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職場 > 做管理最沒用的三件事:講道理、發脾氣和刻意感動

做管理最沒用的三件事:講道理、發脾氣和刻意感動

文/ 孫圈圈編輯/西西

激勵員工這一項,是最重要也是最難的,今天展開來說一說。

實際上,員工激勵的重要性,幾乎所有管理者都認識到了。但是,往往勁兒沒使對,導致管理者有巨大的無力感,而員工也不領情。

最終,管理者覺得,別人家的員工都在奮力加班;而員工覺得,別人家的老闆都在拚命發錢。

怎樣讓自己成為「別人家的老闆」,讓自己的員工成為「別人家的員工」呢?

我們一定要意識到3個問題:

01

「錢」是個問題,但不僅是「多少」的問題

曾經給一個民營企業做人才激勵的諮詢項目,公司老闆問我一個問題:

互聯網公司能吸引那麼多優秀的年輕人,還那麼拚命工作,有什麼方法可以讓我們員工也這樣?不過,我們是傳統行業,工資方面跟他們不好比的。

我想了一會兒,認真地看著他說:沒有。

下這個結論,我不是站在員工角度說話的。因為做到企業老闆這個份上的人,已經很難理解5000塊和6000塊對於普通員工有什麼差別了。

但是,站在管理者的角度來說,我的結論不會變化,因為:免費的或者低價的東西,總是最貴的,包括員工。

之前招募課程產品經理的時候,有幾位讀者曾經找到我,說要來工作,可以要很少的工資或者不要工資,只要學東西就行。

但我最終沒有接受,原因很簡單:任何員工過來,我都要花時間指導,才能設計出好的課程;如果他工作做得不到位,我還得自己頂上。

所以如果招了不合適的人,相當於我是在拿自己的時間成本抵他的工資,那實在是太貴了。

退一步說,即便對方是合適的人,如果我們之間不能通過一定的工資來形成契約關係,我會沒有安全感,擔心最後花了很多時間教他,他拍拍屁股第二天就走了,這對我來說,還是巨大的時間成本,太貴了。

所以,對於真正合適的、有潛力的人才(請注意修飾詞),給足工資,對管理者來說是最划算的做法。

但是這一點,大部分管理者都沒有想通,原因有二:

第一:管理者將員工視為成本,而沒有視為資源。

雖然大部分公司都把「人事部」改成了「人力資源部」,聲稱人才是他們的資源,但實際上從我的經驗來看,能夠做到的寥寥無幾。

無論是金錢、時間、精力還是機會,大多數管理者都不願意對人才進行投資。

第二:管理者沒有將他自己視為資源,沒有看到自己的時間價值。

把員工看作成本的同時,很多管理者也是如此看待自己。因此,他們才不願意培養和授權,以使自己脫離出事務性工作,將自己的時間價值變得更高。

話說回來,是不是給足工資就解決了一切問題呢?肯定不是。錢這個東西,向來是「不患寡而患不均」的。

那什麼是「均」呢?這裡的「均」,不是指平均分配,而是讓員工覺得「均」。

在員工的標準里,「均」有兩個標準:

標準1:跟團隊其他人比

每個員工在掂量自己值多少錢的時候,都是有個參照物的,而這個參照物,常常就是他身邊的人。但問題往往就出在這裡。

美國學者 Amos Tversky 和 Daniel Kahneman(諾貝爾獎獲得者,《思考,快與慢》作者)曾經提出過「可得性偏差」,

意思是:因為受記憶力或知識的限制,我們在判斷的時候,總是利用自己熟悉或者容易想像的信息。

這會導致那些顯而易見、容易記起、更形象生動的信息,占的比重過大,而忽略其它可能更有價值的信息。

這種「可得性偏差」,會導致每個員工對自己做出的貢獻記得一清二楚,唯獨看不到其他同事的貢獻。

所以,在一家公司裡面,每個人都會覺得自己的能力和貢獻大於自己的同事,理所當然的,他們認為,工資也應該高於自己的同事。

所以,一個核心員工,老闆將他的工資從1萬5加到2萬塊,算是很大漲幅了,但如果這個員工發現,他周圍的同事也是2萬塊,他很快就會感到不爽,認為不公平。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核心在於,工作產出需要有讓人信服的衡量標準。

標準2:跟自己的貢獻比

關於工作產出與薪酬的關係,每個公司都有自己的理念。

在有同樣一筆錢的情況下:有些公司的理念是,招3個人干著5個人的活兒拿著4個人的錢;

而另一些公司的理念是:招5個人干著4個人的活兒拿著3個人的錢。

前者公司里,員工收入更高,但後者似乎性價比更高。到底員工認可哪個?公司應該採用哪種方式?就很難一概而論了。

這兩種理念其實並沒有好壞對錯之分,得看工作性質、行業、團隊人員特點。

前者適合快速發展的、工作複雜度高的、個體作用明顯的行業,比如互聯網公司;後者適合穩定的、工作任務單一的、個體關鍵度低的行業,比如傳統國有企業。

但是管理者一定要知道,自己的團隊適合什麼樣的理念。如果出現了錯配,管理就會崩塌。

比如,我見過很多團隊,明明處在應該354的行業,卻用著543的管理方式,導致吸引過來的都是混日子的人,而優秀人才紛紛離開,劣幣驅逐良幣。

所以我說,「錢」的確是個問題,但不僅僅是「多少」的問題。

02

「發展」是問題但不僅是「畫餅」的問題

經常有員工說:我老闆又給我畫餅了。

《小王子》的作者安托萬,曾經總結過:假若你想造艘船,請嘗試著別去招募僱員收集木材,也別給他們指派任何任務和工作,而是去教他們嚮往渴望浩瀚無垠的大海。

我並不認為,這樣做有什麼問題,我不認為畫餅有什麼可恥。

道理很簡單:有誰不嚮往大海呢?有誰想整天對著木材呢?

《人類簡史》裡面提到,智人能夠開始理解「想像的事物」是一個重大突破,這使得我們能夠凝聚在一起去抗敵,成為我們戰勝尼安德特人的重要原因。

所以,嚮往大海就是我們的本能。如果未來沒有一點希望,工作跟混吃等死差不多,我還做這份工作幹嘛呢?

更何況,只靠錢是招不來你想要的人的。優秀的人才之所以優秀,往往是由於他們有長期眼光、成長心態,同時善於並願意學習。

這樣的人才,會將工作看成平台,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任何機會,一時的高工資如果不能伴隨長期的發展潛力,是很難打動他們的。所以,「畫餅」的能力的確是領導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但為什麼很多管理者天天畫餅,最後卻沒有什麼作用呢?

原因有二:

1、這個餅不是員工想吃的,只是管理者想吃的

屁股決定腦袋,員工和管理者處在不同的立場,關心的事情一定是不一樣的

管理者關心的是:公司能不能快速發展,團隊能不能勝出;

而員工關心的是:公司發展了,我的職位和薪酬會不會隨之上漲?我的能力有沒有提升?

如果一味地強調公司前景部門發展,卻不告訴員工發展之後對他們的好處是什麼,這個餅再大也是沒有吸引力的。

所以,多花點時間在員工身上,去關心他們、理解他們,搞清楚他們要的是未來有更多的錢、更高的職位、還是改變世界的成就感,然後基於他們的需求去畫餅。

人家要的明明是包子,你拚命鼓吹饅頭多麼好吃,就別覺得對方不領情啦。

2、經常畫餅,但最後總是吃不到

很多餅,從來就吃不到。Fool me once, shame on you; foolme twice, shame on me(被騙一次,其錯在人;被騙兩次,其錯在己)

如果員工始終都吃不到餅,很快就會認為管理者是騙子,不再相信他。所以,承諾任何未來,至少自己內心要真正相信,並且全力去搏。

我曾經為一家快消企業做諮詢,當時銷售老大遇到一個難題:年初定計劃的時候,為了刺激新產品的上市銷售,說今年達成130%就發雙倍獎金。

但後來發現,新產品的受歡迎程度遠超預期,才上市半年,就超過目標了,按這個趨勢下去,銷售團隊下半年就算躺著,也能拿到很多獎金。

這其實是高管團隊對市場判斷失誤導致的,那獎金還要不要發呢?

當時銷售團隊的很多員工,甚至中層經理都覺得,公司不可能發了。

最後高管團隊開了一次會,決定:發!因為銷售團隊是非常講究執行力的,而銷售老大又是一個經常需要畫餅的職業,這次畫了這麼大的餅,最後卻不捨得給,以後團隊就不可能有任何執行力了。

至於擔心下半年不努力,他們也做了一個決定:本來要年底發的一筆獎金,先發一部分給員工,安撫人心,讓大家知道,管理層們都是說話算話的。

然後,另一部分獎金留著,再追加一筆,藉此調整銷售目標,承諾大家,如果年底做到新的目標,還會拿到更多。

最後,到了年底,銷售業績是原先目標的2倍,而且也超過了新的目標,員工並沒有因為獎金拿到就放棄努力。

所以,「畫餅」很需要,但不僅僅是畫個餅就結束了。

03

「文化」是個問題,但不僅是「口頭」問題

提到企業文化,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每天早上開會的時候,一群人站成一排,手捧員工手冊,大聲朗讀。

第二反應就是:創新、高效、忠誠、追求卓越、誠實守信、客戶至上…一堆口號。

不妨去了解一下,你們的公司文化里有沒有上面這幾個詞,八成跑不了。

但是,如果找到一個員工,問他:你們的公司文化裡面,創新是什麼意思?你要做什麼才算符合公司文化?他多半是一臉懵逼的。

那是不是就不需要企業文化呢?是不是所謂文化,都是很虛的事物呢?相反,文化非常非常非常重要。

一個人的行為會受到幾類因素的影響,包括他的:

1)性格特質、價值觀和動機;

2)行為能力;

3)過往經歷;

4)社會角色;

5)外部環境。

前面三個是個體的內部因素,後面兩個則是外部因素。

這就意味著,一個人的行為並不是恆定的、只跟自身有關的,而是跟他所承擔的社會角色以及外部環境相關的。這也很容易理解,我們在父母面前、配偶面前、同事面前和客戶面前的行為,常常是大相徑庭的。

那麼,在一家公司里,是什麼決定了一個人的社會角色和外部環境呢?

文化。

我們都有這種經驗,剛入職一家公司的時候,你很拘謹,不知該如何自處。這時候你往往會仔細觀察同事的行為,然後據此調整自己的行為。這就是文化的力量。

那什麼是好的公司文化呢?真的是我們上面說的「真誠、創新、追求卓越」這些政治正確的口號嗎?不一定。

有這麼一家公司:

員工犯錯一次會被警告,第二次會被開除;4-5年,整個公司的人基本就能換一撥;

員工的績效、晉陞和保留,全靠管理人員的主觀判斷;對於在公司奉獻多年的老員工,不符合發展需要就直接開除。

雖然面試是6-8輪考試,但CEO並不親自招聘,他認為工作3-6月後會知道更多。可以先嘗試,如果不行,就給高額補償金,再繼續招人。

並且,他們每年裁人1/3,只有盈利的部門才能生存下來,其它都會被砍掉。

當然,他們也有好的,那就是,員工想休多長的假期就可以休多長,沒有人管你。如果你表現非常優秀,那麼會獲得非常高的薪酬回報。

這種公司文化,是不是很糟糕?可以進求職者的黑名單了?相信無論是管理者或員工都不可能認為,這是一種有利於吸引和保留人才的好文化。

實際上,它是大熱美劇《紙牌屋》的製作方Netflix。成立於1997年,原先就是做DVD租賃的生意,後來經曆數次迭代、敢於革自己的命、發展多年仍然蒸蒸日上,成功轉型為主流媒體。

而Netflix,網羅了這個領域幾乎最優秀的人才。

Netflix的CEO非常直接地說「公司不是大家庭」,他們的公司文化是「自由與責任」。

對於優秀的人才來說,他們不害怕在高壓力、高競爭的環境下工作,因為他們最終總是可以勝出。但是,這些優秀人才要的是自由,而這一點,Netflix給得非常充分。

所以想要更多自由嗎?那就必須承擔更多責任!——Nexflix把這樣的公司文化貫徹到極致。

沒有什麼公司文化是最好的,只有最適合的。看你所處的行業、所處的公司,以及你團隊中的人員特點,來打造合適的團隊文化。

另外,在打造文化的時候,也存在很多誤區。大多數管理者在塑造團隊文化的時候,用的方式不外乎:經常性地在各種場合喊口號,遇到不符合文化的行為就公開批評指責,在開會的時候講故事講情懷到聲淚俱下。

一些學員跟我分享他們的公司,發現很多管理者格外重視企業文化,經常開座談會、講座,還請培訓師來培訓,給大家灌輸公司價值觀。

但是,任何時候,管理者都必須知道一個事實,那就是:這世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法,就是講道理、發脾氣和刻意感動。

那什麼是有用的方法呢?以身作則、加以引導和樹榜樣。所以說,文化是個大問題,但不是「口號」問題。

-THE END-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MBA智庫 的精彩文章:

企業調崗調薪,員工不服怎麼辦?
華為10年員工離職:人可以累,但不能停止思考
不想掙錢的理想,都是犯罪
員工加班的真相,老闆看完都哭了

TAG:MBA智庫 |

您可能感興趣

世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法: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
「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這些教育方式,正在毀掉你的孩子
中國家長3種最無用的教育方法「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
最沒用的3種教育方法:講道理、發脾氣和……
孩子犯錯時,發脾氣跟講道理是最沒用的,真正奏效的是父母這些話
當你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想發脾氣的時候,明白這些道理會好很多!
孩子犯錯時,講道理、發脾氣是最沒用的,真正有用的是家長4句話
這樣給娃講道理,他才不會發脾氣
孩子發脾氣的時候,正是教他管理情緒的好機會!
當孩子發脾氣地上打滾時,講道理沒用,得這樣溝通才有效
《易經》告訴你愛發脾氣的人,脾真的不好嗎?
孩子發脾氣時,傻傻講道理是沒用的,這樣溝通才有效
孩子發脾氣時,為什麼講道理沒有用?
講道理和發脾氣,對2歲孩子最沒用!聰明媽媽都用這三步做引導
媽媽心裡苦呀,如果講道理有用,有誰願意發脾氣動手呢
女人是最講理,也是最不講理的,如果有個會發脾氣的女人,請珍惜
限量·不露臉·動漫男頭:在我發脾氣的時候,別和我講道理,我聾
發脾氣的時候,吃軟不吃硬,最受不了男朋友跟自己講道理的三大生肖
感情不將就,容易發脾氣的人
無情緒人格:不敢發脾氣的人,都很缺愛