧方法!

所謂「有異方道士異學婆羅門七人」,正好在這個時候,從遠方來了七個人。這七個人是:信奉外教的修道者和婆羅門修行者。他們從遠方而來,風塵僕僕來向佛陀請教佛法。

所謂「頭須晧白拄杖呻吟來至佛所」,他們鬚髮全白,拄杖蹣跚而來,到了祇園精舍這個道場。這七個人眉毛和頭髮全都白了,年齡很大,老態龍鍾,用手杖拄著,走路不平穩,因為老了嘛!我們現在有的人頭髮白了,有的人還沒有白,只是不用著急!早晚會白,這是規律,無常的規律!

所謂「稽首作禮叉手白佛言:吾等遠人伏承聖化」,這七個人來到佛陀的面前,禮拜佛陀,五體投地。他們說:「我們本是遠方的淺薄之人,有幸可以接受到您的教誨。」他們來到佛陀的住地,想要得到佛陀的教誨,為什麼說「淺薄」呢?因為還沒有具備解脫的智慧和能力。

所謂「久應歸命道術有簡」,早就應當前來聽聞佛教義理,因為我們從前所修的法淺顯無用。為什麼是淺顯無用呢?想想看,他們的鬍子和頭髮全白了,想要年輕吧,又老了;想要長壽呢,又拄杖蹣跚;想要不死呢,現在已經時日無多了。

其實,他們給我的感覺就是:在自己年老、有病的時候,需要有一個依靠和歸宿;而這個依靠和歸宿,一定就是真理!一定就是佛法!因為他們沒有找到解脫的方法,所以來到佛前,說他們以前學的那個東西沒有用,想要學有用的方法。有用的是什麼呢?佛法!

所謂「今乃得來覲睹聖顏,願為弟子得滅眾苦」,至今才有機會前來拜見佛陀您,希望今後可以在您的身邊,成為您的弟子,修學佛法,以期最終解脫煩惱和痛苦。他們很誠懇,很虔誠,遠道而來,拜在地上,因為原來學的東西只是表面現象,現在想學一些深刻的東西!

我們中的很多人,不也是這樣走過來的嗎?從氣功到看相算命,再到外道、跳神弄鬼……當這些東西都走過來的時候,我們發現它們不能了生脫死!因為不靈了,所以才會追本溯源,找到真正的佛法,真正地解決自己的問題,這才是沒有後遺症的!

所謂「佛即聽受悉為沙門」,針對七個人的請求,釋迦牟尼佛慈悲地應允了他們。應允他們出家,做比丘。因為佛陀是慈悲且有智慧的!請大家要注意,這個慈悲一定是在透視了他們的根器之後才決定給他們剃髮的,這個大家一定要明白。

今天有很多老年人來出家,我們不能要,也是一種慈悲,因為作為一個佛教徒,不要給佛教添累贅;作為一個護法,力所能及,會活得很有尊嚴!如果非得要把頭髮剃光出家,那也真的很麻煩!因為出家之後,就得給他找侍者了。到現在,我的侍者也無非就是打一點水,別的事不需要他們來做。所以我們想說的是:不給佛教添麻煩,不給佛教的形象增加負面的影響,這樣的信仰才是有尊嚴的信仰!這七個人和我們今天的人不一樣,必然有因緣。我們不可以同日而語!若是冒充慈悲而沒有智慧,必是別有用心,或者後患多多……

所謂 「敕七比丘共止一房」,佛陀允許他們出家,並且讓他們在一間房中休息。於是,這七個人就走到了那間房子,結果怎麼樣呢?結果就發生了故事。

所謂「然此七人睹見世尊,尋得為道」,但這七個人呢,目睹佛陀的尊容慈顏(慈悲嘛!),又幸運地隨順佛陀修學佛法,很容易佛陀就允許他們出家,聽法,滿足他們的願望了。

所謂「不計無常變易之法」,因為一切都來得太容易了,所以這七個人就完全忘記了人世間的萬事萬物無常易變,所有的一切都正在流動不息!

所謂「共坐房中思惟世事」,於是他們在祇園精舍這個道場中,開始高談闊論世間的瑣事。家長里短,是是非非,陳芝麻爛穀子的事就開始講了……

回過頭來,為什麼要由此引發思考呢?因為我們需要對照自己!我們來到寺院里,都在幹什麼呢?一些人就是講那些個瑣事,講是是非非的事,講那些個家裡的事,講那些與佛教正知正見不相干的事,甚至於為了借教斂財做托兒的事,乃至於拉攏一些人去別的寺院的事……很多人不都是來到寺院做任性的事嗎?當然,不能排除很多人學佛做好事!如果真的是為生死、為佛法而來,那麼這些無關佛教信仰的事,是不應講的。

但是,孔子說:「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大家都這麼講,誰能改變呢?又怎麼管得過來呢?一管的時候,大家就說你脾氣不好,心量不夠,不慈悲……這些問題馬上又出現了。所以不說,並不是說我們理直氣壯,我們應該去捫心自問地自覺!尤其是有信仰的人,應該有責任管理好自己!為什麼國有國法,寺有寺規呢?

在此,有一個問題要跟大家一起來討論,這個問題就是:道場是怎麼回事?現在經常會有人說這兒建個道場,那兒建個道場,在世俗諦上,應該是一個什麼樣的標準呢?就目前而言,中國大陸規範的道場是什麼?就黑龍江省而言,它應該具備三個條件:

第一個,道場應該是寺院,而且這個寺院一定是合法的寺院。道場一定是通過縣、市、省幾級政府,共同批准的合法寺院。如果一個寺院沒有被共同批准,那它就不是合法的,甚至根本就是非法的。那麼請問,它能是道場嗎?

第二個,真正的僧人,要符合六個標準,即:獨身,住在合法寺院內進行宗教活動,吃素,穿僧裝,經省級宗教團體,(即省佛教協會)僧人最終資格認定,省宗教事務局最終備案。

第三個,弘法修行。雖然寺院是政府批准的,寺院里的出家人也符合六個標準,但是需要有擔當負責的內容:弘法,肯定的!修行,一定的!不管怎麼說,我們還是要按規則做事,定位自己!符合這樣的標準才可以稱為道場!愛國愛教就是守法守戒!沒有內容,純屬掛羊頭賣狗肉!

所謂「小語大笑不念成敗」,這七個人時而低聲細語,時而放聲大笑,旁若無人,絲毫不去考慮珍惜學法的成就和得失……他們完全忘記了自己是來做什麼的,完全忘記了自己的信仰究竟應該如何擔當,所以他們的習氣毛病全都暴露出來了。這樣的經文,足以引發我們現在去反思,去反省,也更要去改變自己信仰的迷失。

所謂「命日促盡不與人期」,而這七個人年歲已高,壽期將至,卻不自知!因為他們馬上就要無常,就要離開這個世間,卻渾然不覺。現實中一些年輕人因為年輕,常常會說:「我沒問題……」而生命在呼吸之間!哪個是真的沒有問題呀?所以黃龍禪師說:莫到老來方學道,孤魂多是少年人!寺院每天晚上都要做超拔普佛(就是為去世的人誦經做功德,免其墮入惡道,受諸大苦,使其超脫苦海,往生善道)的時候,我都在認真地聽,有幾歲的,有十幾歲的,有二十幾歲的,有三十幾歲的,有四十幾歲的,有五十幾歲的,乃至也有一百歲的……可以說什麼年齡段的人都有!所以「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不要去說自己還年輕,誰知道誰會怎麼樣呢?這個實在是說不準的!是不定法啊!

所謂「但共戲笑」,只是互相嬉戲,隨便談笑,不亦樂乎。因為他們原來就是外道,原來就不懂規矩,進到寺院里來之後又不認真面對,所以就隨便,把外面的習氣毛病都帶到了寺院道場之中。這七個人會影響很多人,大家都會側目而視,都會觀注他們。

而在我們這個寺院里的很多佛教徒,剛剛學佛,或者對佛教有好感,就到寺院來了,並把社會的習氣毛病也帶進了寺院。當他們在寺院里大說大笑的時候,別人看到了就會誤會:「哦,原來佛教徒就是這個樣子啊!」其實不應該是的,不應該是這樣的!但是,他們不知道啊,就認為這樣的人就是佛教徒了。更何況,他們不但可能帶著習氣毛病,更可能會帶著邪知邪見……

我們寺院曾經寫疏文的地方,經常有一些個外道、算命的參與進來,故事多了!他們在寫疏的時候還要留下別人的聯繫方式,私下裡進行交易。這樣的事情非常多,這就是外道,這就是邪知邪見,這就是借教斂財!所以這一段經文,我們今天拿出來分享,是有現實意義的!關鍵的問題是我們要真正地對照自己,反省自己,改變自己!

所謂「恣意放逸不念無常」,七個人中沒有一個人覺察,時光如梭,世事變化,來日不多。他們不會這樣考慮,只是笑啊、說啊、講啊,不顧及別人如何看待自己。如果有責任的人,卻不帶頭遵守規則,那麼還指望別人會遵守嗎?一定是沒有人會遵守。所以我們要引發這樣的思考:這七個人怎麼這樣怪怪的呢?怎麼就不去遵守規則呢?這是值得我們注意的現象。應該是集體無意識啊……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佛學圖書館 的精彩文章:

解讀日本佛教美術的發展演變
唯識思想的來源及其基本含義
菩薩應修法隨法行(1):一、如法隨轉

TAG:大象佛學圖書館 |

您可能感興趣

由《偶像練習生》引發的思考
由昨天的那篇專業類文章的討論而引發的思考
一篇作文引發的思考
由「髮型」引發的思考
李軍豫/雜文/由一道簡單的算術題引發的思考
《黃帝內經》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再思考
《我不是葯神》引發的思考
由兩則故事引發的一連串思考
一條新聞引發的思考
如何運用出土文字材料進行藝術創作——由「領」「嶺」之爭引發的思考■陳治軍
《沒有經過哲學性思考的藝術?》
「從無限戰爭出發」《復聯3》之後的思考與猜想 I
引發思考的中國城市化無法破解之難題
辭職報告引發的思考
《羆大母》的隱喻與思考
由一對父子引發的思考
關於開辦《花友植物學》課程的經過和思考
《黑豹》的爽,劇本與思考
灰蝶引發的思考
一出好戲?引發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