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出曜經·無常品》引發的思考 之——經文詳解(二)
由《出曜經·無常品》引發的思考
之——經文詳解(二)
文|靜波法師
經文原文
昔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食後日晡,有眾比丘及天帝臣民四輩弟子,欲聽如來說甘露法。有異方道士異學婆羅門七人,頭須晧白拄杖呻吟來至佛所,稽首作禮叉手白佛言:吾等遠人伏承聖化,久應歸命道術有簡,今乃得來覲睹聖顏,願為弟子得滅眾苦。佛即聽受悉為沙門,敕七比丘共止一房。然此七人睹見世尊,尋得為道,不計無常變易之法,共坐房中思惟世事,小語大笑不念成敗,命日促盡不與人期,但共戲笑恣意放逸不念無常。爾時世尊起至房中,而告之曰:卿等為道當求度世無為之道,何為大笑?一切眾生自憑五事。何謂為五?一者恃怙年少,二者恃怙端正,三者恃怙力勢,四者恃怙才器,五者恃怙貴族卿等。
七人小語大笑恃怙何等?於是世尊即說頌曰:何喜何笑,念常熾然,深蔽幽冥,而不求錠。何喜何笑者,爾時世尊告七人曰:汝等七人來在道境,亦復不在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復告比丘我先有教,未能盡漏不可有所恃怙,汝等受形未脫結縛,蛇蚖共居成五盛陰,云何於中小語大笑?當念此苦永劫不除,方興戲笑以成塵垢,苦哉難悟卿等是也,故曰何喜何笑,是世尊教敕之言。
念常熾然者,云何為熾然?以無常火而為熾然,亦以苦火而為熾然,愁憂苦惱而為熾然。又以何等而見熾然?愛欲嗔恚愚痴憍慢,嫉妒恚疑所見熾然,故曰念常熾然。
深蔽幽冥者,猶人夜行不睹顏色,生盲無目不見玄黃,如此幽冥蓋不足言。所謂大幽冥者,無明纏絡遍人形體無空缺處,是謂大冥覆蔽眾生。不別善惡趣要之本,不別白黑縛解之要道俗之法,亦復不知善趣惡趣出要滅盡,故曰深蔽幽冥。
而不求錠者,云何為錠?所謂智慧之錠以智慧錠為照何等。答曰:知結所興以道滅之,分別善趣惡趣出要之本,能別白黑縛解之要道俗之法,善能分別善趣惡趣出要滅盡,普曜諸法無不明照,而更舍之乃趣冥道,故曰而不求錠。
經文詳解(二)
但是,「道場」原來的意思是什麼呢?原來叫做菩提道場!「菩提場」是佛教的術語,最初是指中印度菩提伽耶的菩提樹,金剛座上佛陀成道的地方。如果我們有緣,將來可能會去朝聖這個聖地,可以去看看菩提伽耶,去看看佛陀成道時坐的那個金剛座……我相信,去了不是去湊一個熱鬧,而是:在感覺佛陀曾經的足跡,尋訪他的痕迹的時候,應該增強堅定我們的道心。否則,不過是一個單純的旅遊而已。
《華嚴經·世間凈眼品》中說:「一時佛在摩竭提國寂滅道場,始成正覺,其地金剛具足嚴凈,眾寶雜華,以為庄飾。」它告訴我們這樣一個信息,就是這個道場在摩竭提國,是釋迦牟尼佛成佛的那個地方,有金剛寶座清凈莊嚴,其中用各種珍寶裝飾,各種鮮花圍繞這個金剛寶座!
當然,在玄奘法師的《大唐西域記》第八卷中記載:「菩提樹垣正中,有金剛座……賢劫千佛坐之而入金剛定,故曰金剛座焉,證聖道所,亦曰道場。」在娑婆世界,現在的這個劫叫賢劫,在這一劫裡邊,釋迦牟尼佛是第四尊佛,還將有九百九十六尊佛,要在這個菩提樹圍繞的金剛座上成道(成佛),下一尊佛就是彌勒佛,這個才是道場!《大唐西域記》裡邊有這樣的記載。如此對照觀想,警醒自己,怎麼可以不與佛陀正法相應呢?
上面這兩段文字告訴我們,「道場」一詞最初是專指佛陀成道的地方。這就是道場,這個是真正的道場!所以我們發現,哦,道場原來是這樣的說法。
後來的「道場」則由專指佛陀成道處,演變成泛指一切僧人修道的處所,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寺院。
僧肇大師在《注維摩詰經》中說:「閑宴修道之處謂之道場也。」什麼意思?就是自在靜坐修道的地方。就是你自在、靜坐、修道,達到了自在、解脫了的地方,那就叫道場。「道場」應該這樣去認識,這樣去理解。
在《大宋僧史略》卷中記載:北魏太武帝於始光二年建至神道場。六年後又敕令州鎮建立道場,令於帝之生日營齋轉經,世稱之為生日道場。所以在皇帝出生的那一天,各州鎮都建立道場,設齋誦經,也叫生日道場!這是北魏時期的故事。
「道場」含義隨著時間的推移,一點點地發生演變了,原來是專指佛陀坐在那裡成道的地方,後來一點點就開始變化;僧肇大師認為,能夠解脫自在,能夠靜坐、修道,就是道場。後來演變成生日道場,這是一個演變的過程!
在《宋高僧傳·少康傳》中記載:少康嘗於烏龍山建凈土道場,以行道唱贊。少康是凈土宗的祖師,他開始建立道場念佛贊佛,是凈土宗道場。
隋代天台高僧智顗(音[yǐ])在《摩訶止觀》第二卷中,將常坐、常行等四種三昧之行處稱為道場。即把行、住、坐、卧四種三昧當作道場!其實我想告訴諸位的是,無論如何都離不開我們的心,因為心才是真正的道場!雖然離不開外在的道場!所有的佛法,都是中道圓融,內外兼顧,缺一不可!
各類詩文中經常有八修行之所,稱為道場!比如晉代支遁的《五月長齋詩》中說:「騰波濟漂客,玄歸會道場。」這句詩的意思是:人生啊,八苦交煎,漂流不定,怎麼樣呢?最終大家應相會在修行解脫這條路上!生命需要信仰的歸宿!
唐代王昌齡《諸官游招隱》中說:「回指岩樹花,如聞道場鼓。」意即:回過頭來,指著岩石上的樹開的花,就如同聽到道場的鼓聲。其實,這些都是有佛教信仰的人的詩句。由此看來,這是詩人借著岩樹上所開的花比喻佛法,來警醒我們,花開花謝無常之意!其實是讓我們去反省人生的真相!從而改變執著,改變輪迴!
隋朝之時,隋煬帝崇信佛教,為了統一佛寺的名稱,敕令一切寺院改稱為道場;而且,還把建在皇宮的佛龕,以及其它佛事活動場所叫做內道場(皇宮大內的道場)。這一時期的道場就變成了寺院的別稱。比如《佛祖統紀》中說:「(隋大業)九年,詔改天下寺曰道場。」(這就是依據)。佛寺改名之後,道場便成為佛寺的另一個稱號,此後一直流傳到今天。就是,隋煬帝的時候,把天下所有的寺院都叫做道場。如果我們想要去尋找一下它的根源何在的話,那就是從此而來!
禪門臨濟宗,則專指供雲水僧修行的場所稱為道場!過去寺院都叫雲水堂。什麼叫雲水堂?外來僧眾參學掛單的地方叫雲水堂,也稱為道場。他們來雲水堂幹什麼呢?來求法、問道,所以叫道場!於是,雲水堂叫道場。
道場在轉變的過程中,其功能也有所變化,最初專指修道的場所,演變為無論有無殿宇堂舍,凡是修行佛道的所在均稱為道場!
但是,我已經講過了,被稱為道場的寺院,應該是合法的寺院!僧人應該是合格的僧人!他們要做的事,應該是修行和弘法!為什麼呢?因為出家人有責任和使命!什麼樣的責任和使命呢?那就是:不忍聖教衰!不忍眾生苦!這兩個使命是真和尚無法迴避的!不要說,這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即使做好也沒有什麼驕傲的;做不好倒是應該深感羞愧,值得反思反省!當真和尚不真的時候,假和尚還假的了嗎?
在《法華經·如來神力品》中說:「所在國土……若有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如說修行,若經卷所住之處,若於園中、若於林中、若於樹下、若於僧坊、若白衣舍、若在殿堂、若山谷曠野,是中皆應起塔供養。所以者何?當知是處即是道場,諸佛於此得阿耨多羅得三藐三菩提。」本段經文強調恭敬供養《法華經》的重要,認為凡是《法華經》所在的地方,即為有佛的法身存在,所以應該去建塔,造寺院;只是現實中,信仰需要在法律的範圍之內,不可以因為信仰而任性!所以,建立道場,需要守法守戒!也就是入情入理!如果因緣不具備,不能建立塔寺,何妨到合法寺院活動?更何況: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可見,心是道場!通過外在,改變的還是內在!
大家想一想,《法華經》告訴我們的道場,其實是法身佛所在之處。什麼叫法身佛呢?大家要注意,我們後面那個佛像是銅質貼金的,它是佛的金身,也就是他的塑像,應該是佛的化身!雖然還不是那個真的八十歲的化身!只是為了提醒我們向佛陀學習!所謂佛像、經書、出家人,這是世俗諦的三寶;那個真諦的佛,就是覺悟!法之所在即是法身佛所在!因為法是無常、無我、解脫!道理需要清凈的出家人說明!如果能夠從世俗諦感悟到真諦,法身佛就在當下!所以我們今天通過世俗諦要完成真諦,真諦就是法身佛。大家想一想,法身佛是不著相的,要即相離相,不離開那個相,但還要不執著那個相的,所以叫法身。感悟到法身是不容易的!
《法華經》等佛說的經典所在地方,無論此處是否有佛寺、殿堂,均叫道場。這就給了我們一個信息,即:「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法界的性是沒有實在性,就是空性),一切唯心造」;它同樣也給了我們另外的信息:「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所以我們說心是道場。哪怕你這個寺院是合法的,哪怕你這個出家人是合格的,你如果心不在焉,麻木不仁……也不見得就是道場!即使是道場,也只是世俗諦的道場,不是真諦的道場,請大家注意!我們要完成的是真諦的修行、真諦的證悟,但如果沒有世俗諦,就沒有真諦;而只停留在世俗諦上,也就沒有真諦!這是佛教徒需要明白的基本原則!否則就會自以為是,偏向一邊而誤人誤己!
釋迦牟尼佛在祇園精舍道場里,給幾個外道出家弟子剃度,應該珍惜才是!用心才是道場!離開了這個心就不可能是道場,所以佛教徒要用心!如果我們不用心,就沒有希望;如果我們不用心,就浪費了自己的生命;如果我們不用心,也浪費了自己學佛的因緣、法身慧命!
這七個人,把容易得到的因緣,把釋迦牟尼佛的慈悲當作了很平淡的事,沒有去珍惜,也沒有去認真對待。所以忘記了人世間的萬事萬物無常變化,開始談論世間的瑣事……很多人的學佛,不也是這樣的情形嗎?
所謂「爾時世尊起至房中,而告之曰」,此時釋迦牟尼佛,就來到他們的房間,開始教化他們,開導他們,告訴他們這樣不可以!是啊,他們影響了別人!釋迦牟尼佛領導這個僧團,他有責任,所以他就得來講,別人不會來講。而且,那些弟子都是釋迦牟尼佛收的,並且給他們剃了頭了……如果不說怎麼辦呢?如果不說,那恰恰就沒有了佛教的正常秩序!沒有了正常秩序,也就沒有了佛教的尊嚴和形象!
我也告訴大家一個信息,當釋迦牟尼佛圓寂了,有個比丘聽說之後高興得手舞足蹈:「哎呀!那老頭終於沒了,我們這下可自由啦!」什麼意思呀?沒人管他們了,沒人約束他們了,隨便了……而隨便能行嗎?中國有一句話:「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任性、胡來的結果是要麻煩的,是要出事的。過去有一個電影《火燒紅蓮寺》,原因就是寺院沒有規則擾民害人了,於是,老百姓不能再容忍了……可見,寺院里沒有規則不行!所以我們的在家居士來到寺院里,首先要問有什麼注意事項,然後遵守規矩,那麼你在寺院護法、發心都有尊嚴。如果什麼規矩都不知道,光憑好心,那麼你可能幹的都是傻事、壞事。
所謂「卿等為道當求度世無為之道」,佛陀教導那七個人說:「你們既然開始學習佛法,發心出家了,就應當追求超脫塵世、不落輪迴的大道。」要解脫,怎麼還談論那些故事啊?張家長,李家短,是是非非的。
在我們的寺院里,經常是好事沒有人宣傳,寺院裡頭有點兒什麼雞毛蒜皮的事,我們往往還不知道,那邊居士吵翻了。別人打電話問我,我說:「不知道。」
他說:「你不知道?」
我說:「我真知道。」
為什麼不知道?那不知道不是很正常嗎?我不認為這是個事!
「請問,你為什麼不關心這個事?」
「你什麼意思?這跟佛法相應嗎?」
「不相應。」
「不相應怎麼這麼關心呢?」
如果它關乎到我們的形象和尊嚴,你提醒我,我是要感恩的。如果大家誰都不知道,你吵的天下都知道了,那這樣的人是有問題的!佛教說:生死事大,無常迅速!我們不必糾纏計較小事,也並不意味著,可以混日子……因為生死切切,應當:直下承當,只爭朝夕!所以我們要注意:不要曲解、誤解佛教!
所謂「何為大笑」,既然是這樣,你們七個人,為什麼要無所顧忌的言笑呢?為什麼如此肆無忌憚呢?「什麼原因要這樣呢?」釋迦牟尼佛問他們。
所謂「一切眾生自憑五事」,這世間的眾生肆無忌憚,無所顧忌,肯定是要有依仗才會如此,所依仗的不過是五件事而已。他們憑什麼要這樣做?憑什麼?肯定要憑個什麼,所以釋迦牟尼佛舉出來人們所憑的五件事情。
所謂「何謂為五」,人們所憑藉的無非是五件事情,哪五件事呢?
所謂「一者恃怙年少」,第一件是自負年華。我年輕啊,朝氣蓬勃,風華正茂,精力充沛。在飛機上打架,最有可能是年輕人乾的,不大可能是老年人乾的。當然,也許老年人也會憋不住,這也說不準。年輕人,自己覺得年輕氣盛,覺得自己有理,自負年華。
所謂「二者恃怙端正」,第二件是自誇形貌。我長得漂亮,長得莊嚴,你看,我有優勢啊!這樣的人也大有人在。因為長得莊嚴,長得漂亮,所以就覺得與眾不同了,就覺得佔了便宜了,在別人面前就有優越感了。社會上的很多人幾乎都有這樣的一個價值觀念,但是你要解脫,還要依憑這些價值觀念,那又怎麼能解脫嗎?不但解脫不了,還會被束縛了,最後你只有一條路——輪迴。
所謂「三者恃怙力勢」,第三件是自憑氣力。我胳膊粗力量大!告訴大家,我說話就高聲大氣,我就誰都不怕,恃強凌弱!是啊,他長得高高大大的,別人一看比他矮一頭,心裡馬上就怯弱了,所以怎麼樣啊?自憑氣力。
所謂「四者恃怙才器」,第四件是自恃才高。我有學問,有文憑,有這個就覺得驕傲……當然了,世間人也是這樣的價值觀念。
所謂「五者恃怙貴族卿等」,第五件是自為尊貴。我出身不得了,我出身高貴、豪富,有資本,應該是這樣。
所謂「七人小語大笑恃怙何等」,你們七人小聲談論而大聲地說笑,有何依仗呢?這五個其中,你們到底依仗什麼?你們有什麼可以驕傲的呢?釋迦牟尼佛說的有沒有道理?有道理。我可以說,因為有道理,所以我拿來和大家一起來分享。如果沒有道理,我就不拿來分享了,所以我們要好好地去琢磨。
所謂「於是世尊即說頌曰」,於是佛陀隨即口贊一偈:「何喜何笑?念常熾然;深蔽幽冥,而不求錠。」
所謂「何喜何笑」,就是:「為何歡喜為何嬉笑?」,你們有什麼值得歡喜的?有什麼值得去大聲地說笑的呢?
所謂「念常熾然」,就是:「皆為妄念心中燒」,妄念,這就是業力呀!我們很多人說業障深重……這個就是業障深重!肆無忌憚,不顧及別人,自以為是,以自我為中心,然後就可以膽大包天,肆意妄為,這個是有後遺症的!
所謂「深蔽幽冥,而不求錠」,就是:「愚痴纏繞而不知曉,智慧之光無處尋找」,所以他們這樣的行為是愚痴啊!他們還不自知,還不醒悟,是因為沒有智慧呀!他們應該趕緊擁有智慧。
大家如果有了智慧,就會發現自己說的話別人不愛聽,那麼自己馬上就不再講了。所以我們給自己的定位需要準確,而且這個準確的定位對我們來講是必要的。我們如果從來不去考慮這些,那麼我想告訴諸位的是,我們就會後患無窮。
曾經到省人大,開了一個關於立法的會議,出來之後沒有打到車,我就自己信步往回走,覺得受益良多。在回來的路上,看到人們匆匆忙忙的,還有他們臉上的喜怒哀樂以及各種各樣的表現,有罵人的,有吵架的,有穿得時髦的,有穿得衣服很髒的,各種各樣的形態,什麼樣的人都有……當我走到秋林的時候,有幾個女的在那兒攔著,她們跟我說:「主會拯救你的!……」大家想一想,佛教徒會這樣做嗎?我想,不會!真正的基督教徒會這樣做嗎?我想,應該也不會!所以我們往往按照自己的一廂情願來讓別人接受自己的信仰,這個結果會怎麼樣?肯定事與願違。雖然我們非常熱情!
我們想一想,我們的佛教徒是不是也有這種情況啊?面對他人,「你好好信佛吧,你將如何如何……」一廂情願,隨便開支票!對於別人的「我為什麼要信佛」,說:「你有怨親債主、業障深重……」不理性的人任其擺布,而理性的人會問:「我怎麼業障深重了?你給我說清楚啊!」信口開河,雲山霧罩,最後弄不明白了,自己都說服不了自己,那你如何讓別人信服呢?
所以希望大家在同別人接觸的時候,首先要考慮別人不一定是佛教徒,所以:第一個要正常,如果一個信仰者本身不正常,那麼他的信仰就沒有權威性;第二個可以跟別人嘗試著去探討一些事物無常、無我、解脫的道理,而不是一廂情願地把情緒強加給任何人。如果不去考慮這樣的內容,那麼往往都是事與願違的,你想要說服別人來信佛,別人反而有理由不信!因為我們自以為是的表現形式讓別人接受不了,這是必須引起我們注意的事情!
所謂「何喜何笑者」,意思是:你們到底憑什麼呀?盲目地歡喜和嘻笑,只是自己一廂情願!佛陀為什麼這樣說這七個人呢?
所謂「爾時世尊告七人,曰:汝等七人來在道境,亦復不在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意思是:當時佛陀告誡這七個人說:你們七個人前來這個道場,出家修行,並不是說你們就直接證得聲聞乘的四果羅漢!
那麼經文告訴我們的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他們七個人,沒有證得一羅果漢,或二果羅漢,或三果羅漢,或四果羅漢果位!但是,在他們沒有證得這些果位的時候,他們憑什麼驕傲呢?
經文里告訴我們說:「亦復不在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就是你不是一果羅漢,也不是二果羅漢,也不是三果羅漢,也不是四果羅漢!如果硬要說是的話,分明在打妄語!必然墮落!就像我們今天很多受了菩薩戒的佛教徒一樣,你不是菩薩,只是你要做菩薩。不是你受了菩薩戒就是菩薩!說和行尚有距離!不要倒因為果!自誤誤他!是要從此以後按照這個規則來要求自己,善待別人……做到的時候,你才是菩薩!如果從來就沒有要求過自己,沒有去善待過別人,那不就是假菩薩嗎?實在值得不好意思啊!我們說的時候不能理直氣壯!所以做人言行要一致,「嚴以律己,寬以待人」!但是,語言尚且說不清楚,我們終究還是不明白啊!所以語言要表達清楚啊!
所謂「復告比丘我先有教,未能盡漏不可有所恃怙」,釋迦牟尼佛轉身告訴其他的出家人說:「我先前曾經開示過,沒有做到完全斷滅一切煩惱根源的時候,不應當自以為有所依仗。」
所謂的佛法應該是:「所作已辦,不受後有。」該結的緣要結,該做的事要做,而所有的該擔當的人要擔當,擔當之後,心無掛礙,沒有後遺症!而說的話、做的事沒有後遺症,這樣的人才算真正有依仗!只有皈依三寶,正信才可以!但是,我們想強調的是,這樣的依仗恰恰不是炫耀和驕傲。回過頭來告訴大家:沒有後遺症的才叫依仗,他們這七個人,包括諸位,還有我們今天的人,有這樣內容的依仗嗎?可謂真正的「有恃無恐」!
所謂「汝等受形未脫結縛,蛇蚖共居成五盛陰」,意思是:你們生而為人,沒有能夠脫離塵世的束縛,長久以來為妄念所困擾,而遭受色受想行識五陰身體的種種痛苦。
我們被自己的身體所困擾,也被自我的觀念錯覺所困擾,都是自以為是的,都覺得自己是有理的,總是覺得比別人優越,那還不是我執在作怪嗎?當然,還有色聲香味觸法外在的那些現象對我們的影響!這也是困擾我們的因素,而我們常常誤認為那些現象就是實在的……
所以觀世音菩薩告訴我們:「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所謂「反聞聞自性」,就是我們能聽和所聽到的所有的聲音,都是幻化不實的。幻化不實的,那又何必糾結和執著?實在是不應該!那麼,因此而可以成道,可以解脫!
這個道理,我們一直在述說……或許可能就把大家說麻木了……於是乎,有人強調:「說的道理我都懂,但是我做不到!」這就是一個問題。為什麼做不到?不是心外求法!應該捫心自問,自己到底是學什麼的?是學煩惱、輪迴的呢?還是學解脫、智慧的呢?這是一個問題!我們許多自稱佛教徒的人,是否需要醒醒了?
所謂「云何於中小語大笑,當念此苦永劫不除」,為什麼你們七個人要在房間里低聲說話、肆意說笑呢?應當時刻銘記當下的痛苦,否則,你們將帶著痛苦的?跡,歷盡無量劫而不得解脫!
是啊,這個痛苦的痕迹,就是眾生的習氣毛病!每一個生命都是有差異的!不是別人對不起我們!是我們自己對不起自己!為什麼?因為自作自受!你是這樣的性格,才是這樣的命運!正所謂:「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所以性格決定命運!
對此,我們應該反思,既然自作自受,那麼我們還抱怨什麼呢?這七個人,應該說已經很幸運了!因為還有釋迦牟尼佛來訓誡、開示他們。現實生活中的人們,又有誰來正確開示我們呢?末法時代,實在不易!因為沒有人願意說真話,也沒有多少人願意聽真話!因為聽邪不聽正!聽騙不聽勸!依人不依法!依識不依智!依不了義不依了義等等!人性本來脆弱,容易強詞奪理,有病亂投醫,無知而輕信……過去是因為分別心而障礙解脫!現實則是因為盲目墮入輪迴!
所以它足以讓我們捫心自問,我們每一個人是不是這樣的人?如果是,我們怎麼辦?如果不是的話,我們怎麼辦?即使不是,我們也沒什麼可以驕傲的!「哎呀,我可不是這樣子的!」覺得自己沒有問題……或許問題更多!欲求大道應無我,各有因緣莫羨人!說來容易做來難!人性弱點的習氣毛病是不知不覺中養成的!這個養成了的習慣就是業力!它很難被改變!有時候九頭牛都拉不回來,因為它的力量太大啦!如果說輪迴是一種力量,那麼解脫應該是一種更大的力量!
所謂「方興戲笑以成塵垢,苦哉難悟卿等是也」,剛才你們七個人熱衷於談笑戲謔,正是加重了你們的煩惱,加重了你們的苦痛,而你們卻不自知,不能自拔!所以在道場里的人,和在道場外邊的人還是有差異的!因為我們可以分享佛陀遺教正法!所以每個有緣人不但要珍惜,而且還要反思對照自己,改變自己!
所謂「故曰何喜何笑,是世尊教敕之言」,意思是:你們就是這樣的情形,所以我要告訴你們,為何歡喜為何笑?有幸遇到佛陀的教誨而不珍惜!
他們七個人又是憑什麼?當然也是我們的鏡子!說白了,就是無知者無畏!他們不懂,所以他們也不害怕,這是個問題!如果我們不懂,我們不應該警醒嗎!所以我們要謙卑,要去請教:請問我們如何做?如果我們不懂還要裝懂,不能依教奉行,難道不是更可怕嗎?
未
完
待
續
點擊展開全文
※瑜伽行派包括法相與唯識兩方面內容
※菩薩應修法隨法行(3):二、於法正思(2)
※【欣賞】佛像
※由《出曜經·無常品》引發的思考 之——經文詳解(一)
※經驗之談——改變休息的方式可以大大提升生活質量
TAG:大象佛學圖書館 |
※由《偶像練習生》引發的思考
※《黃帝內經》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再思考
※由昨天的那篇專業類文章的討論而引發的思考
※由「髮型」引發的思考
※如何運用出土文字材料進行藝術創作——由「領」「嶺」之爭引發的思考■陳治軍
※李軍豫/雜文/由一道簡單的算術題引發的思考
※《黃帝內經》核心理念的思考
※一篇作文引發的思考
※關於開辦《花友植物學》課程的經過和思考
※《沒有經過哲學性思考的藝術?》
※引發思考的中國城市化無法破解之難題
※「從無限戰爭出發」《復聯3》之後的思考與猜想 I
※《羆大母》的隱喻與思考
※閱文之以思考
※《我不是葯神》引發的思考
※辭職報告引發的思考
※《黑豹》的爽,劇本與思考
※《史記》:上廁所引發的職業思考
※一介平民對文化的思考(二)
※淺思聖經啟示的歷史觀與宣教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