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歐洲近代騎士馬鎧巡禮:這些造型奇特的馬鎧其實只是樣子貨?

歐洲近代騎士馬鎧巡禮:這些造型奇特的馬鎧其實只是樣子貨?

十四世紀晚期和十五世紀,歐洲出現了為馬上長矛比武專門設計的馬鎧。其中有一種獨特的馬面具,其中脊突出,甚至呈誇張的雞冠形,以吸引觀眾的注目。它最初多為皮革材質,後來逐步演變為以金屬製成。自十五世紀早期開始,有時進行某種特殊馬上長矛比武的馬會被蒙上眼睛,這樣在發起衝刺時馬才不會膽怯慌亂。這樣特殊的需求導致十五世紀下半葉出現了所謂的遮目馬面具(blind shaffron),它主要在德意志諸邦使用。

1490年左右德意志生產的遮眼馬頭盔,用於馬上長矛比武競技

不過,馬上長矛比武畢竟並非實戰,所用長矛會去除金屬矛尖,因此,馬匹不需要太高的防護,實戰用馬鎧反而會成為累贅,於是它常常被替換成新月形的襯墊(稱作buffer或hourt),使用方式像正常馬鎧一樣穿過馬的胸腹部佩戴。這些標準護具在馬上長矛比武中一直運用至十六世紀,直到被分離式馬鎧所逐漸取代。不過它們的裝飾功能依然大於實際防護功能。

奧地利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收藏的一套馬鎧,混合了板甲與鎖子甲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收藏的全套馬鎧,1580-1590年間在義大利布雷西亞為安東尼奧四世伯爵打造,完全使用板甲構型,重93磅(含馬鞍)

有不少十六世紀的完整馬鎧和更多的馬鎧部件保存至今。此外,還有大量畫作展示了這些年代不同的馬鎧裝備的運用。馬面具可分為完全型、輕型和遮目型三類;馬鎧的頸部和胸腹部有的完全以板甲製成,有的則是板甲、鎖子甲混合,甚至完全沿用中世紀的鎖子甲。而馬臀甲要麼覆蓋馬匹全部後身,要麼僅有兩片巨大的金屬側板。文獻資料表明,由加硬的皮革所製造的馬鎧也曾盛行。和金屬馬鎧相較,皮甲造價低、重量輕,藝術可塑性極大(既可在上面作畫又可使用鑲嵌、浮雕等裝飾工藝),因而頗受普通騎士的歡迎。但對於君王而言,他們的馬鎧不惜工本,更偏向於用金屬打造。由於皮革不像金屬那樣容易保存,流傳至今的皮馬鎧並不多。

完全型馬面具

輕型馬面具

16世紀初期的皮質馬臀甲。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收藏

十六世紀上半葉,馬鎧進入鼎盛時期。一直到1550年以前,只要重裝甲騎兵仍配備傳統長矛,那麼全套馬鎧便依舊常見。所有的裝備,上至馬面具頂部的紋章標識,下至馬鞍,均以各種精巧的工藝進行裝飾。然而,到了16世紀下半葉,隨著火器在戰爭中越來越普及,儘管全套鎧甲仍在生產,卻主要是為了禮儀展示和偶爾的馬上長矛比武所用了。更為輕型的馬用護具開始出現,比如用金屬加固的皮革馬鎧。許多時候,戰場和比武場實際所用的馬鎧僅有馬面具和馬鞍。馬面具以相似的形態在不斷變化,更輕材質的逐漸佔據上風,而在德意志這種潮流尤甚。

17世紀初在德意志奧格斯堡生產的馬鞍後部板甲

一如既往,十六世紀馬鎧上的裝飾折射出人類盔甲的時尚。1525年以後,在德意志和義大利兩地,浮雕裝飾開始應用在閱兵盔甲上(parade armor)。德意志諸國延續了中世紀後期的繁複、花哨的宮廷禮節與儀式;而義大利在著名米蘭鎧甲製造師內格羅里家族(以菲利波?內格羅里為傑出代表)及其同行手中有意地復興了典雅的羅馬意象,而後者也激發了法蘭西與低地國家學習、借鑒這種藝術風格和工藝。

薩克森-科堡公爵約翰?埃內斯特(1521-1553)的全套盔甲和馬鎧,由德意志盔甲工匠孔茲?洛赫納(Kunz Lochner,1510–1567)1548年製作於紐倫堡

由於歐洲各國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之間連續不斷的征戰和經濟文化交流,「東方」風情是這段時期的另一種時尚。它甚至影響到了宮廷生活,哈布斯堡宮廷甚至舉辦過別開生面的「土耳其式馬上長矛比武」。參加者全部身穿土耳其式長袍,戴著穆斯林頭巾或尖頂帽,佩戴土耳其彎刀和盾牌。其中有些盔甲武器毫無疑問是來自於土耳其的戰利品、禮物或進口的貨物。很快,出現了歐洲本土製造的仿品,不論在結構、形狀還是裝飾上都同奧斯曼風格如出一轍。不過和服飾相比,這一時期歐洲馬鎧受到奧斯曼帝國的影響尚淺。

1632年荷蘭大畫家倫勃朗(Rembrandt,1606-1669)繪製的《穿東方服飾的男子》,體現了土耳其風情對西方社會的影響

在17世紀這個戰術和武器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的時代,經過殘酷的三十年戰爭洗禮,步兵的地位日漸上升,火槍成為必備武器之一,戰場上已很少見到昔日全副武裝的戰士騎著同樣身披重甲的戰馬了。十六世紀八十年代之後,騎兵盔甲防護的部位逐漸減少,開始省略下肢的保護(即所謂四分之三甲的流行),不過板甲在抵禦火槍射擊方面依然有用,故尚未淘汰。與之相仿的是,全套馬鎧已然被拋棄,如果說實戰中還有什麼殘留的話,那也就是馬面具和代護甲板的馬鞍了。

1560-1570年間產於義大利布雷西亞的馬頭盔,明顯受到了土耳其人的影響

到了十七世紀末,全套馬鎧已經喪失了實用性,僅會出現在禮儀場合(如閱兵、慶典)。其產量也急劇下降,通常只為少數顯貴製造,縱然其精益求精,令人印象深刻,但已經屬於藝術品的範疇了。歐洲君王的最後一件御用馬鎧大概是在1630-40年間為法王路易十三製作的。這套馬鎧的馬面具和頸甲是17世紀專門訂做的產物,但胸甲和臀甲大概是經過一番裝飾和改造的古董(完成於1500-1510年間)。這些較老的配件應當是從某個法國軍械庫的藏品中發掘來的,為盔甲製造師節約了寶貴的時間。對當時的人而言,見到君主以過去騎士的裝束騎在身披全套鎧甲的戰馬上,想必也會喚醒人們對崢嶸歲月的懷舊之情。

現代蘇丹人還在使用馬鎧

雖然馬鎧已淡出歷史舞台,但直至二十世紀早期,戰馬依然在世界各地人類的武裝衝突中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儘管有許多士兵(尤其某些特殊兵種)到十九世紀早期都仍穿著盔甲(主要是胸甲和頭盔),甚至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部分士兵又重新披上鎧甲,但是歐洲戰馬卻再也不曾擁有過去的甲胄了。不過有些「偏遠地區」還保留著這個優良傳統:北美的人們以皮革保護馬匹不受印第安人弓箭的傷害,西班牙和墨西哥的鬥牛場上今天仍然為馬匹裝備著厚重的皮革護甲板。而在遙遠的非洲,馬鎧直到20世紀仍然活躍在蘇丹帝國;時至今日,在尼日和蘇丹的部分地區,一些馬鎧仍然在傳統慶典儀式上發揮著餘熱。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馬千 彭琴華,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更多精彩的冷兵器內容請關注冷兵器研究所微信公眾號:lbqyjs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冷兵器研究所 的精彩文章:

騎兵連胸甲都裝備也不全!17世紀的瑞典軍隊竟能稱霸歐洲?
手半劍為何能成為歐洲騎士手中的萬金油,它到底如何破板甲的?
經歷二戰炮火的俄羅斯刀劍:紅軍制式恰西克刀與刺刀套裝
羅馬騎兵的龍旗都來源於他們?詳解薩爾瑪提亞的重裝騎兵
腓特烈大帝也曾迷信「子彈是笨蛋,刺刀是好漢」?

TAG:冷兵器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