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稱第二此國不敢第一,後它給一中國人改名,國運下落並被滅慘
文/月小妝
在歷史上有很多關於「唇亡齒寒」的事,就是一個國家的盟國被滅,結盟的國家卻袖手旁觀,結果也被滅了。
大家都知道,這件事情發生在一戰二戰,但卻不知道早在清朝,就已經發生過這樣的事情了。
在中國的北方,與東北接壤的朝鮮是我們的藩屬國,這個國家經常來進貢,對中國也俯首帖耳,所以特別得到中國政府的保護。在明朝萬曆年間,日本進攻朝鮮。
當時正是東北女真部崛起的時候,努爾哈赤想分散明朝的力量,於是寫信讓明朝政府派兵解救朝鮮,還說了一堆奉承的話,明朝政府有腦子,想了又想覺得努爾哈赤不是啥好東西,所以就拒絕了。明朝對女真部不甚信任,他們在邊境一直有摩擦,所以不敢將國運交給努爾哈赤,更不敢讓努爾哈赤領兵去打仗。
朝鮮對女真部也不信任,努爾哈赤跟朝鮮也有矛盾,所以這件事情也被朝鮮國王拒絕了。但之後明朝為了穩定藩屬國對中國的信心,還是決定出擊,這一戰派出了十五萬大軍,那五萬隻是先頭部隊,明朝下了血本保護藩屬國,當然也是打了勝仗。
這次戰爭俘獲了不少日本的降卒,這些降卒不可小覷,個個身懷武藝,打起仗來也是不要命的,明朝和朝鮮都接納了不少倭寇降卒,這些人到了當地,立即化為武裝力量,日本哪怕是降卒,都有很強的戰鬥力。
於是當時有人說,要想打敗女真唯有倭寇降卒才做得到。
這些遠渡重洋的日本降卒戰鬥力十分出色,明朝收編後就讓這些降兵加入遼東軍隊,成為明朝的一支利箭,專門對付女真人。
女真人吃了虧,對倭寇才用了心思,對他們使用的武器也有了全新的認識。
後來女真人迅速崛起後建立後金,明朝氣數已盡,光靠倭寇降卒和明朝幾十萬悍勇名軍是無力力挽狂瀾,皇帝逃到緬甸又被漢臣逼著自殺,清朝在中原坐穩了江山。
不過女真人取得天下後,仍然對倭寇心中懼怕,他們十分打怵倭寇的不怕死的戰鬥力,所以清朝巴巴地派使者跑到朝鮮去,讓朝鮮恢復和日本邦交,向日本稱臣納貢。
清朝的意圖是讓朝鮮做清朝的「肉盾」,做清朝的「屏障」,一方面也有試探的意思,試探什麼呢?朝鮮聽不聽清政府的話。朝鮮是堅決忠於大明的,認為大明的華夏的正統,清朝只是「蠻夷」,猴子戴上人的衣冠,那就是人了?這裡面還有個成語叫「沐猴而冠」,當然這是朝鮮的想法。
不過這同時也是日本的想法。今天我們說大家都是一家人,但當時鄰國可並不這麼認為,讓他們接受一個少數民族政權,需要時間。
清朝本來想通過朝鮮了解日本,但朝鮮不合作,還威脅清朝不要向朝鮮派兵,否則就叫日本來跟清軍對峙,清朝很生氣,但也沒辦法。最能體現朝鮮意圖的是朝鮮給清朝提供了日本的「情報」都是假情報,都是朝鮮偽造的,這些「情報」指出日本將對中原造成威脅。清政府注意力轉移到防禦日本,就對朝鮮忽略了,這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朝鮮的窘境。
在順治年間,清朝剛進入中原根基不穩,對處理鄰國問題上表現得很寬容,他借朝鮮使者的口,跟日本使者說,希望日本能對清朝稱臣納貢,但卻遭到日本(當時是幕府政治)的無情拒絕,日本拒絕就算了,還放肆的給中國皇帝起外號,稱呼順治帝為「韃靼」,面對這樣的侮辱性稱號,清政府沒選擇討伐日本,也沒派使者去申斥,而是什麼也沒做,任由日本侮辱。
通過這一件事,讓日本看透了清政府的軟弱,為兩百多年後大肆入侵中國埋下隱患,因為他們已經知道中國不是昔日的中國,而是一個懦弱的、華麗的空架子,它只能以它的龐大嚇唬鄰居,對強硬的挑釁,態度是妥協和退讓的。
這一點清政府表示冤哉枉也,原因是他們根本不懦弱,而是無知。
清政府認為兩國體制不同,沒必要大題小做,日本不臣服就不臣服,反正清政府也沒少塊肉,後來清朝與日本建立貿易關係,發生在同治年間,但罕見的是沒強制日本稱臣,日本保持倨傲的態度。
其實清國並非不重視藩屬國制度,是因為他們文化淺薄,在他們家鄉的時候很少跟中原接觸,也不了解中原歷史,雖然入關後繼承明朝制度,但對藩屬國歷史沒深入研究,也沒有對付他們的辦法。
其實無知比懦弱更可怕,比兩者更可怕的,是既無知且懦弱,還狂妄。
明朝的漢臣個個都飽讀史書,對藩屬國有一套辦法,但清政府沒法得到這些資源,只能以軟弱的嘴臉面對日本,而日本何其狡猾,看透了清國盛世下的怯懦,所以他們最終大肆侵略,其實禍根在兩百多年前就已經埋下了。
而朝鮮,歷史上一直對中國俯首稱臣,因為清政府的懦弱,放任日本人囂張和侮辱,百年後也被大肆侵略到幾近亡國,但清政府認為朝鮮欠清政府一個「服」字,所以被侵略也不關己事。
無論如何在那個國運不振作的時代,清政府自身難保,更不要提保護他的藩屬國。
點擊展開全文
※一國爆發天災,中國立即援助兩百萬,八年後此國帶頭屠戮中國
※戰敗後,日本跑到中國祖先墓地去鑿半天,說:這下不會被中國滅了
※一村民在破廟發現一族譜,祖先竟做過三百年皇帝,專家說這是文物
※此國一脫離中國獨立,就狂妄發動侵華戰爭,中國直接打到亡國
※一寸土地站一個百萬富翁,此國富得過分,還自願幫中國大忙
TAG:靜說歷史LS |
※二戰後,這國首都被美軍強制改名,無奈之下說希望中國理解
※此城是中國第一位皇帝的「最後一程」,改名後,如今沒人再想去
※漢朝賜給一國一難堪國名,六百年後該國後悔,改名沿用至今
※此國申請改名,皇帝一看大怒,隨後把國名倒了過來,一直沿用至今
※此國曾是中國屬地,首都以「漢」為名,為擺脫中國影響力不惜改名
※武則天醉酒後,隨口給此國改名,此國沿用至今被中國人嘲笑
※世界其實有兩個「中國」,另一個中國表示堅決不改名,稱專屬他們
※此人曾為革命改名,在南方打了三年游擊,還是雙國籍的開國上將
※她祖上是中國人,卻改名改國籍為別國拿奧運冠軍,直言與中國無關
※此國要改名,皇帝一看大怒,立即把國名倒過來寫,結果用到了現在
※這幾所國字型大小大學令人意外,改名時竟然去掉了「中國」二字!
※韓國為撇清關係將首都改名,結果中國還是叫「漢城」,韓國人急了
※這鄰國請求中國為其改名,皇帝聽後大怒,把它名字倒過來沿用至今!
※至今還被日本佔領的國家,曾是中國的附屬國,現改名一直未收回
※它是中國第一位總理的故鄉,改名後逐漸被人們遺忘,你去過嗎?
※此鄰國申請改名,中國皇帝大怒:把國名倒過來,結果沿用至今
※歐洲又一國家對我國開放免簽!這裡美女如雲,還為中國「改名」!
※被日本侵佔至今的國家,曾是中國的附屬國,如今改名變成他國領土
※日本從中國偷學一技術,給一地取名,僭越中國,抗議改名,說:不
※一小國請求改名,皇帝得知大怒,還把國名倒過來,後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