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中醫診療: 膽脹的病因、癥狀及治療!

中醫診療: 膽脹的病因、癥狀及治療!

膽脹是指膽腑氣鬱,膽失通降所引起的以右脅脹痛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疾病。膽脹為肝膽系病證中常見的疾病。其臨床表現與西醫學所稱的慢性膽囊炎、慢性膽管炎、膽石症等相似。膽脹多發生於40歲至65歲年齡組,女性多於男性,且以偏肥胖體型為多見。當今膽脹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其原因可能與人們飲食結構的變化有關。

膽脹癥狀診斷

【膽脹病因】

1、膽腑氣鬱(15%):

膽腑氣鬱憂思暴怒,情志不遂,肝臟疏泄失常,累及膽腑,氣機郁滯,或郁而化火,膽液通達降泄失常,郁滯於膽,則發為膽脹。

2、濕熱蘊結(20%):

濕熱蘊結飲食偏嗜,過食肥甘厚膩,久則生濕蘊熱,或邪熱外襲,或感受濕邪化熱,或濕熱內侵,蘊結膽腑,氣機郁滯,膽液通降失常而為之郁滯,氣鬱膽郁則引起脹痛,痛脹發於右脅,而為膽脹。

3、膽石阻滯(5%):

膽石阻滯濕熱久蘊,煎熬膽液,聚而為石,阻滯膽道,膽腑氣鬱,膽液通降失常,郁滯則脹,不通則痛,形成膽脹。此外,也有由瘀血積塊阻滯膽道而致者,其機理同膽石阻滯。

膽腑內藏精汁。若膽道通降功能正常,在肝膽疏泄作用下,膽液經膽道排人腸中,助脾胃腐熟消化水谷。若因飲食偏嗜,憂思暴怒,外感濕熱,虛損勞倦,膽石等原因導致膽腑氣機郁滯,或郁而化火,膽液失於通降即可發生膽脹。

【臨床表現】

本病以右脅脹痛為主,也可兼有刺痛、灼熱痛,久病者也可表現為隱痛,常伴有脘腹脹滿,噁心口苦,噯氣,善太息等膽胃氣逆之症,病情重者可伴往來寒熱,嘔吐,右脅劇烈脹痛,痛引肩背等症。本病一般起病緩慢,多反覆發作,時作時止,部分病例為急性起病。複發者多有諸如過食油膩,惱怒,勞累等誘因。好發年齡多在40歲以上。

【診斷標準】

1.以右脅脹痛為主症。

2.常伴有脘腹脹滿,噁心口苦,噯氣,善太息等膽胃氣逆之症。

3.起病緩慢,多反覆發作,時作時止,複發者多有諸如過食油膩,惱怒,勞累等誘因。好發年齡多在40歲以上。

【膽脹併發症】

膽脹為肝膽系病證中常見的疾病。其臨床表現與西醫學所稱的慢性膽囊炎、慢性膽管炎、膽石症等相似,臨床上見有以右脅脹痛、反覆發作為主症的疾病,均可參考本節辨證論治。

膽脹中醫治療

膽脹的治療原則:為疏肝利膽,和降通腑。臨床當據虛實而施治,實證宜疏肝利膽通腑,根據病情的不同,分別合用理氣、化瘀、清熱、利濕、排石等法;虛證宜補中疏通,根據虛損的差異,合用滋陰或益氣溫陽等法,以扶正祛邪。

【膽脹預防】

積極治療脅痛、黃疽等肝膽疾病及蟲病,療程要足,除邪務盡,病證治癒後要注重調攝,皆為預防膽脹的重要措施。調攝包括調養心神,保持恬靜愉快的心理狀態;調節勞逸,做到動靜適宜,以使氣血流通;調劑飲食,宜清痰主,多食蔬菜、水果,如蘿蔔、苦瓜、佛手、蘋果等,有利於利膽祛濕,切忌暴飲暴食及食用膏粱厚味,勿酗酒、貪涼、飲冷。注意保暖。

【結語】

膽脹是指膽腑氣鬱,膽失通降所引起的以右脅脹痛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膽病,為臨床常見證候之一。本病病機主要是氣滯、濕熱、膽石、瘀血等導致膽腑氣鬱,膽失通降。病位在膽腑,與肝胃關係最為密切。臨床上應與胃痛、真心痛等病證相鑒別。辨證上以辨虛實和緩急為要點。膽脹的治療原則為疏肝利膽、和降通腑。臨床當據虛實而施治,實證宜疏肝利膽通腑,根據病情的不同,分別合用理氣、化瘀、清熱、利濕、排石等法;虛證宜補中疏通,根據虛損的差異,合用滋陰或益氣溫陽等法,以扶正祛邪。應注意療程要足,除邪務盡。

附:膽結石平常保健茶飲

[材料]:山楂10g、萊菔子5g、白芍5g、甘草5g

[作法]:以上材料放入茶包袋,用滾水先簡單沖洗一次之後,再用350cc滾水悶泡10分鐘後即可飲用。茶包可再回沖一次。

[適合對象]:輕微膽結石的患者。

[注意事項]:胃潰瘍、腸胃炎期間避免服用,久病氣虛的人也不宜服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糖尿病與中醫治療
中醫「胃病」的食療
帶狀皰疹的中醫藥治療
中醫藥治療腫瘤的優勢
中醫藥治療腫瘤的康復治療法
中醫健康講堂:心臟病的預防及治療
中醫腫瘤病機、治療與療效評定的探討
中醫藥在惡性腫瘤治療中的作用!
頸椎病,中醫治療法!
中醫治療「過敏病」
失眠的分型癥狀與中醫的辯證治療
職業病矽肺癥狀表現和中醫診斷治療
產後風濕病的病因及中醫治療方
中醫藥治療腫瘤,抗癌草藥的誤區需警惕
血液病的中醫療法
中醫,治療糖尿病更中意
中醫的診病法:察色診病
治療慢性白血病,中醫中藥是怎麼做的?
中醫藥治療眩暈
視神經萎縮的中醫診斷及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