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張地圖,記錄了唐代詩人的宦遊生活史
天寶十四年(755年),安祿山以「清君側」之名起義,帶領十五萬大軍從北京南下,勢如破竹,一個月之後便攻入東京洛陽,登基稱大燕皇帝。次年六月,玄宗出逃,長安淪陷。
京師失守後,杜甫攜家眷搬到鄜州(今陝西甘泉縣以南)避難,一路上連綿陰雨,江河漲水,道阻且長。在鄜州三川縣,華池、黑水、洛水三川匯合之處,杜甫看見滔滔洪水,如安祿山大軍,沖得國破山河碎,作詩《三川觀水漲二十韻》:「應沈數州沒,如聽萬室哭。」
安史之亂期間,杜甫的行跡。圖/唐宋文學編年地圖
將家人安置妥當後,天寶十五年八月,杜甫隻身奔赴靈武投奔新皇唐肅宗,途中寫了那首著名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孰料還沒見到皇帝,杜甫就被叛軍抓獲,押至長安,被軟禁了起來。同時被捕的還有王維,由於位高權重,王維還被迫到安祿山政府中擔任偽職,唯有消極抵抗,長期賦閑在家,住在長安郊外藍田縣的輞川別墅。
與此同時,岑參正在新疆當隨軍記者,李白還在江南遊山玩水,幸而未落入安祿山手中。不過李白不久後到永王府中當幕僚,站錯了隊,永王事敗後被捕,從湖北流放到貴州,一路「風悲猿嘯苦」。
安史之亂期間,李白的行跡。圖/唐宋文學編年地圖
以上事件的時間、地點、路線圖以及當時的作品,都可以在中南民族大學教授王兆鵬主持的《唐宋文學編年地圖》網站上查到。這是王兆鵬帶領100多人的團隊,用了五年時間打造出來的檢索系統,目前已將150位詩人的詩文、年譜、生平考訂論文等數據錄入其中,未來還會陸續添加到500位詩人,甚至將各朝各代的詩人都納入其中。
輸入詩人的名字後,地圖上便會顯示詩人一生中到過的地方,點擊某地圖標,即可查到他在此地經歷過何事,寫下了什麼作品。而輸入具體時間段,如755—763年(安史之亂),便可看到當時各大詩人的活動範圍。如李杜二人,安史之亂時一在東、一在西,遭遇各不相同,卻又同在一個大時空里奔波流離。
王兆鵬說,在只有文獻可以查閱的時代,詩人們的身影只是一個一個點,整個古代的時空都被割裂掉了,而《唐宋文學編年地圖》把所有的點都聚集了起來,把一個詩人的一生行藏,一個時代所有詩人的行蹤,都匯總到一張地圖裡,構成一副完整的文學生態地圖。
《虢國夫人游春圖》,唐代畫家張萱作品,宋徽宗摹本
唐代人與現代人,都是「身皆東西南北之人」
幾個月以來,杜甫、李白、岑參、駱賓王等詩人的遷徙圖引起了大量網友的關注,很多人紛紛表示驚嘆:唐代人在那樣落後的交通條件下,竟然比我們去過的地方還多,而且移動距離非常大,使得遷徙圖看起來像一位經常坐飛機出差的人的航線圖。
「這是因為,旅遊是唐代人的一種生活方式。」王兆鵬說。
唐朝官員出行圖(局部)
準確來說,唐代文人的旅行叫「宦遊」,比如今的「因公出差」還要複雜得多。王兆鵬指出,唐代文人如果想求得出身,出去做官,大約有三種方法:一是科舉仕進,不過唐代還是一個士族社會,前中期不是那麼重視進士和狀元;二是從軍衛國,像岑參那樣走馬川行雪海邊;三是周遊天下,等到詩名傳遍天下時,自有人推薦你入朝為官。
三種方法都導致了一種現象——宦遊。宦遊自唐代始,跟當時特殊的考試製度與選官制度有關。「同樣是科舉考試,宋代是閉卷考試,是糊名的,名次由考試成績決定;而唐代是不糊名的,名次早在考試前就定下了,這種科舉制度叫『行卷』。詩人們往往會把自己的作品裝訂成捲軸,投給政壇大佬、詩壇大佬或地方上的名門望族,請他們推薦給進士科主考官。」王兆鵬說,「所以唐代文人經常往外地跑。」
好不容易當上了官,也不得安定,經常全國各地到處跑。由於漢魏晉以來的士族社會正在瓦解,在新的考試製度之下,士子們無法在自己的家鄉當官,而要遵從「本籍迴避」的新政,攜家帶口到外地或者京城去任職。由於唐代國家一統,他們要去的地方往往跨越南北,橫貫東西,路途極為遙遠。而官員們的任期往往又很短,加上經常被貶,他們往往在年輕的時候就跑遍了全國各地。賀知章「少小離家老大回」,村童「笑問客從何處來」,原因即在此。
唐代畫家珪觀代表作《山水圖》
在王兆鵬看來,被貶作為唐代詩人的生活常態,不算是一件壞事,一是說明當時的官僚制度能上能下,詩人們不必擔心一被貶就萬劫不復,二是因為詩人們在長年的宦遊生涯中,尋幽探勝,交遊天下,期間寫下的登臨詩、懷古詩、離別詩、贈別詩、送別詩、贈序等行旅作品,是唐詩中寫得最好的作品。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知此地理大背景,《唐宋文學編年地圖》的對普通讀者的意義就顯現出來了:全景地圖如同一種上帝視覺,讓每一個人動動滑鼠就能看到詩人一生的人生軌跡,而詩人移動之頻繁、遷徙之遙遠、人事之沉浮、異地生活之不易以及宦遊路上的生離死別,則揭示了一種具有永恆性和世界性的人生經驗。唐代詩人離鄉別井的生活,恰如這幾年來中國民間紛紛討論的話題——「誰的故鄉不在淪陷」,已成為一種人人都在面對的現代性,我們這個時代的人更是「身皆東西南北之人」(唐代賈至語)。
從旅行到雲旅行,唐詩中的唐宋之變
由於唐代詩人大半輩子都走在路上,而且越是大詩人,去過的地方越多,家族越是龐大,交遊越是廣泛。所以,想要讀懂一首詩,進而對作者知人論世,就要把這首詩歌的創作背景和作者一生的行止都搞清楚。
王兆鵬說,無論是讀詩還是讀詞,想要透徹深入地理解作品的精妙境界和作者的藝術匠心,必須要了解作者當時的身心狀況,通過勘察現場,考察文獻,弄清楚作品的時間節點、地理現場、地形地貌,才能獲得身臨其境的審美感受。
好在,我們並不需要像考古學家那樣親到現場,對普通讀者來說,在家用電腦或手機地圖APP就已足夠。
以王維和歐陽修都寫過的一句「山色有無中」為例,王維的詩《漢江臨眺》寫的是襄陽,歐陽修的詞《朝中措·平山堂》寫的是揚州,兩地江北的地勢都比較平坦,而江南一邊則是青山處處,隨著四季轉換,日光變化,山色自然時隱時現,晴好時萬里青翠,下雨時若有若無,各盡其妙。弄清楚了詩歌的地圖,也才能懂得王世貞何以評價:「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是詩家俊語,卻入畫三昧。」
五代畫家董源開創了江南畫派,以山水畫著名
王維和歐陽修不同的是,當時王維奉命南下選官(「知南選」),是真的到過襄陽,而歐陽修寫作《朝中措·平山堂》時,正在京城開封家裡宅著,壓根沒有在揚州。王兆鵬說:「唐代詩人的創作,就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詩人要麼從軍出塞,要麼遊歷各地。而到了宋代以後,文人們漸漸『書齋化』了。」
而這一「書齋化」過程,自晚唐便已出現。據王兆鵬透露,《唐宋文學編年地圖》的統計數據顯示,唐代詩人主要分布在黃河流域和環太湖流域,宋代詩人主要分布在長江流域和環太湖流域,而唐宋時期詩壇中心的南移,始於晚唐五代,完成與北宋。這一過程反映在文學創作上,便是登臨詩和懷古詩的變化。晚唐大詩人胡曾以150首《詠史詩》得名,每首詩都以地名為題,然而很多作品皆沒有到現場登山臨水,如詠嘆諸葛亮東征事業的《五丈原》,作者便沒有親自到五丈原探訪遺迹,只是純粹的想像和虛構而已。「山色有無中」在王維那裡是實地狀景,到了歐陽修手中就成了想像與回憶。
南宋牧溪法常作品《江邊垂釣》
由唐入宋,旅行變成了「雲旅行」,是詩人們「書齋化」了,也是時勢使然,不得不已。王兆鵬和陳雲逸都提到了南宋詩人的變化,失去了半壁江山,就失去了「江山之助」,來自北方的詩人唯有懸想故國,以解鄉愁。
王兆鵬說:「唐詩宋詞都有一個特點叫『名篇異地化』。」唐代詩人在宦遊生涯中成就詩名,宋代詞人亦有如蘇軾、辛棄疾、朱敦儒、李清照者,因左遷、南渡等政治原因而流離失地,在落魄窮鄉時寫下了無數名篇。這也許就是「人生在他處」,李白、蘇軾乃至我們每個人最終都會成為一個「異鄉人」:
天地不過一逆旅,你我皆是行人。
話劇《逆旅》劇照 圖/陳少維
註:未經版權方允許,請勿轉載、抓取。
※清末奇士韓衍,身中五刀未死,創建了一支有理想的青年軍
※二戰領土擴張最多國家,佔地球全部陸地1/6,可與蒙古帝國匹敵
※敦刻爾克撤出的英國步兵師:個個作戰英勇,回國修整後成二戰精英
※明朝大臣被罷官,家中女眷被去衣杖臀,脫鞋遊街受辱
※《二十二》《三十二》《鬼鄉》,這個「禁區」總得有人進入
TAG:國家人文歷史 |
※唐代最幸運的詩人,一首詩照耀千古
※唐代詩人杜甫思念李白的一首詩,情感真切深摯,歷代為人傳誦!
※唐代詩人的植樹詩
※這個唐代詩人雖然一生沉淪,但是卻描出了最為詩情畫意的鄉村生活
※此詩是明代詩人的傳世之作,被誤收錄《全唐詩》,作者一詩封神!
※詩人、實業家苑濤先生收藏鹿林抽象作品圖錄
※唐代詩人李商隱的一首詩,托物寓懷,千古傳誦!
※唐代詩人李商隱的詩,和大家一起品讀
※詩人是陸遊的老師,這首詩彷彿隨手拈來,充滿了詩情畫意
※這個日本人一首寫青蛙的詩,蓋壓唐代大詩人?
※《著色山水》,據傳為唐代著名詩人王維的存世作品!
※悅讀 唐代詩人與禪
※怒懟武則天的唐代大詩人,語文書上第一首唐詩就是他的作品
※唐代詩人韋應物的巔峰之作,詩中有畫,景中寓情,傳誦千古
※詩人的墓志銘:為了記住虛偽生活的真實
※古代詩人筆下的奇石
※致敬李商隱!清代最著名詩人之一,一首古詩中多有小李經典詩句
※笨笨塗鴉:古代詩人雜詠 第一輯
※唐代為什麼是詩的巔峰 唐代詩人為什麼這麼多?
※唐代大詩人李白竟然有書法作品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