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科舉,大問題
對《也許講了這些歷史,同學們就會好好學了吧……》一文評論的反饋(點擊標題可直接閱讀)
昨天一篇文章,可算是讓小編丟盡了人。「唐代創建了科舉制」這種錯誤竟然讓自己端到了各位歷史老師的面前,可謂是關公面前耍大刀,然後被刀砍到了。
為了賠罪,小編決定再寫一篇科舉制的文章,算是將功補過,也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1
從那個錯誤講起——科舉制究竟何時創立
就如各位老師批評的那樣,在中學歷史教材中,科舉制的創建應在隋煬帝在位時期(604-618),準確地說,應該是大業元年(605)。即《唐摭言》中所謂:「進士科始於隋大業中,盛於貞觀、永徽之際」。各位老師援引可用更為「正式」的《通典》:
煬帝始建進士科。又制百官不得計考增級,其功德行能有昭然者乃擢之。
不過,已逝歷史學家韓國磐先生曾有不同看法:
按《舊書》六六《玄齡傳》:『年十八,本州舉進士,授羽騎尉。』羽騎尉是何等官,我在《隋書·百官志》還未檢出,吾人須注意『本州舉』三字,本州舉而即可授官,與後來考試權在中央進士科顯有不同,大約進士科經過煬帝一回改制,名則同而實質不同也。
——《歷史教學》1955年第2號
也就是說,隋煬帝也只是改制而已,科舉制度的出現可能是在隋文帝在位時期,當時進士的選取標準也不一定和後來一樣。宮崎市定在《九品官人法研究(科舉前史)》中認為科舉制始於開皇七年(587)。美國人邁克爾·哈特在寫作《世界100 名人排行榜》,也是持有相同的觀點。他在名單中列出的第82名——隋文帝的主要政績之一,便是說他創立科舉制產生了長期深遠的影響。
廈門大學的劉海峰教授對這種說法做出過辨正,認為「科舉」一詞分為廣義與狹義兩種,廣義的科舉是將「科」、「舉」二字分開理解,即分科舉人,這種含義的「科舉」在漢代便已出現,即文獻中「甲科」、「四科」、「貢舉之制」各類提法,而狹義的「科舉」則是隋煬帝時創立。劉老師用來反駁韓國磐先生的依據是,時任左補闕薛登於天授三年(692)上疏談及進士科,他認為:
薛登弱冠時去房玄齡逝世僅20 年,對赫赫有名的唐初名相房玄齡的科名出身應有所知。假如進士科真是隋文帝時所建,房玄齡真是開皇中進士,在初唐時應是廣為人知的,薛登就不大可能會說煬帝置進士等科。
——《歷史研究》2000年第6期
這便是通過對歷史事件本身的分析來推測事實真相了,也能讓人信服。
不過在表面上,小編還是要「狡辯」一下的,其實近現代一些研究教育史的學者把「科舉」的標準嚴格化了,比如俞大綱(1908-1978)就認為「若謂察舉對策之法,已為完形之考試製度,則當上溯兩漢為權輿。若謂朝廷開科待人,士子投牒自試,始可謂為定形之考試製度,則當以唐為始。」也就是把「投牒自試」這種不限士子身份的規定作為科舉制的開端。何忠禮則認為具備「士子應舉允許『投牒自進』、一切以程文定去留、以進士科為主要取士科目」三個特點才算是正式的「科舉制」,因此也把科舉制的開端定在唐代。小編一直認為這個說法有些道理,於是就把基礎知識忘到腦後了,確實該打……
2
科舉制在唐代的影響究竟如何
雖然唐代創立了(劃掉)繼承了科舉制度,但不得不說,在當時科舉並不能為那些渴望改變社會階層的士子提供太多機會。
與科舉制度並行的,還有蔭補制,據《舊唐書·選舉制》描述,這種子憑父貴(甚至是祖父、曾祖)的具體規定是:
凡用蔭,一品子,正七品上;二品子,正七品下;三品子,從七品;從三品子,從七品下;正四品子,正八品上;從四品子,正八品下……
一品官員的兒子可以直接擔任正七品的官員,比新科進士的待遇都高。唐玄宗李隆基寵信的家奴王毛仲則更是特殊。他的兒子剛出生三天,玄宗便賜其五品官。只是王毛仲實在不像話,要求賜其子三品官,結果徹底失去了玄宗的信任。
從統計數字上來看,應舉士子最後考中進士的人數也並不太多:
對於開元之後每年「多則二千人, 少猶不減千人」的應選規模,科舉提供的機會實在不多。另外,由於納卷(考生提前將自己的文章送至主考官處)和糊名制度應用不足,錄取當中的不公平現象也廣泛存在,這使得一介平民進入官場更是難上加難。所以直到中晚唐,考中進士科的士子也大多是貴族子弟,單純的布衣百姓不多。這種情況直到宋代才有所改變。
在此感謝「蝶戀花」老師首先指出昨天文中的問題。
參考文獻:
岑仲勉:《隋唐史》
劉海峰:《科舉制的起源與進士科的起始》
楊蔭樓:《唐代科舉制度的意義及流弊》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中國男女關係最混亂的朝代,在歷史上還有記載
※中國一牛人,為報複印度,僅靠一己便滅國擒王,斬殺印軍兩萬人
※這個朝代皇帝三觀無下限,不過是「綠」與「被綠」!
TAG:唐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