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雁林:接受一個不如自己的孩子
文 |王雁林
▍一
即便已經解放幾十年了,但對孩子要「光宗耀祖」、「光大門楣」的想法還是普遍存在的。很多家長都希望孩子將來超過自己,至少別比自己差。
為了這樣一個宏大目標,幾乎所有家庭都殫精竭慮,無所不能。從胎教到早教,從課內到課外,就好像給了孩子這些,未來的成就和現在的投入必然成正比似的。但你們這麼做時,考慮過「寒門出貴子」這樣古訓的感受嗎?
朋友在寫一篇關於學區房的稿子時說了一句:不是孩子要贏,而是家長怕輸。
我覺得,這才是一針見血地點到了問題關鍵:孩子未來會怎樣真的比一個倆人的創業公司更難判斷,而家長們現在瘋了一樣為孩子付出、投入說到底是怕自己輸,和孩子的未來,真的關係不大。
而家長的「怕輸」到底怕輸什麼呢?
理智的家長其實都明白上頭說的道理,並不覺得現在所付出的一切真的能夠讓孩子成龍成鳳成名成家,但家長們依然不惜代價去逃避的那個「怕」,大約就是——孩子長大要是不如自己,則是自己一生所有失敗的集合吧?
▍二
孩子有沒有光宗耀祖、光大門楣、超越祖先的義務?
我覺得是沒有的。就像我們小時候被逼著學習、考試時難免腦子裡會對父母產生質疑:你們都沒有實現的人生目標,為什麼要逼著我去實現?
大人們總是在想著要把孩子培養成什麼樣的人,但似乎很少自省——我是否成為了自己喜歡的人?假如我們自己都沒有過上自己喜歡的生活,成為自己喜歡的人,怎麼能保證我們想像當中要把孩子培養成的那個人,就是他想成為的人,擁有他喜歡的生活呢?孩子真的喜歡我們為他們設計的一生嗎?
有人會說,我們這還不都是為了孩子好?
不不不!這個世界有太多看上去一樣的事情,但在本質上卻有天壤之別。就像「我們這都是為了孩子好」——看上去幾乎所有父母在乾的事兒都一樣,儘可能把世界上最好的都給他們,但是有的人所謂的「好」,就是給你最好的條件,你聽我的;而有的人的「好」,卻是給你最好的條件,你有更多的選擇。
▍三
美國的NBA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成為了最賺錢的聯盟,於是能夠進入這個聯盟打球就是一份很不錯的工作,哪怕是簽一個底薪,那也是一年一百多萬年薪。所以,對於很多老球星來說,讓自己的孩子進入聯盟,是天經地義而且屬於子承父業,光大門楣的事兒。
事實上,現在的超級球星如庫里、湯普森都是「N」二代。
八十年代的NBA有位超級球星——「魔術師」約翰遜。在科比之前的湖人王朝便是在他手裡建立的。他有個兒子「小約翰遜」,不僅不是運動員,甚至都不像「男人」——他出櫃了。在美國參加真人秀,現在是個時尚KOL。
他在接受採訪時說:
走出父親的陰影很重要。我父親的成就太偉大了,無論是在籃球領域或者是在商業領域,但我很高興我能夠走出一條不一樣的道路。
魔術師約翰遜的兒子
而對於這個出席派對或者宴會時,常常濃妝艷抹,並穿上出位的服裝的同性戀兒子,約翰遜和妻子一開始都不能接受。
約翰遜的太太在接受採訪時說:
所有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但埃爾文(約翰遜)一開始並不理解,當時我也不能接受。但我只是知道我們需要讓孩子過得幸福。時間會慢慢流逝,但對他的愛永遠不會變。
而約翰遜則說,他和兒子在一次深談後改變了自己的看法,「我不得不接受我的兒子就是這樣一個人,而做自己會讓他幸福,所以我不該去評判他。我是他的父親,我要第一個對他說:『我愛你。我能幫你做些什麼?』」
▍四
「我能幫你做些什麼」這句話在中國父母與孩子的相處中常常會被另一句話混淆「我能替你做些什麼」。
也許是語言的差異,但在中國大多數時候「幫」和「替」是沒有分別的。在孩子放學時,家長「幫」孩子拿書包就等於是「替」他拿書包;在孩子做手工家庭作業時,家長「幫」孩子做手工就等於是「替」他做手工;當孩子參加大掃除時,家長「幫」孩子打掃衛生就等於是「替」他打掃衛生……
這種「替」會伴隨孩子的一生,後來還會「替」孩子相親;「替」孩子買房子;「替」孩子帶娃……過多的「替」就會造成父母與孩子之間界限的不清楚,彼此侵入對方生活,也就是現在很多「父母皆禍害」的倫理基礎。
其實,「幫」和「替」之間有著巨大的差別——「幫」是你干,我協助;而「替」是我干,你看著。
父母之所以熱衷於「替」,不過是害怕孩子不如自己——你達不到,就爸爸來!卻不曾考慮到對孩子來說,包辦代替的人生必然會是世襲的平庸。
這時,父母們又會輪迴到最初的焦慮——孩子那麼平庸,不如我了,怎麼辦?
▍五
「孩子不如我,怎麼辦?」這就是一個杞人憂天的偽命題,孩子要怎樣才能「如」你呢?你是有皇位要繼承,孩子一定要「如」你嗎?
中國中產階級的焦慮來源於每個人都覺得——我只是暫時處於這個階層。嚮往更高層,害怕跌回去。於是這種焦慮投射在孩子身上,就是「你不能不如我」、你要光宗耀祖,你要光大門楣的心理動機和實際行動。
上頭約翰遜的例子已經很說明了一個問題,無論我們給孩子多麼好的條件,他們也不會按照我們設想的道路走完一生。倒是像「魔術師」那樣接受一個完全不同於自己的孩子,反而能給他一個更好的生活。這裡最重要的是:那個與自己完全不同孩子,並不是不如你,他僅僅是看上去和你不一樣而已。
最後要說:對父母而言,「愛」不該成為綁架和裹挾的借口,更該是支持和理解的源泉,無論孩子選擇了怎樣的路。(如果有人鑽牛角尖非說:那孩子違法犯罪也要理解和支持?我只能說:憑這智商,就別要孩子了吧?)
【作者簡介】
王雁林 | 騰訊·大家專欄作者,曾任《男人裝》副主編。
【精華推薦】
·END·
大家∣思想流經之地
微信ID:ipress
洞見 · 價值 · 美感
點擊展開全文
※朱學東:三十多年前的北京,星期天只吃兩頓飯
※劉波:美國拆除李將軍像,等於「破四舊」嗎?
※鞠白玉:也許大家都希望她快點死,而她的藝術追求是永生
TAG:騰訊·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