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文搞清楚三國脈絡

一文搞清楚三國脈絡

| 讀史 |ID:dushi818

博聞通識,知古鑒今。有品、有趣、有態度。

編者按:本文由讀史縮編自著名史學家柏楊所著《中國人史綱》,為通讀中國史第17篇文章,接下來會陸續推出相關簡讀經典史書文章,歡迎關注。

真正的三國時代自220年曹丕稱帝,至280年西晉滅東吳,凡61年,這期間,中國分裂為三個國家:曹魏帝國、蜀漢帝國、東吳帝國。

而我們所熟知的「三國時代」是泛三國時代,包括三國時代以及之前幾十年的混戰期間,即起自公元184年黃巾起義,至公元280年西晉滅東吳。這一時期產生了中國戲劇將近十分之一的故事材料,成為中國人最熟悉的時代。一部著名的歷史小說——羅貫中著的《三國演義》,它發行的數量遠超過司馬遷的《史記》,更把這個時代的大小事件,傳播的連兒童們都知道。我們要想了解這個時代,與其閱讀正式史籍,不如去看這部小說。不過要特別小心的是,在羅貫中筆下,曹操被歪曲為奸惡人物,諸葛亮被歪曲為會呼風喚雨,能夠占卜算卦的巫師。

一、董卓進京引發的大混戰

董卓到了洛陽後,他的涼州兵團馬上把洛陽控制。中央政府原來那些分屬於袁紹、曹操的禁衛軍,在涼州兵團面前,噤若寒蟬。袁紹、曹操知道已無能為力,先後逃走。

董卓忽然高興地發現,他控制首都就等於控制皇帝,控制皇帝就等於控制全國。他本來只是一個地方部隊的將領,現在成了全國主宰。太快的形勢變化,使他把政治看的太過於簡單。認為現在什麼都有了,只缺少威望,而建立最大威望的最大妙法,莫過於把舊皇帝廢掉,另立一個新皇帝。於是,他強迫劉辯退位,另立劉辯九歲的弟弟劉協上台。公元190年,更把劉辯和他的母親何太后殺掉。

董卓沒有想到,蠻幹不但不能建立威望,反而引起強烈反感,等於把攻擊自己的刀柄授給敵人。果然,正苦於沒有借口的敵人有了借口,各地反對董卓的武力,在東方集結,推舉門第最高的袁紹當盟主,討伐董卓。

董卓對洛陽是陌生的,他的根據地在關中(陝西中部),於是下令把首都遷到長安,距他進入洛陽只六個月。

皇帝和人民,一齊踉蹌上道。為了徹底執行,董卓縱火焚燒洛陽,自紀元前12世紀周公姬旦在洛陽築城以來,經營了1400年的當時世界最偉大最繁華的都市,化成一片焦土,一百公里以內,不見炊煙。居民倉促中向西搬移,既沒有計劃,又沒有準備,像押送囚犯一樣,涼州兵團夾馳道旁,奔騰鞭策,馬蹄的踐踏和飢餓疾病,使死亡相繼。洛陽長安相距直線500公里,沿途堆滿屍體。

一個沒有政治頭腦的人偏偏坐在非得有政治頭腦不可的座位上,不啻坐在毒蛇的牙齒上。董卓的暴發戶日子只有三年五個月。公元192年,當東方戰爭膠著時,宰相級官員王允唆動董卓最親信的部將呂布叛變,把董卓刺死,屠滅董卓三族。——關於呂布幹掉董卓的經過,民間流傳的是一個愛情故事,故事說,王允有一位美貌絕倫的乾女兒貂蟬。他先讓呂布跟她戀愛,等呂布著迷之後,王允卻把貂蟬送給董卓,向呂布宣稱是董卓搶了去的,激起呂布的殺機。

王允只是一個謀略家,不是一個有見識的政治家。那時皇帝的威信仍在,董卓死了之後,中央政府下令大赦,社會似乎又有恢復正常的可能性。董卓手下大將牛輔,駐防陝縣(河南三門峽),不接受命令,擊敗前往接收他軍權的政府部隊。可是,不久他就死於軍營中的一次夜驚。他屬下的三個中級軍官李傕、郭汜、樊稠,決心投降,但他們曾經在大赦令之後繼續反抗政府,所以要求政府再下一次大赦令。

王允堅決拒絕,他說:「剛剛大赦過,不到一個月,怎麼可以再赦?」三個軍官當然不願親自把頭塞到刀口底下,只有叛變到底。他們向首都進軍,攻陷長安。霎時間,王允成了叛徒,就在長安城下,執行死刑。三個叛徒則成了國家正式高級官員,昂然地下令鎮壓叛徒。

——政治,有時很嚴肅很殘酷,有時也很滑稽很幽默,好像一場精彩的卡通,使人忍俊不住。

三個不成材的癟三人物,分別擔任宰相元帥,共執朝政。合作了三年,到195年,李傕、郭匯把樊稠殺掉,接著李傕、郭汜也反目成仇。李傕劫持皇帝劉協,郭汜劫持文武大臣,就在長安城中對壘攻殺,五個月中,死傷數萬人。長安成了恐怖與飢餓的鬼城。後來由另一位大將張濟從中調解,兩個小軍閥才同意釋放劉協和群臣,讓他們東返洛陽。

劉協與群臣離開長安後,長安城空40餘日,強壯的人向外逃散,老弱互相殺害煮食。之後二三十年之內,關中很少看見行人。長安緊接著洛陽,成為第二個遭到浩劫的都市。

劉協和群臣剛逃出長安,兩個小軍閥才發現自己愚不可及地放掉了護身符,二人馬上又化敵為友,聯合率軍追趕。劉協像被緝捕的盜賊一樣,拚命地逃。196年,才算逃到洛陽。

洛陽早成一堆瓦礫,沒有房屋住,也沒有東西吃,高級官員們親自到野外揀柴挖菜,有些就在斷瓦殘垣間餓死。有些懷中有珠寶的,就被士兵搶劫後殺死滅口。御前會議也只能在廢墟上舉行,好像一個三流的破爛劇團,士兵們圍著觀看,臉上露著看鬧劇時的驚奇和嘻笑。

這時,中央政府的權威蕩然無存,全國被大小軍閥割據,無處不在混戰。東漢王朝劃全國為13個州,除兗州(山東西部)之外,混戰遍及12個州。最主要的軍閥,有下列人物:

這些軍閥有一個共同特徵,他們並非變民領袖,而全體都是政府官員,包括中央和地方政府首長或握有軍權的將領。他們表面上對皇帝十分尊敬,即令任用小小官員,也要上奏章請求批准,但實際上恰恰相反。當劉協逃回洛陽,正狼狽不堪時,沒有一個軍閥運送一粒糧食或一文金錢。

袁紹一度考慮過迎接劉協到他的地盤,但他又想到那等於平空弄一個管轄自己的主人坐在自己頭上,只有傻子才幹。

唯一的英雄人物是曹操,劉協逃回洛陽的次月,曹操就率領他的兗州兵團抵達洛陽。洛陽太過於殘破,無法居住,於是遷都到他的根據地許縣(河南許昌)。

等到曹操開始用皇帝名義向全國發號施令,包括下詔責備袁紹擁兵割據的時候,袁紹那漿糊腦筋才恍然覺悟到皇帝的妙用。他既失去這個機會,唯一的辦法是硬著嘴巴宣稱曹操劫持皇帝。

袁紹用對付董卓的辦法對付曹操,他發動勤王軍事行動。劉協遷都許縣後四年,即公元200年,袁紹跟曹操在官渡(河南中牟東北古鴻溝渡口)決戰。從袁紹建議利用董卓逼何太后和拒絕迎接皇帝兩件事上,可看出他的智力商數要差一截。決戰結束,他以絕對優勢的兵力而大敗。

二、赤壁之戰

以曹操為宰相的東漢政府的統一中國行動,遭遇到激烈的反抗。軍閥們當然不願中央政府恢復權力,他們很滿意割據的現狀。

曹操擊敗了袁紹後,把黃河以北諸州收置於中央政府控制之下。208年,再攻擊以襄陽(湖北襄樊)為根據地的劉表。恰巧劉表逝世,他的兒子劉琮投降。投靠劉表的一支流亡軍隊的首領劉備,當時正駐紮樊城(與襄陽隔漢水相望的城鎮),倉促南撤,到夏口(湖北武漢)跟劉表的另一個兒子劉琦會合。

中央政府部隊尾追南下,打算一舉蕩平劉備和盤據在江東(鄱陽湖以東地區)的孫權——孫策已死,由他的弟弟孫權繼承。這時候,雙方的兵力極端懸殊,曹操有二十萬人(對外宣稱有八十萬),孫權充分動員也不過四萬人,劉備、劉琦聯軍只不過可憐兮兮的一萬人。

劉備和孫權結盟,共同抵抗政府的攻勢。劉備進駐樊口(湖北鄂州西北樊口鎮),孫權坐鎮柴桑(江西九江),派他的大將周瑜率領他所能投入戰場的三萬人,逆流迎戰。

曹操二十萬大軍從江陵(湖北江陵)順流而下,雙方在赤壁(湖北蒲圻西北)會戰,曹操軍大敗。這一戰役最大的影響是確定了分裂之局,曹操主持的中央政府再沒有能力集結這麼大的兵力。——政府軍統帥曹操以絕對優勢而失利,我們檢討它的原因:

1、軍中正流行傳染病,使他的士卒一半以上喪失戰鬥力;

2、曹操自以為天下已定的驕傲和由驕傲而產生的嚴重疏忽;

3、運氣太壞。那時正是208年的嚴冬,一向都刮西風,偏偏在會戰時忽然颳起東風,使周瑜兵團得以順風火攻,把曹操的戰艦焚毀(民間傳說是,全靠劉備的智囊諸葛亮築台祭天,上天特地「借」給他這一場本不應該有的東風)。

遠在成都的軍閥劉璋,因為受到北方五斗米教教主兼漢中(陝西漢中)郡長(太守)張魯的威脅,異想天開的想出一個主意,邀請在赤壁戰役中獲勝的主角之一的劉備,為他抵擋張魯。

這是劉備做夢都夢不到的好運,他在大混戰前期,始終弄不到一個根據地,像流寇一樣,四方投奔,正是窮途末路,竟有人把可以得到廣大土地的良機送上大門,使他迫不及待的滿口答應。

211年,劉備率領軍隊進入益州(四川及雲南)。在跟張魯作過象徵性的若干次戰鬥之後,212年,他隨意的找到一個借口,跟劉璋決裂,214年,攻陷成都(四川成都),劉璋投降。

220年,曹操逝世,他的兒子曹丕立即奪取政權,把皇帝劉協趕下寶座,立國196年的東漢王朝滅亡。曹丕稱他的帝國為魏帝國,把首都從許縣遷回已經在安定中逐漸復原的洛陽。當消息於221年傳到成都時,劉備一向以劉姓皇族的後裔自居,於是他宣稱繼承劉協的帝位,建立(蜀)漢帝國。222年,孫權從武昌(湖北鄂州)稍後遷往建業(江蘇南京)也宣布建立吳帝國,但暫未稱帝。

31年改朝換代大混戰,自190年袁紹在東方起兵討伐董卓,到220年,隨著東漢王朝的覆亡,而告結束。

三、三國時代

三國雖然各自獨立,但消滅對方,追求統一的觀念和軍事行動,並沒有停止。他們都希望由自己統一中國,但誰都沒有這種力量。

曹魏帝國開國皇帝曹丕跟他的父親曹操一樣,是一個傑出的文學家,但他缺少他父親的政治軍事才能,只能維持父親遺留下來的局面,不能再開創新局。他曾數次進攻東吳帝國,但無法渡過長江,以致使他竟講出既沒有知識,又沒有出息的話:「天老爺開闢長江,就是為了要分割南北!」

曹丕死後,兒子曹睿繼位,這個瓶頸人物,比他父親還不如,好像他的帝國已經統一了世界,而且固若金湯,他每天所關心的只是建築宮殿。他死了後,新任皇帝曹芳在一場政變中,政權落到大將司馬懿之手。司馬懿死後,他的兩個兒子司馬師、司馬昭相繼當政,曹魏帝國遂走到末路。

蜀漢帝國開國皇帝劉備,因他最親信的大將關羽被東吳帝國殺掉,以及荊州被東吳帝國佔領,於是向東吳帝國宣戰。但在猇亭(湖北枝江西北猇亭鎮)會戰中,被東吳帝國新起的年輕將領陸遜擊敗,一氣而死,他的兒子劉禪繼位。

劉禪乳名「阿斗」,是一個老實人,任用諸葛亮當宰相,把國家整個交給他。蜀漢帝國是三國中最小最弱的一國,它的南方四郡於劉備逝世後,所有蠻族聯合叛變,歸降東吳帝國。諸葛亮首先討伐四郡,他拋棄高壓,完全採取心戰,把蠻族領袖孟獲生擒了六次,而六次都放他回去再戰。當第七次又把他俘虜,又要作第七次釋放時,孟獲深受感動,發出重誓:「從今世世,永不背叛漢國。」

孟獲果然遵守他的誓言,在諸葛亮進攻曹魏帝國時,四郡不但安定如常,還貢獻大量人力和財物。

諸葛亮在沒有後顧之憂的情形下,對曹魏帝國先後發動了五次進攻。可是五次軍事行動中,卻有四次失敗。第一次於227年出發,於228年在街亭(甘肅庄浪)會戰中大潰。

——就在這次戰役中,大將魏延曾經建議:由子午谷(秦嶺峽谷之一)奇襲長安。可是這種冒險的軍事行動,超出了諸葛亮謹慎穩健的性格,他不會不知道軍事行動有時是必須冒險的,但他不敢嘗試。之後曹魏帝國有了戒備,也就永遠失去這個機會。

第二次仍是228年,諸葛亮在街亭失敗後,集結兵力,進攻陳倉(陝西寶雞),不能攻克,而糧食已盡,只好撤退。

第三次是229年,唯一的一次,把曹魏帝國所屬武都(甘肅成縣)、陰平(甘肅文縣)兩郡人民,全部遷入蜀漢帝國屯墾,這對人口稀少的蜀漢國力,是一大幫助。

第四次是231年,進攻上邦(甘肅天水),而糧食又盡,敗還。

諸葛亮最大的困難是萬山叢中,糧運不繼,所以他決定改用屯墾政策。於是在第五次,即234年攻擊時,進到郿縣(陝西眉縣),沿渭水南岸,開墾耕種,作長期打算。然而就在郿縣近郊五丈原,諸葛亮逝世。這對人才缺乏的蜀漢帝國是一個致命的損失,他的軍事職務由大將姜維接充,但宦官黃皓在劉禪身旁掌握大權,姜維的威望及能力又遠遜諸葛亮,維持殘局已很吃力,不能再有超過諸葛亮的發展,蜀漢帝國也走到末路。

東吳帝國開國皇帝孫權,當權時間最長,死的那一年(252年)已71歲,距他接替哥哥孫策的位置,有52年之久。52年是一個漫長的日子,使他由英明而轉入昏庸,所以東吳帝國內部一直亂的像一堆麥秸。經過多次政變,最後一任皇帝孫皓,又是一位標準型的亡國之君。他最快樂的事是活剝人的麵皮,而用鐵刷刷人的臉。他的一位大臣中風,不能言語,他認為他是假裝的,用火放到頭上燒他,一直把病人燒死。他曾經在冬天出遊,憤怒的護駕士兵大聲喧嚷:「敵人一來,我們就叛變。」

他跟劉禪是一個對比,劉禪太無能,孫皓則太有能。

四、政制·九品·清談

三國在政治文化上的貢獻,蜀漢和東吳都沒有地位。曹魏帝國掌握中國的精華地區,在短促的46年壽命中,有三點發展異於前代,並對後世產生長遠的影響。

第一、政制。中國自紀元前三世紀秦王朝創立九卿以來,這種政府組織,一直維持500餘年。直至公元三世紀曹魏帝國建立後,才有重大改變,政府組織成為下表所列的形態:

「尚書省」在九卿制度下,本名「尚書台」,是宮廷供應(九卿之一少府)所屬的單位之一,負責收發皇帝的文件。首長稱「尚書令」,就是秘書長。職員稱「尚書」,也就是秘書。西漢和東漢王朝時,為了增強工作效率,尚書台遷到皇宮,在皇帝身旁辦公,遂脫離宮廷供應(少府)而獨立,並且因為接近權力魔杖的緣故,地位自然日漸重要。曹魏帝國開國後,再脫離皇宮,改稱「尚書省」,正式成為政府中樞的行政機構,類似近代的國務院。

尚書省下再分若干「曹」——「曹」,後來改稱「部」,即二十世紀現代中央政府「部」的起源。「中書省」的情形完全相同,也是宮廷供應部(少府)屬下單位之一,不過所管的是皇帝和皇宮庶務性工作,曹魏時期也正式成為中樞機構,負責政策籌劃,詔命頒布,以及向皇帝隨時提出建議。而原來的九卿,卻被擠到旁邊,因職務權力,跟尚書省各「曹」(部)重複,所以反而變成疊床架屋的人物和機構,但這個疊床架屋的九卿,卻一直保持到二十世紀初葉,專制政制結束時才被撤銷。

第二、九品。西漢王朝和東漢王朝由官員們推薦人才的辦法,曹魏帝國加以修正,改由政府專任官員負責遴選,州設「大中正」,郡縣設「小中正」。對全國知識分子(包括已任職的中下級官員),依他們的才能和道德行為,分別評定為九個等級,稱為「九品」。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評定等級之後,小中正呈報大中正,大中正複核後呈報宰相。宰相審定後送給尚書省,作為任免或升降的標準,這是曹魏時期知識分子進入政府的重要途徑,九品中正制度實行300餘年,直到第六世紀末葉。

但九品中正的流弊不久就非常嚴重,評定的標準完全脫離了「才能」和「道德行為」,而只衡量「門第」。知識分子如果他既不是大地主而老爹又沒有做過大小之官,縱有很高的學識能力和很高的道德聲譽,也不會被評為上品。大地主和大小之官(二者事實上往往合而為一)的子弟,即令不識幾個字而品德又很惡劣,仍然是上品。有門第的士大夫分別擔任大小中正,他們不允許利益外溢。於是。同一士大夫階層,又分為二;一是世家,一是寒門。就在本世紀(三)末,已出現「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家」的醜陋現象。

第三、清談。曹魏帝國的始祖曹操,是一個力行實踐的政治家,他的用人準則,只要求才能,而不過問私生活。在這種情形下,只會講仁義說道德的大人先生受到冷淡的待遇。但是,到了司馬懿父子當權之後,凡忠於皇帝或被疑心忠於皇帝的士大夫,大批被殺。連第四任皇帝曹髦,在受逼不過,起而討伐司馬家族時,也被司馬家族包圍,一茅刺死,首都洛陽成為血窟,士大夫陷入恐怖世界。於是這些已當了官,或尚未當官的知識分子,發明了一種最好的避禍方法,那就是完全脫離現實,言論不但不涉及政治,也不涉及現實任何事物,以免引起曲解誣陷。

清凈無為的老莊哲學,正適合這個趨勢。士大夫遂以談了很久還沒有人知道他談些什麼,是第一等學問,因為他沒有留下任何可供當權人物逮捕他的把柄。這種純嘴巴藝術——窮嚼蛆,被稱為「清談」,成為士大夫主要的生活內容。

在這種潮流衝擊下,被稱為或自居為「名士」的人物,應運而生,他們不敢對權勢直接表示不滿,但他們敢對支持權勢的「禮教」「名教」之類表示不滿。有些名士過度飲酒,有些名士裝痴裝狂,有些名士赤身露體不穿褲子,有些名士父親死了不但不服三年之喪,反而不落一滴眼淚。

恐怖氣氛在晉王朝建立後,雖逐漸和緩,但清談風氣卻沒有隨之過去。它的後遺症十分明顯,士大夫把現實生活有關的任何事情,都看作是「俗事」「鄙事」,只有窮嚼蛆才是「上等事」「雅事」,所有行政官員以不過問行政實務為榮,地方官員以不過問人民疾苦為榮,法官以不過問訴訟為榮,將領以不過問軍事為榮。結果引起全國性空前的腐爛。

五、三國歸晉

三國時代迅速結束。

首先滅亡的是蜀漢帝國。263年,宰相司馬昭當權的曹魏帝國派遣大將鍾會南征蜀漢。蜀漢大將姜維據守劍門關(四川劍閣北),戰事膠著。可是曹魏的另一位大將鄧艾卻從陰平郡(甘肅文縣),深入萬山,開闢一條小道,直趨蜀漢邊境重鎮江油(四川江油)。這是從沒有人走過的原始山區,除了毒蛇猛獸外,沒有人類足跡。鄧艾兵團鑿山開洞,遇到斷崖絕壁,即身裹毛氈,翻滾而下,曲折盤旋,凡150公里(魏廷出子午谷奇襲長安之計,也不過這般困難)。

佔領江油後,即進入成都平原。蜀漢帝國皇帝劉禪聽說敵軍已距成都不遠,根本沒有想到抵抗,也沒有想到姜維大軍仍完整的屯在前方,就迫不及待的投降。

蜀漢帝國建立只有43年。

其次滅亡的是曹魏帝國。司馬家族的長期執政和長期屠殺,使皇帝像豎立在玻璃球上的雞蛋一樣,任何一個小震蕩,都會跌個稀爛。征服蜀漢後的第二年(265年)。宰相司馬昭逝世,他的兒子司馬炎立即下令給最後一任皇帝曹奐,教他禪讓。

曹魏帝國建立只46年。司馬炎稱他的政權為晉帝國,首都仍設洛陽。——司馬炎和曹丕,都是先由老爹奠定了基礎。他們在表面上雖然是開國皇帝,卻只是坐享其成的花花公子,對醇酒和美女,要比對國家社會更有興趣和更有心得。

最後滅亡的是東吳帝國,在惡棍皇帝孫皓統治下,人人都知道非亡不可,只有孫皓不知道,而且還雄心勃勃地想消滅新興的晉帝國。曾有一位奇異的星象家為他卜了一卦:「庚子年,青蓋入洛陽。」

庚子,280年;青蓋,皇帝用的太陽傘。孫皓高興地跳起來,因為這分明指出那一年他就可以征服他的敵人。結果是晉帝國於280年攻陷建業(江蘇南京),把孫皓活捉而去,果然連同他的青蓋,一齊被送到洛陽。

東吳帝國建立59年,在三個國家中壽命最長。

就這樣,中華大地在晉王朝統治下,又歸於統一。

02:劉邦簡史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讀史 的精彩文章:

東漢的敗亡令人扼腕!纏鬥不止的外戚、宦官、士大夫終不敵董卓的
今晚有個約會,蕉下等她幾回,手機老是關著,怎麼這樣倒霉!
震撼!這17張照片,看完絕對徹底改變人生觀!
為啥天氣越熱越要喝白酒?
人生需要從容!看謝安如何從容面對雄兵百萬!

TAG:讀史 |

您可能感興趣

一文理清五代十國的歷史脈絡,快收藏好!
一文理清五代十國的歷史脈絡(請收藏好!)
三分鐘帶你理清中國歷史上最混亂的五代十國脈絡!
敦煌寫本,一部脈絡清晰的民間書法藝術史!
三分鐘帶你理清中國歷史上混亂的南北朝歷史脈絡!
「連載」歷史脈絡,文化瑰寶——我國古玉器發展之商周玉器(一)
斗破蒼穹第三季畫面有多好?一片樹葉上的脈絡都能夠看得很清楚!
梳理蚩尤文化脈絡,豐富河東文化講堂
金壺丹書是東廠:齊國與紀國的「九世之讎」背後的政治邏輯和脈絡
一文看懂中美髮生貿易爭端脈絡
印度的神之子:開掛背後有一條清晰的文化脈絡
樊登說歷史,9本書幫你理清中國文化的脈絡
三分鐘摸清中國古代書法史發展脈絡——學書者的必備知識乾貨
中國傳統文化脈絡系列研究2——文化根脈
董其昌用「淡」勾勒了一條書法正宗脈絡
原來《三國演義》中的脈絡是天命主導
暢遊泰劇《天生一對》取景地:邂逅珍貴古遺址,尋找歷史的脈絡
中國詩歌脈絡——漢魏晉時的五言詩
美國移民新政層出不窮引爭議 脈絡清晰並意圖明顯
脈絡清晰不斷刷榜的言情小說推薦:乾脆利索的行文風格贏得了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