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愛是一門學問,你願意和孩子一起深造嗎?
媽媽買了一套兒子最喜歡的漫畫書,打算送給兒子作為生日禮物,於是藏在了衣櫃頂上……
幾個月後,大掃除時才發現這套漫畫書竟忘記送了,於是拿下來掃乾淨灰塵遞給孩子。
結果孩子扭頭瞥了一眼,淡淡地說:誰要看這麼幼稚的東西?扔了吧。
被媽媽遺落在角落的,絕不是一套漫畫書這麼簡單,而是孩子對一項愛好的遺失。
愛,要趁早。因為孩子的成長很快,很快,快到我們想像不到。
並不是說隨著孩子的逐漸長大,愛就會變質。而是在那個特定的成長階段,需要那個特定的愛,這個階段一旦過去便不會再有,這份愛便永遠無處發揮。
「我很愛我的孩子,我為孩子犧牲了很多,並且已經準備好犧牲更多」 —— 相信類似這樣的話我們就算沒有說過,觀念也會根深蒂固的存在於潛意識裡。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大多數,都在以愛的名義,支配者孩子的行動能力、語言能力、思維能力……
又或者直接用 「Ctrl+C」 複製別人的教育經驗,再用 「Ctrl+V」 粘貼到孩子的身上,從不去考慮這項經驗究竟是不是適用於自己孩子。
在這種「呵護」環境下成長的孩子,由於沒有太多的自我意識習慣,當父母不在身邊的時候便會橫衝直撞,一旦闖下禍會把責任全部歸罪於父母。
我們都會認為自己的孩子在某方面是最優秀的,於是理所當然也會在另一個方面是最差勁的。孩子身上的優缺點,在父母的眼裡被無限放大。
這種非黑即白、非對即錯的觀念,同樣根深蒂固的存在於父母的潛意識裡,並且絕大多數還會用顯意識把它表現出來……
做對了就獎勵,做錯了就懲罰。殊不知對錯完全是我們主觀意識上的,很多對錯如果站在客觀的角度去看,可能是反向的。
愛沒有教科書,更沒有固定的方式或模式,如果愛是一門學問的話,可能我們都需要去進行無休止的深造。
回到我們在一開始所講,在孩子的成長階段中,有時聽到一句話,看到一段文字,甚至做一個夢,都可能會讓孩子成長一大截。
孩子的每一個成長都會在潛意識中成型,並且會及時的在顯意識中表現出來,我們可能沒有及時發現,但孩子的成長從來沒有間歇過,你我亦如是。
一本孩子最喜歡的漫畫書,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推進,喜歡會慢慢淡化直至消失。不是漫畫書的問題,也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成長帶來的必然得失。
這本漫畫書在屬於孩子成長階段的時候沒能看成,可能以後也都不會再去看。這個損失再明顯不過 —— 孩子丟失了一項愛好……
當然這個愛好可以通過後天的培養和引導,讓孩子再「撿」起來,可由於孩子的成長階段不同,導致在接觸時的心境不同、理解能力不同、看問題的角度不同……
同樣的一本書,在特定的成長階段閱讀,會有特定的趣味。
雖然閱讀什麼時間開始都不算晚,但越早接觸閱讀,孩子對書籍的敏感程度越高,可以吸收到的東西也就越多。
這就好像我們對孩子的愛是始終持續的,是從來不間斷的。我們缺少的,可能只是對愛的覺悟罷了……
這個覺悟來的越早,孩子對愛的感知便會越豐富,成長便會越健康。愛如是,閱讀,亦如是。
※五一放假的可愛女朋友,你願意陪她一起玩耍嗎?
※孫允珠:我是想你知道我愛你的時候,你也會願意一心一意的愛我一下
※願意為你做這四件事的男人,一定是愛你至深!
※如果愛你,即使受苦也願意和你在一起的星座!
※如果一個男人願意為你做這些事情,那麼他就深深的愛著你
※一個人願意疼你寵愛你,才能真正和他在一起!
※願意這樣遷就你的男人,一定很愛你
※你願意孩子過得像你一樣嗎?
※如果我是一隻刺蝟,你還願意擁抱我嗎?
※如果這是我的房子,我願意宅一輩子不出門!
※男人願意為你做到這三點,一定愛你很深!
※如果有這麼一個男人願意遷就你,那麼一定非常愛你
※願意啃你這幾個地方的人,那就是愛你愛到了骨子裡!
※在婚姻里,願意為你做到這四件事的男人,他一定是真心愛你的!
※願意這樣稱呼你的男人,他一定是愛你入骨了!
※願意陪你吃螺螄粉的人,一定是真愛!
※七夕節,願意陪你一起做這三件事的男人,對你是真愛
※男人不是真心愛你,才會不願意和你一起做這五件事!
※「願意陪伴你的人,一定很愛你」
※如果讓你租一輩子房,你願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