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滿清入關後的剃髮易服竟然是被崇禎革職的明人提出的?!
剃髮易服指中國明末清初時期滿清統治者以"不從者斬"為手段,強令其統治下的全國各民族,主要是漢族、蒙古族及其它南方少數民族等,改剃滿族髮型,改著滿族服飾的政策。 剃髮和易服與圈地、投充、逃人以及屠城為清初六大弊政。
1644年(崇禎十七年)闖王李自成率領大順兵入北京,大明崇禎皇帝殉國。滿清在明朝將領吳三桂的叛變下入關,隨即對佔領地區推行剃髮易服令,強迫漢人變換髮型為滿洲人髮型並穿著滿洲人服飾。因為髮式在漢文化中佔有重大意義,故引起不少漢人激烈反抗。
強令官民剃髮易服的舉措引起漢人的普遍不滿,激起了漢人各階層人士的反對,導致了長期的政局不穩以至生靈塗炭。:「及有剃頭之舉,民皆憤怒,或見我人泣而言曰,我以何罪獨為此剃頭乎?」為了保持本民族的文化,許多人因此反抗滿清,或者寧願一死。不僅原先準備降清的人立即改弦易轍,連已經歸附的州縣百姓也紛紛揭竿而起,樹幟反清,由此引起的反抗以至於大規模的武裝鬥爭幾乎遍及全國。滿清對此進行了嚴厲的鎮壓。清兵在南方的屠殺,多因剃髮易服而起。滿清統治者自己也說道:「乃剃頭一事,又適為奸民借口,以至變故叢生。」
在常熟,「清兵見未剃髮者便殺……名曰『捉剃頭』」。常熟人民組織鄉兵,推崇禎信陽州知州、弘光兵部郎中嚴栻為首領,保衛地方,抵抗清軍,並尊奉活動在崇明島的明義陽王,一直戰鬥到九月份才被清兵的屠戮鎮壓下去。
因為薙髮令的頒布,南直隸常州府江陰縣告示曰:「豈意薙髮一令,大拂人心,是以鄉城耆老,誓死不從。」江陰人民以「頭可斷、發絕不可剃」的口號對抗清朝「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口號,由陳明遇、閻應元領導軍民抵抗,死守城池八十一日,閻應元最後留下辭世詩:「八十日帶發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萬人同心殺賊,留大明三百里江山。」順治二年八月二十日,江陰城破,清兵大屠殺三日。
嘉定人民以「為我保此髮膚」的口號,抵抗清兵二十餘日。嘉定總兵吳志葵趁人民不滿時佔據縣城抗清,導致李成棟下令屠城,為嘉定三屠第一大屠殺之原因。
經過幾十年的鬥爭,最終是滿清統治者取得了軍事勝利。漢族大部分生者都剃髮結辮,改穿滿族衣冠;堅持不願改換衣冠者要麼被殺,要麼逃到海外,要麼遁入空門,帶髮修行。
向滿清統治者上奏,給民族造成如此浩劫的人不是別人正是孫之獬!五千年文明最大的漢奸!
孫之獬(1591—1647),字龍拂,山東省淄川縣(今淄博市博山區白塔鎮大庄村)人。天啟二年(1622年)舉進士,為庶吉士,繼為翰林院檢討。天啟七年(1627年)充順天鄉試正考宮。崇禎初年,廷臣請毀《三朝要典》,獨哭爭,遂被列入閹黨逆案,革職為民。
清兵入京後,孫之獬認為翻身的機會來了。崇禎十七年(1644年)五月,清廷派明朝降臣王鰲永招撫山東,孫之獬投降。為了贏得清政府的寵幸,他散家財,組織軍隊鎮壓了明永鎮的抗清義軍,得到山東巡撫方大猷的賞識,旋即被招入北京,擢升為清廷的禮部左侍郎。
清朝入關之初,政權還沒有完全鞏固下來,也還沒有像後來那般嚴格規定漢臣上朝必須穿清廷規定的朝服。所以漢臣和滿臣上朝時,服裝是不一致的,滿臣身著滿服,漢臣皆博冠大秀,漢人裝束,而且滿、漢大臣各站一班。求寵心切的孫之獬投降後就剃髮、改穿滿服,卻兩頭受歧視。自認高人一等的滿臣不認可他,不讓他站在滿人的隊伍。漢官對他的行為感到不齒,也不讓他入班。在兩邊都不受待見的情況下,孫之獬惱羞成怒,向當時的攝政王多爾袞上了一道奏章,奏請給漢人剃髮,並且說,如今漢人的衣冠束髮之制仍保持以前的習慣,那就是陛下你順從中國,而不是中國順從陛下。
孫之獬的話擊中了多爾袞的神經。順治二年(1645年)六月,清政府頌布「剃髮令」,規定「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不從者治以軍法。清廷推行「剃髮易服」的態度非常堅決,對反對者的處罰極其嚴厲。1654年,降清後一直深受多爾袞信任的漢臣陳名夏只因私下議論「只須留頭髮、復衣冠,天下即太平矣」,即遭人彈劾,並被處以絞刑。對於習慣了漢儒髮式和盛唐袍服的漢族人來說,剃髮易服是不能接受的。「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得毀傷」,對於一直以孔孟倫理為原則的漢人來說,衣冠髮型比命還重。很多漢人視「剃髮易服」為一種侮辱,認為這種文化習俗上的改變是數典忘祖,是對祖先的不敬,死後會沒有面目見先人於地下。因此,「剃髮易服」成為清初主要的社會矛盾之一,並且加劇了漢人對滿清的敵對情緒。
清朝統治者推行「剃髮易服」的原因,大多歷史學家認為是滿族統治者希望通過「剃髮易服」來打擊、摧垮漢族人尤其是上層人士的民族精神,以便更好地維護滿族的統治地位,保持滿族不被漢族同化。滿族統治者的這一目的後來基本達到了預期效果。辛亥革命推翻清帝國時,居然有些漢人不願剪辮子,其中有不少人恐怕是害怕剪去辮子後被官府殺頭。可見「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剃髮易服」政策對漢族影響極深。
孫之獬的建議讓百萬人頭落地,但他自己的結局也並不好。「剃髮令」頒布的第三年,孫之獬因受賄賣官被彈劾,又一次被革職遣還老家淄川。當時山東謝遷等人起義,攻入淄川城後,將孫之獬一家男女老少全數殺死。據《烈皇小識》《順治實錄》等記載:孫家的男女皆被用極其殘忍的手段殺害。孫之獬的下場更慘烈,被五花大綁達十多天,羈押期間,他的身上被下了五毒,嘴被用大針縫了起來,頭皮上還被扎滿細洞,人們爭相用豬毛給他重新「植髮」,慘遭如此蹂躪之後,最後被肢解碎割而死。
顧炎武聞此消息,奮筆寫《淄川行》以賀:
張伯松,巧為奏,大纛高牙擁前後。罷將印,歸里中,東國有兵鼓逢逢。
鼓逢逢,旗獵獵,淄川城下圍三匝。圍三匝,開城門,取汝一頭謝元元。
孫之獬的死訊傳到京城,順治帝給吏部下旨,討論撫恤之事。侍郎陳名夏、金之俊建議,恢復孫之獬的原有官職,並給予撫恤;馬光輝及啟心郎寧古里建議,孫之獬已被削去官籍,不應當給予撫恤。「兩議上,命用光輝議。」即兩個議案一同上報朝廷,順治帝最後採用了馬光輝的建議,沒有給予孫之獬任何旌表和撫恤。
受清裝影視劇的影響,現代人都認為清朝男人的髮型是前半部分剃掉,後半部分辮成粗長髮辮的陰陽頭。實際上,清朝真正的髮式比這個醜陋,可以說是極其醜陋:四周頭髮全部剃光,只在頭頂中心處留有金錢般大小的一小撮頭髮,辮成細細的髮辮,垂下來形如鼠尾,並能穿過銅錢的方孔,故稱為「金錢鼠尾」辮。
除了精神上的原因,""金錢鼠尾」辮不堪入目、令人無地自容的醜態,或許是令廣大漢人激烈反抗的重要原因之一,許多已經投降的地區的民眾因剃髮令降而復返。不難想像,自漢唐兩千多年來,中原男子一直是束髮別簪的儒雅髮式,陡然間要替之以形象猥瑣的「金錢鼠尾」辮,無疑會對人們的心理產生巨大的衝擊和震撼。而改朝換代對於普通民眾來說並沒有太大的影響,該種地還是要種地,該交稅還是要交稅。
回過頭看那段歷史,清政府雖然最終達到了其剃髮易服的目的,但是付出的代價也是相當慘重的。而整個漢民族受到的傷害也是巨大的。至於孫之獬,就像《順治實錄》所說:枉作小人,反而連累舉家老小,其錯之大「恐聚十六州鐵鑄不成一錯也」!
後來孫之獬的老鄉蒲松齡作《聊齋志異》,內有《罵鴨》一篇,講一個人偷吃了別人的一隻鴨子,身上因而長滿鴨毛,且痛癢難當,最後還虧鴨的主人出面罵了一通,那小偷才褪去了鴨毛。這故事也許與孫之獬有關,但只怕不管人們怎麼罵,也難使孫之獬褪掉那一身鴨毛的。
※梁山好漢那麼厲害為什麼非要被招安?歷史上真實的宋江是怎樣的?
※蘇三起解是怎麼回事?為什麼那麼出名?
※印度東北部這個邦心向華夏,據說是隋唐時中國人建立!
※比秦國交通更為便利的楚國為什麼不吞併巴蜀,而是留給秦國?
TAG:三十二 |
※此人是清朝難得的好官,卻被雍正革職,連後來的乾隆都看不下去
※清代官員被革職後,如果想恢復原職需要滿足哪些條件?
※他是雍正朝難得的好官,卻受牽連而被革職,乾隆實在看不下去將其平反
※他發明了一項先進的制度,造福了清朝百姓,卻被雍正革職抄家
※曹雪芹的父親曹頫被革職後,做了一件事,雍正下令:抄家!
※嘉慶帝在革職下獄和珅後,是怎樣對待和珅一家人的?真相驚人!
※此人是雍正朝難得的好官,卻受牽連革職,乾隆看不下去將其平反
※他是康熙的恩師,為除鰲拜立下大功,卻因一件小事被革職,讓人忍俊不禁
※被革職的袁世凱向清政府提出這六大苛刻條件,不怕遭物理消滅嗎?
※大臣看見船女眼前一亮,做出一事後被革職,自己寫詩云:只愛紅顏
※他是永琪的兒子,與令妃的兒子交情匪淺,為何忽然被革職?
※被革職的袁世凱向清政府提出這六個苛刻條件,不怕遭物理消滅嗎?
※滿清時期,漢人待遇有多可憐?此人上書滿漢一家,結果立馬被革職
※安慶失守後,為什麼陳玉成、洪仁玕被革職,而其他人卻被封王?
※他是閹黨中的清官:一生正直卻因閹黨身份被清算,革職回鄉
※中統局長徐恩曾竟是這樣的人,戴笠看不下去,蔣介石把他革職!
※林則徐虎門銷煙時被道光帝大加讚賞,為什麼沒過多久就被革職了?
※此人說戰爭打不得,背著皇帝割讓香港,皇帝得知後大怒:革職抄家
※鰲拜被「革職」卻不「立斬」,這三個原因讓康熙下不了手
※雍正帝最小的兒子——恃寵而驕、愛財如命,被革職後抑鬱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