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瘋轉!二代華裔勸誡父母:為了孩子,移民之前要三思!

瘋轉!二代華裔勸誡父母:為了孩子,移民之前要三思!


許多國人誤以為只要出國就能萬事大吉,成為人生贏家。殊不知,到哪裡都不能「假裝生活」。身處異國他鄉,遠離家人朋友反而更容易體會到城市的龐大、冰冷與殘酷。


 


面對語言障礙、 「職場天花板」、融入主流社會的文化社交障礙等 。在澳洲紮根,過上「小康」水平的生活,需要付出的努力也許比大多數人想像的還要多。



最近,一篇發表在美國最大的華人論壇文學城上的帖子徹徹底底火了!帖子中,作者自稱是一名7歲隨父母移民美國的華裔二代。







整篇帖子下來,作者一直在提醒華裔二代美國移民的中國父母,在移民到美國之前,千萬要考慮全面,充分了解出生在美國的華人在美國是如何被對待的這一現實。




美國的生活,真的不是那麼幸福的···






原貼文章如下:




我7歲就和父母從老家山西移民到美國東岸,長在美國,深度了解美國文化,而成年之後拚命補回中文的一個有事業野心和打拚精神的30歲小夥子,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多年以來,很多中國父母窮極一生做著一場移民到美國的夢。這些父母認為美國空氣質量高,生活富足,收入可觀,孩子在美國也能取得比中國更好的未來。




為了這個夢,他們不惜一切地把孩子帶到美國,甚至直接來美國產子——這樣孩子直接能獲得美國護照,從出生那天直接成為夢寐以求的 「美國人」。




無數的中國父母認為孩子因為年齡小而適應能力強,在美國長大一定會享受無數的色彩和發展機會。 「為了孩子的未來」 被中國家長當作最重要的移民原因之一。



但我的親身經歷告訴我,大部分中國父母決定把年幼的子女帶到美國的時候,實際上根本沒弄清楚在美國文化(甚至西方文化)長大究竟對華裔孩子到底有多麼大的負面影響,對他們的歸屬感,認同感,搭建人脈圈子的能力,將來的職業生涯的發展,有多大的打擊。




首先,很多移民美國的中國父母,大多時候,對美國社會對華裔的態度和待遇一竅不通。他們執著地認為,中國空氣污染,教育系統壓力重大,地域歧視泛濫,風俗不健康,人們普遍素質欠佳等等原因造就了他們對美國的濃厚嚮往。他們對美國的知識和了解一般都是從其他中國朋友,網上,電視等等渠道聽到的。但是這種信息來源是片面的。




中國父母聽不到美國華裔遭受的苦難和不公等待遇,各種日常生活之中的歧視。關於美國長大的 ABC (美籍華人)的生活真相他們更從來沒接觸過。所以中國父母有什麼依據來一味,執著地認為讓子女變成「美國人」就一定對他們將來利大於弊呢? 




實際上,我很少(甚至都沒有)見到美國長大的ABC親自站出來告訴中國父母他們自己在美國長大的感受——大部分在美國長大的中國孩子一般不會太多中文,由於他們從小就缺乏漢語環境,聽不到看不見中文,哪怕周末再努力地去「中文學校」 補自己的母語也往往不夠。孩子漸漸得就把中文完全忘光了,長的個炎黃子孫的臉,而一句中文都說不出來。




這些ABC沒法和他們的中國父母交流,更沒法將作為美籍華人的真實感受分享給他們的父母和說中文的朋友。反而,因為中國父母聽不到子女的心聲,就誤以為子女都活得非常滋潤,認為子女一定已經完全融入美國主流白人圈子了。






為什麼在美國生活這麼難!原因很簡單!永久的文化隔閡! 終身擺脫不了的二等公民待遇!消除不掉的種種事業障礙!




在美國長大的ABC雖然英語和白人一樣流利(經常會比他們更好),但是就是因為他們的中國臉,幾乎融入不進美國主流文化!




沒辦法,在美國文化中,華裔實在有太多的刻板印象——只會埋頭苦幹,沒有領導能力,不善言辭,沒有人格魅力。






這些ABC其實很尷尬,雖然長在美國,學了英語,但是永遠不會被視為真正的 American。同時,他們也融入不了中國人的圈子。其實這就是歧視夾縫,ABC根本無可奈何。




來到美國之後,其實這些孩子就已經回不去了。這些孩子雖然有一張中國臉孔,但是他們在白人社會下成長,其實思想上和白人已經沒什麼區別了。




但是,這也意味著孩子只能在白人主導的社會之下而生存。大家都知道,華裔在美國普遍被視為二等公民,比白人低一檔次!甚至比黑人都低!




對於父母來說可能還好,但是對於孩子來說,這相當於剝奪了他們的回國的權利!只能一輩子被鄙視,連頭都抬不起來!連選擇都沒有!




尤其是,美籍華人年齡大了越會想要回家,但是他們哪裡有家?中國人也不認他們,美國人也不認他們。他們沒有家鄉,無法落葉歸根。



中國男生首當其衝,在美國一般從小就受到很多外國同學的欺負和侮辱,對孩子關鍵成長期的自信有很大的隱形損害。







他們一點地位都沒有,不僅找對象特別困難,長大後在職場和社會一樣繼續受很多人的欺負,幾乎沒有一個地方是佔優勢的。




有調查顯示中國男生在美國找對象要比白人男生、黑人男生、甚至拉美男生難得多。






等到這些孩子畢業了,ABC這樣的身份導致他們在商業、政治、法律、創業、甚至科技界均遭很大的劣勢,在人際關係上特別吃虧。




他們無法和客戶、政客、投資者打成一片,沒法深入了解客戶的需求,也沒法和他們達成共鳴。自然,事業上也沒辦法有進一步的發展。




都說華人頭上有種隱形的天花板,這種天花板是ABC幾乎沒法克服的,不管ABC再努力也沒用,因為兩邊主流文化都不認他們。




對孩子來說,父母這麼早就割斷了孩子的文化根源是極其不負責任和自私(傷害孩子)的行為。將來孩子受的苦是說不出來的一種苦,沒人能理解的一種孤獨的痛苦。




眾多華裔二代網友看後紛紛留言,毫不吝嗇地大吐苦水。







我能理解這些經歷當我與我以前的新移民室友談話的時候。他不是90後富二代,但他對西方的想法與我們父母那一輩的人更像。基本上,你不可能理解他。




像他和我們父母明顯是移民,他們有嚴重的口音,並不被看成是一種威脅。(白人)對待他們並不像對我們那樣充滿敵意,因為我們的講話和舉止與白人在一個層次上而這種平等是他們不能容忍的。







很高興有人像你一樣站在我們華裔二代這一邊。






最大的問題是亞洲的媒體愚蠢地從好的角度描述西方/白人。我聽說過各種各樣的原因,但要緊的事是消滅這種無稽之談。這些媒體簡直在馴養一群送入狼口中的羊。








對。為什麼亞洲的媒體總是把白人描述成好人而西方媒體把我們描述成要麼邪惡、懦弱、書獃子,要麼他們用亞洲的刻板形象把自己裝成亞洲人。







精彩的分析。華裔二代群體太弱了,根本不能與全球白人至上做抗爭。任何抗擊全球白人至上的努力必須來自中國的平衡槓桿。我看不到其他的任何方式。







白人被認為是優越的,但是世界上其他地方的白人相對於美國來說是大大減少的。即使我能閱讀中文,但我的漢語水平不高,無法滿足居住在中國的需要。對我來說沒有很多的選擇。沒有地方是完美的。







同意。這個國家對我們的標準設置得太高,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可以比得上在中國(不同之處是中國關注硬性的考試分數,而在這裡面臨對好成績和課外表現的壓力)。無論哪種方式作為一個亞洲人你都註定要在這樣的壓力下生活,但是如果我必須選一個的話,我更偏向於生活在中國,在那裡我不必感覺到自己在生活的多方面都生活在「食物鏈的底端」。在中國,有其他地理歧視,但是總體來說當我給中國人當面講作為一個華裔二代的經歷時,他們中的很多人會說他們寧願在中國做一個普通人而不是做一個孤獨的華裔二代,拼了命而獲得很少。




美國ABC這樣尷尬,澳洲華人二代日子就真的好過嗎?




澳洲統計局(ABS)公布了2016年人口普查數據。澳洲總人口比上次普查(2011年)增長了8.8%,至2440萬人,其中近三分之二(即超過1500萬人)居住在首府城市。




此次普查,澳洲華裔人口增長迅速,全澳華裔人口多達121萬3903人,佔全澳總人口的3.9%,較2011年增長超過40%。2011年澳洲華裔人口佔澳洲總人口的3.1%。


 


但這120萬在澳華人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那樣非富即貴。在澳洲的生活也沒想像的那麼完美。


 


大多數在澳洲的華人,依然保持了在國內那樣勤勤懇懇、艱苦奮鬥的精神。


 


120萬在澳華人,並沒有所謂的「逃離故土」,只是選擇留在陌生國度,努力生活;


 


120萬在澳華人,並沒有所謂的「追夢成功」,只是堅持跑在追夢路上,馬不停蹄。







小編這裡拿華裔女子邱安妮(Anne Chiew,音譯)舉個例子。她每周都要去看望79歲的母親,晚飯前,母女倆都會坐在廚房的桌子上,有條不紊地打開這一周寄來的所有信件。




接著,安妮把這些英文信件,一封封地翻譯成粵語給母親看。沒錯,她是她母親在澳洲的翻譯。







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安妮的父母從廣東新會移民來到澳洲墨爾本。為了在新環境得以立足,爸爸媽媽迅速投身於謀生中,忙著做中國僑民的生意,不需要也沒時間去學習英語。







因此,當安妮出生時,翻譯的重擔就落在她肩上,這彷彿是註定要繼承的天職。




安妮常常要和父母一起去銀行,開戶、存款、取錢,所有的溝通都由她一手包辦,父母就站在身邊,等候安妮的翻譯。







如果遇到比較緊急的信件,等不及周末再來看,母親就會打電話給安妮,艱難地把英文字一個一個讀出來,安妮就努力地解釋它們是什麼意思。







「所有的郵件,表格,來自學校的信函,不但要為他們翻譯,還得幫他們填表,如果遇到我不認識的詞,一定要去查字典設法弄清是什麼意思。」安妮說道。







西悉尼大學心理學講師Renu Narchal正在著手研究移民兒童在童年時期擔當翻譯,對家庭和自身會有什麼影響。




「大多數孩子從八九歲開始就充當翻譯,這是移民兒童對父母的義務,因為他們看到父母因為小事煩惱,都會想自告奮勇幫他們解決。」







Buzzfeed此前曾做過一個採訪:




有個說蹩腳英語的父母是什麼體驗?







裡面提到了給父母做翻譯的感受。




「他們犧牲了太多…」







「我很小就開始了解父母了…」







「報答他們的一種方式…」







其中,只有一個孩子在家中做翻譯的情況十分常見,而且大多是最年長的孩子,或者是女兒,來充當這個角色。




因為女孩的口頭表達能力往往比男孩發展要早,出於文化觀念,移民父母也會認為女兒更能勝任做翻譯。







Renu Narchal認為,移民兒童為父母作出的的貢獻,並沒有獲得承認,尤其是在澳洲。







Renu Narchal還進行了一項匿名調查,了解澳洲移二代童年時充當翻譯的經歷。




1/4的受訪者表示,這段經歷非常艱難,因為要替父母翻譯,他們經常被要求不能去上學。失去和同齡人玩耍的時間,過早接受複雜的外部資訊,有的受訪者甚至說,由於難以履行這一家庭職責,他們考慮過退學。







另一個挑戰是,孩子們往往要被迫傳達屬於成年人的話題,例如粗話,或者壞消息。可是如果不如實翻譯,又會造成更大的麻煩,比如說醫療信息。







安妮說,一開始給父母做信件翻譯,後來還得告訴他們接下來應該做什麼,步驟是什麼,「這對一個八歲的小孩來說很不尋常,對吧?」




「人們常常說,隨著年齡增長,孩子會反過來成為照顧父母的人,但我從小學四年級就開始照顧他們了。」







這樣的一個快速轉變,給安妮造成了不少壓力。如果她有什麼東西不懂,也不知道該向誰求助,安妮無時無刻都要謹記對父母負責,因為,父母能依賴的人,只有自己。







海外華人總是把自己的民族認同感強加於自己的後代,卻往往遭遇滑鐵盧。典型的ABC(Australian-born Chinese,American-born Chinese)、BBC(British-Born Chinese)應運而生。







不少在海外出生的移二代坦誠自己於中國文化淵源不深,有的更沒有中文名字,淡化了華裔身份。




「爸媽常讓我說自己是中國人,但我卻沒那麼大的感覺,中國對我來說太陌生了。」




在移二代的世界觀形成時,中國文化、中華民族這些元素對他們而言,太渺小、無足輕重。







但其實,會說中文、懂中國文化,這些獨一無二的優勢不知不覺擴寬了就業的知識面,能做很多local做不到的事。




尤其是在學術上,移二代的優勢更加突出,尤其是亞裔移民群體。







而父母的高期待,父的母辛苦打拚,做出種種犧牲來換取自己更優越的生活環境,這些都是刺激移二代更加努力的原因。




不論你的選擇是什麼,總會遇到超出自己認知的邏輯,逼迫自己跳出舒適圈的節點。如果不能自我審視和面對現實,那麼不論身在哪個城市,都會被時代的滾滾巨輪所碾壓而不得翻身。




文章來源:澳洲Mirror










點擊關鍵詞閱讀往期精彩


凱特最愛

  

英國私校

  

倫敦豪宅

  

投資置業


英國旅行

  

自駕路線

  

活力鄉村

 

下午茶


女王種草

  

小眾潮牌

  

大牌折扣店

  

中餐館





媽媽幫、置業群


教育群、海淘群


吃喝玩樂群、簽證群




入群請加居哥微信號:propertyuk

註明群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悅居英國 的精彩文章:

【倫敦投資攻略】英倫老紳士PK新晉高富帥——倫敦兩大金融城,選哪兒投資?
英國土豪征保姆:年薪十萬英鎊,米其林規格三餐+出國度假,投么?
媽媽幫 | 必看!歪國麻麻忘了這個動作,差點害死寶寶!
故事 | 只有出了國,我們才開始學著去愛國

TAG:悅居英國 |

您可能感興趣

《奇蹟男孩》: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C羅新女友居然這麼漂亮!母愛泛濫,給四個孩子當媽媽
她被稱為古代最美公主,先後嫁給父子三人,還給每一個生了孩子?
9歲孩子嫌棄單親媽媽窮,與爸爸的一次交談,母子倆冰釋前嫌
《奇蹟男孩》:孩子,勇敢些,朝前沖吧!
可憐的孩子,你的父母去哪了?
母親勒死兒子後跳樓:孩子,媽媽不想殺你,但失控了!
《神秘巨星》:為母則剛,為了孩子的夢想可以豁出去了!
結婚後老婆懷不上孩子,跟她離婚的第二天,我腸子都悔青了
一個母親瞬間的選擇,生死皆為孩子。孩子,你可知道,媽媽血肉之軀,是會累的!
「媽媽,咱們家有錢嗎?」父母的回答,影響孩子一生
十七歲少女懷上孩子,在父母的逼問下說出了孩子父親,父母頓時崩潰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這些讓孩子變孝順的方法你中招了嗎?
因為太窮,這些十幾歲的孩子,被父母賣掉換錢
趙麗穎趕赴上海探望謝娜!一個小細節就知道她補齊了金鎖!網友:孩子她二舅辛苦了!
懷孕後,見了男友的爺爺,立馬回去打了孩子
娛樂圈沒有「孩子緣」的夫妻,網友:「老天爺,你就給他們個孩子吧」
孩子一哭就要抱抱嗎?別讓孩子的哭聲威脅父母
男子因父母逼婚生孩子,送了2隻金毛回老家,再次回家後笑噴了!
父母:「孩子,你不結婚也沒關係」,網友的評論,你父母同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